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纲要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课程纲要

初中物理总结归纳课程纲要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周围世界的现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对初中物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与测量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的描述2. 运动的基本量和导出量的引入及其测量方法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4. 相互独立运动的合成运动与分解运动第二章: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1. 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系3.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第三章:简单机械1. 杠杆、滑轮和斜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引入和应用3. 升降机和斜面运动的分析和计算第四章:能量1. 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转化2. 功的定义和计算3. 功和能量的关系4.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第五章:压力和浮力1. 压力和物质的模型2. 压力的计算和压力公式的推导3.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的推导第六章:光的传播1. 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线的传播2. 光的反射和折射3. 光的色散和透镜的成像原理第七章:电流与电压1. 电流的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2. 电压的概念和电能的转化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第八章:磁与电的相互作用1. 磁性和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磁场的产生和磁感应强度的计算3.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第九章: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声强的定义2. 声音的传播和声波的特性3. 声音的反射和共振总结: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物理规律和现象,从而增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计算的练习,他们也将培养出科学实验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科学学科,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郑州十九中《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下册授课时间: 60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班授课教师:朱昌盛模块总目标:(1)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简单物理现象;(2)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的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的兴趣;(3)使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技能,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的技能。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1课时)内容标准:第七章:力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第八章:运动和力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第九章:圧强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和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知道机械能和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4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理解机械效率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利用班班通资源,结合教材,进行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点拨、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交流,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进行物理探究教学。
(二)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式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通过运用操作、课堂问题回答和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适用年级: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课时: 52设计者: 张伟背景一、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以及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解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初级知识,初步认识到了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
八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包括声现象、光现象、机械运动、热现象、质量和密度。
学科内容引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经验,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许多,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步的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目标: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八年级学生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学期课程目标:1.通过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快慢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4.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面镜的会聚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5.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通过实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固体和液体的测量,知道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简单关系。
初中物理学科课程纲要校长汇报

初中物理学科课程纲要校长汇报篇一:初中物理课程纲要举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十三章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授课时间:8课时设计者: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第二节:质量1课时第三节-密度、 2课时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课时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课时复习与总结 1课时单元测试与评价 1课时二、课程目标第十三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通过观察实验室模型或图片及视频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3)通过分析资料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通过列表对比,从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通过材料分析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第二节:质量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第三节-密度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通过材料收集与分析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会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用简单的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3)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会根据物质的一些属性将物体分类,并了解这些属性的简单应用。
三、课程实施建议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便捷的班班通系统,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启发学生学习。
采用以实验为基础,思维为中心,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教学策略。
并辅助采用多项教学措施作保证。
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探究,旨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和现象。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如力、热、光、电、声等方面的知识。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物理实验仪器。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欲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认识物理知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内容1、声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认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了解控制噪声的方法。
2、光学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光的反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
3、热学温度和温度计: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物态变化: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特点和条件。
内能:认识内能的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比热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电学电荷和电流:认识电荷的种类,了解电荷的相互作用,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类型:八年级物理必修◆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时间:45课时左右◆授课教师:八年级物理备课组◆授课对象:巩义市涉村镇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总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详解】科学之旅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下同):新教参P9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
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趣的声第一章声现象内容标准:☆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适用年级: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课时: 52设计者: 张伟背景一、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以及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解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初级知识,初步认识到了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
八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包括声现象、光现象、机械运动、热现象、质量和密度。
学科内容引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经验,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许多,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步的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目标: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八年级学生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学期课程目标:1.通过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快慢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4.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面镜的会聚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5.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通过实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固体和液体的测量,知道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简单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 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 认识质量的概念,会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1. 声现象。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 声音的特性: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 声的利用: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举例说明声在医疗、工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途径。
2. 光现象。
- 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例和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
- 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了解反射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课程目标: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章目标定位如下:第一章声现象1.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记住15℃空气中的声速,知道声音的反射,尝试计算简单的回声测距的问题;在活动中体验人是如何利用空气、骨传导听到声音的,简述双耳效应、立体声;2.观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经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体验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体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声现象的事例中会识别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初步了解超声波、次声波、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简述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分别是如何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噪声来源的事例,会辨别乐音、噪声的事例,知道噪声强弱的等级,列举噪声的危害,会区分控制噪声三种途径的事例。
会列举或者识别声传2CY系列齿轮油泵递信息、能量的事例,举例说明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第二章光现象1. 在事例中会识别光源和非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画简单的光线;能列举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尝试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经历制作小孔成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记住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光年是距离单位;2.认识的反射现象,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活动,会背诵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齿轮泵KCB-200的可逆性,会画简单的反射光路图,会区分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体会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替代法,会描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体会平面镜成虚像的形成原因,会画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观察实验,认识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凹面镜的会聚作用,会列举凸面镜、凹面镜应用的事例;3.观察折射现象,体验折射现象的美妙;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会画简单折射光路图;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的例子,尝试用光的折射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观察色散实ZYB-33.3A验,知道白光是七种色光组成的;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分别由通过的色光、反射的色光决定;列举红外线、紫外线的在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光的散射的有关知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会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观察演示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尝试利用太阳光粗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会画出特殊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结构,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ZYB齿轮渣油泵点,会描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远处、近处物体的成像特点,提出有关的探究问题,经历探究实验,体会设计实验的思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及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牢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3.了解眼睛的构造,简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矫正方法,了解眼睛的近点、远点、明视距离、眼镜的度数等知识,知道保护视力的方法;会说出光学显微镜、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尝试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目镜的成像特点,知道ZYB系列渣油泵视角大小与物体本身大小和物体到眼睛距离有关;尝试用凸透镜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1.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观察自制温度计,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读法及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记住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会说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的温度;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列举常见的物质中晶体、非晶体,参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海波、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曲线,简述熔化、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区分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时搅拌站渣油泵的温度变化曲线,知道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知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经历“探究水的沸腾”,知道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曲线,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记住常见液体的沸点;观察实验,知道蒸发可以致冷;参与探究活动,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会区分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判断吸热、放热;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重油煤焦油泵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观察实验现象,记住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记住电荷量及其单位;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知道元电荷,会简述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的移动和自由电子,会列举或者区分常见的导体、绝缘体;2. 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及电流方向的规定,会在电路中标出电流的方向;知道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在实验中感知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会画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简单ZYB燃烧器煤焦油泵的电路图,会正确连接简单的电路;简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或者区分生活、生产中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3. 记住电流的单位、符号、换算,记住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记住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结构、量程、分度值,熟记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尝试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4.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根据电路图,大胆猜想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能独自正确画出测量串联电路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能按BWCB沥青泵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测量、记录串联电路A、B、C三点的电流值以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根据电路图,大胆猜想并联电路中干路和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能独自正确画出测量并联电路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能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测量记录并联电路A、B、C三点的电流值以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牢记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对实验评估,记录交流的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课程内容,八年级物理上册有五个单元的内YHB立式齿轮泵容,分别介绍声、光、热、电等几方面的内容。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章声现象内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3.声音的特性;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5.声的利用。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
难点: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
第二章光现象内容:1.透镜;2.生活中的透镜;3.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4.眼睛和眼镜;5.显微镜和望远镜。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YHB轴头齿轮油泵折射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和折射的规律的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内容:1.光的传播;2.光的反射;3.平面镜成像;4.光的折射;5.光的色散;6.看不见的光。
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YHB轴头泵律的实验。
第四章物态变化内容: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重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蒸发可以致冷,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区分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现象;探YHB稀油站油泵究蒸发可以致冷,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内容:1.电荷;2.电流和电路;3.串联和并联;4.电流的强弱;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重点:电路、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难点:画电路图,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课程实施建议(一) 课时安排总66课时,其中新授课(24课时),ZYB点火增压燃油泵实验课(8课时),讲评课(13课时),复习课(14课时),检测(5课时),考试(2课时)。
科学之旅1课时第一章声现象10课时具体课时分配: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课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3.声音的特性(3课时);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5.声的利用(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第二章光现象11课时具体课时分配:1.光的YCB系列圆弧齿轮泵传播(2课时);2.光的反射(1课时);3.平面镜成像(2课时);4.光的折射(2课时);5.光的色散(1课时);6.看不见的光(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具体课时分配:1.透镜(1课时);2.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3.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3课时);4.眼睛和眼镜(1课时);5.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期中复习、考试4课时第四章物态变化9课时具体课时分配:1.温度计(2课时);2.熔化和凝固(3课时);3.汽化和液化(3课时);4.升华和凝华(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第五章电流和电路KCB不锈钢齿轮油泵12课时具体课时分配:1.电荷(1课时);2.电流和电路(2课时);3.串联和并联(2课时);4.电流的强弱(2课时);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3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总复习、期终考试 8课时(二)实施手段:1、构建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①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②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③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