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方法与赏析

合集下载

写景方法与赏析

写景方法与赏析

写景方法与赏析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全文是循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来连缀成文的。

冯骥才先生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的“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句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文眼。

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和我国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寄意,咏物之前,意在笔先,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即“形得而神自来焉”。

写景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景传神”和“以神驭景”,通过“景”的分析,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①以景传神的意境需要循景察情。

写景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景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景物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景,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景物描写加赏析

景物描写加赏析

景物描写加赏析
在写景时,要善于选择富有特点的景物来写。

一般来说,大自然中的景物都有不同的特点。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塞下曲六首》)这一句中,“孤”、“直”、“圆”三个词,都是对大漠景色的形象描绘。

再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过香积寺》),这一句中,“合”、“郭”两个词描绘了一
幅清新自然的图画。

而这些特点和描绘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样写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写景作文时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

1.注意景物与人的情感的联系
如上面这篇范文中所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在写作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将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篇范文就会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2.注意写景要有层次
写景作文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时间上也要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 1 —1 —。

写景赏析方法范文

写景赏析方法范文

写景赏析方法范文景物赏析是对自然景观或人工建筑物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文学才能和审美活动。

写景赏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表达,使读者产生愉悦的感受和对美的认识。

下面将详细介绍写景赏析的方法。

一、细致观察细致观察是写景赏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要仔细观察景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光线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细腻的字眼将这些特征传达给读者。

例如,用生动的描写手法描述花园中的玫瑰花:“那朵玫瑰花盈盈向日,果真是大开大合。

它的颜色像火焰一样的红,散发出阵阵的香气,令人陶醉。

”二、多角度观察写景赏析应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以便全面展示其美。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欣赏风景,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角。

例如,在描写山脉时,可以从山下、山顶、山腰等不同位置来观察,并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美感。

三、感受与表达写景赏析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也需要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表达出来。

通过用具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传达自己对景物的喜悦和震撼之情。

例如,在描写海上日出时,可以用“金色的光芒洒满海面,如同一片金色的绸缎慢慢展开,美得无法言喻。

”四、比喻与拟人写景赏析中,适当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可以给景物赋予生命和情感,增添文学性。

比如,可以用"湖面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颜色,如同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完美对称"来描述一片湖泊;或者用"树叶在微风中摇摆,好像在和缓缓划过的云彩嬉戏"来表达树叶与云彩的相互关联。

五、运用修辞手法为了增加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写景赏析中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倒装、比较、夸张等。

这些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富有节奏感、音韵感和变化,使读者更加投入和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写景赏析是一项需要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感受与表达的审美活动。

通过用具体的语言描绘景物的特征和美感,同时运用比喻、拟人和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具艺术性,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和欣赏景物的美。

赏析写景句子的格式

赏析写景句子的格式

赏析写景句子的格式
赏析写景句子的格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提取句子中的描写元素:写景句子通常会包括一些具体的描写元素,比如季节、时间、地点、景色等。

首先需要提取出这些描写元素,以便进行分析。

2.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写景句子常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便更好地描绘景色。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探究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

3. 探讨句子的表现手法:写景句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景色,比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探讨句子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

4. 体会句子的情感表达:写景句子不仅仅是单纯地描绘景色,还常常会融入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体会句子的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世界。

以下是一个赏析写景句子的示例:
句子:“春天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嫩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1. 描写元素:句子描绘了春天、阳光、大地和树叶等元素,营造了一个温馨而美好的氛围。

2. 修辞手法:句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阳光比作温柔的女神,将树叶比作舞动的精灵,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3. 表现手法:句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描绘了静态的景色,也表现了动态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情感表达:句子传递了一种美好、温暖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写景句子,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写景作文范文赏析教案如何赏析和评价写景作文的范文

写景作文范文赏析教案如何赏析和评价写景作文的范文

写景作文范文赏析教案如何赏析和评价写景作文的范文写景作文范文赏析教案一、引言写景作文是一种描绘自然环境美景的文体。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描写,可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和评价写景作文的范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进行写景作文范文的赏析和评价。

二、赏析部分1. 选择范文在进行赏析前,需要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写景作文范文。

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或者学生写的优秀作品。

确保范文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2. 共同阅读让学生一起阅读范文,注意观察其中的描写手法、词语运用和结构安排等。

学生可以先默读,然后齐读,最后交流感受和理解。

3. 逐段分析将范文分成若干个段落或句子,逐段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借助于哪些语言表达手法来描绘景物,如修辞、比喻、排比等。

同时,关注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运用。

通过细致的解读,促进学生对范文的深入理解。

4. 重点标注在范文的关键句型、动词选择、形容词、副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标注和注释。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标示不同的语言特点,如红色表示形容词,绿色表示动词等。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认知,还可以方便后续的评价和总结。

三、评价部分1. 多角度评价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范文进行评价。

可以包括对描写手法的评价,如是否生动形象、精准凝练等;对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评价,如是否丰富多样、运用得当等;还可以评价作文的整体结构是否紧凑有序、过渡自然等。

通过对多个方面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2. 缺陷和改进评价作品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让学生思考范文中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如增加细节、修改句式等。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写景作文中。

3. 综合评价最后,对整篇作文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给予定性的评价,如“生动传神”、“用词精准”,也可以给予定量的评价,如给出得分或评级。

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赏析

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赏析

描写景物的优美句⼦赏析1. 摘抄写景的优美句⼦,进⾏赏析,并写出可以⽤在什么样的⽂章中⼜到草黄时节。

遍野的绿⾊斑驳着消失,只有那⼲枯的浅黄渐次布满了⼈的视线,是⽣命终结时最柔韧的余唱。

喜欢看落叶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红的叶⽚,黄的草茎,很鲜明的美丽,看着它们,会想起⼣阳⼀轮西下,缓缓下坠时那种有些凄凉的辉煌,会想起⽯阶上风烛残年的⽩发⽼⼈携⼿⽽⾏,从容安然的那⼀抹温馨,那⼀些些的感动。

寒冬的第⼀场风雪后,它们会在地⾯消失,重新回到⼤地母亲的怀抱⾥安息。

等待,漫长的等待之后,第⼀声春风轻柔的呼唤,就会将它们的⼦孙全部叫醒。

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茎茎新绿哦,在⽯缝⾥,泥⼟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地成长,⼀点点把堤坡,⼤地湮染,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振奋的春⾐。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去轻轻地触摸吧,仿佛婴⼉⽪肤般细腻,⼀丝丝在⼿掌⼼滑过,若⼲纤⼩的⽣命韵律从⼿传递到⼼,不由⼈不在⼼中感叹:如此细弱的植物竟然有这样顽强的⽣命,硬⽣⽣率先回应春风,引来了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光明媚。

喜欢看盛夏⾥的草长莺飞,⼩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命⾥所有的美丽⼀起释放,⽆边⽆际的绿⾊原野,把各⾊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也变低了,似乎弯了腰屈尊来与⼩草亲近。

这个时间⾥的⼩草是最硕⼤最柔软的新床,诱惑着我们把⾃⼰的⾝躯⽆⽐舒坦地交给她们,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烦恼,在青草的簇拥下,做⼀个最轻松的美梦。

闭了双⽬,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

是怎么样温馨⽽⼜好闻的⼀种清⾹啊,没有各⾊花⾹的浓烈,没有名牌⾹⽔的清雅,就是稻⼦成熟时的那种⾹味,是⽜⽺奶⾥的那个⾹⽓,是⼤⾃然的原⾹,是⼤地的味道,是⾃家母亲怀抱的味道。

是啊,⼩草,你原就是⽜马⽺们的主要⾷物,通过它们,你变⾝为洁⽩的乳汁,鲜美的⾁⾷,温暖的⽑⽪,奔腾的⼒量,托起了⼀个个民族和国家。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一、直接描写型【经典呈现】一刻钟过去;太阳下山了,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洁净而透明。

鸟雀唧唧啾啾地鸣啭着;幼嫩的青草闪耀着绿宝石一样的怡人光彩……您就等待着。

树林里渐渐昏暗下来;晚霞的红光慢慢从树根、树干向上移去,越升越高,从几乎还是光秃秃的低处的枝干升到纹丝不动、还在沉睡的梢头……不久,就连最高处的树梢也失去了光彩;嫣红的天空逐渐变成蓝色。

树林的气息越来越浓,微微流动着一股暖暖的潮气;吹进来的微风在您身边静息了。

鸟儿渐渐睡去——它们不是一下子一起睡着,而是由于种类的不同而有先有后:最初安静下来的是燕雀,过一会儿是知更鸟,然后是黄鵐。

树林里越来越暗。

树木渐渐融合在一起,变成一团越来越黑的庞然大物;湛蓝的天空上害羞似的闪烁着最初的星星。

鸟儿都睡着了,只有红尾鴝和啄木鸟还偶尔睡眼惺忪地鸣叫几声……现在连它们也沉寂下来了。

——选自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技法赏析】《猎人笔记》中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色。

作者抓住黄昏时刻的景色特征,细致而具体地加以描写。

先从太阳下山写去,点明时间已是黄昏。

接着选取了鸟雀、青草、晚霞等景物来描写。

特别对树林的变化做了详细描绘——由原先的洁净透明到逐渐变成蓝色,再到越来越暗,直到天空出现星星。

作者用景物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一层层地加以渲染。

为了写出黄昏的景色特征,作者抓住了鸟雀的变化来写,从鸟儿开始的“唧唧啾啾地鸣啭着”,再写到“鸟儿渐渐睡去”,写鸟儿睡去,又有层次感,先安静下来的是燕雀,接着是知更鸟,然后是黄鵐。

描写中还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有具体形象,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传神性。

譬如写“青草闪耀着绿宝石一样的怡表现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意境美。

二、情景交融型环境描写时,“写风就不能只写风”,举个例子:“你要写悲伤,就不能只写悲伤。

要写雨疏风骤,落红残阳,写秋风萧瑟吹入空荡的长廊。

写雨雪纷纷,写天际苍茫,写夕阳西下,天涯人断肠。

从写景方法的角度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

从写景方法的角度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这篇诗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和深远的意境而被人们传颂。

本文将从写景方法的角度出发,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并探讨其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独特意义。

一、自然对比法“咸阳城东楼”颈联中,王之涣用“尚思和大府,愧我平生意”这一描写手法将大府高明的才智和自己平庸的才华进行了鲜明对比。

这种自然对比法既展现了大府的卓越之处,也昭示了作者自我批判的态度。

这种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并不多见,非常独特。

二、情景交融法在“咸阳城东楼”颈联中,王之涣巧妙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周围景物相融合,表达出对大府的景仰之情。

这种情景交融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整个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三、深刻挖掘内在含义通过“咸阳城东楼”颈联,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咸阳城的壮丽景色,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大府的敬仰之情以及自我反省的内在矛盾。

这种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的手法,使得这篇诗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独树一帜。

“咸阳城东楼”颈联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展现了诗人王之涣的深情和内心世界,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对比法、情景交融法以及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的精髓,领略到古代诗词的深邃意蕴。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咸阳城东楼”颈联所展现的写景方法,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不可多得的精华。

它不仅以自然对比法、情景交融法和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等手法为诗歌增添了趣味和深度,更是以其意境深远和表现手法独特而使人叹为观止。

这种独特的写景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词、感悟我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赏析,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歌中的壮丽景色,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情流露。

这篇诗所展现的写景方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使我们对我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就是对“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赏析以及对写景方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咸阳城东楼”颈联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和深远的意境而被人传颂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句子的赏析1.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赏析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2.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纵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才窜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大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山冈也动,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答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拳头,尽平生动,只顾打,打到五六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武松打虎(片断)赏析《武松打虎》节选自《水浒传》,短文之所以能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如此具体、精彩,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

武松的"闪、轮、劈丢、揪"等一系列动作的贴切运用,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有力地突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其中,我们也发现选择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动作来写。

这样,动作最能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此外,作者把老虎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都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后如临其境,为武松捏一把汗,作者对人物动作的观察是细致而敏锐的,本文的文字写得干净利落、情节曲折生动。

3.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的积雪高插云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赏析这是一幅远看图。

作者用“珠冠”“孔雀开屏”两个比喻从色彩和形状上点明了天山的特点。

在加上“银光闪闪”“艳丽迷人”等词语的形容,整个画面洋溢着幸福安祥的气氛。

4.雨落大了,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

从伞下望,雨里的山边,映山红开得正旺,在青翠的茅草里,翠绿的小树边,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得象火焰,背着北风的秧田里,稠密的秧苗象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风一刮,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秧田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周立波《张满贞》)赏析这一段描写真是绘声绘色,有动有静,深浅不同,疏密有致,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还有远近、高低之分。

作者把山边几丛松散的映山红与田里稠密的秧苗有机地交织。

为了给画面增添生机,作者通过“刮风”、“翻倒”、“颤颤波波”一连串动态描写,让原先静得象绒毯的秧苗变成了轻飘飘的“绸子”。

颜色的搭配也颇具匠心;茅草是青翠的,小树是翠绿的,秧苗象深绿的绒毯,随风摇曳变成了浅绿的绸子,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精心点缀出几丛火焰般鲜红的杜鹃花,让人感到爽心悦目,春意盎然。

5.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赏析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写景精彩段落1.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

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

一轮爽垲,能分宇宙澄清;四海团圞,射映乾坤皎洁。

影横旷野,惊独宿之乌鸦;光射平湖,照双栖之鸿雁。

冰轮碾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

2.云遮峰顶,日转山腰。

嵯峨仿佛接天关,崒参差侵汉表。

岩前花木,舞春风暗吐清香;洞口藤萝,披宿雨倒悬嫩线。

飞云瀑布,银河影浸月光寒;峭壁苍松,铁角铃摇龙尾动。

宜是县揉蓝染出,天生工积翠妆成。

根盘直厌三千丈,气势平吞四百州。

3.山影深沉,槐阴渐没。

绿杨影里,时闻鸟雀归林。

红杏村中,每见牛羊入圈。

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

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

4.绯罗缴壁,紫绶桌围。

当头额挂朱红,四下帘垂斑竹。

官僚守正,戒石上刻御制四行;令史谨严,漆牌中书低声二字。

提辖官能掌机密,客帐司专管牌单。

吏兵沉重,节级严威。

执藤条祗候立阶前,持大杖离班分左右。

庞眉狱卒掣沉枷,显耀狰狞。

竖目押牢提铁锁,施逞猛勇。

户婚词讼,断时有似玉衡明。

斗殴相争,判断恰如金镜照。

虽然一郡宰臣官,果是四方民父母。

直使囚从冰上立,尽教人向镜中行。

说不尽许多威仪,似塑就一堂神道。

5.红轮低坠,玉镜将明。

遥观樵子归来,近睹柴门半掩。

僧投古寺,疏林穰穰鸦飞。

客奔孤村,断岸嗷嗷犬吠。

佳人秉烛归房,渔父收纶罢钓。

唧唧乱蛩鸣腐草,纷纷宿鹭下莎汀。

6.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

杈牙如鸾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

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

直饶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魄散人7.银迷草舍,玉映茅檐,数十株老树杈枒,三五处小窗关闭。

疏荆篱落,浑如腻粉轻铺;黄土绕墙,却似铅华布就。

千团柳絮飘帘幕,万片鹅毛舞酒旗。

散文景物描写赏析方法散文作品中,都离不开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对渲染氛围,凸现主旨,表现人物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往往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命运,忽视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也不去细致的推敲。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呢首先,要让学生重视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要学生明白,在散文作品中,情景的刻画,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之物,那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组成。

如果忽视了景物描写,那散文作品就失去了基本的情趣和韵味儿。

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一切景物都是朦胧的、若明若暗的。

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那“笼着青纱”的“梦一般”的叶子和花,那“一团团的烟雾似”的树色,“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无不使人感受着一种淡雅朦胧之美,给人以轻柔绰约的审美愉悦。

如果没有对荷塘、月色、树阴的描摹和渲染,就难以表现作者难得偷来的片刻的逍遥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如果没有那些细腻传神的景物描写,就没有散文诗情画意的美感,就没有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

在这篇课文中,对景物描写的体味和揣摩本身就是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给学生景物描写赏析的基本方法。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作品描绘了哪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意境第二,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第三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怎样的作用例如,在《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下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龙出的响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通常的分析步骤,不难分析:作者通过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满园子草木”这些微不足道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描绘出地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突出体坛“荒芜而不衰败”的特点;这段描写采用了排比手法,铺叙一系列小昆虫,使得散文灵动而富有情味儿;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自己在地坛中所受到的生命的启发:微小的昆虫尚且有存在的价值,而何况乎人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应该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当然学生在鉴赏分析的时候,未必要面面俱到,也未必要依照这次序,语言上,可以灵活机动的。

第三,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景物描写。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在知识的运用中,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形成技能。

在作文写作中,尤其是散文体裁的作文,要引导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