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
古平仄两读字意义及用法

古平仄两读字意义及用法古音韵与现代音韵差别很大,部分初学者包括笔者在内对一些平仄两读的字用得比较混乱,为避免惹出笑话,特从网络及其他资料上查找汇总,希望对初学诗词的朋友有所帮助。
因能力有限,盼各位老师、诗友予以帮助添加、指正,力争添加全面、正确。
B便:平声,安静;去声,方便。
不:平声同“否”。
C苍:平声,青苍;上声,莽苍。
藏:平声,收藏;仄声,库藏。
乘:平声,升,驾乘;去声,车乘。
除:平声,除夕,台阶。
穿:平声,孔洞;去声,贯穿。
传:平声,动词,流传;去声,传记。
创:平声,创伤;去声,草创,惩创。
怆:平仄意义不变。
吹:平声,动词,以口吹;去声,名词,鼓吹,如“横吹”。
从:平声,动词,由;去声,名词,随从之人。
D当:平声,应当,担当;去声,正当,相称,以为。
单:平声,单于;其余平仄意义不变。
弹:平声,动词;仄声,名词。
钿:平仄意义不变调:平声,调和;去声,音调,征调。
F分:平声,动词,分开;去声,名词,名分。
菲:平声,芳菲;仄声,菲薄。
缝:仄声,缝隙。
G供:平声,供给;去声,陈设。
观:平声,动词,看;去声,名词,寺观。
冠:平声,名词,冠冕;去声,动词。
过:平仄意义不变H翰:平声,名词,赤羽山鸡,鸟羽;去声,翰墨,文辞。
荷:平声,名词;去声,动词,担负。
和:平声,和谐;去声,唱和。
华:平声,华美;去声,太华。
患:平仄意义不变J溅:平声,溅溅。
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
教:平声,使为;去声,名词,教化。
禁:平声,同“胜”;去声,禁止,宫禁。
将:读三个音(jiāng jiàng qiāng)1.为仄:动词(率领);名词(将帅)2.为平:动词(扶持、奉养、奉行、携带…);名词(旁边);连词、助词3.读qiāng:包括(原、请、将伯:请长者;将将:高大貎、) 降:平声,降伏;仄声,升降。
几:平声,微也,如见几;仄声,几多。
据:平声,拮据。
狙:平仄意义不变。
卷:平声,卷曲;仄声,书卷。
K楷:平仄意义不变。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闹市行吟花佐酒玉盘烹饪海生烟中诗协:无论您在哪里,这里将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服务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地方。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黄莽(2018年5月20日初稿)古诗词读音今少数音有变化,如“斜”古音、方言读(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而当不用在韵脚的时候可以读成(xié)。
如“儿”古诗词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不读(ér),而是用江浙沪方言读成(ní)。
今人又大多提倡新韵,入声字只有《诗韵新编》有所保留。
而有些字平仄两用、两读、两用两读的情况下有其意不变也有其意变者。
如“听、醒、看、思、梦、重”等。
例:“听”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位置上可平可仄的字,听不见、听不懂为(tīng),而听牌、( tìng)听你一顿,听而不闻(tǐng)为仄。
又如“乘”:乘风、乘坐为平(动词),名词shèng一乘:乘舆。
千乘之国此为仄。
如可平可仄的字:醒、看、三、是可平可仄,根据位置的需要来判断是否读平还是仄,但其意不变。
再如“思”:平仄两用:动词为平,如:相思,思考;名词为仄,如:花思、禅思。
古人在用某些字的时候,往往把有些字拿不准的放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或者有些字只有放在韵脚的时候读平,其他位置可平可仄,这只是个别现象。
例如“听”,声从形。
他有三个类型,动词、名词、量词、在位置上都有讲究,而动词和量词一般都是平,名词为仄。
和“思”是一样的用法,只是比“思”又多了一个量词。
其次在位置上还要区分前缀字和后缀字是名词还是动词或者是量词。
个人体会,二读之音,大多作名词时读仄,作动词时读平。
同一个字,意思不同,平仄不同,在诗词写作中就根据字意确定平仄。
听。
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诗词中诗可平可仄的字。
分别为名词,动词、量词。
听:(tīng)( tìng)(tǐng),今音:tīng,古音:去声、平声。
供大家学习:古诗词里平仄两用的字。

供大家学习:古诗词里平仄两用的字。
两平用仄(1)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这类字,如今多半只有一种读音。
如:叹、看、望、忘、醒、漫、患、跳、莹…(2)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这类字,至今不少仍保持平仄两读。
王平声,名词,~侯。
仄动词,称~。
从平声,动词,随~。
仄去声,名词,随~的人。
今俱平声。
分平声,动词,~开。
仄去声,名词,名~;又动词,料想。
不平声(读fóu),疑问,同“否”。
仄声,副词,表示否定。
占平声,~卜。
仄声,~据。
令平声,动词,使。
仄去声,名词,命~,县~。
今俱仄声。
过平声,经~。
仄声,~过,~失。
今俱仄声。
华平声,~美。
仄去声,~山。
行平声,动词,~走,~为。
仄去声,名词,~行。
今俱平声。
创平声,名词,~伤。
仄去声,动词,开~。
任平声,堪。
仄去声,听~,~务。
今俱仄声。
(姓、地名“~丘”平声。
当平声,应~,值。
仄去声,恰~,心以为。
衣平声,~服。
仄去声,动词,穿~。
论平声,动词,讨~。
仄去声,名词,言~。
今俱仄声。
污平声,~秽。
仄去声,动词,~染。
今俱平声。
兴平声,动词,形容词,~起,~盛。
仄去声,名词,~致。
观平声,~察。
仄去声,名词,寺~。
更平声,三~,~改。
仄去声,~加。
吹平声,口~;仄去声,名词,鼓~。
今俱平声。
间平声,中~。
仄去声,~隔,离~。
纵平声,~横。
仄去声,放纵。
今俱仄声。
和平声,形容词,动词,连词,~谐,~好,与。
仄去声,动词,唱~。
治平声,动词,~理。
仄去声,形容词,国~。
今俱仄声。
胜平声,能承受,~任。
仄去声,超过。
今俱仄声。
重平声,~叠。
仄上声,轻~;仄去声,更为。
便平声,安静,善辩。
仄去声,方~。
施平声,~行。
仄去声,~舍。
今俱平声。
闻平声,动词,听。
仄去声,名词,名誉。
今俱平声扁平声,名词,~舟。
仄上声,形容词,不圆。
炮平声,动词,~制。
仄去声,名词,~弹。
乘平声,名词,史~;动词,~便;驾。
仄去声,名词,车~。
殷平声,形容词,富。
仄上声,形容词,雷声。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词中的音韵问题诗词中的音韵问题一、音韵平仄问题1、基本原则两条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作者:刘宋川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12期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一字平去义同是指一字的基本义项具有平声和去声两种音读,唐诗中约有50字具有这种音义特点。
到了现代,它们只保留平声或去声一读。
这里挑出“忘、思、衆、嘆、探”等5字来讨论。
1.忘A.广韵巫放切,去漾微,今读wàng。
B.集韵武方切,平阳微,旧读wáng。
“忘”字基本义是:忘记,动词。
有平去两读,唐诗中都常用,现代只保留去声一读。
《汉语大字典》收平去两读的反切,是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有缺失。
下举六例:(1)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王维《息夫人》,五绝)(2)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
(刘长卿《送蔡侍御赴上都》,五律)(3)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孟浩然《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五律)(4)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五律)(5)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白居易《浪淘沙》之六,七绝)(6)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七绝)六例“忘”字同义,前三例“忘”字用在“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五、第三字,都读平声;后三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四、第七字,都归仄声(实读去声)。
2.思A.广韵息兹切,平之心,今读sī。
B.广韵相吏切,去志心,旧读sì。
“思”字义为:思考、想,想念,動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去声为偏读,现今只保留常读);又思绪,心情,情怀,名词,也有平去两读,但是常读为去声(现今已并入平声读)。
唐诗中“诗思、愁思、幽思、客思、旅思、羁思、离思、秋思、边思”等词语的“思”字都只读去声,有少数词语“文思、才思、春思”等可以有平去两读。
值得注意。
下举八例:(1)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七绝)(2)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

作者: 刘子瑜[1] 刘宋川[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2]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中国韵文学刊
页码: 76-9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唐诗音义 破读 平仄两读 平去义别 平仄律式
摘要:摘要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
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
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谈谈古诗词的异读

谈谈古诗词的异读来源:中华诗词网我要评论在线投稿发帖时间:2012-02-13 09:54:00 浏览量:1415 我们在读古人作品时,常常会发现有的作品,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显然没有压韵。
因此,有的读者就得出“古名作也没有压韵”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是不严格、不对的。
不是没有压韵,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不少字的读音已随之改变了。
或许,有的字属于当时的方言读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体现而已。
比如,云南人读肉(ròu)为rú,而东北人读yòu一样。
下面结合诗词作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古诗词的异读。
那什么是古诗词的异读呢?说通俗点,异读就是指不同的读法。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按照汉字的本身读法(或不常见读法),而撇腔去读另一个音的一种现象。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中的异读,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去异读呢?大家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七绝,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斜”读xié,必不压韵。
那么是不是诗人没有入韵呢?不是的,在古汉语中,“斜”的读音为xiá,和“家”“花”同属六麻韵。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为了压韵,需要异读为xiá。
再如,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儿”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读ér,必不压韵。
而在古汉语中,儿字可读ní。
在一些南方方言中,目前也保留着这样的读法。
这就和啼、西同属八齐韵,可以同压。
在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我们读古诗词是不是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把握古诗词中有关字词的异读呢?下面就分情况讨论一下。
第一,为了压韵需要的异读。
平仄两字表2

平仄两字表2平仄两读的字表 2(按字母排序)A 骜--平声豪韵、去声号韵,义同。
喑--平声侵韵,义:儿泣不止;去声沁韵,义:啼极无声。
B 扁--平声先韵,义:扁舟;上声铣韵,义:形容形状,扁形不圆。
杷--平声麻韵,义:枇杷;去声冯韵,义:把柄。
并--平声庚韵,义:交并、相从;去声敬韵,义:兼并。
C 重--平生冬韵,义:重复;上声肿韵,义:轻重;去声送韵,义:慎重从--平生冬韵,义:服从;去声宋韵,义:随从、仆从。
吹--平生支韵,义:吹风;去声寘韵,义:鼓吹。
除--平声鱼韵,义:除夕、阶除;去声御韵,义:除去。
禅--平声先韵,义:佛禅;去声霰韵,义:封禅,登禅,禅让。
穿--平声先韵,义:孔、洞;去声霰韵,义:贯穿。
传--平生先韵,义:流传、传授;去声霰韵,义:传记,经传。
操--平声豪韵,义:持执;去声号韵,义:节操、贞操。
瘥--平声歌韵,义:病;去声卦韵,义:病除。
长--平声阳韵,义:长短;上声养韵;去声漾韵,长物。
藏--平声阳韵,义:收藏;去声漾韵,义:库藏、西藏。
创--平声阳韵,义:疮、创伤;去声漾韵,义:草创、惩创。
偿--平声阳韵、去声漾韵,义同。
苍--平声阳韵,义:苍生、青苍;上声漾韵,义:莽苍。
乘--平声蒸韵,义:飞升、架乘;去声径韵,义:乘马、车乘。
称--平声蒸韵,义:名称、声称;去声径韵,义:权衡、称心、对称。
D 恫--平声东韵,义:呻吟、疼痛;去声送韵,义:形容无知,振动。
侗--平声东韵、上声董韵,义同。
堕--平声支韵,义:毁坏;上声哿韵,义:下坠、倾跌。
诋--平声齐韵、上声荠韵,义同。
缔--平声齐韵、上声霁韵,义同。
缇--平声齐韵、上声荠韵,义同。
钿--平声齐韵、上声荠韵,义同。
敦--平声元韵,义:敦厚;去声愿韵,义:山丘名。
爹--平声麻韵、上声哿韵,义同。
当--平声阳韵,义:应当、担当;去声漾韵,义:典当、恰当。
眈--平声覃韵、上声感韵,义同。
担--平声覃韵,义:肩担;去声勘韵,义:重担、扁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id: "u3686515",container: s});})();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一字平去义同是指一字的基本义项具有平声和去声两种音读,唐诗中约有50字具有这种音义特点。
到了现代,它们只保留平声或去声一读。
这里挑出“忘、思、?\、?@、探”等5字来讨论。
1.忘A.广韵巫放切,去漾微,今读wàng。
B.集韵武方切,平阳微,旧读wáng。
“忘”字基本义是:忘记,动词。
有平去两读,唐诗中都常用,现代只保留去声一读。
《汉语大字典》收平去两读的反切,是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有缺失。
下举六例:(1)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王维《息夫人》,五绝)(2)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
(刘长卿《送蔡侍御赴上都》,五律)(3)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孟浩然《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五律)(4)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五律)(5)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白居易《浪淘沙》之六,七绝)(6)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七绝)六例“忘”字同义,前三例“忘”字用在“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五、第三字,都读平声;后三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四、第七字,都归仄声(实读去声)。
2.思A.广韵息兹切,平之心,今读sī。
B.广韵相吏切,去志心,旧读sì。
“思”字义为:思考、想,想念,?哟剩?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去声为偏读,现今只保留常读);又思绪,心情,情怀,名词,也有平去两读,但是常读为去声(现今已并入平声读)。
唐诗中“诗思、愁思、幽思、客思、旅思、羁思、离思、秋思、边思”等词语的“思”字都只读去声,有少数词语“文思、才思、春思”等可以有平去两读。
值得注意。
下举八例:(1)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七绝)(2)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七律)(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七律)(5)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李白《南阳送客》五律)(6)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张旭《柳》,七绝)(7)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律)(8)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
(储光羲《洛中送人还江东》,五律)前二例“思”字义为思考,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第四字,一平一仄(以去声归仄)。
三、四例“思”字义为思念,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六、第五字,一平一仄(以去声归仄)。
五、六例“春思”意思是春天的思绪情怀,“思”为名词,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七字,一仄(以去声归仄)一平。
七、八例“归思”(回归的思绪)、“客思”(旅客的思绪)的“思”都只读去声(声律归仄)。
3.?\(众)A.广韵之仲切,去送照三,今读zhòng。
B.广韵职戎切,平东照三,旧读zhōng。
义为:众人,群众,名词;众多、许多,形容词。
有平去两读,而去声为常读,今读去声。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注为平去义别,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各有缺失。
下举四例:(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五绝)(2)徒随众人后,拟老一生中。
(李频《长安书怀投知己》,五排)(3)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刘禹锡《城东闲游》,五律)(4)声名已压众人上,愁思未平双鬓知。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七律)以上“?\”字义为众多、许多,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一、第三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三、第五字,都读平声。
4.探A.广韵他含切,平覃透,旧读tān。
B.他绀切,去勘透,今读tàn。
“探”字同义而有平去两读,现代只读去声。
义为:摸取,探测,侦察,探问,探望,动词。
《汉语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新版《辞源》只收平声反切,各有缺。
下举四例:(1)登楼旧国远,探穴九疑深。
(储嗣宗《送友人游吴》,五律)(2)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羊士谔《乱后曲江》,七绝)(3)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
(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五律)(4)蓬山此处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七律)以上“探”字意思是探寻、寻游,前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一、第五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二、第六字,都读平声。
5.?@〔?U〕(叹)A.广韵他旦切,去翰透,今读tàn。
B.广韵他干切,平寒透,旧读tān。
“叹”字义为:叹气,叹息,感叹,赞叹,动词。
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
新版《辞源》对“?@、?U”只收去声反切,有缺。
下举四例:(1)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张九龄《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五律)(2)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
(张说《和魏仆射还乡》,五律)(3)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姚崇《秋夜望月》,五律)(4)老叹才渐少,闲苦病相煎。
(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五排)“叹”字意思是叹息、感叹,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三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第二字,都读平声。
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兼义别这种情况是指该字一部分义项具有声韵相关的平声和去声两个音读,另一部分义项只具有其中一个音读,构成了两读义同和一读义别并存的复杂音义关系。
具有这种音义特点的常用字计有48个。
《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对这些字通常注为平去义同,不甚精确。
现挑出“看、相、帆、?、?{、操、望、吹”等8字来讨论。
1.看A.广韵苦旰切,去翰溪,今读kàn。
B.广韵苦寒切,平寒溪,今读kān。
“看”字义为:用目光接触人或物,观察,动词,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平声为偏读,今失偏读);又看护、看守,看待,动词,平声。
《汉语大词典》等按平去义别作注,不当。
下举五例:(1)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七绝)(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敬亭独坐》,五绝)(4)贾生对?f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七排)(5)小子须娇养,邹婆为好看。
(白居易《路上寄银池匙与阿龟》,五律)前三例“看”字义为观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
后二例“看”字义为看守、看护,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须读平声。
2.相A.广?息亮切,去漾心,今读xiàng。
B.广韵息良切,平阳心,今读xiāng。
“相”字义为:仔细看,审察,动词,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今失偏读平声);又辅佐、帮助,动词;相貌,宰相,主持典礼的人,名词;诸义去声。
又互相、共相,或单指动作受事者,副词;平声。
下举五例:(1)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
(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五排)(2)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
(宋之问《入泷州江……》,五排)(3)已相殷王国,空馀尚父溪。
(王维《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五排)(4)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淑三首》之二,五律)(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七绝)前二例“相”字义为仔细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一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四字,读平声。
例(3)“相”义为辅佐,例(4)“相”表示互相,例(5)“相”单指动作的受事者,在律式中都是以去声归仄。
3.帆A.广韵符咸切,平凡奉,今读fān。
B.广韵扶泛切,去梵奉,旧读fàn。
“帆”字义为:挂在船桅上的布篷,特指船,名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今只保留平声)。
又张帆行船,动词,去声。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帆”的名词义只注平声一读,有缺。
下举五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绝)(2)唯看孤帆影,长似客心悬。
(姚崇/柳中庸《夜渡江》,五律)(3)孤帆好风千里暖,深花黄鸟一声长。
(贯休《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之二,七律)(4)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温庭筠《杨柳枝八首》之五,七绝)(5)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五律)(6)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张说《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五律)前三例“孤帆”的“帆”表示名词义,用在“平平仄仄仄平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
用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四、第二字,都属仄声(以去声归仄)。
例(4)、例(5)“征帆”(远行的船)的“帆”也是名词,用在律式中音读一平一仄(实读去声)。
例(6)“北帆”意为向北张帆行驶,“帆”字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字,以去声归仄。
4.?(听)A.广韵他丁切,平青透,今读tīng。
B.广韵他定切,去径透,今读tìng。
义为:用耳朵收受声音,又听取、听从,动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现今保留平声)。
又审察、治理,听任、听凭,动词,只读去声。
下举五例:(1)今夜初听雨,江南杜若青。
(戴叔伦《舟中见雨》,五律)(2)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五律)(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七律)(4)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李隆基《春中兴庆宫?T宴》,五律)(5)谢?x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七排)前三例“听”字意为听取声音,例(1)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四字,读平声;例(2)、例(3)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都是以去声归仄。
例(4)“听朝”意思是临朝处理政事;“听”字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三字,以去声归仄。
例(5)“听”字义为听任,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五字,以去声归仄。
5.?{(凭)A.广韵扶冰切,平蒸?K,今读píng。
B.唐韵收了“?{”的异体字“”(上为“?T”,下为“廾”),属去声证韵?K 母,应读pì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