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风土人情

合集下载

东莞民间民俗民风

东莞民间民俗民风

民间文化艺术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艺术、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

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

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南国红豆——粤剧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

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

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

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舞狮(龙、麒麟、凤)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

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赛龙舟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

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客家山歌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东莞婚礼习俗

东莞婚礼习俗

东莞婚礼习俗东莞是中国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习俗。

婚礼作为人一生中的重要仪式,自然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东莞婚礼的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

1. 婚前准备在东莞,婚礼的准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人负责。

婚礼前,女方家人会准备嫁妆,包括金银首饰、家具、衣物等物品,以展示女方家庭的财富和实力。

婚前,双方家族还会派人互赠礼品,展示友好和团结的象征。

2. 结婚登记在东莞,新人结婚前需要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常规的流程包括提交申请、提供相关证件、进行面谈等。

结婚登记通常在民政局或婚姻登记处办理,确保婚姻的合法有效。

3. 婚礼现场东莞的婚礼通常在大酒店的宴会厅内举行。

婚礼现场会精心布置,营造浪漫和喜庆的氛围。

常见的装饰包括鲜花、彩带、灯饰等,给婚礼增添色彩和华丽感。

4. 婚车队伍在东莞,新人会租用豪华婚车作为婚礼车队的主力。

通常是一辆豪华轿车或跑车作为新郎的座驾,另一辆豪华轿车作为新娘的座驾。

婚车队伍会在城市街道上巡游,以展示新人的喜庆和威严。

5. 拜堂仪式东莞的婚礼通常有拜堂仪式,象征新人的神圣和庄重。

拜堂仪式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新人和双方家长会依次上台,跪拜天地、神灵、父母等形式。

这体现了尊敬和感恩之情,也是对家族传统的延续。

6. 敬酒仪式在东莞的婚礼上,新人还会举行敬酒仪式,以向亲朋好友表达谢意。

通常是新人先敬双方父母,然后再敬其他家族长辈和宾客。

在敬酒仪式中,主持人会介绍新人的背景和感言,向每一位敬酒的嘉宾表示感谢。

7. 喜宴菜肴东莞的婚礼喜宴菜肴以粤菜为主,讲究色香味俱佳。

通常有清淡的开胃菜、精致的热菜和营养丰富的海鲜,还有传统的蛋糕和甜点。

喜宴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追求菜品的精致和品味。

8. 宴会节目东莞的婚礼通常还会安排一些娱乐节目,增加宴会的气氛和乐趣。

节目多样,包括歌舞表演、魔术、相声等。

新人还可以为亲友们准备一些节目,如唱歌、朗诵、小品等,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魅力。

东莞传统文化

东莞传统文化

东莞传统⽂化东莞传统⽂化【内容摘要】东莞⼀直被称为“⽂化的沙漠”,也有很多⼈对东莞存在偏见。

其实东莞也是⼀个有源远流长⽂化的地⽅,从东莞传统节⽇,东莞⽅⾔,东莞饮⾷⽂化三个⽅⾯来初步解读⼀下东莞的传统⽂化。

【关键词】东莞、⽂化、传统、⽅⾔、节⽇【正⽂】有⼀个城市,它很贫穷,被⼈称作“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个城市,它⼀直被⼈误解,“⽂化的沙漠”、“⾊欲都市”、“⾎汗⼯⼚聚集地”、“”,有这样⼀个城市,它⼀直被⼈⼜爱⼜恨,恨它的⼈偏偏⼜总是那么渴望在这⽚可恨的⼟地发展,爱上它“暗藏的欲望”。

有⼀个城市,⼀直备受争议,却从来都只是低调地前进,寻找最适合的位置。

这个城市叫做东莞。

改⾰开放以来的⾼速发展,许多外来民⼯的涌⼊使得它变成⼀个移民城市,它⼀直被⼈误解,却从来没有去认真考察东莞被繁华现在所掩盖的⼀直都保留着的东莞⽂化。

下⾯我从东莞传统节⽇,东莞⽅⾔,东莞饮⾷⽂化三个⽅⾯来初步解读⼀下东莞的传统⽂化。

东莞传统节⽇作为岭南⼴府地区⽂化的代表城市之⼀,东莞具有很多能够体现源远流长的南越⽂化的传统节⽇。

卖⾝节,乞巧节,龙⾈,醒狮,麒麟等,使东莞更具魅⼒。

东坑“卖⾝节”。

东坑⼆⽉初⼆“卖⾝节”,传说是中国华南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市场,起源于明末清初。

地主在每年的⼆⽉初⼆会雇佣青壮年,很多青壮年渴望被雇,所以头戴⽃笠、⾝披粗布⼱,以⼀副农家壮汉的打扮显⽰“卖⾝”。

⼜传说天上仙⼈下凡,到东坑观看“卖⾝”,并⾏善事、普救众⽣云云。

因为该节⼀直与“⾬⽔”有关,⽔者财也,⼈皆向往。

故近年来,每到那天游⼈总爱在⼤街上⽤玩具⽔枪射⽔作乐,对射成趣。

⽆论如何,在“⼆⽉初⼆”来东坑游乐的⼈们,都希望在这⼀天,让东坑之⽔给⾃⼰洒⼀⾝吉让⾃⼰带回⼀⽣好运。

莞⾢醒狮与麒麟。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庆⽇⼦,⼈们喜舞狮以⽰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今。

醒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新年,乡镇会邀请醒狮队表演,⼀⽅⾯增添了村间的喜庆⽓氛,另⼀⽅⾯也有祭拜祠堂的寓意。

东莞什么最出名

东莞什么最出名

东莞什么最出名东莞比较出名的八大特产分别是厚街腊肠、石龙麦芽糖、石碣龙眼、麻涌香蕉、白沙油鸭、虎门膏蟹、虎门水鱼、虎门番荔枝。

其中白沙油鸭之特点,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

晚清时期已出口香港,誉满海内外。

东莞什么最出名1、厚街腊肠厚街腊肠可分为花肠、鸭肝肠、猪肝肠等几种。

厚街腊肠用料严格,制作讲究,特点是质鲜、香醇、爽脆。

2、石龙麦芽糖石龙麦芽糖产自广东东莞石龙镇。

石龙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糯米。

东东莞糯米米质优良,加上有精巧的传统工艺,所以制出来的麦芽糖特别好。

3、石碣龙眼东莞市各镇区大力推广种植龙眼,品种以石硖龙眼为多,石硖龙眼以果型大,皮薄肉厚,甜脆爽口,营养丰富而大受欢迎。

4、麻涌香蕉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也是东莞市水乡、沿海地区三大传统作物之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早在元代东莞已有香蕉生产。

《元一统志》载:"蕉子,番禺、南海、东莞、清远并有,美香而甘。

5、白沙油鸭白沙油鸭之特点,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

晚清时期已出口香港,誉满海内外。

6、虎门膏蟹蟹,有多种,虎门盛产青蟹(即"青壳蟹",属海蟹),青壳蟹又分膏蟹和肉蟹两种。

肉蟹,是指雄性的蟹,膏蟹则是雌性的蟹。

顾名思义,肉蟹体大肉多,适宜作姜炒之用;膏蟹之肉较少,但其膏则香酥无比,清蒸膏蟹最能得尝其中味。

7、虎门水鱼虎门水鱼种源是来自于湖南、湖北三带的正宗优质纯正中华鳖,经过我镇多年来养殖、选育而成,主要养殖于虎门山乡水库边,水质较好,污染小,环境幽静。

养出的水鱼不但生长快、色泽好,而且其“裙边”宽厚、肉质细嫩,抗病能力强,更具营养价值,在国内享有声誉。

8、虎门番荔枝虎门番荔枝主产广东东莞虎门镇,东莞及其附近栽培。

粗鳞及细鳞两个品种。

虎门番荔枝主产广东东莞虎门镇,东莞及其附近栽培。

东莞婚嫁习俗

东莞婚嫁习俗

东莞婚嫁习俗婚礼是终身大事,古今中外都极其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东莞长安的婚庆一直保留着传统的种种讲究,繁文缛节,有着极强的仪式感和庄重感,处处透着独特的岭南文化。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东莞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基本内容传统的婚礼极多繁文缛节。

旧时,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婚事相对复杂,贫穷人家的婚事相对简单,但无不一一地实践了传统婚礼程序。

完整的婚姻过程包括以下九大环节:(一)择配男女双方虽到婚龄,但不能自由选择,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要年庚,或女方向男方送年庚。

“年庚”用红柬写上,双方各将年庚请算命先生测算,若“八字”相合,男家则由媒人告之女方,择吉日双方相亲,双方满意时,由女方写明礼书,由媒人送往男家,双方酌商作出决定。

这叫做“择配”或“相亲”。

(二)定亲男女双方同意后,写成柬贴(柬贴按双方商定的“礼书”写成),择定吉日,由媒人和家人担着礼物到女方,女方收下并送回男方红糖或糖果,这叫“定亲”。

(三)报日定亲后,由男方择定迎娶吉日良辰,把“吉日”和定亲时余下的聘金、食物,由亲属和两名男童送往女家,称为“报日”。

女方受礼后搭回“花旗饼子”。

男方将“花旗饼子”分送给亲戚朋友,预示着届时“担担”送礼。

女方亦将礼饼送给亲朋戚友。

“报日”后,男方忙于筹办迎娶新娘的各种准备;女方则忙于订做嫁妆。

出嫁娘整天呆在家里缝制衣服、被枕等物,晚上与同班姊妹一起在楼阁里学唱嫁娘歌,学梳妇人髻。

(四)开厨成婚前一天,男方请亲朋戚友来饮喜酒。

先由亲人携三牲、粉丸、果酒、香烛、纸钱等供品,新郎在众亲人簇拥下到祠堂祭祖,到庙堂酬拜神灵,然后回家举行安装大床仪式。

这天称“开厨”。

同一天,男家把应送的“酒菜”、“礼品”、“利是”等和吉祥物送到女家,这叫“赠厨”。

女家即把陪嫁妆奁派人送至男家,这叫“搬嫁妆”。

伴娘于前一晚把嫁衣折好放进衣箱内,放上两封红包,一双桔子,两枝柏叶和六、九、十二个不等的铜钱或银元。

(五)成婚程序迎亲日为正厨,男方大排筵席,宴请亲朋戚友和族中各户亲房。

东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传承?

东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传承?

东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传承?一、文化底蕴东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莞式韵文是东莞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一种独特的吟诵艺术,以抒发情感、讴歌生活为主题,被誉为“活化石”。

此外,东莞还有许多传统乐器,如牛角琴、插弦、葫芦丝等,这些乐器丰富了东莞的音乐文化。

二、传统节日东莞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成为东莞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东莞的龙船节,它是东莞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水上运动。

此外,东莞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东莞人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弘扬传统文化。

三、传统工艺东莞的传统工艺非常丰富多样,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原貌。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东莞的木器雕刻工艺,东莞的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致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此外,东莞还有漆器、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这些工艺代表着东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传统建筑东莞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

例如,东莞广济寺是东莞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它建于清代,是东莞佛教界的重要寺庙。

此外,东莞还有许多古村落,如南社古村、高埗古村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了丰富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五、传统美食东莞的传统美食也是东莞文化的一大亮点。

东莞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

莞菜是东莞的传统菜系,以其色香味俱佳而著名。

莞农煲、东莞莞饼、三岗肠粉等美食都是东莞的特色菜品,深受人们喜爱。

总结:东莞的历史文化传承丰富多样,从文化底蕴、传统节日,到传统工艺、传统建筑和传统美食,无不展示出东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使东莞成为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

东莞莞城老街小鸟街的介绍和特色

东莞莞城老街小鸟街的介绍和特色

东莞莞城老街小鸟街的介绍和特色东莞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东莞莞城老街小鸟街则是这座城市中一处具有特色的古老街道。

小鸟街是莞城老街的一部分,它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的痕迹,是东莞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莞城老街小鸟街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特色之处。

一、小鸟街的历史渊源莞城老街小鸟街位于东莞市莞城区,是东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里曾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小鸟街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这里是东莞地区的商业重镇和文化中心,街道两旁的建筑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包括明清古宅、古街巷、祠堂庙宇等。

这些建筑物大多数建于清朝时期,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依然展现着当年的风采和韵味。

二、小鸟街的特色之处小鸟街是东莞市莞城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物。

走在小鸟街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古风古韵。

古老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尽显着古色古香的风貌。

街道两旁的老屋,参巷曲径的布局,尽显着老东莞的繁荣景象。

此外,小鸟街还保留着大量的古老手工艺店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

可以看到,这里的店铺门面和装潢都很有特色,有些店铺甚至使用了三百多年历史的老木门窗,结构古朴,极具魅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刺绣、剪纸、木雕、陶瓷等制作过程,领略到东莞的古老手工艺魅力。

三、小鸟街的风土人情小鸟街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建筑风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街道上有很多老龄的本地居民,他们生活在这里多年,见证了小鸟街的变迁。

这些当地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有浓厚的东莞本土风情,是小鸟街的一大风景。

此外,小鸟街还有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每逢传统节日或特殊日子都会举行各种庙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东莞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小鸟街的发展前景随着东莞市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小鸟街逐渐成为了东莞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东莞传统文化典故

东莞传统文化典故

东莞传统文化典故东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典故。

以下是关于东莞传统文化的一些典故。

1. 东莞拳东莞拳是东莞地区的传统武术之一。

传说,东莞拳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杨金才的老人。

杨金才年轻时曾拜师于当时广东省的著名武术家李清泉门下学习,后来他在自己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立了东莞拳。

东莞拳以力量强劲、技巧独特而著称,主要技击方式有直拳、钩拳、勾拳、飞脚等,形态各异,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2. 临桂凤林据传,临桂凤林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家和数学家郑述创立的。

郑述是临桂县(今广西省临桂市)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他在一片林地里建立了一座阁楼,上面摆放了许多天文仪器和数学工具,成为临桂县范围内最著名的标志。

据说,有一年夏天,树叶被风吹得乱翻,郑述便从树叶的形态中发现了很多数学和天文的奥妙。

这给他的学术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后来,人们把这片林地命名为“凤林”,称呼是因为当时林中有许多凤凰飞来飞去。

3. 在春堂讲学在春堂讲学是东莞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东莞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许多书院和学校。

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对落后,许多人家里都没有钱请教师,因此,当地的有些教育家和知名人士就成立了一个无偿的学术组织,利用春天的好天气,采用“公开给予土地教学”的方法,在户外教授学生们知识。

这项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已成为东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意中人意中人又称“情郎娘子”,是东莞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

在中古时期,农村地区的人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婚礼上请一个演员扮成“意中人”,即新娘心目中的理想对象,传达新娘的心愿。

在仪式结束后,演员被招待吃喝,并将特制的“意中人”面具赠予新娘,以示祝福。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东莞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5.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东莞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

龙舟比赛始于战国时期,目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风土人情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

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

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

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一、二月初二“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

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

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

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

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今年通过积极宣传,“卖身节”的名气通过当地日本工业园及三资企业传到了国外,日本、俄罗斯、南韩等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组团前来参加了今年的东坑“卖身节”,日本《读卖新闻》还派出记者前来采访。

东坑镇政府为“卖身节”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印了“卖身节”传说故事的《东坑风情录》,同时与东莞市旅游局联合推出“东坑卖身节两日游”专线等。

节日当天除了“例牌”的商品展销会、歌舞茶艺表演、投资项目签约、泼水活动外,还新增加了特色巡游、书画展览、人才招聘会和歌舞狂欢夜等活动。

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东坑这一富有中国奇特民风的“卖身节”,现已隐约成为“东莞第一节”。

据悉,举行“卖身节”时,在承袭传统民风的同时,还有少数民族村寨风俗的舞蹈表演,市民在此可以欣赏粤曲、客家山歌,观看麒麟、醒狮欢舞,以及举行“篝火晚会”等活动。

尤其是数里长街“射水狂欢”更成为东莞民众的狂欢佳节。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二、端午节的赛龙舟和粽子: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

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

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持续近一个月,成为东莞一景。

其中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东莞对划龙舟这一传统水上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成立了东莞市龙舟协会,派出的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令乡亲们引以为豪。

东莞的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水乡各镇每年都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万江和道滘。

道滘龙舟赛起源于清末。

由于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较好,人口繁衍,村落多,为龙舟赛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道滘龙舟竞赛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代就已有龙舟竞赛的风俗习惯,而且场面盛大。

民国年鉴,道滘15坊,就有龙舟15艘,由道滘龙船堂(日寇入侵时烧毁)管辖。

龙船堂有田租收入,作为龙舟奖赛的活动经费,由15坊轮流当主会,主持龙舟趁景及比赛事宜。

每年四月下旬,各坊都在河涌尾处挖出龙舟,洗刷修整后加刷猪油,然后到庙里取出龙头。

各坊的龙头因神像不同而不同,龙头多种多样,十分耐看。

安上龙头的龙舟,选择良辰吉日,划倒河边的水田里,拔下一束禾苗,放入龙嘴,然后锣鼓齐鸣,威风凛凛地划回本坊,这较抢青。

为了参加竞赛,挑选年青力壮男子,每天练习几小时,能选上划头绍桡的,是最棒的小伙子。

为庆祝抗日胜利而举行的龙舟趁景活动,龙舟特别多,不但水乡各地的龙舟都来,领县增城、博罗、番禺也有100多艘龙舟在道滘河涌划来划去,有些还自发地开展短程比赛,锣鼓喧天,两岸人山人海,甚是热闹。

过去道滘龙舟竞赛的特点,一是奖金奖品多,二是赛程特长,俗称放标或放大标。

早上七时半在马洲渡头放头,绕桂洲尾,沿道滘河划至莞城的金鳌洲塔;转水角,下大汾水,入思贤河,再划到马洲渡头,直下桂洲尾,转弯沿道滘河划上闸门石狗爷,转入横滘口入新河,下律涌猪洲尾转弯,如此三圈,再划上闸口石狗爷入横滘口,出三丫涌,绕三周最后到叶屋大宗夺标。

这时,已是下午二时半或三时,历时七个半小时左右,可算是龙舟的马拉松比赛。

日寇侵华时比赛中断。

1946年至1949年恢复上述里程的龙舟竞赛。

1981年起,每年五月初二为道滘龙舟竞赛日,比赛放头时间多定在中午十一时,赛程比过去短。

近几年来的龙舟赛,赛程是由大沙尾九号船灯放头,直上横滘口,经律涌水道到大沙尾,划行一大圈,再由大沙尾上道滘大桥来回三圈半,历时两个钟头。

根据各地水乡的习惯:初一望牛墩、初六潢涌……,因此,道滘沿袭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二为龙舟节。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

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

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

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

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

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

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山到成名毕竟高”,道窖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淮盐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

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拿捏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

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

以前每临端午节,道窖人家家做粽,用来自食和拜神。

解放前民国时期,外号叫“红脸潮”的叶潮开始把自己做的粽子推上街去卖,其味才香飘四邻,得到了厚街、长安等其它镇人的喜爱。

悠悠道窖粽,粒粒水乡情。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水乡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小吃、著名品牌,是道窖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道窖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

虽然每年的道窖粽都供不应求,但道窖人都依然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凡事亲力而为,从不偷工减料,做出的裹蒸粽特别粗大厚实,人食一只足矣。

这也是道窖裹蒸粽之盛名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三、横沥牛墟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

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至今每逢公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据横沥镇宣传办人员介绍,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的单项耕牛市场。

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

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

现今,每逢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

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虽然今天的牛墟已被牛行取代,但是作为当时的交易市场,对东莞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当仁不让为搜酷一族所喜爱。

四、咸水歌: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

因为渔民长期出海捕鱼,与咸水打交道,所以称咸水歌。

咸水歌在东莞主要留传于新湾、沙田、麻涌、中堂等地。

珠江三角洲有疍家人的地方都有人唱咸水歌。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

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

男称女为“姑妹”,女称男为“兄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