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测试
初二上语文测试题目及答案

初二上语文测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倔强(jué)模样(mú)应接不暇(xiá)B. 迸溅(bèng)矗立(chù)锲而不舍(qì)C. 睥睨(pì)蹒跚(pán)锃亮(zèng)D. 镌刻(juān)黝黑(yǒu)缄默(jiā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恣意妄为明察秋毫不屈不饶B. 风尘仆仆孜孜不倦鞠躬尽瘁C. 心旷神怡脍灸人口不骄不躁D. 锐不可当举世瞩目功亏一篑3.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B. 他不屈不饶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C. 他明察秋毫,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D. 他恣意妄为,不顾他人感受。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突出,需要进一步修改。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灰心丧气,要继续努力。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咆哮着冲向前方。
B. 他的心情如同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C. 他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瞬间消失在黑暗中。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着光芒。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大地一片生机。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突出,需要进一步修改。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灰心丧气,要继续努力。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大地一片生机。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初二语文测试附答案

初二语文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
(12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2.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李商隐《无题》中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适的《别董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格基本相近,而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格调截然相反。
5.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晚唐诗人杜牧却可以通过咏史而悟理,而抒怀。
请就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来作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10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①亲旧.知其如此()②造.饮辄尽()③期.在必醉 ( ) ④无从致.书以观()⑤俟.其欣悦 ( ) ⑥卒.获有所闻 ( )7、翻译句子(4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三、现代文阅读。
初二上册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上册语文测试题及答案在准备初二上册语文测试题时,我们通常会涵盖课文理解、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技巧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诘责(jié)C. 应届(yīng)D. 恣意(zì)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保的。
D. 他们正在操场上踢足球,玩得非常高兴。
答案:D二、填空题1.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请根据所学文言文,翻译以下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了之后,时常复习它,不是很高兴吗?”三、阅读理解阅读以下现代文段落,回答下列问题:“秋天的落叶,像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它们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1. 这段文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答案:秋天。
2. 文中将落叶比喻成什么?答案:金黄色的蝴蝶。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完成练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孔子。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写作题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提示: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为什么。
(作文部分由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在批改时会根据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流畅性以及逻辑的严密性来评分。
)结束语:希望这份测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巩固初二上册的语文知识。
在实际的考试中,同学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认真思考,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初二语文综合测试

初中语文二年级半期综合测试(第一、二、五单元)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学号姓名成绩第一部分文言文(20分)一、默写。
(10分)1、春冬之时,则,2、绝多生怪柏,,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长河落日圆6、,随君直到夜郎西。
7、烽火连三月,。
8、不畏浮云遮望眼。
9、,各领风骚数百年。
10、巴东三峡巫峡长,。
二文言文阅读(10分)(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6分)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2分)晴初霜旦属引凄异2、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中三峡的自然景观?()(2分)A、夏季B、秋季C、冬春3、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
用意是什么?(2分)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0分)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一)(9分)省教委下定决心一定让灾区孩子按时上课本报讯灾区中小学生开学在即。
目前,省委书记卢荣下令:一定要保证受灾地区中小学生在9月1日按时开学上课。
为确保灾区中小学校按时开学,确保不流失一个学生,省教委要求立即对水退后的校舍进行安全检查、消毒;对仍泡在水中的学校,要通过建简易校舍、借读等方式安排学生就读;对那些遭受水灾无家可归、分散安置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就近入学借读。
为解决水毁学校恢复重建的经费问题,省教委已先期向灾区学校拨款150万用于抗灾复校,此外,还将下拨150万帮助重灾学校重建校园。
1、标题有两行文字,上面一行叫题,下面一行叫题。
(2分)2、全文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是;第三自然段是。
(可供选择的词语:导语、主体、结语)。
(3分)3、解释词语(2分)(1)在即:(2)就近:4、为了让灾区孩子按时上课,省教委做出了哪些具体要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对退水后的校舍进行安全检查、消毒。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八年级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卷总分10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命题:校对:一(20分)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1-4题。
(12分)地球的东方有条龙,她的梦想在飞腾。
那梦好比jiǎojié明亮的月亮,照亮了中国的芸芸众生;那梦好比灿烂辉煌的太阳,映起了中国人的无比激情( A )中国梦hóngyáng着中华民族正气,中国梦chéngzài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密切相联。
1.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ng ▲ chéngzài ▲1分)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4.初二(1)班准备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7分)(1)为了开展这次读书活动,班级需向学校总务处借3只无线话筒,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4分)▲(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分)▲(3)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分)▲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②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辛弃疾《南乡子》)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成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不朽名句的诗句是:▲,▲。
⑥《己亥杂诗》一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两句诗是:▲,▲。
二(5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5分)落叶唐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6. 首句写“惊落叶”,也是写“作者之惊”,那么作者“惊”的原因有哪些?(3分)▲7.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6分)【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齐人也,坐盗。
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基础知识(3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郦道元(lì)匀称(chèng)惟妙惟肖(xiào)B. 轩榭(xuān)池沼(zhǎo)重峦叠嶂(zhàng)C. 镂空(lòu)斟酌(zhuó)自出心裁(cái)D. 丘壑(hè)蔷薇(qiáng)摩肩接踵(zhǒ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嶙峋雷同别具匠心因地治宜。
B. 蔓延雕镂巧妙绝伦珠光宝气。
C. 休憩点缀诸如此类俯仰生恣。
D. 喧嚣檐漏认其自然盘曲嶙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 他的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D.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 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5. 下列关于说明顺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B.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C.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等来介绍说明。
D. 一篇说明文只能采用一种说明顺序,不能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4.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_”。
初二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

初二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一、基础知识(25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要塞(sài)颁发(bān)仲裁(zhòng)锐不可当(dǎng)B. 悄然(qiāo)翘首(qiáo)屏息(bǐng)殚精竭虑(dān)C. 镌刻(juān)娴熟(xián)诘责(jié)深恶痛疾(wù)D. 畸形(qí)不逊(xùn)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油光可鉴抑扬顿挫为富不仁翻来复去。
B. 鹤立鸡群诚惶诚恐正襟危坐和颜悦色。
C. 筋疲力尽粗制烂造暗然失色微不足道。
D. 不可名状成群结队忧郁消沉藏污纳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B.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C. 对于经典文章,我们要咬文嚼字,深入分析,做到学懂弄通。
D.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D.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阅读理解(4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全部试卷)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全部试卷)一、选择题1. 以下词语中哪一个与“均衡”意思相反?A. 不平衡B. 相等C. 不均衡D. 平衡2. “七嘴八舌”中的“七嘴八舌”是形容什么情景?A. 安静的场景B. 有序的场景C. 喧闹热闹的场景D. 热烈辩论的场景3. “争分夺秒”中的“夺秒”是指什么?A. 快速行动B. 浪费时间C. 争取时间D. 拖延时间4. 下列四句中,使用了比喻的是:A. 月亮像一只银盘悬挂在天上B. 大雁南飞预示着秋天的来临C. 风轻轻地吹着、拂过大地D. 枫叶随风飘落在湖面上5. “三顾茅庐”中的“茅庐”是指什么地方?A. 一个庙B. 山洞C. 茅草搭成的房子D. 一片竹林二、填空题1. “笑傲江湖”的作者是\_\_\_\_\_\_。
2. 诗句“春眠不觉晓”出自\_\_\_\_\_\_。
3. 成语“画蛇添足”的寓意是\_\_\_\_\_\_。
4. 中秋节通常在\_\_\_\_\_\_月份举行。
5. 美丽的谷物是\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 请解释成语“痴人说梦”的意思,并用一个简短的例句说明。
四、判断题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正确/错误)2.《水浒传》是明代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
(正确/错误)五、给下列成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 守株待兔A. 后悔自己糟蹋了良机B. 贪图不劳而获C. 急于等待成功D. 不愿努力奋斗2. 脚踏实地A. 行动稳重,脚步扎实B. 目标明确,步步为营C. 脚步疾快,奔跑不停D. 行事踏实,不浮躁六、请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读后感{在这里写你的读后感}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的全部试卷,请认真完成。
祝你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检测题 2012-5-10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5分)1、古诗文填空(10分)(1)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4),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协调漏检别校书叔云》)(6),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7)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队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8),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朔.方(shuò)褪.尽(tuì)迸.射(bìng)虐.待(nüè)B 犀.利(xī)睥.睨(pì)胆怯.(què)翡.翠(feǐ)C 执拗.(niù)馈.赠(kuì)酷肖.(xiāo)真谛.(dì)D 深恶.痛疾(wù)人才济.济(jǐ)影影绰.绰(chuò)奄.奄一息(yǎn)3、下列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凛冽雷霆苍茫蜿蜒B 长吁短叹盛气凌人油然而生不甘视弱C 冥思遐想暗然失色正襟危坐粗制滥造D 油光可签猝不及防锲而不舍不可名状4、对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物价不再飞涨,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修改:删除“不再飞涨”中的“不再”。
B.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飞速发展的上海。
修改:删除“通过”或“使”。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修改:把“传统”改成“作风”。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修改:删除“有没有”或在“实现低碳生活”前加“能不能”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一句,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2分)善思则能“无字句处读书”。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大河,读出了它一往无前的执着;,。
6、名著阅读(4分)《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断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
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
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断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
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1)【片断一】中的“他”是指;【片断二】中的“他”是指。
(2分)(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
(60字以内)(2分)。
7、综台性学习(3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但在应试教育和电脑普及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写字的水平普遍下降。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我建议”节目就“我们的字怎么了”展开讨论。
建议人意见: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强化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并在中考和高考中对书写较好的考卷酌情加1-5分。
现场嘉宾中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抒己见。
针对建议人意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9、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标题看,这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D.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人名。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其他的。
⑤正:只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12、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13、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一)超级病菌来了?(12分)①2010年,随着对“百毒不侵”的超级病菌的诸多报道,疾病将终结人类的流言开始散播开来。
②超级病茵其实并不是一种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
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病茵的名单将越来越长。
③2010年,研究者发现携有一种特殊基因的数种细菌具有超级耐药性。
这种基因能够在大多数细菌的DNA线粒体内存活,从而使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
因这种细菌最初是在前往印度新德里进行医疗旅行的整容者和外科手术者身上发现的,又被西方媒体称为新德里细菌。
④抗生素出现之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提升了一倍。
但是很快,人们开始滥用抗生素,病菌则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有了耐药性,以延续自己物种的生存。
而服用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后果,就是会让一些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直到最后有一种病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超级病菌就诞生了。
⑤而所谓超级病菌,它的耐药性强,但致病性却一般。
发现NDM-1基因的加的夫大学托尔曼博士曾对媒体表示,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例,我们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肠杆菌,有近半数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但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即使这些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携带了NDM-1基因的超级病菌。
(节选自《读者》2011年第2期,有改动)14、通读全文,概括出超级病菌有哪些特点。
(4分)。
15、阅读第④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超级病菌是怎样产生的。
(3分)。
16、第②自然段中“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7、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二)记叙文阅读(15分)古鲁的三位老师(1)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1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2)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
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
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3)“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
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
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
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
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
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
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
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
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
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4)“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
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
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
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5)“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
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
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
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
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
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
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6)“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
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
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
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
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
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7)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
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
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8)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
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注释①古鲁:锡克教徒十分敬重该教得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即“师尊”。
(文章来源:《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8期)1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从第一、二位老师那儿,古鲁分别学到了什么?(4分) (1) ;(2)19、“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个小孩。
“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一句中的“捧”字用的很巧妙,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3分)20、谈谈你对“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的理解(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分)理解:作用:21、“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