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品读课文,感悟全诗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全诗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设计:20、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第二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3.分析诗歌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作结构与特点的分析。
2.意象与修辞手法的解读。
难点1.分析修辞手法与意象的关系。
2.运用鉴赏能力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PPT。
2.课堂讨论的问题与素材。
3.学生作品或文学评论,用于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
2.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印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结构与特点分析(15分钟)1.探讨七律的特点与基本结构。
–解释“律”与“诗” 在中国古诗中的含义与区别。
–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与格律要求。
2.与同学共同分析《七律.长征》的基本结构。
–确定诗的章节和段落,并标注出韵律和格律的规律。
步骤三:意象与修辞手法解读(30分钟)1.导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提问:你们对意象的理解是什么?在诗歌中它们起到什么作用?2.分析《七律.长征》中运用的意象。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3.解读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表达技巧。
步骤四:学生讨论与展示(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就诗歌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思考与讨论。
2.学生展示与总结。
–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总结。
步骤五:文学鉴赏与写作指导(2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提问: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是什么?诗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与创作欲望。
–基于《七律.长征》的主题或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步骤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引出下节课的预告。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在课后用Markdown格式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对《七律.长征》进行评论。
七律长征教案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教案第二课时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 简介长征背景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10月开始的,在两年时间里,红军长征转战大半个中国,经历重重艰险,最后取得了胜利。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长征中的一段——飞夺泸定桥。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对飞夺泸定桥的品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险,感受红军的英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回顾学情,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找、划、议,感受了泸定桥的雄伟险峻,体会了红军的英勇顽强。
现在,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红军战士说?三、紧扣主题,层层推进1. 走进战场,冲锋陷阵(1)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要求:认真观看,边看边想,视频中红军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夺桥的,把这种环境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2)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泸定桥是悬挂在天险大渡河上的,下面是奔腾的急流,上面是密集的火网,这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现在让我们回到战场上去,亲眼目睹红军战士是如何飞夺泸定桥的。
(播放录像)(3)观看后说感受。
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的心情怎样?(4)品读有关句段。
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奋力”“红褐色的”洪水”“密集的火力”等词体会战斗的惨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带着对战士们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再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泸定桥的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
地冲向前线,为胜利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
正如课题所说——飞夺泸定桥。
(6)让我们通过朗读展示一下当时的情景。
(齐读第一二句)2. 面对困难,共克时艰(1)学习第三小节:泸定桥更是令人心惊胆寒。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
思考: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到害怕?(2)学生交流:①震耳欲聋:正是有这个词语,让我们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枪炮声,这就叫身临其境。
②山坡上埋伏着敌军两个旅团:通过数字“两旅”,我们感受到了敌人数量之多,火力之猛。
③向泸定桥猛扑:一个“猛扑”让我们感受到了敌人的妄图以优势火力阻止红军前进的急切心理。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二)小组交流讨论:(1)归纳课文的主题?(2)说一说,课文的写作特点?
交流、归纳:
1.归纳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 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拓展阅读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盛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 更好看。
翻译: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谁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苍翠的群山仿如层 层军阵。
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战,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装 扮得更加美丽。
“腾”突出奔腾气势。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J
(1)这两句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虚实结合 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 这两句写水写桥,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 道急流险滩。
(2)“寒”“暖”应该怎样理解?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 奖创新教案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难点: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_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背诵课文。
【教课过程】一、读全诗,领悟诗句的意思1、自由朗诵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如何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1、学习首联:⑴ 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⑵ 学生怀疑。
⑶ 师生共同解疑: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安闲、闲置;等闲:如同安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谈谈“等闲”的意思。
(平时、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投影出示)。
⑷ 读首联,读出语气。
⑸ 同学之间评读。
⑹ 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时的事?⑺ 长征时,战士们碰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能够领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⑻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如何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能够看出不怕困难?⑼ 用自己的话谈谈首联的含义。
⑽ 再次朗诵首联,想一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⑴ 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澎湃。
)⑵ 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⑶ 你是如何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渺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转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转动。
)⑷ 投影练习:把()比作翻着的渺小的浪花。
把()比作()。
⑸ 再读这一联:① 用“不单并且”回答。
(不单写出了长征的困难,并且表现了红军渺视困难的英豪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② 朗诵颔联。
3、学习颈联:⑴ 假如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⑵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冷气逼人的感觉。
)⑶ 谈谈这两句的粗心。
⑷ 怀疑:为何说暖、寒?⑸ 议论概括: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局势险峻,仇敌控制得很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教案

5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背诵全诗。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抓住关键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理解作者写作中夸张的表达方式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
4. 学习本首诗,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首诗,学生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及艺术性。
教学方法:学生读悟相结合,老师引导点拨。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读本课生词词(课件展示)远征、等闲、磅礴、逶迤、云崖、铁索、岷山、开颜3.学生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学习。
1.理解诗句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②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补充).2.深化诗意。
①理解"只等闲 "②找出长征中的具体困难 (课件展示)。
③对照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精神。
④再品"寒""暖",⑤悟"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三、总结全诗,感悟作者写法。
1.老师小结全诗主要内容。
2."万水千山"文中由哪些山"和“水”做具体代表?感受作者在诗歌中高度概括的艺术性。
3.再读诗句,找出诗句的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
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1. 通读全诗。
思考: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写大柏地的美景?2.从学生汇报中总结出: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旁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五、作业。
1. 默写全诗。
2. 积累毛泽东的诗词1-2首。
板书设计5 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五岭腾细浪乐观乌蒙走泥丸英勇金沙江暖豪迈大渡河寒岷山尽开颜。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
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
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
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英雄气概
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
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
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
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
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
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
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 .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
但
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
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
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
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齐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
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
七、总结全诗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
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
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
背)
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
背诵这首诗(齐背)
3.总结: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八、延伸拓展,补充阅读
1.写下学习《长征》后的感受。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九、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细浪
乌蒙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乐观主义)
大渡寒
金沙暖
岷山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