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鉴赏,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主体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歌赋、曲牌等形式表达,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
首先,古代文学强调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展现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音韵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作品更加饱满和动听。
再者,古代文学重视情感的表达,深情的挥洒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描绘,提供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和世界。
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和人伦道德。
《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矛盾。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姓名:罗泽东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兰毅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
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
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
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
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
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
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
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
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
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
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
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
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
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
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文学鉴赏论文范例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例论文文学鉴赏论文范例:《纳吉布在民间》的人性探索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以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
其中,短篇小说《纳吉布在民间》是一部独特而且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真实而又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纳吉布在民间》的文学鉴赏,探讨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纳吉布在民间》讲述了一个穷苦艺人纳吉布的故事。
纳吉布听说城里有一个民团,他渴望融入这个社会团体,以期望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和生活的改善。
然而,他最终未能进入民团并被淘汰。
作品通过描述纳吉布在摆摊卖馒头时的遭遇和心理变化,展现了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和影响。
这个故事中的纳吉布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梦想的艺人,但他的梦想最终被现实击碎。
作品中的纳吉布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展现了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不仅擅长吹拉弹唱,还学会了许多技巧和花样。
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会得到认可和回报。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如他所愿。
无论是他擦亮琴弦还是变出花招,他都无法引起外界的注意和支持。
纳吉布在艺术上的失败和生活的困境使他感到沮丧和迷茫。
通过纳吉布的遭遇,作品描绘了现实对于人性的冲击与改变。
纳吉布最初满怀激情和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和前景失去信心。
他变得消极,对于现实的虚伪和自己的渺小感到绝望。
他感慨道:“市井人喜欢的都是骗人的伎俩,这等艺术我们光是干着没善处。
”纳吉布的心灵逐渐受到伤害,他的聪明才智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一具身体和一颗空荡荡的心。
此外,《纳吉布在民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限制。
作品中的民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权力。
纳吉布怀着对这个团体的渴望努力向它靠拢,但最终却被拒之门外。
民团代表了社会的规则和标准,它们不仅对纳吉布的才艺不以为然,也对他的背景和外貌有着偏见。
通过对纳吉布的塑造和遭遇,作者意在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性。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成绩:(论文首页纸)—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着欣赏任课教师:亢巧霞论文题目:品《阿Q正传》学号:MDA08049姓名:景亚旭年级: 3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班级: 1提交日期:2011年 1 月 4 日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这边《阿Q正传》描述了阿Q这一个典型人物来反应当时社会状态,通过阿Q主义讽刺了人的劣根性。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
关键词:阿Q主义艺术表现心理描写一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读完《阿Q正传》这篇小说,或许会觉得阿Q这人一生很悲惨,有点同情。
然而我们有不难发现,阿Q这人物的悲剧又是当时时代的必然所趋。
阿Q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Q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
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
他批判阿Q的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
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
阿Q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就是它找到的国民的弱点,即他要画出的国民的魂灵。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文学鉴赏论文摘要: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论文文学文学鉴赏论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一、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一)现代人国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爱国是现代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
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利益、反对国家的分裂仍然是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情结。
当我国经济不断走上富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体育竞技摘金夺银充分展示大国风采时,中国人是举国欢腾为之欢呼雀跃;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时,中国人热泪盈眶;但当台独的呼声不断叫嚣之时,中国人是强烈抗议并且义愤填膺。
这些爱国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学倡导的爱国思想。
“正道直行”的屈原,其爱国的赤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一心报国而终不为皇上所用的陆游,临死前喊出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见《愤》《示儿》)。
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就是这样在古代文学所弘扬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思想积淀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现代人自强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现代中国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低下坚强的头颅。
在解放战争年代,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彻底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同样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神舟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乃至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从而震惊了全世界。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第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疯子与孤独者的悲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
而《孤独者》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魏连殳这个社会“异类”最终被“消灭”的悲剧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封建礼制的残酷。
下面笔者将浅析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相似点。
一、主题《狂人日记》与《孤独者》主要都以揭露和批判残酷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为主题。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五四新文化特征,表面上写“狂人”的被迫害妄想症,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脉络。
《孤独者》或许正切合那句话:“错的不是我们,是社会。
” 魏连殳和“我”都是具有先进思想、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新青年”,却都遭到封建传统势力的迫害。
同时鲁迅通过叙事者“我”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几次对峙,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
”①二、思想内容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和《孤独者》都表达了鲁迅的叛逆和不妥协精神,同时也有鲁迅自身的迷茫。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我”——一个“疯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赵贵翁和他的狗,街边的小孩和女人,狼子村的佃户,甚至是自己的哥哥,似乎人人都包藏祸心。
然而看似疯狂的想法掩盖的是真实的黑暗,且这种“黑暗”像潮水一样渐渐涨高,从肉体上的“吃人”,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到来自麻木的亲朋的压迫,最后是自身也被毒害,丧失意志而成了“吃人者”。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和恶性循环反映了鲁迅对社会发展拘于困境的忧虑和愤怒。
而《孤独者》的主题与《狂人日记》相似,同样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
《孤独者》中魏连殳的短暂的一生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更深刻沉痛的悲剧。
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写魏连殳作为一个“异类”被人排挤,不但因舆论压力失去了原本薪水不错的职业,最后嗜书如命的他竟然不得不卖书维持生计,反映出封建社会传统势力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_古代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_古代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涌现出许多璀璨的文学作品,成为时代的标志与象征。
自古以来就有对前人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习惯,我国古代文化鉴赏史与创作史相辅相成,自成体系。
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模式,能够掌握各个朝代的文学鉴赏理论,熟悉其中的规律与根本,有利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结构,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
笔者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概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意义,提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视角转换;实践探索一、古代文学作品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较为出名的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难得的瑰宝,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这不仅代表着我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与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还是我国文人雅客的先进思想与精神的集合体,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接触到作者内心所想、所感、所愿,能够历经历史的长河,跟千年之前的知音共享同一段经历与情感,产生思想与精神上的共鸣,这是文学作品带来的力量,也是千年之前的文人雅客带来的美妙交流。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教材共四本,从上古神话到先秦两汉,从三国历史到唐宋元明,直至清末民国之前,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范围之内,整个教学时间大约为两年,但远远不能将其中的文化精髓一一讲解详细。
从文学鉴赏本身的内容来看,较为传统的鉴赏方法主要是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之后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题目内涵、作者生平经历,在了解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就需要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段、艺术特征等。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导语:论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相信很多人亦都撰写过论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形态是怎样的呢?从老师布置了这篇作业起,我就努力地在想着这个问题。
可怜我文学功底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只好上网查了。
我一边小声地埋怨着这让我无从下手的作业,一边快速地浏览百度、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百般无奈下,我决定还是先看看中国当代小说都有些什么作品好了。
于是我随意搜索了一下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结果就发现了铁凝写的小说真的很不错。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铁凝写的一系列小说,然后,我慢慢找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美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的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名家张克勇说:“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
”1、仁义善良的白大省白大省是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主人公。
她善良、仁义、宽厚。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我觉得白大省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选择坦然地接受一切。
白大省对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他们都是忍让宽厚的,她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不仁义,即便她也很想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是的,白大省是无可救药的,是宽厚善良的,是纯好的。
我喜欢白大省身上的那种大气,那种仁义,那种善良,所以,最后会看得愤愤不平。
在最后,白大省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郭宏说:“你永远也不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看完李白,也等于看完了一部大唐兴衰史,只是李白这本书,显得更加洒脱。即使是想逃离,想放弃,他却一直没有做到,没有摆脱与那腐败的当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以不要他,而他,却放不下江山社稷,放不下他的乌托邦,他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剑士,桃花潭水再深,汪伦情谊薄云天,终究敌不过他的梦想。说到李白之死,我倒宁愿相信这样一个桥段,一日夜深,李白醉酒,水中浮月,探身前去,溺水而亡,这样的李白,死的更有诗意,更有豪情,以天为衾,以地为枕,以河山大川为衣,以日月星辰做点缀,这样的李太白,又怎么能融于俗世呢?
李白诗歌读过倒也不少,始终觉得不得其中精要,是啊,这样一个李白,谜一样的身世,谜一样的诗词歌赋,谜一样的性格,谜一样的胸襟,有怎是轻易能够读懂,能够看透的呢?
给排水1002 杨海峰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请允许我通篇引用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绝非为了凑字数。读书十几载,真能让人触动的文章不少,而这一篇,却又是所有写李白的最透彻的一篇,他一生的轨迹,起起落落,出蜀,入仕,从洛阳到咸阳,从开元到天宝,从郁郁不得志到斗酒诗百篇,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