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完整版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秦朝的统治方式有哪些特点?3.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环节较为被动。
(2)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
3.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深度。
(3)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三、案例启示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一、目的导引: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3、正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可以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3.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别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探究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分封制、郡县制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强调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究报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展开讨论。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素养和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5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
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
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七年级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七年级历史课程为基础,针对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教学。
通过这一案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情境。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文化。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良好。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够积极。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历史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试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通过对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的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
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课型新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
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
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渊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
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
治》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吗?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的搞法。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
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
如果让学生
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始我所始料未及的。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明君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确实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
习的主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受重视。
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
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
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