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课程设计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课程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的是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的设计。
自激振荡器我们所学中有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通过对比我们选择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线路简单、易起振、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频率调节范围一般比电感三点式频率调节范围小、输出波形好。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都放大器和选频网络组成,都要满足起振,平衡和稳定条件。
设计之后用mulsitim进行仿真,进行分析。
关键词:L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正弦波信号目录1、绪论 (1)2、方案的确定 (1)2.1振荡电路的设计 (1)3、工作原理、硬件电路的设计或参数的计算 (3)3.1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3)3.1.1 振荡平衡条件一般表达式 (3)3.1.2 参数设计 (4)3.2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4)3.3 LC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5)3.3.1相位的平衡条件 (5)3.3.2振幅平衡条件 (5)4、总体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 (5)4.1总体电路设计 (5)4.2仿真分析 (6)4.3调试过程 (8)5、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元器件清单 (11)1、绪论LC正弦波振荡电路使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L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应用。
例如无线电的收发设备,各种开关电源。
它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仪器仪表和测量等系统中。
在通信方面,正弦波震荡器可以用来产生运载信息的载波和作为接收信号的变频或调解时所需要的本机振荡信号。
本课程设计中要求设计的正弦波振荡器能够输出稳定正弦波信号,本设计中所涉及的仿真电路是比较简单的。
但通过仿真得到的结论在实际的类似电路中有很普遍的意义。
2、方案的确定如图2.1所示为方案框图。
图2.1振荡器方案框图2.1振荡电路的设计方案一: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如图2.2所示。
图2.2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是利用电容C2将谐振回路的一部分电压反馈到基极上,而且也是将LC谐振回路的三个端点分别与晶体管三个电极相连,所以这种电路又叫电容式反馈三点式振荡器。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

摘要振荡器的种类很多,适用的范围也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都由放大器和选频网络组成,都要满足起振,平衡和稳定条件。
然后通过所学的高频知识进行初步设计,由于受实践条件的限制,在设计好后,我利用了模拟软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为了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电子仿真的能力,我选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0版本,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
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NI Multisim软件结合了直观的捕捉和功能强大的仿真,能够快速、轻松、高效地对电路进行设计和验证。
关键词:LC振荡回路;仿真;正弦波信号;Multisim软件;目录一、绪论1二、方案确定12.1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器22.2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32.3 振荡平衡条件一般表达式42.4起振条件和稳幅原理4三、LC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5四、总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64.1软件简介64.2 总电路设计84.3 进行仿真94.4 各个原件对电路的影响12五、心得体会13参考文献14附录15电路原理图15元器件清单15一、绪论在本课程设计中,对LC正弦波振荡器的仿真分析。
正弦波振荡器用来产生正弦交流信号的电路,它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仪器仪表和测量等系统中。
在通信方面,正弦波震荡器可以用来产生运载信息的载波和作为接收信号的变频或调解时所需要的本机振荡信号。
医用电疗仪中,用高频加热。
在课程设计中,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电子仿真的能力,我选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0版本,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
我利用了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一写的仿真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值比较相近的结果,这表明电路的原理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本次课程设计也是比较成功的。
本课程设计中要求设计的正弦波振荡器能够输出稳定正弦波信号,本设计中所涉及的仿真电路是比较简单的。
LC振荡器设计与仿真

LC正弦振荡器设计与仿真一、设计任务设计一个LC正弦振荡器,使其产生4的正弦信号。
设计任务要求:f MHZ(1)完整的设计思路,并画出电路图;(2)运用multisim进行仿真分析,并测出其仿真波形。
(3)进行频谱分析,测出其频谱分量;二、设计思路1.正弦振荡器的基本原理振荡器为在不需外加输入信号便能产生输出信号的振荡器。
振荡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
我们设计振荡器时利用的是前者类型振荡器。
所谓正弦振荡器就是输入直流信号,振荡器输出交流的具有某个特定的频率的正弦信号。
正弦振荡器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频率的输出,另一类为功率的输出所谓的频率的输出,是指用正弦波振荡器产生准确而稳定的频率信号。
其在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发射机中用来产生所需要的载波;在功率输出应用中,正弦波振荡器用作高频功率源,如工业用高频加热设备和医用医疗的电疗仪器。
在这类应用中,高效的输出大功率是主要的要求。
一般来说,振荡器工作要求满足一定的平衡、稳定和起振条件,这通过设置电路参数来满足要求。
另外更具振荡的条件,振荡器应包括放大器、选频网络和反馈网络。
2.LC正弦振荡器电路的构成原则凡是采用LC谐振回路作为选频网络的反馈式振荡器成为LC正弦波振荡器。
LC振荡电路形式很多,按反馈网络的形式可分为变压器耦合反馈式、电感或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两种。
常用的LC正弦振荡器如变压器耦合振荡器、三端式振荡器;其中三端式振荡器又可分为电感三端式和电容三端式振荡器。
变压器耦合振荡器采用LC谐振回路作为选频网络,并利用变压器耦合电路作为反馈网络。
其相位平衡条件是依靠变压器初、次级绕组线圈具有合适的同名端来保证的。
另外比较有名的LC振荡电路为克拉拔振荡器和席勒振荡器。
其提出是基于振荡器的放大器中的晶体管基间的寄生参量(如基间电容、基间电阻)都与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晶体管寄生参量的影响必然影响着振荡器的稳定性下降。
为了减小晶体管的寄生参量的影响,为此就提出了克拉拔振荡器和席勒振荡器。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精编版

摘要振荡器的种类很多,适用的范围也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都由放大器和选频网络组成,都要满足起振,平衡和稳定条件。
然后通过所学的高频知识进行初步设计,由于受实践条件的限制,在设计好后,我利用了模拟软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为了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电子仿真的能力,我选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0版本,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
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NI Multisim软件结合了直观的捕捉和功能强大的仿真,能够快速、轻松、高效地对电路进行设计和验证。
关键词:LC振荡回路;仿真;正弦波信号;Multisim软件;目录一、绪论 (1)二、方案确定 (1)2.1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2)2.2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3)2.3 振荡平衡条件一般表达式 (4)2.4起振条件和稳幅原理 (4)三、LC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四、总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 (5)4.1软件简介 (5)4.2 总电路设计 (7)4.3 进行仿真 (8)4.4 各个原件对电路的影响 (11)五、心得体会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电路原理图 (14)元器件清单 (14)一、绪论在本课程设计中,对LC正弦波振荡器的仿真分析。
正弦波振荡器用来产生正弦交流信号的电路,它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仪器仪表和测量等系统中。
在通信方面,正弦波震荡器可以用来产生运载信息的载波和作为接收信号的变频或调解时所需要的本机振荡信号。
医用电疗仪中,用高频加热。
在课程设计中,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电子仿真的能力,我选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0版本,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
我利用了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一写的仿真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值比较相近的结果,这表明电路的原理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本次课程设计也是比较成功的。
实验十三LC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十三 LC 正弦波振荡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 研究电路参数对LC 振荡器起振条件及输出波形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LC 正弦波振荡器是用L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的振荡器,一般用来产生1MHz 以上的高频正弦信号。
根据LC 调谐回路的不同连接方式,LC 正弦波振荡器又可分为变压器反馈式(或称互感耦合式)、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三种。
图13-1为变压器反馈式LC 正弦波振荡器的实验电路。
其中晶体三极管T 1组成共射放大电路,变压器T r 的原绕组 L 1(振荡线圈)与电容C 组成调谐回路,它既做为放大器的负载,又起选频作用,副绕组L 2为反馈线圈,L 3为输出线圈。
该电路是靠变压器原、副绕组同名端的正确连接(如图中所示),来满足自激振荡的相位条件,即满足正反馈条件。
在实际调试中可以通过把振荡线圈L 1或反馈线圈L 2的首、末端对调,来改变反馈的极性。
而振幅条件的满足,一是靠合理选择电路参数,使放大器建立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其次是改变线圈L 2的匝数,或它与L 1之间的耦合程度,以得到足够强的反馈量。
稳幅作用是利用晶体管的非线性来实现的。
由于LC 并联谐振回路具有良好的选频作用,因此输出电压波形一般失真不大。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由谐振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决定式中L 为并联谐振回路的等效电感(即考虑其它绕组的影响)。
振荡器的输出端增加一级射极跟随器,用以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图13-1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电路三、实验设备与器件1、 +12V 直流电源2、双踪示波器3、 交流毫伏表4、直流电压表5、 频率计6、振荡线圈7、 晶体三极管 3DG6×1(9011×1)LC2π1f 03DG12×1(9013×1)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四、实验内容按图13-1连接实验电路。
电位器R W置最大位置,振荡电路的输出端接示波器。
LC振荡器设计与仿真

LC振荡器设计与仿真```L───────,──────││──┴──C1C2──┼──││││───┴── Vout ─────┘```电感L与电容C1和C2共同构成了一个谐振回路。
当工作在谐振频率下时,该振荡器的放大倍数达到了最大值,从而始终维持着振荡。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Colpitts振荡器的设计步骤。
第一步是确定谐振频率。
谐振频率可以根据应用需求来确定,比如,如果需要产生1MHz的正弦波信号,则谐振频率应为1MHz。
第二步是选择电感。
电感的选择应使得谐振频率与电感值相匹配。
电感可以通过计算公式L=1/(4π^2f^2C1C2-1/(C1+C2))^0.5来确定。
其中f为谐振频率,C1和C2为电容值。
第三步是选择电容。
电容的选择一般较为自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容值。
一般来说,较大的电容值可以提高振荡器的稳定性,但会增加电路的体积。
在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进行仿真分析。
可以使用电路仿真软件,如LTspice、Multisim等,对设计的LC振荡器进行仿真。
在仿真中,可以观察振荡器输出的正弦波波形,检查振荡频率是否与设计值相匹配,以及判断振荡器的稳定性。
在仿真分析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频率偏移、波形失真等。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增加补偿电路等手段来解决。
总结起来,LC振荡器是一种常用的电路,可以产生稳定的正弦波信号。
在设计LC振荡器时,需要确定谐振频率,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容,并进行仿真分析。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仿真,可以得到满足需求的LC振荡器电路。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一、引言正弦波振荡电路是电路中一种常见的特殊电路,它能够产生稳定的正弦波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正弦波振荡电路广泛应用于通信、测量、音频等领域。
本文将对正弦波振荡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包括理论介绍、电路设计和仿真结果。
二、理论介绍正弦波振荡电路一般由放大器、反馈网络和滤波网络三部分组成。
其中,放大器用于放大信号,反馈网络用于提供反馈信号,滤波网络用于滤除高频噪声。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关键是要满足反馈网络的条件,即反馈信号的相位和幅度要适当,以实现正反馈,从而产生振荡信号。
三、电路设计1.放大器设计放大器通常采用共射放大器,其具有较高的电流增益和较低的输出阻抗,能够提供稳定的放大效果。
通过选择合适的管子和配置电阻,可以实现放大器的设计。
2.反馈网络设计反馈网络通常采用RC网网络,其中R是一个高阻值的电阻,用于限制反馈信号的流动,C是一个电容,用于实现对反馈信号的滤波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电阻和电容数值,可以实现反馈网络的设计。
3.滤波网络设计滤波网络通常采用LC滤波电路,其中L是一个电感,用于滤除高频噪声,C是一个电容,用于滤除低频噪声。
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容数值,可以实现滤波网络的设计。
四、仿真结果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可以得到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波形和参数。
仿真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1.输出波形通过仿真软件的波形显示功能,可以得到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波形。
输出波形应该为稳定的正弦波,且频率和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小。
2.参数分析通过仿真软件的参数显示功能,可以得到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各项参数。
常见的参数包括信号频率、幅度、相位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得到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总结正弦波振荡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路,能够产生稳定的正弦波信号。
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得到电路的输出波形和参数,从而评估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对于电路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课程设计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1 技术指标设计一个正弦波振荡电路,使它能输出频率一定的正弦波信号,振荡频率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电源电压变化±1V 时,振幅基本稳定,振荡波形对称,无明显非线性失真。
2 设计方案及其比较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所谓的正弦波振荡电路是指一个没有输入信号,依靠自激振荡产生正弦波输出信号的电路。
正弦波电路由放大电路,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网络组成。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实质是放大器引正反馈的结果。
正弦波振荡电路主要有RC 振荡电路,LC 振荡电路和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本次试验中我主要设计的方案是RC 正弦波振荡电路。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是由电阻R 和电容C 元件作为选频和正反馈网络的振荡器,RC 作为选频网络的正弦波振荡器有桥式振荡电路,双T 网络和相移式振荡电路。
根据桥式振荡电路和相移式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案。
U1COMPIR110k R210kR310k R510kR410k C11nF C21nF D1DIODED2DIODE 图一本方案主要采用一个文式桥式振荡电路作为正反馈,一个由两个二极管反相并联组成的稳幅电路作为负反馈。
其中当w=w0=1/RC 时,RC 选频网络的相移为零,这样,RC 串并联选频网络送到运算放大器同向输入端的信号电压与输出电压同相。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有可能发生震荡。
U1COMPIU2COMPI C1C2C3R1R2R3R4R5这是一个RC 相移式电路,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由反相输入比例放大器,电压跟随器和三节RC 相移网络构成。
对于三节RC 电路,其最大相移可以接近于二百七十度。
有可能在某一特定的频率下使其相移为一百八十度,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合理的选取元件及元件参数,满足产生振荡条件和幅度平衡条件的电路就会产生振荡。
2.3 方案三U1COMPIR1R2R3R4C1C2图三这是一个RC 文式桥正弦波振荡电路。
振荡原理与方案一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的是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分析的设计。
自激振荡器我们所学中有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通过对比我们选择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线路简单、易起振、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频率调节范围一般比电感三点式频率调节范围小、输出波形好。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都放大器和选频网络组成,都要满足起振,平衡和稳定条件。
设计之后用mulsitim进行仿真,进行分析。
关键词:L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正弦波信号目录1、绪论 (1)2、方案的确定 (1)2.1振荡电路的设计 (1)3、工作原理、硬件电路的设计或参数的计算 (3)3.1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3)3.1.1 振荡平衡条件一般表达式 (3)3.1.2 参数设计 (4)3.2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4)3.3 LC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5)3.3.1相位的平衡条件 (5)3.3.2振幅平衡条件 (5)4、总体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 (5)4.1总体电路设计 (5)4.2仿真分析 (6)4.3调试过程 (8)5、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元器件清单 (11)1、绪论LC正弦波振荡电路使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L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应用。
例如无线电的收发设备,各种开关电源。
它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仪器仪表和测量等系统中。
在通信方面,正弦波震荡器可以用来产生运载信息的载波和作为接收信号的变频或调解时所需要的本机振荡信号。
本课程设计中要求设计的正弦波振荡器能够输出稳定正弦波信号,本设计中所涉及的仿真电路是比较简单的。
但通过仿真得到的结论在实际的类似电路中有很普遍的意义。
2、方案的确定如图2.1所示为方案框图。
图2.1振荡器方案框图2.1振荡电路的设计方案一: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如图2.2所示。
图2.2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电容三点式是利用电容C2将谐振回路的一部分电压反馈到基极上,而且也是将LC谐振回路的三个端点分别与晶体管三个电极相连,所以这种电路又叫电容式反馈三点式振荡器。
方案二: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如图2.3所示。
图2.3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电感反馈三点电路,该电路是以LC谐振回路为集电极负载,并利用电感L2将谐振电压反馈到基极上,故称为电感反馈式振荡器。
方案比较:方案一:优点:(1)电容三点式LC振荡器的最大优点是减小了极间电容的影响,提高了电路频率的稳定性。
(2)振荡波形好。
(3)电路的频率稳定度较高,工作频率可以做得较高,可达到几十MHz到几百MHz的甚高频波段范围。
缺点:(1)振荡回路工作频率的改变,若用调C1或C2实现时,反馈系数也将改变。
使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不高。
方案二:优点:(1)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
(2)改变谐振回路的电容C,可方便的调节振荡频率。
缺点:(1)输出波形较差,不能抑制高次谐波的反馈。
经过振荡电路两个方案的对比,我选择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3、工作原理、硬件电路的设计或参数的计算整体电路如图3.1所示。
图3.1 电路的总设计图3.1电容三点式振荡器3.1.1 振荡平衡条件一般表达式震荡条件为 1=F A振幅平衡条件 1=AF相位平衡条件πϕϕϕn F A AF 2±==+3.1.2 参数设计 对于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反馈系数F 的表达式为:211≈C C C F + (公式1) 不考虑各极间电容的影响,这时谐振回路的总电容量为1C 、2C 的串联,即21111C C C +=∑ (公式2)振荡频率的近似为21212121C C C C LC f +≈≈ππ (公式3)反馈系数F 为12C F C ≈(公式4)3.2 L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振荡器接通电源后,由于电路中的电流从无到有变化,将产生脉动信号,因任一脉冲信号包含有许多不同频率的谐波,因振荡器电路中有一个LC 谐振回路,具有选频作用,当LC 谐振回路的固有频率与某一谐波频率相等时,电路产生谐振。
虽然脉动的信号很微小,通过电路放大及正反馈使振荡幅度不断增大。
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晶体管进入非线性区域,产生自给偏压,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减小,最后达到平衡,即1=AF ,振荡幅度就不再增大了。
于是使振荡器只有在某一频率时才能满足振荡条件。
3.3 LC 振荡器的振荡条件3.3.1相位的平衡条件(1)1X 、2X 应为同性质的2X 电抗元件。
即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性质相同,要么均为感性元件,要么均为容性元件。
(2)3X 与1X 、2X 的电抗性质相反。
即与晶体管基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性质相反。
3.3.2振幅平衡条件反馈信号的振幅应该大于或等于输入信号的振幅,即1..≥F A 。
振荡器接通电源后,由于电路中存在某种扰动,这些微小的信号,通过电路放大及正反馈使振荡不断增大。
当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导致晶体管进入非线性区域,产生子给偏压,引起晶体管的放大倍数减少。
最后达到平衡,即 1..≥F A 。
震荡幅度就不再增大了。
振荡器有一个LC 并联谐振回路,由于其选频作用,所以使振荡器只有在某一频率时才能满足振荡条件,于是得到单一频率的振荡信号,这个振荡器就是正弦波振荡器。
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晶体管进入非线性区域,产生自给偏压,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减小,最后达到平衡,即1=AF ,振荡幅度就不再增大了。
于是使振荡器只有在某一频率时才能满足振荡条件。
4、总体电路设计和仿真分析4.1总体电路设计如图4.1所示。
图4 .1电路的总体设计4.2仿真分析如图4.2所示LC正弦波振荡器的起振过程。
图4 .2 LC正弦波振荡器的起振过程如图4.3所示LC 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波形图。
图4.3所示LC 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波形图如图4.4所示0f 的示数。
图4.4所示0f 的示数。
因为 21212121C C C C LC f +≈≈ππC 1=200pF C2=100nF经计算M H z19.f4924.3调试过程在我们要测试各原件的作用。
就是开路或者短路该原件,观察振荡器的工作情况。
观察波形。
现在我将电路中的R2开路,即删除R2。
通过Multisim软件再次进行仿真。
如图4.5所示。
图4.5 开路R2电路图Multisim进行仿真后看到的对波形的影响,如图4.6所示图4.6 R2影响后的波形图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开路了R2,使得振荡器发生变化,波形图中的正弦波变得失真。
5、心得体会深刻懂得了LC正弦波振荡电路以及设计思想与方法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培养了动手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设计当中,我学会了振荡电路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在设计电路元件参数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电路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这分别包含振幅条件和相位条件。
经过了这次课程设计,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本里的知识,学会了如何熟练的使用Multisim软件。
更加明白了应该如何细心耐心的去完成一件事。
这是我学习之外体会到的东西。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专业知识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
同时,在老师的身上我们学也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们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感谢老师的用心指导。
参考文献[1]于洪珍主编. 通信电子电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2]许晓华主编. Multisim10计算机仿真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3]刘乃安,陈健主编.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 [4]康华光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郑步生,吴渭主编. Multisim2001电路设计及仿真入门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6]沈伟慈主编. 高频电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谭岳衡,陈列尊等主编. Mutisim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王小海主编.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张肃文,陆兆熊主编. 高频电子线路. 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秦曾煌主编。
电工学(上册,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康华光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陈大钦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杨素行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4]蔡惟铮主编. 基础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附录元器件清单表1 元器件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