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

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推荐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香橘丸、小儿消食片等。

3.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胃。推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麦芽等。经验方加减:苍术、乌梅、鸡内金、茯苓、槟榔、甘草、沙参、麦冬、石斛

等。中成药:小儿健胃糖浆、益胃散等。 4.脾虚肝旺证治法: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柴胡、白芍、甘草、薄荷、白术、焦山楂、炒麦芽等。中成药:逍遥丸、健儿乐颗粒、小儿康颗粒冲剂等。(二)外治法 1.药物敷脐法(1)三术进食膏:苍术、白术、莪术各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cm×3cm方形胶贴上,敷于脐上,每日1贴,贴2~3小时后揭掉。适用于各种证型。(2)健脾开胃外敷散:青皮、枳壳、神曲、胡黄连、五谷虫、三棱、莪术等,每晚敷于患儿脐部,夜敷晨起揭掉。 2.穴位贴敷疗法清降膏:吴茱萸、山栀子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3cm方形胶贴上,外敷涌泉穴,1日1次,5天一个疗程。每次贴敷2~4小时。适用于脾胃不和证。

3.推拿疗法

脾虚食积证:推脾经5分钟,运内八卦3分钟,推大肠3分钟,推三关6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足三里6分钟,逆时针摩腹3分钟,捏脊10遍。每日一次。脾胃不和证:推脾经3分钟,清胃经3分钟,运内八卦5分钟,推三关3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天枢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顺时针摩腹5分钟,捏脊10遍。每日一次。脾胃阴虚证:推脾经3

分钟,清胃经5分钟,揉板门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按揉涌泉3分钟,捏脊10遍。每日一次。 4.捏脊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候。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在施术部位均匀地撒少许按摩粉;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6遍,捏到第3遍后,每捏3次,将皮肤提起1次。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禁忌症:发热,皮肤有感染破损、皮疹、皮下出血者。注意:操作用力要均匀适度,勿伤患儿皮肤。 5.针灸疗法取脾俞、胃俞、中院、章门、足三里穴,中等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以运脾醒胃,每日1次。乳食停滞者,加天枢、上脘以消食导滞;痰湿中阻者,加丰隆以化痰燥湿;胃阴不足者,加太溪、公孙以养胃阴。 6.针刺四缝穴疗法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伸手,仰掌,双手共取穴1个,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深0.5mm,刺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粘液,或者少许血液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按压片刻即可。1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 7.耳针疗法取脾、

胃、肝、小肠、心等穴,耳针刺或将胶布粘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穴位上,隔日治疗1次,双耳轮换,10日为1疗程,嘱每日按压3-5次,每次3-4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8.隔药艾灸方法: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炒白术、连翘、枳实等份研细粉,贮磁罐存放,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醋调成泥状,涂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0.3~0.4厘米,面积为3~4平方厘米范围的圆形泥饼,敷盖于神阙穴上,另用陈艾绒根据年龄

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次灸3~6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9.刮痧疗法循经刮拭背部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循经刮拭前胸任脉,刮拭三关、六腑、天河水等穴,每周一次。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医生手法轻柔无痛,皮肤破溃者不宜刮痧。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方法:将配套药贴固定在两个电极板上,然后分别贴敷于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调整所需参数,治疗10~20分钟后取下电极板(根据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确定时间),药贴在穴位上保留10分钟取下,每日一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三)健康指导 1.饮食调护: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环

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迫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节甘进蔬”,指导饮食调护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食物。 2.情志调摄: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3.向家长宣教,指出本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易感等危害,防治、早治本病,坚持治疗,避免变证发生。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评价标准拟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休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食欲明显增强,食量有所增加。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为: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疗效评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计分记录,重点评价食欲、食量的变化。总分值=主症计分+次症计分。舌脉(指纹)具体描述,不计分。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 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 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运脾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之药宜以轻灵为要:一为用药的药性宜轻平清灵,如陈皮、枳壳、藿香、川朴花等;二为用药药量宜轻灵,轻灵则能鼓动气机,过重则反克伐小儿脾胃升发之气,欲运脾而反伤脾。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具有健脾扶运而无耗阴碍胃之弊,谷芽、麦芽、神曲等运脾而不伤正,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一听到这个,妈咪们肯定会觉得很烦恼。因为孩儿吃不下饭,久而久之,营养就会跟不上,那么就比同龄人发育得慢。小儿厌食症到底是个怎样的病症?其诊断标准分别有哪些? 遇有厌食患儿,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及必要化验。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的年龄在1~6岁之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则拒食达2个月以上,即可确认本病。但是要排除那些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及微量元素缺乏和维生索缺乏。厌食症诊断标准如下:1、年龄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食欲不振的程度 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3、有无症状出现 若患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痛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4、微量元素的检查 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还要与畏食区别开,虽然这两者都是食量减少,但畏食者的食欲正常、饥肠辘辘,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口咽溃疡、牙痛、吞咽困难或腹痛等原因进食时觉不适、畏惧和拒绝进食而致食量减少,这些患者在消除了上述病因后食量便可恢复正常。 小儿厌食症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去进行诊断,妈咪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是否有这个问题,那么好及时去解决。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精)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脾失健运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患者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 12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陈皮 9克,枳实 6克,神曲 9克,麦芽 9克,鸡内金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 9克,麦冬 9克,生地 9克,沙参 9克,石斛 9克,玉竹 9克,乌梅 9克,山药 9克,甘草 9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脾胃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 9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山药 9克,扁豆 9克,砂仁 3克,桔梗 3克,陈皮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现介绍几种开胃食品供家长选用。 将小茴香苗洗净切碎,稍加食盐、芝麻油、味精,凉拌当菜吃,每日半小盘。也可将小茴香加少许肉馅包馄饨、饺子或包子,让孩子进食。食量要由少增多,不可过量。小茴香健胃,理气化滞,食后可消食除满,增进食欲,实为治小儿厌食的美味佳肴。

鲜橘子皮洗净,切成条状、雪花状、蝴蝶状、小动物状等各式各样小块,加上适量白糖拌匀,置阴凉处一周。小儿用餐时取出少许当菜食之。每日 2次。橘皮药名陈皮,是一种理气、消积、化食的良药。橘皮含有大量维生素 B1、橙皮甙 (C28H34O15等,还有健胃、止呕、祛痰止咳的功能。 鲜玫瑰花摘下后,加白糖适量密封于瓶罐内,一个月后启封。将玫瑰花糖少许加入汤内,让小儿食之。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葡萄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等,是芳香健脾佳品。 小儿面黄肌瘦,时常腹泻,可用大红枣 5~10枚,洗净煮熟去皮核食之,也可与大米煮粥食之。大枣温脾健胃,益气生津,可治疗贫血、腹泻。 将山药洗净去皮, 切成薄片先用清水浸泡半天, 加大米少量煮成稀粥, 再放桂圆肉 3~ 5枚用小火煮,加白糖少许食之。山药含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精氨酸与多种矿物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的良药佳肴。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1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内金(鸡肫皮)一只,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3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2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圆弧齿轮泵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3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 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4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炒白术、炒扁豆、砂仁、佩兰、鸡内金各5g,焦山楂、谷芽各10g,甘草3g。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高温齿轮泵。 疗效:2—3剂显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5

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g,炒内金5g,炒莱菔子6g。 制用法:共为细面,加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睡前敷患儿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 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疗效:1疗程即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6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大黄干草散 药物:大黄、甘草按4:1量,蜂蜜适量。 用法:先将大黄、甘草研末。每次0.5克调以蜂蜜服,每天3次,连服2天。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7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肥儿饼 药物:山药、鸡内金各60克,山查4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加面粉500克、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15克、水适量,调匀,作成小饼,锅内烙熟,当饭吃ZYB渣油泵系列。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8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淮曲散 药物:淮山200克,茯苓100克,酒糟曲150克,丁香2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过筛。饭后温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15克。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9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精)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现代医学归属于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是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时期(学龄期左右)的一种心因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多语秽言,多数表现为行为障碍(及性格缺陷)。中医无此病名,临床上属“烦躁”、“健忘”、“抽搐”等范畴,临床上主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阴虚阳亢、痰热内扰四大主症。采用滋阴补肾、养心健脾、滋阴抑阳、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等法治疗[2]。 1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儿童秽语抽动综合征相鉴别,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多以运动性抽搐与不自主发声为主要特征。以抽搐不自主伴乏眼及面部肌肉抽动为首发症状,继之症状加重,范围扩大,临床上多见清嗓声、干咳、无节律乱叫等症,实证多见于临床。儿童多动症虚实并见,进行常规教导,可抑制症状发生。 2 辨证施治 2.1 肝肾阴虚伴有两颧潮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两目干涩、牙齿松动,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0 g,生白芍15 g,山茱萸10 g,茯神10 g,枸杞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远志1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鳖甲30 g。 2.2 心脾两虚伴有面色白光白,食欲减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纳少便溏,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 g,白术15 g,茯神10 g,远志10 g,山茱萸10 g,白芍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大枣15 g,天麻10 g,神曲20 g。 2.3 阴虚阳亢伴有颜面潮红,五心烦热,午后为盛,口苦咽干,心烦不宁,肢震颤,脉细数。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 g,石决明45 g,牛膝10 g,杜仲10 g,桑寄生20 g,黄芩20 g,山茱萸15 g,山栀15 g,白芍15 g,当归20 g,龙眼肉20 g,大枣15 g,远志10 g。百事通 2.4 痰热内扰伴有头目昏眩,嗜睡,呕恶心烦,时呕痰涎,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 g,半夏5 g,陈皮10 g,甘草10 g,茯神10 g,杜仲10 g,竹茹10 g,大枣10 g,龙齿30 g,菖蒲5 g,远志10 g。 3 煎服法上药水煎服,日3次,每次50 ml,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停药。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先煎30 min,后下诸药。 4 小结小儿时期其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多处于神经怯弱的状态。脏腑形态结构及功能均由未成熟,渐向成熟发展,呈现出生机旺盛,迅速发展的现象。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小儿禀赋不足,护养不当,病后失调,亦可导致心肾肝脾功能障碍。心藏神,心失所养则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藏精,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目不聪;肝主筋,肝阳上亢则多动不安;脾藏志,脾失所统,则兴趣多变,思绪不宁,所以本病是由多脏器功能紊乱,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于脏腑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本病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为多见。治疗重在调理肝肾,健脾养心,豁痰化湿,治疗中,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并举,多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沟通,导以心理疗法,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患儿精神压力,结合患儿兴趣爱好,药物治疗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多数患儿6个月可愈。百事通

浅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

浅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9-03-15T09:52:47.8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上第1期作者:贾岚 [导读] 分析小儿推拿方法对小儿厌食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贾岚 黑河市中医医院 1643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推拿方法对小儿厌食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小儿推拿方法治疗40例,对照组40例患儿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厌食;小儿推拿;中医辨证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fantile massage on infantile anorexia. Methods: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80 children diagnosed as anorex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40 children with massage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hildren with medicat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28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0 cases were effective,2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15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control group,15 cases were effective,10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pediatric massage on infantile anorexia is obvious,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Key words:infantile anorexia;infantile massage;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小儿厌食症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症。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证[1]。小儿厌食症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病传药害、外邪直中、情志失调。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健、纳化失和。本文意在分析小儿推拿法与药物治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上的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3.5岁,年龄最小1.8岁,平均年龄为2.8岁。对照组患儿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3.8岁,年龄最小2.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患者主要症状为厌恶进食、食量少、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夜寐不安等[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别,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年龄1.5~3岁,诊断符合小儿厌食的诊断[2]。 ②排除标准:因患儿出现外感、内伤慢性病引起的食欲不振。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用中成药治疗,脾失健运证给予保和丸,每次1丸,日2次口服;脾胃气虚证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每次2袋,日3次口服;。实验组用推拿法治疗,推拿方法为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15日为1疗程。基础操作常用穴位为:补脾经、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脾失健运证加运内八卦、清胃经、揉板门、揉脾俞、胃俞;脾胃气虚证加揉外劳宫、补肾经[3]。 在两组治疗期间,均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并做到少食多餐。 1.4疗效评价标准 1.4.1痊愈:食欲良好,进食量正常。 1.4.2有效:食欲和进食量明显好转,但较正常儿童稍差。 1.4.3无效:食欲与进食量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厌食是小儿常见病,患儿长期厌食可导致其它疾病,甚至影响小儿的发育和成长[4]。小儿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确有疗效,且显著高于药物治疗。又可以缓解小儿打针、吃药的痛苦,患儿易于接受。 在治疗的同时,患儿家长应注意患儿喂养,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的浓缩饮食促使食欲下降;吃零食、时间不规律、情绪变化等都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应努力促进患儿合理进食,在规定的时间逐步添加辅食,培养幼儿自主进食的良好习惯。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小儿推拿是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1-6岁的儿童,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可有多种因素引起,中、西医对其病因各有见解。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

[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本人,年7月毕业于医学专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1月至今在 xx医院内儿科实习。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院领导、科主任、多位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工作、学习,将书本理 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钻研内儿科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 我逐渐熟悉到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了解到了一些内儿科疾病 的诊疗过程。现将本人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述职如下: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在工作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生 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 工作,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灵活化,爱心活 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 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 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进步专业技术水平。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天天学习,天天把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 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持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故及差错的 发生;在工作中持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碰到 不懂的题目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进步自己综合分析题目和解决 题目水平;严密观察病情,即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 在内儿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查房,熟 悉病人病情,能准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实行各项基础操纵,能规范书写各类文书,并能做好内儿科常见病的诊疗。

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

小儿多动症相信好多的家长朋友们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近些年,多动症的患儿不断的增加,给好多的家庭带了的困扰。但是大家都知道,西医治疗这种疾病只能暂时的控制,想要从根本上根治,还得选择中医治疗,那么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肝肾阴虚,相火妄动 症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治宜滋养肝肾,降火潜阳,安神定志。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菊花、牡丹皮、白蒺藜、女贞子、旱莲草、青龙齿、远志、龟板、龙胆草、山栀子、柏子仁、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心脾两虚,神失所养 症见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培补心脾,益气养血,宁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出入:药用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茯神、酸枣仁、远志、益智仁、龙骨、五味子、夜交藤、菖蒲等。 痰火上犯,扰乱心神 症见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安神定志。方用黄连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药用半夏、陈皮、枳实、茯苓、胆南星、天竺黄、竹茹、黄连、牡丹皮、连翘、石菖蒲、郁金、珍珠母、红花等。

小儿多动症不仅让孩子无法集中精力,严重影响着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妨给患儿尝试一下中医治疗,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推拿治疗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原因多系喂养不当致脾胃失常所致。该病症病程长,长期服药会引起毒副作用,影响小儿正常发育。本文探讨了采用小儿推拿法治疗厌食症的可行性,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上把小儿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佳,甚而拒食诊断为厌食症,中医将此病症称为“纳呆”,病因当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脾主运化水湿,而胃主收纳、腐熟水谷,小儿体质贫弱,气血未盈,脏腑不坚,所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再加上喂养失当,饮食不节,容易致使脾虚食积,胃津脾阳亏损,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2%4。从祖国医学上来看,针对“纳呆”之病症,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消食导滞,但考虑到小儿脏腑娇弱,易波及其他系统,引起损伤,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常选择中医推拿法来辨证治疗。 一、推拿方法 观察组结合中医辨证思路,每个穴位操作三分钟,一天一次,21天为一疗程。 1、主穴: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院、揉足三里、捏脊, 2、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 3、加减穴: (1)食滞伤脾型:加清胃经、揉板门。 (2)胃阴不足型:加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三阴交,揉涌泉, (3)脾胃虚弱型: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 二、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加大,体重增加或接近正常儿童; 2、好转:食欲、食量均显著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但仍略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 3、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己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推拿法,这一方法以穴位为原则,延伸至经络,最终达到调节治病的目的。其中的捏脊疗法,原理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捏拿,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恢复脏腑元气的作用。配合点穴补位,可提振全身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打通经脉,规律性点穴可平衡阴阳,调节气机,最终实现调和脾胃失常,恢复功能,治愈厌食。在捏脊法涉及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该类穴位功能在于将命门之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之中,可发挥显著的激活各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该类穴位一直是采用捏脊法时重点推拿的部位。另外,从营养学上讲,小儿厌食症与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胃肠道运动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本文在选择穴位时,除捏脊法外,还应用了揉中院、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清胃经等方法。其中揉中院有近治之功效,可达到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目的,而揉足三里则有健脾和胃之功效,以上方法指向的穴位可帮助激活患儿的胃液和胃蛋白酶,提升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从而促进肠吸收。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小儿厌食症还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这或与喂养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有关,若在长期推拿过程中不注重锌元素的补

12种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

12 种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楚雄审核:中山大 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伍俊妍小儿厌食症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家长最为头疼的事情之 。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者日渐消瘦而成疳症。小儿厌食症常由于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气不畅,乘脾犯胃;他病伤脾,脾失健运,胃气失钠。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小儿厌食症可分为脾胃不和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其中以脾胃不和证较为常见。脾胃不和证:主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面色少华,口淡乏味,时有流涎,暖气呃逆,恶心,大便软溏,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濡,指纹淡红。治宜和胃健脾。脾胃湿热证:主症,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口渴不不欲饮,肢体倦怠,口臭,时有恶心,甚则呕吐,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宜健脾利湿。脾胃气虚证:主症,不思饮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兼症,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形体偏瘦,唇色淡,口淡乏味,脘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色淡红脉细软,指纹淡红。

治宜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证:主症,不思进食,厌恶进食。 兼症,面色少华,口渴喜冷饮,唇红,手足心热,汗多浸衣, 形形体偏瘦,大便燥结,小便黄少,舌红,苔花剥,脉细数, 逸仙药师介绍 12 种用于小儿厌食症的中成药,以供大家 参考。 1、小儿七星茶颗粒:由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 叶、钩藤、蝉蜕、甘草组成。开胃消滞,清热定惊。用于小 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 大便不畅,小便短赤。注意小儿七星茶颗粒对于治疗小儿积 食,内火旺盛效果较好,只适用于实热证,对于脾胃虚寒, 舌淡苔薄白者,则不适合。 2、四磨汤口服液:由木香、枳 壳、槟榔、乌药。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 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 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 由太子参、枳实、砂仁、鸡内金、山楂、鳖甲、穿山甲组成。 指纹紫或红。 治宜滋养胃阴 肝旺脾虚证: 主症, 食欲不振, 厌恶进食。兼症,形体偏瘦, 两肋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 寐欠安兴奋躁动,口苦泛酸, 嗳气呃逆,大便失调,舌红苔 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治宜疏肝理气,健运脾胃。以 口服液的特点是顺气降逆,尤其适用于积滞, 3、 启脾丸: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山楂、 麦芽、甘草、 山药、莲子、六神曲、泽泻组成。健脾益气, 开胃消食,利 湿。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 4、太子金颗粒: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发表时间:2015-01-16T13:39:25.16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方静萍 [导读]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静萍 (静宁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平凉7434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摘要】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 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1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小儿喂养的原则应当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规律,没有节制,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不振。(2)痰湿滋生:乳母过食寒凉,小儿嗜食生冷瓜果,导致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壅阻中州,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厌食。(3)脾胃虚弱: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虚弱,或痰病迁延,损伤脾胃,使消化功能低下,降而致厌食。(4)虫积伤脾:小儿脾胃虚弱,食不洁饮食或有吮手指的习惯易患肠道虫症,虫积扰乱脾胃气机,影响消化吸收而致厌食。 2证型治疗: (1)脾失健运型:症见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乏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厚白或白腻。治宜燥湿运脾,消食开胃。方用不换金正散合健脾丸加减。药用苍术、藿香、陈皮、砂仁、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神曲、佩兰、枳实等。(2)脾胃气虚型:症见不思饮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不振,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异功散合健脾丸加减。中成药可用启脾丸或健脾丸。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扁豆、木香、山药、砂仁、鸡内金、神曲、焦山楂等。(3)胃阴虚亏型:症见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胃,消食助运。方用益胃汤合保和丸加减。药用沙参、石斛、玉竹、乌梅、白芍、甘草、谷芽、炒麦芽,神曲、砂仁、鸡内金、连翘等。 3预防: 至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民间的“若要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具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小儿喂养时,最好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家长们不要给孩子滥用高级营养滋补品,更不可恐吓强迫孩子进食。 4讨论: 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辨证论治方药为主,改善脾胃功能失调,调整脾胃功能的中药能促进机体肠道功能,有利于机体对缺乏物质的吸收利用,并且中药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在对本病的机体研究方面,已从局部肠道功能状态扩展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并继及到细胞生化、神经介质、胃肠激素等医学科学前沿领域,有些近年来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4(5).58. [2]王丽珠: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20. [3]陈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9、200.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1、杨荣副主任医师,紫荆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擅长老年医学、内分 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个性化、人格化的健康指导,对社区性疾病,尤其高血压、糖尿病等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发表多篇论文,参加一项市级科研课题。 2、罗琦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泌尿外科及肾移 植研究。已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著近20篇。有丰富的泌尿外科临床经验,擅长小儿泌尿外科手术。 3、李文副主任医师,口腔科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基础理论 扎实,擅长牙齿缺损、牙列缺失的金属冠、烤瓷冠、超瓷冠及固定桥的修复,乳牙、恒牙、牙颌畸形的正畸矫治。 4、麻宁副主任医师,耳鼻喉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擅长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纤维喉镜检查及微创手术。鼻腔喉部肿瘤切除术,开展了呼吸睡眠暂停及低通气综合征的综合治疗,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 5、李平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市学科带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专家,具 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手技,特别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居省内领先,在眼科界及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主持多项重点科研并获政府奖励。专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屈光手术、眼底病、眼肌病、小儿眼病、眼整形美容。6、田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具有扎实的泌尿外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擅长处理泌尿系统的肿瘤、结石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2000年率先在我市开展以阑尾为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填补了我市该项技术的空I~;2004年我院成功地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任技术负责人。 7、张天德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 攀枝花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在攀枝花市率先开展后尿道狭窄直针吻合术;肾上腺巨大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术等泌尿外科难度高的手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方面有一定造旨。目前已开展1000多例此类手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8、孙昌勤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主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委员,大理 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第一主研人)(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9、刘曙光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副主任,大理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兼职副教 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国内专业外科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0、程德忠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肺癌、呼吸衰竭的诊治,有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11、胡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胃肠、 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12、常辉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麻醉技术,从事疼痛专科,擅长治疗

小儿厌食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厌食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饮食的重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人体营养吸收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小儿厌食症的出现,会严重地影响小儿的正常的生长发育,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出现? 小儿厌食症原因有哪些 1、辅食添加不及时 小儿6-7个月是对食物质地敏感期。有的家长添加辅食过早或过晚,则容易导致小儿发生厌食症发生。 2、生病 小儿出现发热、感冒、咳嗽、腹泻等症状时影响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容易出现胃口不好,不过这是暂时的。此外,孩子患儿肠胃炎、消化道溃疡、蛔虫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时也会影响胃口。 3、药物影响 有时孩子生病吃太多药物也会引起食欲不振。那句玩笑话光吃药就吃饱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倒还有点道理。此外,阿奇霉素及硫酸亚铁常常会刺激胃肠道,引起食欲下降。 4、缺乏缺锌等微量元素 缺锌影响舌头味蕾细胞的敏感性,影响胃肠道消化酶的功能,导致食欲下降。患缺铁性贫血时,也可能引起孩子食欲不好。 5、气候变化 天气炎热时,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很容易出现小儿厌食症的

出现。有时候休息不好也会影响宝宝胃口。 6、饮食习惯不好 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容易溺爱,导致孩子饮食没有节制,吃太多含糖分、蛋白质过高的食物,从而影响了食欲。饮食没有规律,导致该吃饭时没有胃口,不到吃饭时间又饿了,破坏了胃肠道消化消化吸收的正常规律。 7、家庭、环境因素 如果家长常常有意无意的在孩子面前评论自己喜爱的食物,这个食物不好看,那个食物不好吃,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发生厌食挑食。 家庭暴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或者漠不关心,都可能影响孩子大脑的进食中枢,导致神经性厌食。 与此相通的是,国外做过动物进食相关试验,每到小狗进食时间给予一次电刺激,久而久之,即使停止电刺激,小狗到进食时间也不会去觅食。 所以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儿食欲关系密切。 8、精神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厌食症属于精神问题引起。如出现神经性厌食、自闭症、悲观、焦虑等情绪,也会食欲下降。 小儿厌食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肥儿丸 适应症: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痛等。 用法用量:蜜丸剂,每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