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植物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导语】植物是⽣命的主要形态之⼀,包含了如树⽊、灌⽊、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等熟悉的⽣物。

种⼦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约有 350 000个物种。

绿⾊植物⼤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是植物⽣存的基本需求。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长在⼀定的环境⾥,是有⽣命的物体。

过程与⽅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的的,制订观察的⽅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

⽤各种感官观察⼤树。

借助放⼤镜、⽪尺等简单的⼯具对⼤树进⾏观察和测量。

⽤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树的兴趣,体会到⽣命体给我们带来的⽣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标和⽅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树的观察要指向⽣命体这个核⼼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些观察⽤的测量⼯具(如⽪尺、放⼤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引⾔ 1.校园⾥、⼤路旁、⼭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边的熟悉植物——⼤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看照⽚上的⼤树 1.教师讲解:这是⼀幅梧桐树的照⽚,请⼤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点?) 2.学⽣汇报:从图上看⼤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上获得的信息。

) 三、回忆中的⼤树 1.教师引导:照⽚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树与这照⽚上的有什么不⼀样吗? 2.学⽣汇报:回忆我的⼤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还从来没看见过,⽽有⼈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棵⼤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棵真正的⼤树吗? 4.学⽣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树?(再去看⼀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的去仔仔细细看⼤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xx》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科书中12、13 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

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二)体验探究:一、分一分,摆一摆:出示问题:1、数一数有几片xx?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观察水生植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观察水生植物
剖开水葫芦: 1、把水葫芦用刀切开; 2、注意使用刀子的安全; 3、记录在观察记录本。
水葫芦
• 水葫芦叶柄部 位膨大的海绵 体充满空气是 浮在水面上的 原因
水葫芦的特点
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
在水面上;
有根、茎、叶等器官; 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会繁殖后代,会死亡;
需要水分、阳光、 空气等
长在土壤里, 植株矮小,茎细, 较软;
是草本植物。
会开花结果;有 种子,寿命短,
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维恩图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在陆地上生活,有 根茎叶的分化。
生长条件都 需要水分、 阳光和空气; 有根、茎、 叶,都会繁 殖后代。
适应水域环境,植株 的部分或整体浸没在 水里。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
1.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 2.有根、茎、叶等器官; 3.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4.会繁殖后代,会死亡;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维恩图。
水葫芦
金鱼藻
叶柄膨大有气囊, 能浮在水面上,
生长在水中,有适 应水生环境的结构; 需要阳光、水分、 空气等;有根、茎、 叶;会繁殖后代, 会死亡。
观察水生植物
大树和小草的维恩图
寿命长,
是木本植物。
生长在土壤中, 需要阳光、水分, 空气
有根、茎、叶, 有的会开花、结
果、有种子,
小草
比较矮小,茎细、
比较软,
寿命短,是草本植 物。
陆生植物的特点
• 长在土壤里。 • 有根、茎、叶,花、结果和有种子。 • 需要阳光、水分、空气。
叶轮生,边缘有散 生的刺状细齿,有 发达的根系。长在 水底
水生植物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忧考⼩编整理了⼩学三年级科学校园⾥的植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法: 1、能够运⽤多种感官去观察、去⽐较,掌握对⽐的⽅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命的物体进⾏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个观察地点,供学⽣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对⽣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的信息,渗透了绿⾊开花植物的六⼤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的已有经验⼊⼿,利⽤“说说认识的校园⾥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 师⽣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我们要到校园⾥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的植物名称⽣长环境⽣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矮排队 (按由矮到⾼顺序排出) …… 3、学⽣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个节上看叶⼦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三年级科学上观察叶片植物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上观察叶片植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叶片植物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叶片植物,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叶片植物、放大镜、显微镜、玻璃容器、酒精、玻璃刀、滤纸、试管、笔、纸等。

实验步骤:1.首先,收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片植物,如菊花、草地、水仙花等,并将它们放在玻璃容器中。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叶片植物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记录下来。

同时,观察叶片植物的大小和结构。

3.进一步观察叶片植物的结构,可以用显微镜来放大叶片上的细节。

将叶片放在玻璃刀上,用酒精清洗,然后切下薄片放在玻璃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4.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用滤纸吸取叶片上的液体或汁液。

将滤纸放在试管中,滴加几滴酒精,再将叶片轻轻切碎放入试管中,用笔搅拌一下。

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发生颜色或物质变化。

5.根据观察所得,绘制每个叶片植物的图画,并注明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结构特点。

6.撰写观察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观察结果、结论和个人感想等内容。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的叶片植物,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和颜色都各不相同。

有些叶子是长而窄的,有些叶子是圆形的,还有些叶子是心形的。

叶子的颜色也有红色、绿色、紫色等各种颜色。

每个叶子上都有不同的纹理,有的是平整的,有的是有凹凸不平的。

通过进一步的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叶子表面有许多小细胞。

这些细胞呈不规则形状,并有不同的颜色。

叶子中的细胞会吸收光线,从而进行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叶片上有一些汁液。

通过将叶子切碎并加入酒精中,我们发现一些液体会变色。

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一些物质,我们推测可能是叶片中的色素。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叶片植物,我们了解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光线、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

叶片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叶子上都有不同的纹理。

叶片中含有一些物质,可能是色素,可以引起液体颜色的变化。

个人感想:通过这个实验,我对叶片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旳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旳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旳过程。

2、我们熟悉旳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旳新生命, 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裔。

不一样植物旳种子, 它们旳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性各不相似。

但种子旳里面是相似旳, 均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 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旳环节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播种过程: 1.要挑选那些饱满旳、没有受过伤旳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旳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旳小坑后再用土盖上, 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旳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 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旳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旳变化过程呢?(1)在透明玻璃杯旳内壁垫几层纸巾, 装进某些土壤, 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旳中间(不一样旳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 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测、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旳观测活动, 要做好管理、观测和记录等工作。

8、通过观测,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 再长茎和叶。

植物旳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旳生长速度较快。

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旳作用: 1、吸取土壤中旳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通过科学家数年旳研究, 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满足植物生长旳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植物旳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旳养料。

(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托阳光提供旳能量, 运用二氧化碳和水, 制造出养料, 并释放氧气。

反应式: 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2.在制造养料旳同步, 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旳氧气。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花要通过花开花谢旳过程, 花凋落后成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旳一部分发育而成旳;果实中有种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单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资料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材料以及水和空气等多个单元:
植物单元
主要材料:水葫芦、金鱼藻、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

知识点: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例如,它们都需要阳光、水和土壤。

树的相同之处:都长在泥土里,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大小、树干粗细、树皮光滑或粗糙、结的果实和叶片形状都可能不同。

小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和水分,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动物单元
主要材料: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饲养箱或广口瓶、饲养盒、鱼缸、金鱼藻、放大镜、泡沫塑料、盘子、玻璃杯、菜叶、青瓜、西红柿、面包片。

知识点: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食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主要材料:木条、金属条、塑料条尺、白纸、各种纸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砖块、陶瓷。

知识点: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硬度、重量、导电性等。

水和空气单元
主要材料:信封或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头、木头。

知识点:学习水的性质,如浮力、透明度;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如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

这些资料仅作为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建议根据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和教学。

同时,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基础的生物之一,而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生命力的展示。

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生长规律。

下面将以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为例,来介绍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第一阶段:播种在科学实验室中,老师将向学生展示播种的过程。

首先,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片植物播种盘和一些豆子。

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豆子均匀分布在播种盘的土壤上,并轻轻按压,确保豆子与土壤接触良好。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充满了期待。

第二阶段:湿润与观察播种完成后,学生们需要将播种盘放置在阳台或者教室的窗台上,确保能够充分接触阳光。

每天早上,学生们需要用喷壶将播种盘中的土壤湿润,并进行观察。

他们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中的变化,寻找发芽的迹象。

一旦豆子发芽,学生们会兴奋地高喊出声,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观察工作开始有了成果。

第三阶段:幼苗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芽的豆芽逐渐长出嫩绿的叶子,这是幼苗生长的过程。

学生们可以用尺子测量每个幼苗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他们还可以观察幼苗的根系,了解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的方式。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将亲自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

第四阶段:成长与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逐渐长成大树。

学生们将继续观察并记录各个阶段植物的变化。

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或拍摄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观变化。

通过观察植物成长的过程,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植物是如何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个体的。

第五阶段:总结与分享在整个观察过程结束后,学生们将进行总结与分享。

他们可以将观察的结果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包括播种过程、发芽情况、幼苗生长和植物的总结等。

学生们会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发现和体验。

通过这次科学观察,学生们不仅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分析单元教材分析: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一个生命体具有哪些特征呢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界定,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的。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其余的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科书将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2.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3.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4.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1.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对学生来说,植物单元既有熟悉的一面,又有平时不太注意的一面,本单元的学习,将打开学生关注周围生命的心灵之门,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着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我看到了什么 12.校园的树木 13.大树和小草 14.水生植物 15.植物的叶 1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1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2.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3.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

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

(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