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品味中华古代文学的力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品味中华古代文学的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品味中华古代文学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典名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学名著,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到其中凝结的智慧和力量。
下面将以《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为例,来品味中华古代文学的魅力。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世界,揭示了人情世故、家族沉浮的种种儿女情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者在文中融入了浓厚的诗词歌赋,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艺术的韵味。
通过品味《红楼梦》,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水浒传》是另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文学名著。
小说以“忠、孝、节、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描绘宋江等英雄豪杰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为正义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小说以其丰富的情节、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
品味《水浒传》,我们可以看到忠诚、勇敢和正义对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以及团结一致的力量。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民间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通过描述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展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智慧以及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幽默和寓言式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并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通过品味《西游记》,我们可以领悟到信仰的力量,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归宿。
中华古代文学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名著的情节和形象刻画上,更是表达了智慧和思考。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贯穿了世世代代的智慧传承。
通过学习和品味这些名著,我们能够汲取古人的智慧经验,为当下和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不仅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够磨砺我们的品格和审美情趣。
我们要用心去品味这些经典之作,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鉴赏,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主体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歌赋、曲牌等形式表达,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
首先,古代文学强调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展现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音韵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作品更加饱满和动听。
再者,古代文学重视情感的表达,深情的挥洒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描绘,提供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和世界。
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和人伦道德。
《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矛盾。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姓名:罗泽东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兰毅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
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
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
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
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
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
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
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
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
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
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
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
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
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
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独特魅力的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进行赏析与解读,并探讨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巅峰之作。
该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讽刺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展示了贾府舞台上的人物命运起伏,也通过黛玉、宝钗等形象塑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身份问题。
此外,《红楼梦》还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复杂的情节结构吸引了众多读者。
这部古代文学名著既是对封建社会的犀利批判,也是一幅关于道德沦丧与家族衰落的画卷,引发了许多人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
《西游记》是另一部古代文学名著,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通过极富想象力和幽默感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个性鲜活的角色。
这些角色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也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西游记》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修行的道路以及对友情、爱情和亲情的理解,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除了《红楼梦》和《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绘声绘色的杰作。
《水浒传》是一部描述宋朝豪杰事迹的长篇小说,作者刘辉撰写了108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以忠诚、义气和反抗封建统治为核心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则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重点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讲述了他们间的复杂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
这些作品都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这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它们蕴含的智慧、情感和美学价值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古代文学名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

我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近年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各类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对其中蕴藏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几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与解读。
《红楼梦》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第一次研究对象。
这部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世俗家庭的衰败和儿女情长。
我深入分析了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这部著作,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理念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也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接着,我转向了《西游记》的研究。
这部作品以孙悟空等人物的冒险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取得真经的旅程。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和民间信仰。
我对作者吴承恩的笔下所刻画出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和启迪人性的寓意。
另外,《水浒传》也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击贪官污吏、保护百姓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英雄的世界。
通过对《水浒传》的研究,我深入探讨了作者施耐庵对古代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正义与权谋的思考。
我还对每个好汉的形象和特点进行了剖析,展现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和各具特色的个性。
通过对以上几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解读,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还增进了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研究之旅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名著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我自己的成长与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我也加深了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_古代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_古代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一):论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论文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实现良好发展的趋势。
这就需要对人才的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古代文学作为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学科,对人才创新性思维的有效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古代文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创新性思维的应用。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增多趋势。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中具有较为重要地位的学科,通过不断加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促使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得以有效培养,且创新性思维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特点缺乏明确性、教学方式较陈旧等缺陷,这就会对人才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如何通过古代文学赏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促使学生思维得以有效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良好发展的灵魂,创新性思维通常为人类思维实现有效发展的最高模式。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创新性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
而人类思维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创新,因此教育创新是当前社会实现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古代文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门传统学科,其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相关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学生对古代文学进行感受、分析、欣赏,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想象思维进行培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在古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实现教育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的情感、智慧、精神等相关内容的体现,从一定角度讲,古代文学属于极为重要的一门人文学科,其对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发展以及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文学鉴赏论文摘要: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论文文学文学鉴赏论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一、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一)现代人国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爱国是现代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
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利益、反对国家的分裂仍然是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情结。
当我国经济不断走上富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体育竞技摘金夺银充分展示大国风采时,中国人是举国欢腾为之欢呼雀跃;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时,中国人热泪盈眶;但当台独的呼声不断叫嚣之时,中国人是强烈抗议并且义愤填膺。
这些爱国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学倡导的爱国思想。
“正道直行”的屈原,其爱国的赤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一心报国而终不为皇上所用的陆游,临死前喊出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见《愤》《示儿》)。
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就是这样在古代文学所弘扬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思想积淀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现代人自强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现代中国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低下坚强的头颅。
在解放战争年代,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彻底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同样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神舟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乃至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从而震惊了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外贸学院 14商务日语1班马铭丽 1404210108
辛酸科举路漫漫,穷其一生写聊斋
——蒲松龄
最先开始接触《聊斋志异》的时候,还不是看原书,那时候年纪还小,当然,就算是现在,让我去看原版的文言文还是会觉得有些吃力,《聊斋志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曾被翻拍成很多个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我最先就是从电视剧上了解到《聊斋》的,那时吸引我的还只是那些光怪陆离的人鬼、人妖之间的爱恨纠缠,后来感兴趣了,去找了翻译成白话文的纸质版书籍来看,兴致来了,也会翻一翻古文版的,从一开始的只是看故事情节到后来看着看着从中琢磨出一点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因为人生际遇的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我不知道我所捕捉到的那些信息是否就是这个故事想传达的,也或者作者本就无所谓别人是怎么看怎么想的……
一个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他的作品往往会折射出他自己的人生中的一些境遇,尤其是写小说的,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作者本身的一个缩影或者是一个内心渴望的对象。
纵观《聊斋志异》,常常有这样一个相似的角色,一个穷困的郁郁不得志的但又满腹才华的落魄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遇上了一个貌美如仙的女子,通常这个女子是妖鬼精怪幻化而成的,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
和书生一块读书,一块写诗、填词、下围棋,安慰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需要功名吗?帮助你金榜题名。
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
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象。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在当地很有文名。
他热衷功名,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但考了几十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才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但这对当时年过古稀的蒲松龄来讲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了。
从一开始对科举的热衷,到后来的失败,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刻的体验。
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聊斋志异》里屡屡出现的落魄书生就像是蒲松龄自己人生的写照,有一个如天仙一般美丽的女子来安慰他、帮助他,是他在夜里灯下在简陋的书斋里独处的时候望着外面的夜色朦朦、天凉如水,听着或近或远处传来的模糊的狐狸的叫声,在寂寞与无奈产生的美好的幻想。
《聊斋志异》虽然满满的都是鬼怪故事,却并不在张扬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闲之作。
蒲松龄是为抒发和消除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而创作的。
他在这部小说集中,就将《聊斋志异》称为一部“孤愤之书”,并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蒲松龄把他对黑暗社会的剥削的不满写在了《聊斋》里,把他对生活的希望也写在了《聊斋》里,《聊斋》的故事几乎都是很浪漫的,就像是现实中蒲松龄的生活境况虽然困苦,却不至于走到绝境,故事中的穷书生有漂亮的女鬼女妖追随,现实中的蒲松龄也有一个贤良淑德无怨无悔的妻子陪伴,《聊斋》虽然“孤愤”,但并不“悲惨”,人生虽然艰难,但始终还有路可以走……
当然若是要我完全的设身处地的去感触蒲松龄寄托在《聊斋志异》里的“孤愤”之情、
去体会他屡屡失意只能寄情与虚幻之中的无奈……这很难,因为我不会像他这般的执着,执着的为了“科举”耗费几十年的光阴和心血,我通常会在碰壁几次就选择跳出这个死胡同转寻另一条路。
所以在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我的关注点一般都放在其中的感情戏上,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情爱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让人忘却生死,不在乎失去多少,也不计较是否可以得到回报,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那样荡气回肠的轰轰烈烈……但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一出戏来欣赏,感慨那种心怀天下的慈悲、无怨无悔的付出,就像远远地欣赏一幅画,就算不一定可以完全投入,单单是只是欣赏浮在表面的美好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