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平顶山市第二中学李军亮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两个“一”,是学生由初中阶段步入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整个必修部分文言文系列阅读的第一篇。

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高中文言文学习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过度与衔接,同时还应该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指明基本的方向。

即一方面继续重视积累与识记,另一方面增加对词法和句法的学习。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

通过初中阶段的积累和识记,高一新生具备了浅层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而高中文言文学习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比初中都增加了,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单了解《左传》。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3)分析鉴赏烛之武的说词。

(难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不计前嫌、大义使秦、稳健机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启发式教学。

该法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件辅助法。

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

(二)学法1.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注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锻炼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2.注解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注解课文,突破重点,标记难点,质疑交流,从而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3.合作鉴赏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研读第三段后半部分及第四段,分析鉴赏烛之武说词。

五、说教学过程我今天重点说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当中有。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一、选取背景文本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本文属于《战国策》中的一篇,描写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秦楚之间进行战争,最终退却的故事。

二、教材分析本文作为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篇课文,其学科类型属于语文与历史。

在语文学科中,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而在历史学科中,则主要涉及了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

2. 理解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1. 能够应用所学的文学欣赏与写作技巧,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作文。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对战争制止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2. 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难点:1. 如何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表达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战国策》的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介绍,并简要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分析通过共同阅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多角度分析文章,特别是历史背景与政治相关概念的分析。

3. 文学写作训练通过讲解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4. 分组讨论、演讲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和演讲“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在学习结束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教学用具:PPT、黑板、笔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PPT课件
15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16
17
10四说教学程序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说课稿
1
•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 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 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 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9
三、说学法
•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
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10
四、说教学程序
• (一)导入新课 • (二)预习指导 • (三)教学新课 • (四)课堂小结 • (五)布置作业
11
(一)导入新课Biblioteka •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 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 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 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 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7
(三)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 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 2、教学难点:能初步进行文言文写作。
8
二、说教法
•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 知的教学方法。
•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 方法。
•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 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12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

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 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用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4. 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

(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
5. 布置作业
写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