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圈形成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第7页
返回导航
历史
解析:选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 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封拜官职,需先经中书省,再经 门下省,最后由尚书省下的吏部去执行,可见三省体制对皇权的 独断专行有一定的约束。答案为 D 项。
第8页
返回导航
历史
8.(2017·陕西咸阳抽检)“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史
第3页
返回导航
历史
[核心史实] 1.政治上 (1)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 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2)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第4页
返回导航
历史
2.经济上 (1)农业: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 荣。 (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 丝绸之路发达。
第5页
返回导航
历史
3.文化上 (1)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表的天文成就, 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2)艺术: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 (3)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第6页
返回导航
历史
[对点训练] 7.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 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 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D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历史
四、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 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中华文化圈形成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
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
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
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
至隋唐达到了高潮。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
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
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
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日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剖析领悟]
[演练1] [2021·新高考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 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 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答案:D
——田文棠《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2.学术情境——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 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思考:唐代儒学面临来自佛家、道教的挑战,儒家士大夫提出了怎 样的解决方案?
2.[2022·江苏如皋测试]如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 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和 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畜牧业在江南推广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3.[2022·山东滨州博兴质检]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 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指出:越 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 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 冠。这表明( )
——摘编自冯天瑜等主编《中华文化史》 [思维激活] 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 相互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通过政府的推动、商业的交流、宗教 的往来,中外文化才得以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兼容,这极大地推动了中 华文明的发展壮大。
[史料实证] 玄奘西行 史料 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 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 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 译佛经的工作。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 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 为原型。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
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侧重经济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C.凸显对外开放D.强调多元互鉴2.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
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3.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
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4.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
这种变化反映出()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5.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
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
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6.1662年,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
作为东北北部的边疆大吏,宁古塔将军负责管辖本地区的驻防官员、兵丁粮饷、调兵出征、开垦荒地,还兼管朝贡、商贾杂税、刑狱缉拿等事务。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基础1. 华夏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陶器制作、房屋建筑等。
例如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适应南方湿润环境的智慧;仰韶文化的彩陶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华夏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融合,被视为华夏族形成的重要开端,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经历了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
汉字的统一使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3. 思想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倡导“仁”“礼”,孔子整理六经,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等观点。
-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1. 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播-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统一传播。
-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盛产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这个时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圈的基础。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央政权的统一和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关。
在封建社会中,中央政权通过统一整合各个地方的政权,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广大疆域内传播。
同时,中原文化作为中央政权的象征,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标准,形成了中国文化圈的核心。
在这一时期,诗经、楚辞、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也对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文化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逐渐成形。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近代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有关。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外扩张,中国人民开始思考如何保卫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也渐渐得到了认同。
同时,近代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思想的引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制,推动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的建立,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与国际接轨,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圈的凝聚力。
同时,中国文化圈还在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保持着共同的传统和特色。
汉字作为中国人的写作系统沿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圈构建的基础。
中国人也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如米饭、面食等,这也是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史前时期、古代、近现代三个时期的变迁。
这一进程中,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央政权的统一、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动等都为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继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5)前代基础及封建教育因素(人才条件)
一句话: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的反映。
二、唐文化的特点 请思考:如何概括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的特点(特征)
特点:是指和同类历史事物或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发 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一般从本质上去揭示,或在 较大时间范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固有特点,往往称 为特征。
火药的发明
火箭---最早出现在唐末
僧一行制定
《大衍历》;
第一次测量子午 线的长度。
战国:四诊法
华佗
西汉:《黄帝内经》 东汉:《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药王--孙思藐
人 命 至 重 , 有 贵 千 孙金 思。
藐
《唐本草》
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 编写的《唐本草》,是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 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 早800年,
材料一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 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 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材料二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 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材料三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 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 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
材料四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 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 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唐文化发达的原因(注意思考 角度)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相对稳定 1、政治环境 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孙思邈 唐朝 《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
医
药学成果
学 元丹贡布 唐朝 《四部医典》
唐高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颁
宗时 行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建 筑
李春
隋朝
“敞肩拱”造型的赵州桥,比欧洲 早700年,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宇文恺 隋唐时 大兴城,洛阳城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中所用的雕版
《金纲经》雕印于868年。是一部经卷,长488厘米。卷首是图册, 接着是经文,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墨色均匀清晰,印刷技术已 很纯熟。《金纲经》发现于敦煌石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东罗马 波斯、大食
唐朝
非洲 天竺
朝鲜 中 华 文
日本 化 东南亚 圈 诸国 形
成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怎样的特点?
1、范围广,有连续性 2、领域全面
3、形式多样
4、海陆并进
5、双向性
6、中华文化圈形成
隋唐文化的繁荣
领
光
先
耀
世
千
界
古
的
的
科
建
学
筑
与
与
技
诗
术
歌
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宣城太守知不知?—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思考: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 的原因。
整座桥设计精巧,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
造型美观.这种造型和技术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 “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 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仍安然 无恙。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是世界最古老 的石拱桥
唐代居民建筑 宫廷建筑
五台山白运寺
大 雁 塔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时代 诗人
主要特点
备注
初唐 陈子昂 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刚健质朴 唐诗革新的先驱
盛唐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山水田园诗、诗画结合
高适 边塞风貌,战争场面
边塞诗人
岑参 边塞风貌、战争场面
李白 豪迈奔放、明快生动 杜甫 揭露朝政黑暗,反映人民的困苦 中唐 白居易 更多地揭露朝政黑暗、反映
人民疾苦
晚唐 杜牧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李商隐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下面举一些概括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特征的原则或方法:
(1)概括某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影响的共性内容。
如秦汉文化的科技: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领域 人物 时间
主要成就
雕版印刷 术
火药
隋唐 唐朝
我国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佛经、 日历、书籍。
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天文历法 僧一行 唐朝 《大衍历》,科学实测子午线长度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原因:(1)物质条件: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2)文化基础:南北、中外展 (4)阶级基础:庶族地主的兴起,对民间疾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