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徐梦如孟子曾经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穷其一生,所为的为非不是利益二字。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纷争中的成功与否,更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这样写到。
而这句话更是对秦晋联盟分合的最好解释。
晋国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对楚国有二心。
这一切和秦毫无关系。
秦国出兵,难道只是出于友好想要单纯地帮帮晋国?若不是如此,那么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与晋结盟,出兵伐郑,对秦毫无益处后,秦伯爽快地放弃晋国,转而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与其说,是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秦伯,倒不如说是烛之武向秦伯展现了那个时局之下秦国的利害关系,使秦自动退军,与郑国结盟。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秦改变了阵营,从晋国营中变为与郑同盟,而实际上,从一开始秦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来,它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无论秦晋两国有多么深厚的结交,一旦触及国家利益,交情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吕祖谦所说的“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了。
秦与郑的结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生活中类似于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谊,亲情,甚至良知,都远远不如利益重要。
而就在这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们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他们或许是成功的,但他们一定是可悲的。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依附)于楚也。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说)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相当于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烛之武是一个普通士兵,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个人成长和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故事中,秦师强大而残忍,几乎无人可敌。
然而,在烛之武的毅然决定下,他和其他士兵们组成的小队成功地潜入秦师营地,炸毁敌军的强大装备。
这个情节十分激动人心,不仅体现了烛之武的勇敢和聪明,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的爱。
故事情节的另一个亮点是对烛之武情感的描写。
他与妻子的深情厮守,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当烛之武面临战斗和死亡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作者让我对烛之武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让我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团结,也让我反思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家庭的价值。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也传递出对保家卫国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故事。
通过对烛之武和秦师之间的战斗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和情感的交织。
读完这篇故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描写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我读后感觉十分震撼和感动。
首先,故事以秦朝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烛之武为了保卫家乡,奋起抵抗秦师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无穷力量。
烛之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权势,却凭借着顽强的信念和坚毅的勇气,带领家乡的人民抵抗了凶残的秦师。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自由和尊严,这种精神和牺牲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其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感到身临其境。
烛之武是个普通的农民,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
他善良、勇敢,对家乡和人民有着深深的情感。
他无论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还是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从不退缩。
他将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了伟大的胜利。
烛之武的形象给予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
最后,故事中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
在烛之武的带领下,人民团结一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抵抗秦师的侵略。
他们固守着自己的土地,不畏强暴,坚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这种人民的团结和力量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敬佩。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可以有力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正义,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令人深思和感动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民力量的无穷力量,展现了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团结、坚持和勇敢所带来的伟大力量。
同时,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讲述了烛之武与秦国之间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悲壮与感人的情节,让人深受触动。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国、忠诚和勇气的赞美,也让我对于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是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各国之间争斗不断,战争频繁。
在这个时代,烛之武是一个忠诚的士兵,他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自己。
而秦国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的军队强大无比,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无法抵挡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选择了以身殉国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家的和平。
在故事中,烛之武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勇气让人深受感动。
他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国家,甚至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也毫不畏惧。
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思考,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对待自己的信仰。
烛之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气是无法被打败的,也是无法被取代的。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在古代才有,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另外,故事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秦国的军队中,也有着一些人对于战争和杀戮感到疲惫和厌倦,他们也希望能够过上和平的生活。
这种矛盾让人深思,战争和杀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人性,人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矛盾。
烛之武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和杀戮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人们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平与安宁。
总的来说,读完《烛之武退秦师》让我对于忠诚、勇气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讨,它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烛之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追求和平与安宁。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
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
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
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
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
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
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
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
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
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战国时期的故事。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主人公烛之武,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勇敢心灵的年轻人,他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秦师则是一个极端残忍的角色,他的出现给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性和社会风貌。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情节设计,使得整个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烛之武在面对秦师的挑战时,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强大实力,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情节安排不仅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通过烛之武和秦师之间
的对决,作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种历史的背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读完《烛之武退秦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和历史内涵的展现,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世界,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的历史小说。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秦朝时期烛之武率领农民起义军,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历史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秦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描写,让我对秦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疾苦和对秦朝统治的不满。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农民起义军的组织、策划和作战的描写,展现了农民起义军对秦朝统治的反抗和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秦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彩。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成长经历、农民起义军的组织和作战、秦师的进攻和最终的击退等情节的描写,让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特别是在农民起义军与秦师的激烈战斗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我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秦始皇、李斯等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特别是对烛之武这个主人公的塑造,作者通过对他成长经历、内心世界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让我对这个英雄人物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我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素材写观后感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素材写观后感首先得说说这个烛之武,他可真是个大能人。
你想啊,郑国都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秦晋两国联军那可是来势汹汹,就像两只饿狼盯着小绵羊一样盯着郑国。
这时候,烛之武就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老头一开始还挺傲娇的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就想,您这还拿上架子了。
不过后来他还是去了,这一去可不得了。
他见到秦伯的时候,那说话的艺术简直绝了。
他没有一上来就求着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去分析利弊。
他说什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就像是给秦伯敲了一记警钟啊。
你看,郑国离秦国那么远,你要是把郑国灭了,这地盘你也不好管,最后不还是便宜了晋国嘛。
这就好比你费了好大的劲儿做了个蛋糕,结果全让别人吃了,你就只能舔舔盘子,秦伯一听,心里肯定得琢磨琢磨啊。
然后烛之武又开始给秦国画大饼,“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就相当于说,你要是放过郑国,咱们以后就是好伙伴,你的使者路过这儿,我们好酒好肉招待着,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秦伯又不是傻子,一听这话,就开始动摇了。
再接着,烛之武又开始给秦国分析晋国的人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这就是在揭晋国的老底啊,你以前对晋国那么好,晋国答应给你土地,结果一过河就不认账了,这种盟友能靠谱吗?你再跟着晋国打郑国,万一以后晋国又反咬你一口呢?这一番话下来,秦伯彻底被说服了,不但退兵了,还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反过来帮郑国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话真的是门大学问。
烛之武要是上去就喊“求求你别打我们了”,那肯定没啥用。
他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的说话方式,太值得学习了。
在生活里也是这样啊,要是想说服别人做或者不做一件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得先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影响。
而且在分析的时候,还得有条有理,像烛之武这样,一层一层地把道理讲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面对秦、晋两国的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既无可用之兵,亦无可拜之将,城不坚,池不深,的的确确“国危矣”。
孰料一件秘密武器发挥了威力,它就是语言。
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击败两国联军,也许不可思议,也许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
其实从古至今,语言经常发挥它的威力,尤其在关键时刻。
我们熟知:若没有诸葛孔明的舌战群儒,也许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没有林则徐慷慨陈词直谏皇帝,也许永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若没有周恩来等人的详陈利害,“西安事变”可能不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又何以建立呢?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了中国几千
年;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董存瑞牺牲前的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奔赴前线。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语言的威力是无穷的。
有些妄人宣称语言是苍自的,孰不知这种荒谬的结论才是苍白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有了它,世界才丰富多彩,怎么能说语言是苍白的呢?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不如做到,但如果连说都办不到,做又从何谈起呢?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聆听帕瓦洛蒂的歌声,也无法阅读莎翁的剧本,更无法享受络的快捷。
语言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威力也将日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忽视语言威力的人,都终将会因自已的浅薄而付出代价。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但是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还有一
位仅出现了一会儿的身影,仅说了一句话的人——佚之狐,反而更让人好奇!
佚之狐,对他,有人褒扬也有人贬损。
褒扬者以为:佚之狐是个善用人才的智者,他有一双能识英雄的慧眼。
贬损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位贪生怕死的胆小之徒,重名利,城府深藏的鼠辈。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我认为他是极具智慧的人。
首先,据史料记载,他富有才智,并且他所留下的痕迹在许多作品中比烛之武还多。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真正的伯乐!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没有自荐,而是推出烛之武这位怀才不遇的高人,这种做法确实会令人遐想。
他比烛之武更加精明,能顺势处世。
很多人认为精明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但从某些角度而言它也能是褒义词。
试想,同样有才识的两个人,但一位似烛之武一般“清高,骄傲,坦率”,另一位似佚之狐一般“聪慧,识世、济世”,后者应该更占优势。
也许
很多人这时会想到如陶渊明、李白……那般洒脱、豪迈不也是名垂千古吗?可是在你的记忆中,他们是否一生贫困潦倒,因怀才不遇而饱受心灵折磨啊!而与之类似的烛之武也一样,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心系国家安危的佚之狐。
也许,佚之狐也曾有过私心,他担心自己如果冒失地亲自行动,失败了便成为千古罪人,国家就毁在自己手中!苦闷、彷徨,无数个夜里的辗转反侧,深思熟虑,他终于选择了能言善辩、具有外交官才智的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最终保全了郑国免受战乱之苦!他睿智的目光看准了“好马”烛之武,烛之武的成功不也是佚之狐的成就吗?!
一位富有魅力,性格饱满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一位品格高尚,爱国爱民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一位胸襟宽阔,识贤荐能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佚之狐,一位真正的志士!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郑国大夫智退秦军的故事。
面对无视自己才能的郑伯,烛之武只是发了一句牢骚。
但在危急关头,在危急国家安全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精忠报国。
“慷慨许之”,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虚怀若谷,包揽一切的“义”;临危不惧,“夜缒而出”充分体现了烛之武急中生静,沉着冷静的“勇”;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人站出来推荐烛之武担当重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且一个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让秦军反过来替郑守过防晋,可见烛之武的口才与谋略实在是令人佩服,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智”。
如果说“万夫当关,独夫可开”,那么除了国君以外,这个人就是烛之武了。
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勇有谋且有义”的人是不多见的,多数人是“有且只有勇”。
仔细分析以下烛之武的优点,我发现他还有蛮多东西我可以学习的。
第一:心胸要开阔,不要跟个恶鸡
婆似的总跟一些小事情过不去。
“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第二: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乱,学学人家烛之武,要沉着冷静,心不要发毛,不然事情终究会毁于一旦的。
第三: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我们平时说话的条理性。
认真品味烛之武的那一大段话,我们可以发现烛之武是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话说得到位又不伤人。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那就是郑伯。
有人说他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优点可以弥补他不善于发现人才。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人渣也成了人才。
对于他,我没什么多的感觉。
多读读古文,也许我们都会成为“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