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读后感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读后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
在开篇,作者坦普尔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这样的论述让我十分震惊,因为长久以来,我们总是认为科技的发展是西方主导的。
书中提到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无疑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创造。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火药的发明,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还对当时的战争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的复制变得简单,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指南针则为当时的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得人类的探索范围得以扩大。
然而,这四大发明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们都是基于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和技术积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才得以面世。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最初是基于对丝织品的探索和研究;火药的发明,则是炼丹术士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印刷术的发明,则是在对印章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指南针的发明,则是在对磁石的特性进行研究后得出的。
读到这里,我深感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与勇气。
他们不畏艰难,持续探索,为了寻找答案而不断努力。
这样的精神让我深感惭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依赖既有的知识和技术,缺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而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还提到了一些我此前并不了解的发明和发现。
例如,“瓷器”、“火箭”等。
这些发明和发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为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感到自豪,也为那些付出努力和智慧的前辈们感到敬意。
同时,我也深感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无知和不足。
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宝贵的遗产。
总的来说,《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深入阅读的书。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本课知识网络
一、四大发明:发明、传播、对欧洲影响
二、数学:十进位值制和珠算
1、十进位值制的内容
2、十进位值制的发明和运用
三、天文历法:简仪和《授时历》
四、农学:四大农书
五、医学:五大医学成就
一、四大发明:发明、传播、对欧洲影响
四大发明是哪 四项重大发明?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1)早期计算工具——算筹
算筹指算具,最初的筹码用小棍,木制、竹制、骨制 都有,算筹长短约一二十厘米。在运算中,占地较大,算 筹也易于被移动。后来,算盘取代算筹。
算筹记数摆法 甲骨文 中的13 春秋战国的算筹 个数字
(2)珠算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 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条件下, 珠算术普遍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 珠算是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 是计算机出现以前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西汉
出现纸
蔡伦改进 东汉 造纸术
开始用 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朝 亍军事 广泛用 开始用 毕升发明活字印 北宋 亍军事 亍航海 刷术(泥活字) 四大发明在中国发明后传播到丕界各地,其中传 入欧洲后对丕界产生的影响最大。
炼丹引爆图
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主要火器的发明
火箭(宋)
铜火铳(明)
雕版印刷术
◆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 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 代科技的产生。 A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 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 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②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 求和推动力。 ③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3-2-1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2、印刷术
印刷术的灵感来自于?
印刷术始于何时?
你知道的印刷技术有哪些?
⑴雕版印刷(唐)
堆积如山的雕版
堆 积 如 山 的 雕 版
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它于1900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 印刷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 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金 刚 经 注 》 套 印 本
2、隋唐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有①数学 ②印刷术③天文④医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
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近代世界市场的开辟影响 最大的是
A 印刷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B
D 造纸术
4、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C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思考作答2:材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
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 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 鸦片医病,中国却用拿来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中,鲁迅揭露了当时 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火药和指南针在近代西 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 明了什么?
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飞火”攻城
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球火毒炮雳霹
火蒺藜的包中除了火药 以外,还装着“铁蒺藜”。 铁蒺藜上面有尖刺,象菱角 形。用火点着药线抛出去, 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
还会把敌人打死打伤。
明代的兵器
“火龙出水”
明代 “风火震天雷”
明代 “三眼铳”
元代火药铳
火 药
⑵火药外传的作用
⑵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 了植物纤维纸,取代了 竹木简和帛,为纪念蔡 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 纸叫作“蔡侯纸”。 原料:树皮、破渔网、麻头、破布 制造工艺:制 浆 制 纸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4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精品课件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甲骨文
竹简
铜器铭文
汉 代 造 纸 工 艺 流 程 图
(2)印刷术
发明: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 刷术。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 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 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 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中国古代科技馆
◎第一展馆:四大发明馆 ◎第二展馆:算学馆 ◎第三展馆:天文学馆 ◎第四展馆:农学馆
一、四大发明
1、概念
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 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制成植物纤维纸。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唐宋 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 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 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大大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明代的火药——“火龙出水”
(4)指南针
发明:战国时期发明“司南”,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人们利用 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传:宋代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十分 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 针导航,阿拉伯人便从中国商船上学到了 指南针的用法。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2、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中国…… 全面总结了中国 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应用性强, 应用性强, 第一,内容上, 第一,内容上,
☆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国家统一是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1)良好环境: 良好环境: 国家统一是主流, 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农业、手工业) (2)生产力: 生产力: 农业、手工业) (3)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经济文化交流 奠定了人才基础 (4)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 为巩固统治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5)政府: 政府: 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6)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 勤劳与智慧,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西欧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为西欧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造纸术: 2、火药: 火药: 3、指南针: 指南针: 4、印刷术: 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发明历程: A 发明历程: 雕版印刷术 隋唐) 北宋毕昇) (隋唐) (北宋毕昇) B 影响: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影响: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 印刷术为 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 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福音更能传扬” 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三、简仪和《授时历》 简仪和《授时历》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PPT课件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但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
木简、帛这些书写材料有许多缺陷。
散氏盘
甲骨文
竹木简牍 石鼓文
帛书
古代造纸生产流程图
造纸术的外传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 ——
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结束了 羊皮纸和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的发展。
二、数学:
◇清代象牙算盘
1、十进位值制:
2、珠算:
2世纪发明珠算盘; 北宋穿档定珠算盘已普遍使用; 《算法统宗》标志珠算法成熟。
三、天文历法: 1、赤道坐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
赤道坐标的国家。
2、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2、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上古时称璿玑玉衡,简称玑衡。浑仪是中国古代用 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 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 ,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 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 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 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 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 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 生产力。
第四,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 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 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 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 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 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 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 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 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 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很多)第四辑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很多)第四辑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
伯特·K·G·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世界第一”。
古代中国人究竟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又有哪些发明影响了世界,以下节选50个事物为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以下为第四辑)31、墨水: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
这时埃及人也制成墨水。
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用油灯的油烟和水跟明胶混合制成墨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墨水。
1834年英国的史蒂芬斯开始在英国制造出书写用的墨水,15年之后才大量生产。
32、曲柄摇手: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曲柄摇手;西方于公元9世纪才使用曲柄摇手。
33、旋转式扬谷扇车: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
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
34、平衡环:公元前140年,中国人房风发明了平衡环,公元189年中国人丁缓又改进了平衡环,后来传到了欧洲。
到公元9世纪,著名科学家罗伯特。
霍克等人应用该装置的原理造出了万向接头。
就是这项发明使汽车的自动能量传输成为可能。
35、密封实验室: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并建造了密封实验室。
36、传动带: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传动带。
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比中国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37、滑动测绘仪:中国人于公元5年发明了滑动测绘仪。
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动测绘仪。
38、水力风箱:公元31年中国人发明了水力风箱。
《后汉书》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以水为动力、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
并精辟评价说: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
后来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
而欧洲直到公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
第1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人教课标][课件8]
![第1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人教课标][课件8]](https://img.taocdn.com/s3/m/e2f6ccaba0116c175f0e4857.png)
D、印刷术
2、雕版印刷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 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 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 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 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 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 永久性展厅,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 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 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去大英博物馆参观, 你会有什么感受?
1、数字化时代还用纸张吗? PaperCom高级董事Bob McLean说:“纸张继续受到欢迎 有许多原因。它们价钱不贵,便于携带,重量小,容易 阅读而且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是电源装置。尽管我们都 预见到电子通讯会增加,我们仍相信它只是基于纸张通 讯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以上材料认为纸张继续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
二、数学方面
1、十进位值制 2、《周髀算经》 3、割圆术(圆周率) 4、《九章算術》,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 学。
三、天文方面
*古代中国的宇宙结构学说主要有三家:即盖天、浑天、 宣夜说。 (1)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天员(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天地之间有八根柱子撑着。 (2)浑天说则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 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后来发展为“地在气 中”),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 (3)宣夜说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 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流动。 请回答: 1、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何种学说最接近真实情况? 2、你知道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哪些杰出人物、科技 成果?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深刻的社会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七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一,四大发明;二,数学成就;三,天文学成就;四,农学成就;五,医学成就;六,建筑成就;七,造船与航海。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造成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当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发展科技振兴民族。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及其层面较为广泛,建议在教学时应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尽量采用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进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了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部分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学生的旧知和已知领域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发,以最终达到在新知与旧知基础上的知识结构重组。
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领会这一教学导入方法的科学性,在日常教学中有创新性的发展与突破。
引言最后引用了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对古代中国的赞颂语,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意义,从而极大地鼓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民族自豪情绪。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设计两个问题: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和古代科学家?二,西方学者为什么称中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教师在导入时,应充分注意用自己充沛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学习热情。
第一目“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教材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实物图片,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传入欧洲,重点阐述了四大发明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进而推动世界发生巨变的深远影响。
本目内容共分三个层次: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二,四大发明先后传入欧洲;三,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中首先增加有关四大发明产生和外传的基本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结构,并采用实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思考从感性了解走向理性思考。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
这些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无穷智慧的发明和发现,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传播到欧洲后,与其内在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西欧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飞跃。
西欧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从而奠定了它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
由于16~18世纪西欧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说明四大发明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一时期西欧手工工场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较丰富的新知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教学建议,从本目“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将四大发明和西欧16~18世纪巨变的相关知识再现和补充进来,然后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思考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命运不同的原因。
第二目“十进位值制和割圆术”。
本目是对古代中国数学发展史上两个突出成就──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圆周率计算的介绍。
教材首先明确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这一观点深刻体现自然科学自身的体系性特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潜在提供了一个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原因的基础观点。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加以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理解。
教材在介绍两大突出数学成就时,其基本思路是:该成就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和方法──横向比较该成就的先进性。
对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教材着重介绍了该项数学成就产生的思辨过程及其数学价值。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产生缘于人们对自然数认识的扩大和实际需要,体现了数学发展与人类思维发展、人类生活需要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了数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称颂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正是对这一数学方法内在的特点及在数学王国中地位的精当概括。
而中国先民正是这一“最美妙发明”的最早发明人,早在商代的中国先民就已使用这一记数方法,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然数数字,《国语》中的叙述都是这一发明的最好记录。
对圆周率计算这一数学问题,教材则主要从圆周率计算的演进历史和割圆术成果两个方面来介绍。
古代中国数学界一直重视对圆周率的求算,从西汉初成书的《周髀算经》中的“古率”到五世纪的祖冲之演算出“约率”和“密率”,历时七八百年的不懈努力,方取得了领先世界一千余年的伟大成就。
这其中,深刻体现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住这一点,适时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
通过割圆术具体方法的详细介绍,主要是为了从中导出这一数学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即微积分思想萌芽和辩证思维。
对本目内容的教学,建议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像资料基础上,调动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切身体会数学王国的奇妙和理解数学进步带给人类在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两方面的福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理性认识。
第三目“赤道坐标和浑仪”。
本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两大突出成果──赤道坐标和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
本目教学必须结合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古代中国的宇宙结构学说,或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等手段获取这些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天文学成就产生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古代中国的宇宙结构学说主要有三家:即盖天、浑天、宣夜说。
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地之间有八根柱子撑着。
浑天说则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后来发展为“地在气中”),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
宣夜说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流动。
而其中浑天说对于观测天象而言,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高于宣夜说。
赤道坐标、《石氏星表》、浑仪和简仪的发明都与浑天说分不开。
关于赤道坐标,教材主要解释了这一坐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内容,突出中国是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并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和现代天文学的认定来肯定其天文观测的科学价值。
而《石氏星表》就是依据赤道坐标观测和记录恒星的科学结果,从而确立古代中国在星象观测方面的领先地位。
同样,浑仪也是依据赤道坐标而制作的观测仪器,它经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进一步革新,成为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教学建议,本目导入方式有二,一是利用“学思之窗”中的问题,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入天文学内容的学习;二是借助于“资料回放”激趣、激疑,以求证的方式进入本目学习。
第四目“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一切农业文明演进的物质基础,因此教材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农业国特色,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两大突出成就──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
本目内容的学习涉及到生物学科的某些知识,由于教学安排的差异,建议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补充相关学科内容,也可利用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对本目的一些生物学方面的基本概念作必要的理解。
本目介绍了混合选择法和人工杂交育种在古代中国的运用情况,并由此引出两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交代了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的突出成就。
教材就是以这两部农学著作中的典型材料,来说明和阐释两大农业技术在中国发展、运用及其在世界生物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建议适当采用当代中国水稻杂交育种及袁隆平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目学习内容的印象,并形成科学发展必须造福于人类的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五目“《黄帝内经》和针灸疗法”。
本目以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和传统中医治疗的独特方法──针灸疗法为范例,从最基础、最具特色的角度介绍古代中国医学的发展成就。
《黄帝内经》这一概念应是本目教学的中心。
教材对《黄帝内经》的介绍,摒弃大量芜杂不经的内容,从中撷取三个最基本、最独特也是运用最广泛的医学成就来反映传统中医学的本质面貌。
这三项成就就是:经络学说、四诊法和针灸疗法。
教学建议,可以安排学生到本地中医院进行社会考察,向老中医请教关于传统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在当今传统中医的发展趋向,使学生逐步形成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观察具体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
教学中还应充分注意发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清代复制和针灸铜人图”和“针灸甲乙经影图”等所补充史料的作用,也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搜寻和学习。
第六目“辽代应县木塔”。
本目图文并用,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古代中国建筑特色和突出的建筑典范。
古代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之处,主要表现在建筑取材、构思、造型三方面。
有人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诗、具象的文化。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注意从这一角度进行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以进一步拓展教学的文化深度和厚度。
教材在介绍古代中国建筑奇观时,采用了详略结合的手法,将万里长城、赵州桥、北京故宫及明清陵寝这些广为人知的伟大建筑一笔带过,而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山西应县辽代木塔。
因此本目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辽代应县木塔的教学上。
对应县辽代木塔的教学,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辽代应县木塔在建筑方面的价值(这些可以通过阅读应县木塔平面图、剖面图及解说文字来做到);二、结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来分析木塔建筑所反映的契丹民族的社会演变;三、结合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认识木塔的历史价值,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扩大经略,即有意吸收内地文化,以收揽汉人。
据说公元902年,辽太祖阿保机始置龙化州(西拉木伦河上流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以西地方),即已有辽境第一佛寺──开教寺的创建。
到了927年,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迁徙当地的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当时都城西楼(后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林东),特建天雄寺安置他们,宣传佛教。
帝室常前往佛寺礼拜,并举行祈愿、追荐、饭僧等佛事,这样,佛教的信仰就逐渐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
到了太宗会同元年(937),取得了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这一带地方原来佛教盛行,更促进了辽代佛教的发展,而王朝利用佛教的政策亦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