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

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导语: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下面是关于名著的材料议论文仅供参考!在茫茫人生中人们做过很多事也肯定读过不少书我就读过一些我觉得最具有影响力印象最深刻的是名著阅读名著就像品味一瓶珍藏的美酒要细细地品才能知晓作者的用意“尘海苍茫沈百感”“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读的”这是很多书中说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也确实需要细读《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性散文集是鲁迅从生活中选取的若干有意义的片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她一脚踏死隐鼠的事让我记忆犹新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的细心与爱心《朝花夕拾》中讽刺的文字不少而且有些地方讽刺的更加隐秘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永远的洋车夫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骆驼祥子》写的是老北京洋车夫祥子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是祥子买第一辆车的时候他卖了三年的苦力终于买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高兴地不得了通读全文我领会到了老舍给我们的启示你是否也能读出来呢他们胜了世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充满了艺术带给大家启迪《贝多芬传》让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不为人知的一面《米开朗琪罗传》让我们懂得了梦境比阴暗的现实幸福无比《托尔斯泰传》让我们明白了托尔斯泰认定的事实:生命就是痛苦但我们要战胜痛苦取得成功阅读名著就像是欣赏一首美妙的歌曲要认真地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读名著对于我们中学生有很大帮助首先在文学语言上得到品味;其次在精神上受到启发读《骆驼祥子》你可以品味到老舍先生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描写天气的时候那么形象的说法让你身临其境也感到天气的恶劣不断品味中会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让你的语言越来越好!这说明应该读名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再是语言上的优美而是精神上的洗涤保尔的坚强与伟大一定会深深的打动着你高大的形象亦会深深的刻在你大脑海里当你遇到困难想要退缩可你想到保尔的时候你会惭愧你会前进你会想象保尔一样坚强的活着!这更说明我们需要读名著教材中设置了读名著的任务老师门一致赞成但有些学生和家长不同意有些学生认为名著枯燥、乏味还不如武侠小说等其他书呢;有些家长认为读名著浪费时间还不如看几篇作文其实他们错了读名著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精神方面影响着学生教他们做人比如《西游记》一书让你认识到人生路上多坎坷要勇往直前认识到正义永远能战胜邪恶当你经济困难你想去偷、去抢由于受到《西游记》中正义思想的影响你说不定会停止那些坏念头这样一来又减少了一个犯罪分子这难道不好读名著的时间不是在浪费而是的进行一种高级享受小说是休闲时候看的那是在放松自己如果花很多时间在小说上那才是浪费时间;看作文书能力提高了可社会需要全方面人才不要书呆子我们要读名著!特别是中学生要马上开始读接受高教育享受高享受!要读名著!经典名著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文学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会影响着、推动着整个社会生活雨果的《悲惨世界》促进了免囚保护事业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点燃了奴隶解放运动的火焰而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欧洲人民反击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灌注了一股动力由此可见经典名著的巨大作用经典名著能影响读者教育读者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来激发读者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事物作为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认知视野的拓宽和心灵的净化一、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经典名著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学生总会对作品的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在感情上产生强度不一的反应引起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经典名著必然融注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渗透了作家对现实美的发现和思索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展现的清峻、幽深的境界很能触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他把十分险要的环境化成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内心的坚韧和骚动不安透出诗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给人以一种审美上的享受和发现陶冶读者的性格又如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中写的不过是一个寻找昔日恋人的故事表现了上了大学、当了干部的“我”对自己离弃的情人所产生的自责和悔恨然而作者在给读者打开了一个草原人民的蕴含丰富的生活世界的同时又给这一切赋予浓烈的审美情趣使读者感受到苍茫的草原、笨重的勒勒车、柔美善良的女性、强悍深沉的男性、伟大的母爱和种种古朴的落后的习俗;也看到爱情与丑恶、失望与希望、文明与愚昧的搏斗让读者在审美中把握整个民族的时代的底蕴再如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歌《致橡树》诗中描绘了一株木棉树对橡树的苦恋和挚爱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爱的坚贞从而树立不依附、平等互敬的新时代的爱情观名著中描写美的事物会引起人们的美的感受描写丑的事物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中塑造了一个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他为了敛财聚宝费尽心思甚至六亲不认冷酷无情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读者从中获取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从而对美丑有更充分的认识经典名著对人的精神有着重要的补偿功能即当人们的某种需要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可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补偿没去过泰山的人可以有《泰山极顶》的满足没见过巴黎圣母院的人可以从《巴黎圣母院》中感受意志薄弱者却可以有鲁滨逊的冒险、柯察金的坚强;不懂爱情的人却可感受罗密欧朱丽叶的柔情蜜意、贾宝玉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经典名著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二、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更能从不同时期的经典名著中了解久远的历史认识当时的社会弥补因年代久远而无法了解过去的缺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让中学生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篇就能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能够增进中学生对封建社会矛盾斗争的理解仿佛具体而生动地看到新婚夫妇如何被迫离散老夫老妻如何被迫投军参战;田园的荒废官吏的无情生活的困苦人民的哀怨一幅幅惨象如在眼前一声声哭诉犹闻在耳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更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也从中更能体会到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对于过去时代产生的经典名著来说它总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和历史痕迹对于当代产生的经典名著来说也总是反映了现时人们的生活、斗争的情景以及时代精神读者的生活的范围及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体验和穷尽全部的社会生活而名著就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迫害狂”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刻画揭示出封建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这个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让学生认清这就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造成民众愚昧麻木的根源这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的脑子里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要杀头这是他的正统观念也正如鲁迅笔下《药》中的茶客在茶客们的脑子里夏瑜劝牢头造反是发了疯了因此死有余辜这正合他们的思维逻辑如果这个时候劝阿q向革命者学习叫茶客去同情夏瑜这未免有些滑稽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黑暗、腐朽、充满罪恶的社会里那些受迫害、受愚弄的民众不可能有这些壮举这正是鲁迅倾毕生精力要“呐喊”要砸烂“铁屋子”的原因和伟大意义之所在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对相关的教材阅读及应试的阅读理解也大有裨益三、引导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学生净化心灵完善自身人格经典名著不仅给读者以知识而且让读者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经典名著表现了真善美对读者具有教育作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欣赏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感染和受教益的过程面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学生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学生看了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就会对唐·吉诃德的形象产生滑稽可笑的感觉而在可笑之余也就会认识到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按自己的胡思乱想鲁莽行事否则就会到处碰壁而大量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会使学生受到教育他们不仅会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们仿效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自己的灵魂荀子认为艺术“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汉代思想家王充也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历史上优秀的作家也往往是优秀的教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在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净化思想、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经典名著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说明和评价生活因而它的作用具有生动、活泼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主要通过形象感染通过审美来实现陶渊明的诗文并没有直接进行道德说教但当学生读到他的诗文神游于其中的境界吟诵再三那种追名逐利、庸俗卑劣的思想、品质自然被冲淡、抑制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一方面是有限教材内容的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为学生了解因时间跨度或空间跨度之大而未知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历史和社会现状搭建了平台为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阅读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这些经典名著的作家身上或从作品的形象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与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摘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引言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二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剧本——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现象透视与反思

80年代以来,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了银幕,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等 现代作家对于自己作品被改编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改以往泛泛而谈,深入小说和 剧本,对照两者,审视当代改编者是否尊重原著,改编是否成功,对现代经典作 家作品的改编从文本上进行考察。80年代,是作家“触电”萌发的阶段,作家 直接或问接接触影视,一“第五代导演”挖掘了许多小说成为了他们功成名就的砝 码,1988年王朔电影年将小说改编推向了一个高潮。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的 推动,多元文化的驱动,作家涉足影视成为了书籍出版电影上映炒作的热点,作 家创作的主动迎合,带来了作家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带来了“剧本式”小说
Abstract
In 80’s later.the contemporary novel arrived reorganize of movie to enter the third high tide now.along wi th the reform variety of SOCial whole aspectses,participating to reorganize of novel more and more,the 1 i teratut。e I,eaded for an edge gladual 1Y。showbiz cul Lure of prosperous, the novel creations faced a new chal lenge,the thought and identi ty of the writer took place huge variety,the writer”get an electric shock”from shallow taste arriwe activelY cater to an etc..these hovels arrived the text of the manuscript originally,reorganized the variety and influence for bring to become us to study 80’s the main object of the adapted from the novel phenomenon.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第三节 鲁迅《铸剑》
一、背景资料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 《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 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 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 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 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关于《故事新编》
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
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
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
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 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
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
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将一个大的想象空间、言说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是一个开放的
文本:这也是鲁迅小说的魅力所在。
三、如何理解“鲁迅气氛”及其 在本文中的体现:
“鲁迅气氛 ”: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 的折射。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篇小说 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 对人物灵魂揭示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 均极富鲁迅的才思与风骨,体现了他的“外冷内热” 的总体特征,表面上放荡不羁,实际上却掩饰不住对 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对生命的深情眷恋。正所谓“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 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
渐成熟起来。
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 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 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 烈。
四、小说的语言风格
介绍近现代文学名著

介绍近现代文学名著近现代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本文将介绍几部近现代文学名著,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狂人日记》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而《阿Q正传》则以阿Q这个形象,讽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劣根性和自卑心态。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茅盾的作品。
茅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而广受赞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和《春蚕》。
《子夜》以农民起义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农民阶级的觉醒和斗争。
而《春蚕》则以女性为主题,通过对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抗争。
茅盾的作品以其深情的笔调和对人性的关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除了鲁迅和茅盾,还有许多其他的近现代文学名著值得一提。
例如,郭沫若的《祝福》以其激情澎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革命者的传奇人生;巴金的《家》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沈从文的《边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诗意的边塞世界中。
近现代文学名著不仅仅是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一面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思考。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着人们对社会、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正因如此,这些作品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些近现代文学名著。
通过阅读它们,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1.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2.中国当代文学阅读视野中的日本现当代小说3.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各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盛况,现当代文学迅速发展起来。
而现当代文学与理性精神的结合则是价值观的升华过程。
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就体现出很深的价值观升华印记。
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说起,剖析其中的理性精神,简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理性精神1、引言文学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充当社会变革的旗帜,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文学所具备的文体上的严谨性以及其思想上的包容性将理性精神融入其中,人文理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而科学理性作为一种思想主体来实现其价值,两者相融合为文学的升华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培养基础。
2、理性精神概述2.1科学理性2.1.1进化论被喻为“赛先生”的自然科学理性一直是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向导,从《天演论》被翻译成中文从而被大多数学者接触开始,人文自然观点就开始在中国文坛萌芽。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渐渐被挖掘出来,矛盾的《文学与人生》、梁启超的《新民说》以及鲁迅的“国民精神”中都少不了科学理性的痕迹。
矛盾认为科学重在求真,因此近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对真实的追求。
在当下,学术界提倡生态文学概念,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并同步消长,文学观念也在这种观念中优胜劣汰,这就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
2.1.2科学性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以及构建过程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想已经在文学领域扩散开来,并扮演着思想主体的角色。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左翼文化运动再到文学复兴直至文学转型,新文学流派的诞生和新文学主体的发展都将科学文化主题渗透其中,这种科学性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2.2人文理性如何定义人文精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被人们讨论的问题,虽然没有准确地定义,但人文精神中高度的理性文化修养是其特殊性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从小我就很迷恋沈从文,更迷恋他的《边城》。
读书时,就知道《边城》是蜚声中外,饮誉文坛的名著,被誉为“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梦幻中的湘西绝唱。
以致很多人,甚至怀疑《边城》里的人物是虚幻的,是沈从文梦幻中的故乡童话。
其实不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最为真实,最为本色的湘西。
只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甚至也人物两亡了。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
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
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
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
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
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
而一百年前的湘西,甚至现在湘西的偏僻处,,就是这么一个远离王化的自在自得之地。
翠翠是这片水土养育的精灵。
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翠翠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是沈从文所有作品中,描写的最美丽最纯粹的少女形象。
美得不可方物,美得叫人心痛。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
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遇到过渡的是新娘。
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
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
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
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
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
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
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
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
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
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
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原来来做媒的是为老大。
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老二。
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诗人性格。
翠翠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
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
老二爱翠
翠,喜欢翠翠,他在碧溪阻为她唱了一十七个晚上的歌。
他认定自己命中就是个撑船的。
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梦见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说媒的是老大,老大却死去了。
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老二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
翠翠的爱情破灭。
爷爷死了,她仍与黄狗来弄渡船。
翠翠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缩影。
更是沈从文年少时见过的女人的命运的综合。
沈从文是敏感而早熟,他对女性的爱,超出常人。
沈从文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在沅水流域漂泊辗转。
这六年时光,造就了他一生的生命意识与情感模式。
不论是凤凰城里的杨小姐吸食鸦片而死,榆树湾大家闺秀的吞金而亡,芷江女子马小姐的沦为压寨夫人,还是高枧乡下女子巧秀的私奔而寡,还是黔东女子的落草为寇,都叫着红颜薄命。
其实都是湘西女子悲剧命运的缩影与写照。
这些女子的美丽与命运,都触动过沈从文年轻而敏感的心灵,都是沈从文一生念念不忘。
她们身上已经具备了翠翠的美丽与忧伤。
以致沈从文有深刻独到的感悟: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叫人忧愁。
作为一个来自湘西边地的小说家,自然对自己的这些人生经历,难以割舍。
而且沈从文也明言,自己写小说散文,就是表现最纯最美的人性。
他也说过,时间造就一切,也毁灭着一切。
他只是梦想拿自己的笔真实的记下一些光影,一些人事哀乐。
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且温暖的爱着这一方山水,爱着那些生存在历史之外芸芸众生。
所以,沈在写出《边城》之前,已经在不同的小说散文里,刻画回忆过那些美丽而忧伤的女子的人生遭际。
我想可以那么说,沈从文就是为那些美丽忧伤的湘西女子而生的,沈从文所有的文字,最终就是为了成就《边城》,为了雕琢出不朽的翠翠这一不染尘埃,且充满悲剧意味的少女形象。
翠翠,是很多湘西女子的浓缩。
但最直接最厚重的,是以为湘西泸溪县城的女子。
这段故事保留在沈的《湘西散记》里。
那是一九三四年一月,沈回家到凤凰看望重病的母亲。
坐船溯流而上,夜泊泸溪。
他想起了一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女子。
那是他十五岁第一次从军出门,与凤凰军人一起下沅陵,傍晚停泊在泸溪码头。
他与一个朋友上街去玩。
见到小店铺里一个最美丽精致的女孩子。
让他们惊艳不已。
且都在心底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娶这漂亮女子。
可是时光流转。
十六七年后,沈以教授与文学家的身份,再次经过少年梦幻的小城。
竟然不由自主,又来到这当年的店铺前。
那店铺竟然还在。
沈只看到柜台后一个瘦骨如柴的老人,在咳嗽。
沈随意说:“买点东西。
”这老人抬起头,朝内门喊:“翠翠!翠翠!有客人买东西。
”门内应声而出,竟然就是那个留在记忆深处的买绒线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
这让沈感到恍如梦幻,似乎时光倒流了。
当他定神看看那老人时,他明白了,这过早衰老的吸食鸦片者,竟然就是当年自己的朋友。
他不敢惊动这位故人,只是从旁近打听到,原来这朋友因迷恋着女子,竟然从部队溜了,且如愿以偿的娶到了泸溪女子。
但女子在生翠翠时,竟难产而死。
现在他们的女儿就是眼前的翠翠姑娘。
那一夜,沈从文在泸溪沅水岸边独自散步,彻夜未眠。
他感叹着人生的命运与得失。
翠翠就是这样产生的。
读过《边城》我记忆最深的是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为啥?总觉得它意蓄着什么似的,就像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而这绵绵无尽期的等待,充满了悲剧意味,叫人魂牵梦绕,哀婉缠绵不尽。
而我觉得傩送这个人是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沈从文以他的人生阅历,自然知道翠翠的爱情结局。
他见得太多了,且一切都是命啊!但他又不愿意明明白白的悲剧写出,只是留给读者凄美哀婉的回味与想象。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独守渡船的孤身女子,心里思念着傩送,但傩送却怪罪翠翠的祖父间接导致哥哥的死去。
包括傩送的父亲顺顺,也心里以为儿子的死与翠翠有关,且要傩送与团总的女儿结婚。
傩送就是因这些总错复杂的原因,而离家出走桃源了。
即使会来又能如何呢?有情人难成眷属,看来不光是因外人的干预,同时也有自身心里的纠结。
有些坎总是难以跨过去。
湘西虽然是很淳朴很善良,但一百年前也很迷信。
一个女子出世就死了父母,且与她提亲的天宝也意外淹死。
这都会归于迷信的,以为翠翠命运不好。
这就足以使翠翠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
尽管翠翠是罪无辜最可怜悯的。
这也就是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