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规范
地籍测绘技术精准要求及测量模式

地籍测绘技术精准要求及测量模式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中的一种基础测量方式,通过地籍测绘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某一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地籍测绘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和测量所用的模式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测量需求,需要技术部门不断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减轻地籍测绘工作压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测量精度,满足工作需求。
标签:地籍测绘;精度要求;测量模式;特点分析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給传统工作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数字国土”工程,致力于在国土测量等工作中引进信息化技术,充分整合各个专业领域的国土资源数据,为建立综合化的监管平台和实现地质数据的最优化利用提供保障与支持。
地籍测量工作也必须充分结合现代技术,达到提高测绘精度和优化测量模式的目的。
文章首先概述了地籍测绘中的精度要求,随后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现代地籍测量模式,最后就如何优化地籍测绘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1.1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
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
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精度指标是GPS网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计划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地籍测量技术细则

地籍测量技术细则地籍测量技术细则(⼀)地籍图的内容地籍图图⾯表⽰应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地籍图的内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地物要素和⼟地利⽤要素。
1.地籍要素及其表⽰1)各级⾏政界线要素地级市界、县界及城市内的区界,乡、镇、国有农林牧渔场界及城市内街道界。
两级⾏政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只表⽰⾼级界线,境界线在拐⾓处不得间断,应在拐⾓处绘出点或线。
2)界址要素A.界址点的测量⽅法⑴、外业采集数据使⽤5″以上全站仪完成。
⑵、测站能直接观测到的,且距离在150⽶以内的界址点,采⽤极坐标法直接测量。
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的界址点(⼀类界址点)原则上需要图根导线点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距离不超过150⽶;街坊内部界址点(⼆类界址点)⼤部分必须在图根导线点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
⑶、⽆法施测附合导线的地⽅,采⽤⽀导线法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平⾓半测回,垂直⾓半测回,测距2次读数(两次读数差⼩于10mm),总长不超过100⽶,图根点⾄界址点不宜超过3条边;⽼城区特别困难的地⽅,⽀导线总长不得超过150⽶,边数放宽⾄5条。
⑷、少量⽆法直接施测的界址点,根据已测出坐标的界址点或地物点,通过钢尺量取栓距,采⽤距离交会,内外分点法等⼏何⽅法求其坐标;从3条边⽀导线施测的界址点(或地物点),⼀般不宜超过⼀个发展层次;依据图根点,⼀般不宜超过三个发展层次。
当街坊过⼤,须在街坊内加布图根导线点,保证上述发展层次的限制。
量取的栓距必须有多余条件检核,并进⾏误差分配。
施测滴⽔处界址点位时,可在其相应垂直于滴⽔的墙壁位置施测,并量测记录其滴⽔外扩宽度及⽅位,上图时根据此点位坐标与栓距长度解析其坐标。
⑸、界址点观测记录:野外数据采集以街坊为单位进⾏。
采集前⾸先将各级控制点的三维坐标输⼊全站仪,并进⾏严格的校对。
野外数据采集的编码⼀般采⽤⽆码形式进⾏,现场绘制草图。
设置测站时,⼀般以较远的控制点定向,⽤另⼀控制点或解析地物点作检核,当检核点坐标较差(控制点)⼩于±5cm或(解析地物点)⼩于±10cm,⾼程较差不⼤于±0.1m时,⽅可进⾏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地籍测量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测量、记录和维护土地界限,确保土地权益的明确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地籍测量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这一过程并提供相关指导。
一、概述地籍测量是指通过测绘技术和方法,确定土地边界及相应属性的过程。
它包括测量、绘图和登记等环节,旨在建立和维护土地不动产权属状况的准确记录。
二、地籍测量的流程1. 前期准备在进行地籍测量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测区的调查,明确测量范围和目标。
其次是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土地权属证明、相邻地块信息等。
此外,还需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明确测量方法和步骤。
2. 测量现场地籍测量的关键环节是现场测量。
测量人员需要携带必要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经纬仪等,并按照测量方案进行测量工作。
此阶段需要仔细测量地块边界线、角点坐标等关键信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标注。
3. 数据处理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是数据校核,要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数据处理,包括坐标转换、边界线计算等。
最后,还需对处理结果进行校验,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 绘图制图数据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绘图工作。
绘图人员根据测量数据和处理结果,绘制出准确的地籍图件。
图件应包含有关地块边界、面积等重要信息,清晰明了,并符合相关规范。
5. 核准登记经过绘图之后,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核准登记。
核准登记是确认地籍图件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是地籍测量工作的最后一步。
地籍图件经核准登记后,便成为土地不动产权属状况的证明。
三、地籍测量的注意事项1. 执行标准地籍测量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时刻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确保测量工作符合要求。
2. 测量精度地籍测量要求高精度,尤其是关键数据如边界线坐标。
测量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测量经验和技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法律法规合规在地籍测量过程中,务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土地权益和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地籍控制测量

导线控制测量精度指标
(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
第7页/共87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8页/共87页
等级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平均重复设站数
观测时段长度/min
数据采样间隔 /s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二等
15
4
2
90
10~60
6
三等
15
4
2
60
10~60
6
四等
15
4
1.6
45
10~60
6
一级
15
第20页/共87页
三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高斯投影的特点正形投影,等角投影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且长度不变 其他子午线变化赤道投影后亦为直线其他纬线变化
展开
Y
第21页/共87页
三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投影带
6°带
为了控制长度变形
从0°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 °自西向东分带,依次编号1,2,3…,60
高斯投影正算公式
第34页/共87页
为了减少长度变形而引起的误差,一般采用如下方法:若因测区地面高程引起的变形大于2.5cm/km,则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归算面以减少变形;若因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而引起的投影变形大于2.5cm/km,则应选择测区中央的某一子午线作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带宽为3度(任意投影带)
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1页/共87页
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基本控制测量方法: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GPS网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精度: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地籍图根控制测量方法:导线网、GPS网;图根控制测量精度:一、二级
地籍图测绘的基本要求

感谢聆听!
±0.6
±0.8 ±1.0
备注
荒漠 、高原、 山地、森 林及隐蔽 地区等可 放宽至 1.5倍。
2.5 地籍测量
2.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 地籍图上地物的综合取舍,除根据规定的测图比例尺和规范的要求
外,还必须首先充分根据地籍要素及权属管理方面的需要来确定必须测绘 的地物。
与地籍要素和权属管理无关的地物在地籍图上可不表示。 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地物(如房屋、道路、水系、地块) 的测绘,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和规程在技术设计书中具体说明。
《地籍调查规程》地籍图平面位置的精度要求
序号
项目
1 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
2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
的点位误差
3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
的间距误差
4 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
5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 点的点位误差
图上中误 差(mm) ±0.3 ±0.3
±0.3
±0.4 ±0.5
图上允许 误差(mm)
±0.6 ±0.6
地籍图测绘的基本要求
地籍图测绘的基本要求
1.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图的精度主要指界址点、地物点及相应间距的精度。
《地籍调查规程》解析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级别
一 二 三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 相邻界址点间距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5.0来自±10.0±7.5±15.0
±10.0
±20.0
注 1:土地使用权明显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一级,隐蔽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二级。 2 : 土地所有权界址点可选择一、二、三级精度。
地籍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与规范

地籍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而地籍测绘技术作为一种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籍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与规范,以帮助读者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
地籍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数据采集。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测和数据采集两个步骤。
实地勘测是指对测绘区域内的地块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测量地物的边界和建筑物的位置等。
数据采集则是指采用GPS、遥感等仪器设备获取地理位置和地物属性信息。
这一阶段的数据采集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供可靠的依据供后续数据处理使用。
接下来是数据处理阶段。
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等工作,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
数据处理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建模和数据验证等。
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即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去掉冗余或错误的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
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即根据测绘的需求和要求,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等操作,以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测绘数据。
最后对数据进行验证,即通过对不同测绘结果进行对比和检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数据输出阶段。
数据输出是指将处理完的数据以可读性较高的形式输出给使用者。
这一阶段通常包括地图输出和报告输出两种形式。
地图输出是指将处理完的地籍测绘数据绘制成地图,以呈现地块边界、地物分布等信息。
地图输出需要确保比例尺、标注等细节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报告输出则是对地籍测绘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解读,提供给使用者参考和决策依据。
报告输出需要简明扼要地表达数据的含义和意义,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除了操作流程外,地籍测绘技术还有一些规范需要遵守。
首先是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测绘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和确定地块边界、建筑物位置等信息,因此测量精度要求较高。
根据国家标准,不同类型的地籍测绘有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需要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籍测量地籍勘丈

图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 物点间关系距离旳中误差不得不小于 0.3mm。依勘丈数据转绘旳上述距离误 差在图上不得不小于0.3mm。
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旳地物点,不 论采用何种措施勘丈,其点位中误差在 图上不得不小于0.5mm;邻近地物点间 距中误差在图上不得不小于0.4mm。
Cadastral Survey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4.2.3 测量界址点旳作业措施 界址点成果
Cadastral Survey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4.3 地籍图旳测绘
4.3.1 地籍图旳概念 地籍图旳定义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4.2.2 界址点坐标计算公式
隐蔽界址点旳测量 延长线交会法 J2
NM J2M
J3N MN
J1
Cadastral Survey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4.2.2 界址点坐标计算公式
论面积之差应不大于±0.0025 ( 为
图幅理论面积)。 用平差后旳街坊面积去控制街坊内各宗
地面积时,用解析法量算街坊内各宗地 面积之和与该街坊旳面积之差应不大于 1/200,用图解法量算应不大于1/100。
Cadastral Survey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sb sa
sb
sa
Cadastral Survey
Chapter 4 Cadastral Detail Survey
4.2.2 界址点坐标计算公式
城市地籍调查规范完整

城市地籍调查规范完整一、背景城市地籍调查是确立和补充城市土地和不动产的权属、用途和状况的重要手段。
规范地籍调查工作对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不动产交易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规范城市地籍调查的相关工作,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地籍调查的基本原则1. 独立性原则:地籍调查应独立进行,不受任何干扰或压力,结果应真实客观。
2. 依据法律原则:地籍调查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相关法律的要求。
3. 数据准确性原则:地籍调查所涉及的数据应准确无误,所有信息应经过核实。
4. 保密原则:地籍调查过程中的数据和调查结果应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或机构。
三、地籍调查的流程1. 项目准备:明确调查的目的、范围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工作方案。
2. 调查对象确认:准确确定调查对象,包括土地和不动产的范围、边界、用途等。
3. 调查数据采集:采用科学、准确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调查报告编制:根据整理和分析的数据,编制详细的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结果、问题和建议等。
6. 报告审核: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真实和可靠性。
7. 报告发布:将审核通过的调查报告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供其参考和使用。
四、地籍调查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确保调查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充分调查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确保调查过程的安全性。
4. 做好数据备份和存档工作,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5. 定期评估和改进地籍调查工作,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本文档规范了城市地籍调查的基本原则、流程和注意事项,为地籍调查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在进行地籍调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地籍测绘规范CH 5002一94Specifications for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不动产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城镇地区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测绘。农村居民区的地籍测绘亦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GB 22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CH 5003地籍图图式
3总则3.1地籍测绘的目的 地籍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不动产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等有关信息,为不动产产权管理、税收、规划、市政、环境保护、统计等多种用途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 本标准所称不动产主要包括地块和地块上的建筑物。3.2地籍测绘的内容 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3.3地籍测绘的成果 地籍测绘成果包括:地籍数据集,地籍簿册和地籍图。3.4地籍测绘的基本精度3.4.1地籍控制点的精度 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士。.05m.3.4.2界址点的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和规划的长远需要而定。各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0m的相邻界址点间的问距误差不超过表1的规定;间距未超过50m的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不应超过(1)式计算结果。 表1
界址点的等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制限差(m) +0.10中误差(m)
士0.05
+0. 301ot0+0. 15一。一于一
{、
国家测绘局1994一11一28批准1995一02一01实施CH 5002一94 AD=士(m,+0. 02m汪))..........................................〔1)式中:m,--一相应等级界址点规定的点位中误差,IR ; D--一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m; AD一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m3.4. 3建筑物角点的精度 需要测定建筑物角点的坐标时.建筑物角点坐标的精度等级和限差执行与界址点相同的标准;不要求测定建筑物角点坐标时应将建筑物按3.4.4的精度要求表示于地籍图卜3.4.4地籍图的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卜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L二。l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士。. 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冲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士。. 4mm3.5坐标系统 地籍测绘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联
测16地籍图的比例尺和用色 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 100。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 : 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 : 500e 地籍图采用单色成图3.了地籍册 地籍测绘完成以后,应按附录A编制地籍册
4平面控制测t4.1一般规定4. 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4.1.2平面控制点 平面控制点包括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基本控制点包括一、二、三、四等控制点;地籍控制点包括一、二、三级控制点。4.1.3地籍控制点4.1.11城镇地区城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FA 100-200m一点,郊区或建筑物稀疏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200--400m一点,农村地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400--500m一点4.1-3.2地籍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有条件时宜设置保护点,保护点个数不少于三个4.1.3.3地籍控制点应按附录E绘制点之记。4.1.4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PS定位测量等方法4. 1. 5三角测量4.1.5.1各等级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CH5002一9月表2-一丁
{止川
一班
平均边长 (knl)则角中误差 〔‘马起算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工哩竺兰1){ l习
___{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
月卫+1.812300000 ||卜一1/200000〔首级)1/120000(加密)一1/120000}}月80000了()
十2.51/120000(首级)1/8〔)000〔加密)/d气00仍
一飞一十-汁一啼日
0.三1/60000(首级)1/45000(加密)/2000〔〕
1弓0
二级0。2
0{1/2(j00o]八0000书30.0
叔-州4.1.5.2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确有困难时4门.6三边测量4.1.6.1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个别角可放宽至25・
3的规定表3
等级平均边长 (k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距中误差
(mm) 使用测
距仪等级
1测跄测间数
一五一丁一一履一一
一万一不一万一二等91/300000
士30
一les4
二等51/160000
士3()1、n
纽4
四等2
1/120000
一 士16}
「—, 2
4L一
:
一级{。51/33000
士15
一1}2
二级021/17000
土12
一{
4门.6.2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确有困难时,个别角可放宽至25。4门.了导线测量4.1,7.1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等级平均边长 (krn)
附合导线长度 (ktn)每边侧距 中误差 (mm)测角中
误差 (厅)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方位兔闭合差 (r‘)DJ1)J巨瓜一
三等 3t015士18
士1,弓1/60000
8l2
土3丫又
四等].6士18
士25
1/魂0000
月一‘犷一士5了
士10了一级0,33.6士15士5.01/14000 (26
一二级l
O2艺4
士12士8.01/10(}00l3
,土16丫茄
二料八-三级0,1一)1}1.5士12士12‘01/600012
砚。亡
,,年.为导线转折角的个数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导线,并构成网形。1.了.3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导线长度.不超过表魂中的附合导线
572
车车Cll5002一94长度的。.7倍4.1.7.4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艺时,导线全长的闭合差可放宽至不超过。.12m4.1.8(护5静态相对定位测量4.1.8.1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和表6的规定 表5
等级平均边长1〕(kn飞〕GFS接收机性能钡叮量量接收机标称精度优于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最
二等二等四等一级二级一。: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Omm+ZppmIOmllll3ppll〕斗一{默器一
}关
表6等级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时段中任一卫}
一星有效观测一观侧时段数1时间‘n‘’“)1
观测日、’数据、一点位JL何。.段长隆}阳哗一形瞥叮咬mL工飞少(5少1(尸1〕戈)尸) 一
二等异]5妻6l孙20一脚弃90
万不二丽一下一场一
二等势15一〕5李2 势10
l15, ̄60
广一石丁
四等姿15一异5要2)1()
一15一6。}镇1。
一级f ̄ )15牙3一}
二级多15势3—一一一一一下一一—-一匀〔
4.1.8.ZGPS网应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导线网形,或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4.1.8.3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个。当重合不足3个时应与原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点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d.1.9对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 控制测量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按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凡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对达不到本规范要求的控制网点,也应尽量利用其点位,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4.2水平角观测4.2.1经纬仪的技术要求 水平角观测使用的经纬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读数差,不超过1格 b.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不超过1‘,,DJ:不超过2“ c.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I不超过10”,DJ不超过15,,DJ。不超过20气 d.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e.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L不超过剖,DJ:不超过扩.DJ。不超过1。“ f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sm一1.s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士lmnl4.2.2归心元素测量 二等观测中观测点和照准点的归心元素.测前和测后各测定一次:二等以下观测.只测定一次。长度元素应量至毫米,角度元素量至1别。测站归心和照准归心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分别不超过smm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