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肠动物教学设计.doc
5.1.1 腔肠动物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A.内胚层和外胚层B.中胶层和外胚层C.三层细胞D.一层细胞
2、水螅体内的空腔叫消化腔,下列关于消化腔的叙述,正确的是学界动目中( )
A.由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构成B.由外胚层细胞构成
C.由体壁围成D.由内胚层细胞围成
3.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螅口的功能( )
A.排出食物残渣B.排出含氮的废物
A.腔肠动物经加工后都可以食用B.珊瑚礁可以为海底鱼类提供栖息场所
C.海重营养价值极高,可直接食用D.珊瑚树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
9.体形和生活状态,以下最适于进行实验的-一组是( )
A.新鲜的自来水中,生有芽体的饥饿的水螅
B.井水中,生有芽体的饱食后的水螅
C.放置几天后的自来水中不生芽体的饥饿的水螅
知识模块一:认识水螅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2.水螅的体形是怎样的对称方式?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的身体由儿层细胞构成?每层细胞有什么特点?
4.水媳是怎样捕食的?它义如何将食物消化的?吃进去的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由何处进出?
5.水媳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
知识模块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C.排出多余的水.排出二氧化碳D.获取食物和排出生殖细胞
4.水媳最有可能生活在()
A.水草丰富的污水中B.有藻类植物的海水中
C.清澈、有水草、水流缓慢的小溪、池塘中
D.清澈、水流急的有水草的河中
5.刺细胞分布在水螅的( )
A.内胚层B.外胚层
C.内胚层、外胚层均有分布D.中胶层
6.实验室里培养水螅,应用什么食物喂养水螅?()
教学重点
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激发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腔肠动物。
2. 讲解腔肠动物的概念和分类。
3. 探讨腔肠动物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2. 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2. 展示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图片或实物,进行辨识。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如辐射对称、消化道腔等。
2. 展示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辨识和观察。
第三章: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水母的浮游生物等。
第四章: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讲述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如水母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等。
第五章:腔肠动物的保护和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探讨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腔肠动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腔肠动物教案

腔肠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3.理解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腔肠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腔肠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3.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 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1.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分布;2.腔肠动物的食性和营养方式;3.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2. 教学难点1.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2.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态地位,让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观察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让学生深入了解腔肠动物的生物学特性;3.讨论法:通过讨论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理解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腔肠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腔肠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如体内有腔肠、体壁有肌肉层和神经层等;2.腔肠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介绍腔肠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3.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通过实验观察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 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1.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分布: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分布,如淡水、海水和陆地等;2.腔肠动物的食性和营养方式:介绍腔肠动物的食性和营养方式,如滤食、捕食和腐食等;3.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作为重要的食物链成员等。
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基本知识和理解程度;2.实验评价:通过实验,测试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掌握程度;3.讨论评价:通过讨论,测试学生对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程度。
腔肠动物门(教案)

第3 章腔肠动物一、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水螅。
包括:水螅、水母、海葵、海蜇、珊瑚等。
全为水生,多为海生。
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头,在动物的进化史上占重要地位。
主要特征: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消化腔、网状神经系统、刺细胞、水螅型与水母型个体、生活史多有世代交替现象。
1.身体呈辐射对称,有的为两辐射对称、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多个切面〔至少有三个〕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局部。
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心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局部,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如海葵。
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的体制是腔肠动物对水中固着或漂移生活的一种适应。
2.两胚层和原始消化循环腔,有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两种方式。
功能:保护、运动和感觉外胚层构造:外皮肌细胞、感觉细胞、刺细胞、腺细胞、神经细胞、间细胞体内胚层功能:养分〔主要〕壁构造:内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中胶层:弹性骨骼,支持。
细胞内消化消化作用消化循环腔细胞外消化循环作用:输送养分物外〔上〕皮肌细胞:具保护、运动和传导功能〔非神经的传导或类神经传导:首先在腔肠动物得到证明〕。
腔肠动物的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原始构造〕,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保护功能〕、也属于肌肉〔运动功能〕的范围〔即其基部有肌原纤维沿着身体的纵轴排列:收缩使身体变短〕。
内皮肌细胞〔养分肌肉细胞〕:收缩功能:肌原纤维呈环形排列,收缩使身体变细。
具2条鞭毛,摇摆促成水流,输送已消化的食物。
养分功能同时可伸出伪足捕获食物微粒〔已经细胞外初步消化的食物颗粒〕进展细胞内消化。
腺细胞:腺细胞分泌消化液消化循环腔细胞外消化口、基盘处较多分泌粘液帮助捕食、滑润特征 类型 水 螅 型 水 母 型圆筒型,固着生活,多群体,多行无 多盘状,漂移生活,不形成群体,体型及生活方式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展的消化,称为细胞外消化。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于腔肠动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所以教材先出示几种常见的腔肠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以水螅为例,通过“观察和思考”活动,即观察水螅的纵切片和海葵的实物等材料及水螅的取食过程。
了解水螅和海葵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对腔肠动物有初步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的重点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将有关的学习方法和观点延续到对后面各类动物基本特征的学习中去。
二、学情分析:关于腔肠动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所以要让学生亲自采集水螅和海葵。
让学生课前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到无污染的池溏或沟渠中取材水螅,以便亲身感受水螅的生活环境,到海边的岩石上取材海葵,通过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用肉眼观察海葵的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根据学情可以在课前安排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关注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等,课堂上适时汇报展示,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动物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尝试观察水螅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交流人类生活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爱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四、教学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难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第一节腔肠动物水螅的显微结构海葵的形态结构外胚层、内胚层、触手、口、体壁口、触手、消化腔、刺细胞、体壁、芽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初中生物教案腔肠动物

初中生物教案腔肠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态地位和对人类的影响;3. 能够描述腔肠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腔肠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腔肠动物的生态地位;3. 腔肠动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 腔肠动物对人类的影响;2. 理解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水生腔肠动物的标本;3. 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水生环境和海洋生物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了解腔肠动物(10分钟)1. 介绍腔肠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讲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3. 展示腔肠动物的图片和标本,让学生认识腔肠动物的外部结构。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水生腔肠动物的标本和实验工具,让学生自行观察、记录和描述腔肠动物的细节特征;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生态地位和对人类的影响(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腔肠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享腔肠动物对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意义。
五、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腔肠动物的特点、形态和生活习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海洋环境。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态地位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腔肠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腔肠动物的主题,让学生对腔肠动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腔肠动物的特征。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腔肠动物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腔肠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教学内容:1. 讲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身体形态和内部结构。
2. 介绍腔肠动物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并讨论其功能。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腔肠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腔肠动物主要器官和系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
2. 掌握腔肠动物的生态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地和生活方式。
2.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态适应特点,如色彩、伪装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腔肠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讨论腔肠动物的生态适应特点,并分析其生存优势。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腔肠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腔肠动物生态适应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
2. 掌握腔肠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介绍腔肠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成长过程。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引导学生讨论腔肠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腔肠动物》教案

《腔肠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腔肠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腔肠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3. 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腔肠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腔肠动物的特征和形态。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腔肠动物的奥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腔肠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腔肠动物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生活环境,讲解相关知识点。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腔肠动物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4. 实例分析:介绍腔肠动物的代表物种,分析其适应策略。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腔肠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腔肠动物一、定义:1. 特征:a. 结构简单b. 生活在水中c. 身体辐射对称d. 体表有刺细胞e. 有消化腔f. 有口无肛门二、分类:1. 淡水腔肠动物2. 海洋腔肠动物三、生活环境与适应策略:1. 生活环境:a. 淡水b. 海洋2. 适应策略:a. 刺细胞防御敌害b. 辐射对称便于捕食c. 有消化腔提高消化效率d. 有口无肛门简化排泄过程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腔肠动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水族馆、海洋生物博物馆等,加深对腔肠动物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研究人员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于腔肠动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所以教材先出示几种常见的腔肠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以水螅为例,通过“观察和思考”活动,即观察水螅的纵切片和海葵的实物等材料及水螅的取食过程。
了解水螅和海葵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对腔肠动物有初步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的重点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将有关的学习方法和观点延续到对后面各类动物基本特征的学习中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腔肠动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所以要让学生亲自采集水螅和海葵。
让学生课前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到无污染的池溏或沟渠中取材水螅,以便亲身感受水螅的生活环境,到海边的岩石上取材海葵,通过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用肉眼观察海葵的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根据学情可以在课前安排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关注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等,课堂上适时汇报展示,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动物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水螅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交流人类生活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爱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四、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第一节腔肠动物
水螅的显微结构海葵的形态结构外胚层、内胚层、触手、口、体壁
口、触手、消化腔、刺细胞、
体壁、芽体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表有刺细胞,
有口无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