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2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课件.ppt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

1.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
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 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 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 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从横向上 把脉历史相互联系
通史融会(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认知纵 横联通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课时跟踪检测
命题权 威解读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 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 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 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 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标志 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 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 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 展时期。
()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
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被举荐之人名不符实
,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答案:A
4.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5.(2022江西九校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指出,从井田制开始,就是 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这种“五口之家”的农户先天就不可能自给自足, 势必依靠商品交换,向其他的生产者取得必需之产品。作者认为( )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答案 D 解析 材料档案涉及地租性质中实物地租占70.7%,货币地租只占29.3%,但 货币地租档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自行安排 自己的生产,削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康熙到嘉庆一个半世 纪间有502件地租刑科题本档案,不能得出“清朝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较高” 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涉及地主对佃农剥削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农业中面向市场的雇佣关系,货币地租的发展可以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易错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 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2)过程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剧烈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
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
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
67 462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中国古代模块通史贯通

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
01
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
古代中国在农业、手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
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古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古代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
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03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推动了区域的和平与
错题集整理与反思
整理学生常犯的错题类型,分析错误原因,提出避免类似错误的策 略。
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建议
命题趋势分析
结合当前教育政策和历史学科发展动态,分析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 趋势和特点。
备考建议
根据命题趋势,给出针对性的备考建议,包括复习重点、难点突破 、能力提升等方面。
模拟试题与仿真练习
提供高质量的模拟试题和仿真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难度, 提高应试能力。
财政赋税制度改革
财政制度改革
01
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等财政制度的建立,为后世的财政
管理奠定了基础。
赋税制度改革
02
如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封
建国家对农民剥削程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财政赋税制度的影响
03
财政赋税制度的变革对封建国家的兴衰、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中 国古代模块通史贯通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古代通史概述 • 政治制度演变 • 经济发展历程 • 文化思想传承与创新 •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高考考点解析与备考策略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兴旺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开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开展的阶段。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史实概览】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开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拟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重点解读】※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稳固统治〔2〕目的: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1步骤二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含解析.doc

两汉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从秦汉至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融会
步骤二 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通史融会(四)中华文明的转型—

一、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文化专制是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它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政 治,目的无非是为了彻底清除文人的不满情绪,维护统治者的威严,加强新建王朝 的统治地位。综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 达到顶峰。
1.表现
(1)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首开因文字治罪于人的先例,往往由于文人不慎使用犯忌文 字而大开杀戒。清代文字狱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心理及凭借暴力诛杀以稳定政权的 一贯立场外,还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等政治文化因素。
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藩国,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 海禁 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
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 松弛
,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
(2)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 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 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 就会受到严惩。 (3)强化理学主导地位 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朱熹 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此外,加强学术专制,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 《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
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
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土重迁的观念彻底改变
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古代史部分秦汉通用课件

2)情况:
(1)前230-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 (2)前218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越族,设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3)前214年-前213年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长城、“直道”。 (4)通“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3)意义: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商业发展。但暴政又破坏了 经济发展。
量 度
衡
一、秦朝: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商业发展。 但暴政又破坏了经济发展。
(三)文化:
1、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 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 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 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2014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二部分
秦 汉(前 221—220)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第三课 (相关内容)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中朝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一)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度。 2)监察体制:刺史制度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 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 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 商
朝到宋元 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
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
明清
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 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
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隋、唐、 宋、元、 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 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
发展历程
农业起源
秦朝(创立)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相权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
隋唐(完善) 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
具体执行国家政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加强)
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
秦朝 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
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 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 步骤二
专题融会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萌芽)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春秋战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
国 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从秦汉 至宋元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从先秦到秦 汉
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 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
冶铁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从魏晋南北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
清朝
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加 强对全国的有效管辖
三、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世官制
夏、商、西周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 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和 汉初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 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 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 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 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 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先秦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 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原始社 会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 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
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 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 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 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 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 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 具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
宋朝 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