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合集下载

严惩始作俑者 重塑教育灵魂——对“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严惩始作俑者 重塑教育灵魂——对“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严惩始作俑者重塑教育灵魂——对“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殷允超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1(000)023
【摘要】近日,陕西西安某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l 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针对这一事件,家长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笔者以为,此事件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事件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关乎到社会均等。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于这种无视国法,伤害人格和尊严的事件当事人必须严惩,以做效尤,以展示国法之不可侵犯。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殷允超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公平——以绿领巾事件为视角 [J], 董海霞
2.由“绿领巾”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J], 刘萍
3.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J], 刘志春;张长征
4.教育的异化与消解——基于“绿领巾”事件的思考 [J], 冯魁
5.儿童本位:教育从这儿出发——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思考 [J], 陈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公平从尊重儿童做起——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反思

教育公平从尊重儿童做起——由“绿领巾”事件引发的反思

Vo. 5 N0 新 论 ●
教 育 公 平 从 尊 重 儿 童 做 起
— —
由“ 绿领 巾’ 事件 引发 的反 思
汪 冬梅
( 西南大学 教育 学部 , 重庆 4 0 1 ) 0 7 5

要 : 教育公平在整个 社会公平体 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 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 的延伸 , 是教育现
实现教育公 平 , 任重而道远 。最基本 的和最重要 的教育公 平是对儿童人格 的尊重 。

需, 讲人性 、 讲人道 、 讲人 权[ 。教育公平不只是宏 观条件 3 ] 的公平 , 更要使 每个 孩子在一切教育活动 中都受到公 平的
对待 , 这就 需要学校有和谐的环境 , 班级 有和谐 的氛 围, 要 求老师公平地对待 每一个 学生[ 。保 证教育 过程 中的公 4 ] 正与公平 , 还需 提高教师素质 , 加强师德教育 , 使每一位教 师都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符合 时代要求 的教育理念 , 如民
代化 的基本价值和基 本 目标 , 既是一种原则 , 也是一种期待。促进教育 公平、 提高教 育质量 是社 会发展和进步 的必然要 求。然而 , 最近发 生的“ 绿领 巾” 事件再次拷 问教育 的公平 。那 么, 如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过程 公平 、 育质量公平?本文重 点论述 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教育公平应该从尊重儿童做起 。 教
二、 尊重 儿童 : 育公 平的起 点 教
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 塑造人 、 发展人 , 使受 教育者 的人 格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 当是儿童发展 的引导者 , 满怀爱 心, 遵循人 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 , 于发现孩子 的优点 , 善

儿 童的尊严 , 保护儿童 的幼小 心灵不 受 伤 害 , 每个儿 童 对

校园出现“绿领巾”引关注

校园出现“绿领巾”引关注

校园出现“绿领巾”引关注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

校方解释为鼓励学生上进,而家长则认为会伤害学生自尊心。

“绿领巾”是歧视还是激励?引发网友的热议。

观点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尊重。

家长已经明确表示了不认可这一做法,老师还解释为激励,比较牵强。

家长已经明确表示不认可这一做法,可绿领巾依然挂到孩子脖子上。

家长委员会成为摆设,教育树人成为谎言。

就算是老师学习犯错也要允许和宽容,需要的可以改正,毕竟教育处于探索阶段,若果不允许任何犯错等于扼杀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观点二:从校方全局看“绿领巾”的做法。

一年级开学全体都是绿领巾,称之为“童子军”。

然后分批有争取进了少先队的是红领巾。

你不想进或按少先队章程还不能进的还是绿领巾。

不存在歧视。

要说歧视,有人戴了红领巾,有人没东西戴会不会造成歧视呢?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伤害孩子的心理才同样出个童子军的绿领巾。

观点三:相关专家评论,“绿领巾”并不“孤单”。

事实上,“以考分排座次”“以优劣分班”“罚站”与绿领巾异曲同工。

用绿领巾校正学生言行不是创新,而是被历史抛弃的刺字枷号、游街示众等耻辱刑在天真孩童身上重演。

中式教育强调“心罚”,强调与众不同的羞耻,批评孩子而非塑造呵护孩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寒三春。

与教师对学生的蔑视、讽刺挖苦、言语打击、抱怨、冷漠、支配等心灵惩罚形式一样,绿
领巾给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决策者难以估量的。

浅谈“绿领巾”事件

浅谈“绿领巾”事件

浅谈“绿领巾”事件外语系初英0902班张明佳2011年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该学校老师声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还没有加入少先队,没有佩戴红领巾,为了激励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这一事件引起了许多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小的伤害。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

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绿领巾“事件的发生,评论众说纷纭,那么到底对孩子们造成了哪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伤害呢?1.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第十条规定: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的,向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可成为队员可见,学习成绩好坏并不是准不准许佩戴红领巾的理由。

显然,校方的想法和做法既不合法又不合规更不合理。

2.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

校方将原本佩戴给学生的红领巾,给差生改为佩戴“绿领巾”,这不仅让差生感到自卑和受伤,而且连学生家长都“连带”有自卑和受伤。

以此将学生“划分等次”,有失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失教育全面普及。

这不仅侵犯了学生价值取向,无形中还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3.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

从某个意义上说,“绿领巾”阻碍了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取、改正错误的通道。

按校方说法其举动是为了“激励上进”。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绿领巾的思考

绿领巾的思考

‚绿领巾‛是谁的耻辱教书育人理应有教无类近日,据媒体报道,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目前,这种做法被陕西省少工委叫停。

西安这所学校的做法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红‛‚绿‛领巾成了判别孩子‚好‛‚坏‛的标签,名为‚借鉴‛实为该校‚创新‛之举。

只是这种‚创新‛弄巧成拙,不仅羞辱了学生,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无能,给老师‚教书育人‛这个神圣职责泼了一盆污水。

戴‚绿领巾‛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虽然让所谓的‚差生‛戴‚绿领巾‛说到底也不过是教育方法的失当,不过却体现了对个人尊严的戕害和人格的羞辱。

当孩子被强迫带上‚绿领巾‛,已经在向其他同学传递一个信号:他是个差生。

戴着这种醒目的标签,走在校园,不难想象背后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

他究竟会‚知耻后勇‛还是会心灵受伤,自暴自弃?面对这种集体性羞辱,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这可能会成为孩子难以抹平的伤痛,不敢回首的噩梦。

想出这个馊主意的老师们也难逃耻辱,‚绿领巾‛是他们教育无能的最好例证。

都说‚有教无类‛,教育者对待差生难道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吗?只能想到给孩子施加软暴力!旧的教育理念喜欢用简单、单一的标准给学生划分‚等级‛。

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越来越排斥给学生划分好中差和排名次的做法,反映出来的正是符合和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

然而,有的教育者并没有与时俱进,不会或者没有耐心因人施教,只会用‚绿领巾‛之类给孩子贴上有色标签,希望借此制造乖乖听话的‚顺民‛,如此一来学生好管,老师省心,校园井然有序。

这不是教育者‚管理有方‛,却只能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以及教育理念的落后。

其实,‚绿领巾‛事件不仅体现了有些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无能,‚师德‛的缺失更加令人忧心。

对小学生戴“绿领巾”引发的思考

对小学生戴“绿领巾”引发的思考

对小学生戴“绿领巾”引发的思考
最近有媒体报到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对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差生发给“绿领巾”让他们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对我来说触动很大,我所在的学校一般数学和语文两课都是从学前班带到六年级。

学前班的学生刚上学时,不懂事,也不知道什么是上课,什么是下课,上课时尿急了,马上就跑出去,对这样的现象,只有慢慢引导,在他们的同学里选出比较懂事,比较听话的学生做班干部,让班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

刚开学时,响了上课铃后,学生依然在教室里叽叽喳喳的讲话,经过半个多月的教育,上课铃响了后,有些同学就会偷偷的小声说:快坐好来,徐老师来啦。

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的、都希望把自己班上的学生教好,给差生戴“绿领巾”,这样不好,虽然其目的是想激励孩子们把学习赶上去,须知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是一种信仰,红领巾的反义词不是绿领巾。

激励孩子们上进,有很多种方法。

网上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种说法本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在一个群体,或
一班学生中,不可能大家都一样好,肯定有好、中、差三类,不要过分要求大家都一样,其实有些在小学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到了中学后,成绩自然上去了。

孩子年龄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啥好事情。

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师要知道,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育学生学好自然科学,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

江西省吉安市螺川小学招娣。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

对绿领巾教育事件的看法对”绿领巾”教育热点的看法今年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这一事件曝光后,教育部门立即做出反应,叫停了给学生戴绿领巾的做法,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带绿领巾的行为。

虽然绿领巾是事件的发生到现在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种行为已经被明确的禁止,与事件想关的学习向外界做出了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但值得肯定的是这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等等问题。

所以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让全社会奋起指责的,是隐藏在绿领巾背后的教育“冷暴力”。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教育“有教无类”,意即对人的教育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冷暴力”手段对待“不听话”学生,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一群循规蹈矩、没有思想的学生。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

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放羊式的管理。

所以,在学校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管理学生,以怎么样的方式管理学生,这给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提出了警示。

我知道学校的初衷肯定是激励孩子上进,好好学习,但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小学生,不管成绩的好与差、表现的好或者不好,在最基本的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首先是一个人,都有最起码的人生尊严。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

关于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各方看法校方回应:校方称“绿领巾”实为“苗苗队”,意在激励学生上进。

苗苗队员佩戴绿色标志,其寓意是用绿色来象征希望、健康成长、不断努力,意在激励孩子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组织,争做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社会各界人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秘书长施进军:做这个事情的老师他没有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进行教育,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一个标签。

教育方法是可以创新的,但是他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这个前提,它是违背了这个前提进行的盲目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属于伪创新西安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你说他们戴红领巾,当学生在入学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以内20多天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十几天、几天就给孩子戴上红领巾了,而且要本人申请,班主任签字,少先队研究才能批准戴上红领巾,六岁的孩子刚刚入学,幼小的心灵几乎是没有任何辨别是非的能力,你说让他申请怎么写。

而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他戴红领巾,你的根据何在?你失去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你还要把它做一个结论,改革非常必要。

这个方向现在我们暂且恐怕还拿不出一个很好的方向出来,这要经过学校的一些理论上,首先要做研讨。

家长反应: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和自信心的打击,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理解校方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有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孩子没带上红领巾在意料之中。

部分家长认为校方给孩子们发绿领巾,把孩子们分成两个部分,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学生感受:“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着如是说。

这就是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前发生的真实的一幕。

带绿领巾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扯下带着的绿领巾。

可见,孩子们并不愿意带着绿领巾,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他们是带绿领巾的孩子。

网友反应:红网里这样一篇帖子---《绿领巾事件:到底是什么“变色”了?》帖子里提到,“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领巾“有感
2011年10月一则“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首先让我们了解下“绿领巾”事件。

2011年10月18日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

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尴尬。

对此,校方回应说“确实没想到,家长会对绿领巾有意见。


2011年10月17日,该校冯老师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据了解此类事件并不是首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在之前也有此类事件发生,而这种做法却造成五宗罪。

一罪: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二罪: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三罪: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四罪: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五罪: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

虽然此做法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被明令禁止,虽然被解释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但仍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

作为一名师范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准教师,首次听到这则新闻时挺气愤的也很是不解,后来慢慢理解,教师要面临各种压力,来自家长,来自领导,来自教学进度,来自升学等等,教师只能采取各种方法希望自己学生学习好,求上进,听
话。

这也无可厚非。

但即使这样我认为也不应该以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为代价。

这也反映出教育中的问题,隐藏于教育中的“冷暴力”,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意思就是对人的教育应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冷暴力的手段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教育出一个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孩子。

从这些佩戴绿领巾一放学就把绿领巾摘下来的表现看,学生已把绿领巾视为他们的侮辱,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就被侮辱,会给他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一辈子都抹不掉。

教书育人,现在的教育太重视教书而非育人,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此类方法就不会出台了。

早就已经明令禁止体罚,可是此种做法就不是体罚吗?这是尊严的体罚,这对学生的伤害更大,如果是我,我宁可被老师打一顿,也不要被侮辱。

命可以不要,但是尊严是不能丢的。

这种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的行为是对学生的歧视,势必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啥好事情。

佩戴了“绿领巾”的差生,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戴的是耻辱。

这种耻辱会使差生更加的自卑。

他们会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他们的家长在单位同事街坊邻居中陷入被动尴尬之中。

差生生活在被人歧视被家长责骂的环境中,他们脆弱的心灵怎么会不受伤害?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他们,还能有什么进取心向优生靠拢?既算是他们将耻辱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又怎能保证他们的进步不带有病态的成分呢?也许他们会把戴“绿领巾”的耻辱带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这句教育箴言告诉我们,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歧视的态度看待他们,要用平等的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

让学生戴“绿领巾“的学校不想歧视差生,但他们的做法让大家看来就是一种歧视。

学校要让学生有上进心,可以从教学上求创新,大可不必用这样怪异的方法“激励”。

说句不好听的,不要因为学校自己的无能,来惩罚学生。

话说出来把学生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恩威并施是必须要有的,但如何奖励如何惩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要因人而异,这是应该是老师们永恒的课题,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的做法影响着一代代的孩子们,即使很难,但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要以不伤害到学生为前提。

“绿领巾”事件给了所有教育工作者警醒,为了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应具有“以人为本,尊重赞赏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应该让教育走向人性化管理,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真正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