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涉及更多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以揭示桃花题材与意 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文本分析、语 料库建设等,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桃花与离别之情
桃花的繁盛和飘落常常引起人们对离别和逝去的思考,成为表达离别和怀念 之情的常用意象。
桃花意象的文化意义
桃花与隐逸文化
桃花常被用来象征隐逸和自由,如“桃源仙境”等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隐 逸和自由的追求。
桃花与吉祥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桃花也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如“桃符”等习俗,体现了人 们对于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04
桃花题材与意象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桃花题材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丰富文学创作形式
桃花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传达美好情感
桃花题材往往与爱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紧密相连,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传达美好情感的 途径,触动读者的内心情感。
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03
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中,桃花题材常被用来表现吉祥、繁荣和春天的美好寓意
,为建筑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
桃花题材与意象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旅游资源开发
以桃花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开发,如桃花观赏、桃花文化 节等,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 展。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桃花题材的繁荣
• 元明清延续:元明清时期,桃花题材继续发展并传 承至后代,文学作品中对桃花的描绘更加丰富多彩 ,不仅局限于爱情主题,还涉及到风景、民俗等多 个方面。如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中,用桃花寓意英雄落寞、世事无常。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与意象。

其中,桃花题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元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从桃花的形象特征、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和桃花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探讨研究。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别于其他花卉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桃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而柔美的粉色,绽放时宜人动人;其次,桃花盛开时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花海,给人以广袤无边的感受;再次,桃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其中。

这些独特的形象特征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与描绘美好景象的最佳意象之一。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桃之夭夭”的诗句,描述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情景。

这是对桃花形象的最早描绘,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桃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题材在唐宋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从杜牧的“罗浮临水谢桃花”的诗句到苏轼的“桃红李白远,秦妆楚华初”的抒情诗句,桃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念的最佳媒介。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桃花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桃花的粉色花瓣与细嫩的纹理,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寓意着纯洁无暇的品质。

其次,桃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

桃花绽放在严寒的冬日中,像一抹希望的曙光。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启示。

再次,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相思。

在诗词中,桃花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如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中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桃花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精致美好的感受,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文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桃花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人们对美丽、坚韧和爱情的渴望。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64品 评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邵美玲将桃花作为文学题材,通过隐喻与描摹的方式进行陈述,这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有着较为广泛与深刻的应用。

本文从桃花文学意象的内容入手,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桃花文学形象塑造展开分析,将魏晋、唐代、宋代、明清这四个时期的桃花意象风格进行论述,在探究桃花题材文学价值的同时,阐释这种借物咏情的文学表达形式。

桃树凭借其艳丽的花朵与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我国有大面积种植。

在古代文学中,对于桃花的吟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通过文人的不断应用与沉淀,桃花在基本的自然属性上又形成了一层精神层面的内容,两者相互交织与映衬,表现出典型的意象特征与文学价值。

一、桃花题材在文学塑造中的意象内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花语意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

作为典型代表,桃花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文化引申意义。

文人墨客不仅沉醉于桃花的形色,也感伤于桃花的凋零,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笔触下,形成了既含蓄内敛又生意盎然的文学气质。

首先,作为春天开放的花朵,桃花被很自然地带入到描绘生命的景象中。

桃花往往在初春时节盛开,即三四月份,并受不同地区的时令条件影响而存在差异。

因此,古代文人经常接触阳春三月争艳的桃花,其象征着人间的春色,人们顺理成章地将桃花作为春天与生命的代表,通过引用桃花,歌颂春天生命复苏的迹象。

其次,桃花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代表了爱情。

作为文学故事中最为丰富的题材,爱情是文人经久不衰的表现内容。

由于桃花的美丽,人们经常将其作为爱情故事的象征,甚至有时直接将桃花隐喻为“美人”,表现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第三,晋代文人陶渊明用一篇《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世外之境,这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桃花意象也增添了几分世外仙隐的气质。

例如,明代诗人唐寅在著名的《桃花庵歌》中反复强调桃花文学元素,为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典型的洒脱气质。

二、桃花题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一)魏晋风骨下的桃花文学意象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中桃花题材的应用十分典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是较为受推崇的一种形式,而在“花意象”中,桃花意象往往为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所钟情,也正是由于这种钟情,使得我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桃花题材作品,本文就将对这种古代文学中的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具体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桃花题材文学与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的发展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称其为桃花审美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桃花文学题材作品主要集中在咏桃赋与咏桃诗中。

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记载的咏桃赋共有53篇,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人对于桃花的喜爱。

在魏晋南北朝初期的咏桃赋中,相关文人对桃的描写大多集中在桃树的果实与桃木中,对于桃木的美描写较少,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相关咏桃赋作品便开始了对桃花的具体描述,这种变化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文人墨客对桃花的审美变革[1]。

在魏晋南北朝的咏桃诗中,其本身与咏桃赋的发展较为不同,相关文人在具体的咏桃诗创作中往往会将桃花与女性相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我国桃花题材文学的相关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提到魏晋南北朝的咏桃诗,就必然要提到梁朝简文帝与沈约二位咏桃诗大家,二者的《咏初桃》、《咏桃》都是传唱千古的名篇,沈约更被后世称之为桃花寄情诗的创作之祖[2]。

二、唐代桃花题材文学与意象我们知道,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而桃花题材的相关诗歌创作同样有着较为充足的发展,桃花意象的多样、审美任何的细致、艺术表现的成熟都是这一时期桃花题材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使得我国桃花题材文学作品迈向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据笔者对相关当代文学的研究发现,唐代花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桃花题材的相关作品数量位居所有作品的前列,由此可以看出桃花在唐代受到的欢迎程度。

在桃花意象的表达中,唐代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多种的表达形式,例如,通过桃花表达对青春红颜的叹惋、对自身身世的感叹、对隐求仙之情的表达等,都是唐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选择。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桃花源记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用清新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历来被誉称为千古名文,桃源也成了后人神往不已的美好境界。

但或许由于那桃花花木的太过寻常,研究者似乎很少关注文中的桃花意象及其文化意蕴,笔者试围绕这一角度作一简单阐发,以期能更为深刻地解读文本。

《桃花源记》的开头是由桃花导入的,而且陶渊明刻意强调此间“中无杂树”。

这看似寻常的一笔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因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嬗变,桃花早已从单纯的自然物象升华为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以其自然属性和文化积淀的相互生发、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文化象征体系。

桃花的文化意蕴是多重而丰富的,具体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表现又有其独特性。

一、桃花是美丽的化身陶渊明以桃花的美丽映衬桃源世界的美好桃花的美丽有目共睹,它盛开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

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到桃花的,是《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摹春天时节桃树枝条婀娜,桃花朵朵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

李白《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中说:“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惊叹桃花之美艳冠群芳。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接称桃花为“领袖群芳者”,皮日休在《桃花赋》中认为桃花有“艳外之艳”,是“花中之花”。

即使是雨中的桃花,也不减美色,反而因有水的浸润而更增晶莹之美,王维形容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田园乐》)因为桃花美丽,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写到桃花的作品数量众多。

曾经有学者在互联网上借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全唐诗》检索系统对诗文中较为常见的几种花卉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作过一番检索统计,结果是桃花出现442次,桃出现2265次。

在唐诗花木中这两个数字名列榜首。

因为桃花美丽,所以桃花可以用来指代许多美好的物象,尤其突出的是指代美女佳人。

古典文学里的桃花与爱情的论文

古典文学里的桃花与爱情的论文

古典文学里的桃花与爱情的论文古典文学里的桃花与爱情千年以来,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讽诵不衰,其原因如叶嘉莹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个极浅明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是最有引人之力的,人从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所触发的联想也最丰富。

”而在由桃花建构的诸多纯美的艺术境界中,尤能带给我们独特美感体验的,则是桃花掩映下的爱情世界。

一、名花倾国两相看占尽春光的簇簇桃花第一次被纳入文学殿堂是《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世家。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歌用妖娆绚烂的朵朵桃花起兴,引出所咏对象——即将出阁的新娘。

那美丽的女子憧憬着在桃花漫天的灼灼粉色中和爱人牵着手,倾盖如故,白发如新。

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细雨微风的深处,满溢着幸福、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桃花盛开的季节,浸满爱的喜悦和甜美的场景除上文的婚礼外,还有大唐帝国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的绝美演绎。

据《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很喜爱桃花,他们的御苑中种有千株桃树,当朵朵桃花盛开,他们常会于桃花树下,而每次唐明皇又都要摘桃花插在杨贵妃头上,说:“此花尤能助娇态。

”一代帝王为了一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女子所倾倒,在岁月的流光里,满山红透的春色中,“名花倾国两相看”,迷醉在万种风情中,这段短短的文字背后,流淌着多少旖旎风情。

千载之下,仍觉得其中洋溢的情感是何等惊艳绝世。

二、人面桃花相映红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记载:“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桃花美人,相得益彰。

唐宋时期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多。

如: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中《春闺辞二首》“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等诗句都写出了女子们容颜娇嫩,脸色红晕,展现女子们健康、美丽、快乐的形象。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论文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论文

目录引言 (1)一、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流变 (2)〔一〕先时期的桃花意象 (2)〔二〕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意象 (2)〔三〕盛唐诗歌的桃花意象 (3)二、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 (3)〔一〕杜甫诗歌桃花的春色春意意象 (4)〔二〕杜甫诗歌桃花的赠离恨别意象 (4)〔三〕伤时感怀的意象 (5)〔四〕桃花源意象 (5)〔五〕诗人身世的感慨 (6)三、杜甫诗歌桃花意象的特征 (7)〔一〕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 (7)〔二〕深具托喻与沉郁悲观的情怀 (7)〔三〕"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感 (8)〔四〕杜甫桃花诗意象的现实主义色彩 (8)四、杜甫桃花诗的影响 (9)〔一〕悲凉身世的诗歌创作 (9)〔二〕杜甫桃花诗中人格象征的影响 (10)结语 (10)参考文献11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题材和植物意象,自古就有关于桃花的吟诵与描写。

桃花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着相当篇幅,反映着唐代社会对桃花的普遍关注,杜甫的咏桃诗在唐诗中的艺术成就首屈一指。

杜甫的咏桃诗与传统古诗的美人意象相区别,也不同于渊明式的憧憬,他对桃花的刻画细致,具有深刻的托喻意味。

诗人描写了桃花的形象美和对桃花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关心,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

深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认识唐诗的文化意蕴,增进唐诗多种意象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甫诗歌桃花意象形象美情感寓意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以花卉作为描写及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颇多。

花卉文学作品沉淀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容和心理,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文化涵。

潮在"幽梦影"中指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心情感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

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

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研究的分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一、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1. 中国古典文学与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意象最早是出处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明古人使用物品或事物记录,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思想。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事物出现了,并在古代文学上意义和作用重大[1]。

2.中国古典文学的桃花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桃花、桃木的实质性利用,这些物品的使用,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桃花的意象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和事物原型。

而中国文学中以桃花歌咏美人为开端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篇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赋,这个时期,对于桃花的歌咏多在于强调桃花这一植物的灵气和气质,诗词中对于桃花颇具女性气质的脂粉感觉已经开始流露出来。

到了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词歌赋发展繁荣的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明,这个时候文学作品中对于桃花的歌咏也不局限在其物质性方面,而是开始重视了其情感意蕴之美,桃花的意象形象也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受到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文学作品也区别于以往朝代,更多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桃花的意象也就更多地被运用,这个时候对于桃花的意象探讨主要是在其品行和德性方面进行思考,追求生活高雅情趣是宋代文人志士将桃花极尽渲染,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

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

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研究的分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00-02一、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1. 中国古典文学与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意象最早是出处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明古人使用物品或事物记录,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思想。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事物出现了,并在古代文学上意义和作用重大 [1]。

2.中国古典文学的桃花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桃花、桃木的实质性利用,这些物品的使用,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桃花的意象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和事物原型。

而中国文学中以桃花歌咏美人为开端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篇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赋,这个时期,对于桃花的歌咏多在于强调桃花这一植物的灵气和气质,诗词中对于桃花颇具女性气质的脂粉感觉已经开始流露出来。

到了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词歌赋发展繁荣的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明,这个时候文学作品中对于桃花的歌咏也不局限在其物质性方面,而是开始重视了其情感意蕴之美,桃花的意象形象也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受到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文学作品也区别于以往朝代,更多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桃花的意象也就更多地被运用,这个时候对于桃花的意象探讨主要是在其品行和德性方面进行思考,追求生活高雅情趣是宋代文人志士将桃花极尽渲染,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不难看出,在历朝历代,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受到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文人自身的影响,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和思想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但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桃花都是以青春、女性、生命。

时间等象征出现的,这些经典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里程碑的意义,成为历代文人志士精神的皈依,时代和文化的产物[2]。

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分析根据各类作品的归纳和总结,古典文学中桃花的意象分析,总结为几类。

1. 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桃花,多为红色,花香浓郁、色泽诱人。

根据桃花原始的物象特征,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的就是将桃花誉为美人,以桃花来借代美人。

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

”可见,桃花和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象征和借喻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关于桃花美人,不同环境和不同的年代的人,表现出来的人文理想也会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要算是诗经里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用桃花来比喻新嫁娘的美丽容貌,用桃树多实来祝福主人家人丁兴旺,这是一种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多指端庄女子。

第二种,艳,当属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了。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李香君这枝桃花,占得是个艳字。

想来秦淮八艳的艳名,舞文弄墨之人也大抵皆知。

第三种美人,纯,就素面登场了。

“去年今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去,桃花依旧笑风。

”崔护的这首诗,大抵没几个人不知道。

护所经之地,是城南一村居,想来那赐之女子,也如这门前门后桃花,是自然生长的。

封建社会,这样独自在家且会抛露面的,肯定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

平常荆钗布裙,不施粉黛不说,农忙时怕还要帮着父下地干活,久了,皮肤自然就会健康红润的多,再与桃花这一映衬,崔大才子的心里可就有点沉甸甸的想法了。

要说崔护那时刚好进士未第,正属落魄时节,心低落,才会想到去城外走走,看看,呼吸呼吸新鲜空。

若是中了,怕也是呼朋唤友,风得意的去酒楼青楼狂欢去了,那我们可就少了这么一首经典的千古绝唱,也不会认识那样一位如桃花般美丽的民间小女子了。

第四种,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了,怜人的美女。

林黛玉从小亲亡故,被寄于外祖家,未及年,父亲又因病去世。

平时虽说锦衣玉食,奴仆群,但到底是寄人篱下,于是常睹物伤心,作悲声,感叹世飘零。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这桃花与美人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却不像前三种那样互相形容,彼此陪衬。

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比,从而形差。

帘外正是风轻拂,百花盛开的好时节,帘内却是心事重重,泪痕点点。

究其根源,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还是人的心境不同。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这林黛玉看到桃花时,心里就没有回大地满心喜悦的感觉。

从花的颜,她没看出粉嫩娇艳,没想到自己的姿容,却只联想到眼泪。

想来眼泪若是哭到桃花的颜,该是怎样一种伤心啊。

而人们将林黛玉与桃花联想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想到她如皎花照月般的容貌,想到的只是一朝春尽花落人亡的世和心了[3]。

2. 桃花作为爱情的意象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爱情的俘虏。

在中国,桃花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

崔护在《题都城南庄》写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

事实上,这首诗词中暗藏的是一个才子佳人的动人爱情故事。

这样一段桃花缘才成就了这样一首流传至今的诗词。

一次春日的邂逅,崔护与佳人偶遇,两人心中泛起爱的涟漪,但白驹过隙,待到第二个春天,崔护再来到同一地点的时候,却再也等不到当时的佳人了。

伤心伤感之际,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成就了一首好的诗作。

这样一段故事和这样一首动人的诗词,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人面桃花”这一词语也就意义深远,成为关于爱情关于佳人的象征。

因此,在爱情的比喻上,崔护这首诗词就成了将桃花视为爱情的经典意象。

这样一种对于爱情的象征,也就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志士的创作,这种将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对桃花的追思上,也成为古典文学的一种手法。

爱情之于桃花以及桃花之于爱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渊源也就此影响深远。

这种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或者对于感情伤逝的缅怀就不断地出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为后人所感悟[4]。

3.桃花作为桃花源的意象桃花还有着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序,作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画:人们种田养蚕,从事农业生产,在这基础上,过着怡然自得,和平安乐的生活,没有种种社会混乱和动荡,也没有赋税,没有君臣贵贱之分。

(《桃花源诗》有“秋熟靡王税”之句,即”表明桃花源中没有封建国家的田赋制度。

)这当然是陶渊明的空想。

在这里,桃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理想,有着“十分单纯质朴的民族制度”的影子。

后世诗人便用“桃花源”或“桃源”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逃避尘世的山林之想:“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唐李白《古风》十五)“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吟魂随溪上云,小桃源别是乾坤。

”(元张可久《双调“水仙子”小园春晚》)。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化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封建社会中,人们受到压迫,感到时局的不济,却无法直抒胸臆,在面对不安的现状和不满的现实的时候,人们只能寄托在理想的世界,但又苦闷于找不到出路,因此很容易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所吸引,很容易因之而产生共鸣。

王安石《桃源行》说:“重华(舜)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谓淳朴美好的上古之世一去不返,千百年来残暴、混乱的局面却层出不穷。

这样的感叹,正是过去时代读《桃花源记》的人们所常有的。

《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景象是和谐的自然,对于这种神话般生活的向往,是与当时时代相关的,这种用桃花借代桃花源,旨在追求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也成了后来许多诗人所效仿的,他们将对于时代和境遇的不满寄托在对于自由桃源的向往中,这种在诗词中剖析历史,感慨时局的风格后来也受到了后人的沿用,不难看出桃源特质在审美层面得到本质意义的认同,这种将桃花暗指桃源的情韵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血脉和一种习俗一般,在以后的文学手法中也得到不断的使用,后人秉承前人,感受着桃源的魅力[5]。

三、结论纵观本文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分类及研究不难发现,在中国古典文学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桃花在各个朝代都受到了当朝文人学者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桃花自身具有的一些品质和性格,使得学士们愿意以桃花作为思想和感情寄托,更是由于文学作品的传递性,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已经约定俗成为几种大致类别,在文人学士心中形成了特定的意象。

对于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桃花意象的研究,对于后人分析古代学者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的研究做了贡献。

参考文献:[1]孔尚任.桃花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王立.永和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陈铁滨.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