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汇编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汇编1.《诗经》中的弃妇形象2.《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3.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形象4.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女侠形象5. 唐代侠义小说的流变及成因6.《三国演义》赵云的形象7. 宋江性格的悲剧性8.《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9.《长生殿》故事源流考10.《红楼梦》中老婆子的形象11. 三言二拍中的媒婆形象12. 薛宝钗的交际艺术13. 袭人的交际艺术14. 林黛玉交际艺术的得与失15. 王熙凤的交际艺术16. 曹操的管理艺术17. 诸葛亮的管理艺术18. 徐州琴书研究19. 徐州餐饮行业门头楹联研究20. 徐州旅游景点楹联研究21. 白居易与徐州22. 韩愈与徐州23. 徐州唐代节日民俗考24. 徐州宋代节日民俗考25. 徐州明代节日民俗考26. 徐州清代节日民俗考27. 贺铸在徐州诗歌创作考28. 试论柳永歌妓词29. 试论柳永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0.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31. 试论李清照词的动态美32. 试论苏轼词对辛弃疾的影响33. 试论苏轼的和陶诗34. 试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形象35. 试论关汉卿《救风尘》中周舍的形象36. 试论元杂剧中“三国戏”对《三国演义》的影响37. 试论元杂剧中“水浒戏”对《水浒传》的影响38. 试谈“崔莺莺故事”的流变39. 试谈“昭君故事”的流变40. 试谈“秋胡戏妻故事”的流变41. 试比较元杂剧《豫让吞炭》中的豫让与《史记》中的豫让42. 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43.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4.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45.《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46.《水浒传》中对女性形象与女性价值的曲解47. 论《儒林外史》中的名士48. 论《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奇案49.《桃花扇》的主题意象50. 论“梅村体”的叙事成就51.《牡丹亭》对“至情论”张扬的时代意蕴52.《水浒传》宋江形象悲剧结局的文化辨析53.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审美艺术54.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精神55.《红楼梦》中的“石”与“玉”56.《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57. 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58. 试论《水云楼词》的末世情调59.“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60. 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61. 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62. 论高启诗歌的拟古倾向63.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64.《水浒传》与侠文化研究65. 论李东阳与“茶陵诗派”的风格特征66. 论明代中期的复古运动67. 论张岱小品文的生活化与个性化特色68. 晚明小品文的审美价值研究69.《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谈70. 论汤显祖的至情论与传奇创作71. 论纳兰词的意象72. 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73. 宋代女性涉酒词情感研究74.《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反叛精神的再认识75. 始信英雄尽有雌——秋瑾和她的爱国诗词76. 论徐渭的杂剧77. 试析韦庄词的艺术特色78. 论温庭筠浓艳词风及形成原因79. 鸳平紫袭论析80. 四春的象征性与《红楼梦》的主题81. 论柳永词中的功名意识82.《瘦鹤轩词》初解83. 明代妓女词人研究84. 从乾隆皇帝御制诗探求其审美情趣85. 徐灿诗词中体现的家国情怀86. 论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87. 从歌妓词与赠妓词看宋代歌妓的卑贱地位88. 宋代女子绝命诗词研究89.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90. 宋代歌妓词研究91. 唐传奇中的豪侠小说研究92. 论“唐传奇”和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93. 论“二拍”中的僧侣形象94. 生相依,死相随——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人鬼恋”题材作品比较95. 从新出土墓志看唐代文人96. 从出土墓志看唐代女性处境97. 浅探唐代女性的思想信仰分流——以唐墓志为基础98. 论李贤太子之死99. 唐代文人乔崇敬墓志考100. 从墓志看唐朝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101. 从出土墓志看古人的内外兼修102. 论徐州饮食文化103. 孟师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孟子思想的发展104. 唐代徐州著名文人考105. 从彭城女性墓志看唐代女性婚姻观106. 浅议墓志中的作伪现象107. 从出土墓志论唐五代科举对婚姻观与名利观的影响108. 关于中国古代与现代胎教的研究109. 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和特点110. 从刘姓看古代徐州姓氏111. 唐代天宝年间徐州刘姓人士探究112. 从出土墓志看唐代妇女的宗教信仰113. 从出土墓志看唐朝宫人的命运114.《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和《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考论115. 常州市明遗民考116. 李蟠诗文集笺注117. 阎尔梅《陕西集》笺注118. 阎尔梅《河南集》笺注119. 中国古代爱情题材解析120. 从《陈州舂米》看看“清官信仰”121. 对青蛇形象的探讨122. 论传奇爱情的流变123. 李娃与霍小玉人物形象比较124.《太平广记》中唐代女子的经商活动125.《太平广记》中唐代鬼恋小说的女性形象126. 就《枕中记》浅谈唐小说中的寄梦人生127. 从《太平广记》看唐代婚恋爱情128.《太平广记》狐类小说研究129. 从《太平广记》看龙的意象130. 略论《太平广记》中唐代人仙婚恋小说的世俗化倾向131.《太平广记》中神仙形象的流变132.《太平广记》与唐扬州城市文明133. 两种《三元记》比较134. 唐代爱情传奇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135. 苏轼徐州行实考136. 白居易《燕子楼》诗考辨137. 我校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现状考察138.《浣纱记》传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39. 白居易与关盼盼之死的调查140. 李白作品书迹本考论141. 苏轼诗文书迹本考论142. 杜甫作品书迹本考论143. 明清时期《世说新语》续仿作品繁荣原因研究144.《西游记》中诗词研究145.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酒文化146. 苏辛艳词比较147. 复词运用与婉约词风148. 宋代女冠词研究149. 柳永与晏几道妓情词比较150. 苏州作家文征明家族诗论研究151. 常熟作家冯复京父子诗论研究152. 王建《宫词》的艺术成就153. 宋词兴盛探源154. 宋词衰微探源155. 宋词兴盛与衰微的内在原因156. 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曲的影响157. 宋代文人对歌妓的情感梳理157. 爱情意识的觉醒与执着追求——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159. 美学境界的新开拓——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160. 温庭筠、韦庄词的不同表现手法161. 从李煜词看其悲剧性格162. 试论两宋时期男女登楼词(楼意象词)的不同情感指向163. 词人笔下的歌妓形象164. 论柳永词女子形象165. 论朱淑真词的爱情意识166. 论李清照词的爱情意识167.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与朱淑真怀人词比较168. 句子长短与词的表情关系169. 用韵疏密与词的表情关系170. 欧词描写女性的三种模式171. 宋词与唐词特色异同论172. 宋词小序论173. 晏殊与柳永词的夕阳意象比较174. 论宋人对秦观词的评价175. 唐宋词中的“闲愁”176. 二晏词主题比较研究177. 苏轼爱情词分类解读178. 从苏轼词看其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179. 直抒胸臆,纯任自然——从苏轼的诗词文看东坡的人格精神180. 悼亡妾、亡妓词的心理探源181. 悼亡妻、亡妾、亡妓词之比较182.《唐雎不辱使命》逻辑与语言分析183.《邹忌讽齐王纳谏》逻辑与语言分析184.《信陵君窃符救赵》逻辑与语言分析185.《过秦论》逻辑与语言分析186. 明代《水浒传》评点的比较研究187. 中国古代叙事中的幻想母题比较188. 中国古代叙事中的悲剧意识比较189.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批评个例研究190. 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对于叙事意境的阐释191.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192.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193.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194.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195. 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盛唐田园诗创作繁盛的原因1、隐逸之风。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下面是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一)1. 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 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3. 《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4.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5. 《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6. 《左传》所写的女性7. 《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8. 《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9. 《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10. 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11.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12.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13. 《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二)1. 屈赋“兮”字解2. 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 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4. 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5. 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6. 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7.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8. 荆楚文王考9. “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10. 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11. 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12.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13. 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14. 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15.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16.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17. 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18. 《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19. 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20. 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三)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思无邪”辨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新颖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新颖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一)1.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3.《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4.《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5.《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6.《左传》所写的女性7.《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8.《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9.《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10.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11.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12.《离骚》象征手法探微13.《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二)1.屈赋“兮”字解2.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4.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5.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6.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7..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8.荆楚文王考9.“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10.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11.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12.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13.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14.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15.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16.《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17.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18.《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19.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20.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古代文学论文选题(三)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思无邪”辨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最全古代⽂学论⽂题⽬参考 我们写作古代⽂学论⽂时,⾸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的题⽬,⼀个好的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古代⽂学论⽂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学论⽂题⽬(⼀) 1. 汉魏六朝书信体散⽂研究 2. 汉初政论散⽂研究 3. 梁园⽂⼈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较 10. 论《古诗⼗九⾸》中的⼈⽣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学与建安⽂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学论⽂题⽬(⼆)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物 6. 唐前⼥性作家诗⽂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学性检讨 11. “⼥娲”故事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神话考论 古代⽂学论⽂题⽬(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公形象 9、试论屈原⾹草美⼈似的⽐兴⼿法对后世⽂学的影响 10、论汉⼈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说的影响 16、《左传》⾏⼈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辞令⽐较研究 18、论《庄⼦》中的畸⼈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寓⾔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挑选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中国古代文学_毕业论文选题_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研究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6.《国语》成书探源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8.楚辞与屈原研究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10.孔子作《春秋》考论11.《孟子》探微12.庄老比较研究13.《庄子》新探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15.《史》《汉》比较论16.《汉乐府》新探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28.论鸳鸯与晴雯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37.《桃花扇》人物论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3、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4、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5、《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6、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7、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8、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9、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10、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11、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12、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13、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14、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15、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刍议16、游侠、豪侠、官侠——中国古代文学侠特征的异变及原因17、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与意义18、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19、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20、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二、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2、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4、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5、《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6、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7、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8、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9、"文学数理批评"论纲--以"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为中心的思考10、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11、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桑意象12、重本抑末写批判商贾──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研究之一1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的新收获——评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1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15、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小说卷16、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征17、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雎》“今译”为例18、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19、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20、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三、热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3、中国古代文学论稿4、生成性:课堂传播中生命主体知识目标的动态实现——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5、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6、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雎》“今译”为例7、“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综述8、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9、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10、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11、价值观念的异动与商人形象的嬗变——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研究之二12、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13、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14、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1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16、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17、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过程18、中国古代文学的定量、定性和定位研究19、复仇心态及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的审美效应20、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向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3、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4、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5、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6、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7、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8、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9、略论梦与中国古代文学1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活动1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1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1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4、“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15、“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6、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17、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笔谈)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18、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19、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20、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2、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3、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4、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5、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实践6、试论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7、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8、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圣母"--论《国语》中的公父文伯之母形象9、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文论卷10、女贞与女色——中国古代文学两极女性形象并存的民族文化缘由11、女贞与女色——中国古代文学两极女性形象并存的民族文化缘由12、试论中国古代文学阴柔审美的历史生成1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构想14、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15、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16、古籍电子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17、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构想之一18、为最近三十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立块碑石19、中国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文化读解20、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先秦部分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思无邪”辨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27.《左传》所写的女性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35.屈赋“兮”字解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42.荆楚文王考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汉魏六朝文学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66.曹操乐府诗评说67.曹操其人与其诗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唐宋文学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04.王维心态研究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106.李白与盛唐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113.晚唐诗扫描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119.李冶的文学创作120.薛涛的文学创作121.鱼玄机的创作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131.严羽的诗歌理论132.论张先的慢词133.宋代的歌妓词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135.论婉约词的风格136.论豪放词的风格137.萧观音文学创作元明清文学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139.张南庄《何典》研究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142.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147.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165.论《花月痕》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1、《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4、治水神话的蕴含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10、《诗经》与妇女问题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12、从《诗经》看当时河洛地区婚恋风俗13、试论《诗大序》文学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之关系14、《诗经》与行役问题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19、孟子“仁政”说评议20、《庄子》的地域文化背景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27、《左传》所写的女性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35、屈赋“兮”字解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42、荆楚文王考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44. 简论时代宗教文化的特点45. 《诗经》产生时代及其地域考46. 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汉魏六朝文学47、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48、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49、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50、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悲剧美51、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52、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53、《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54、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55、《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56、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57、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58.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59.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60、《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61、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62、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63、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64、《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65、《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66、《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67、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68、三曹诗歌比较举偶69、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70、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71、曹操乐府诗评说72、曹操其人与其诗73、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74、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75、略论曹植的《洛神赋》76、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77、《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78、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79、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80、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81、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82、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83、陶诗抒情手法管窥84、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85、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86、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87、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88、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89、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90、试论左思的《咏史》诗91、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92. 论北朝文学的地位93. 《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94.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95、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96、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97、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98、《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99、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100、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101、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102. 《木兰辞》的文化阐释10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104、“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105、“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 106、读江淹的《恨赋》、《别赋》107、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108、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109、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唐宋文学110、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111、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12、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13、王维心态研究114、论唐人的牡丹诗115、李白与盛唐116、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117、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18、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119、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20、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121、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122、晚唐诗扫描123、唐传奇的历史价值124、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125、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126、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127、唐传奇的文学价值128. 唐传奇对六朝小说的因与革129. 论唐传奇中人与物的互变130. 论唐传奇中佛道思想131. 从唐代墓志中看唐传奇中的门第观念132、论花间词的美学意义133、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134、宋代都市文化对宋词的影响135、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136、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137、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138、黄庭坚的文学思想139、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140、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141.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142、朱淑真的艺术生命143、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144、严羽的诗歌理论145、论张先的慢词146、宋代的歌妓词147、“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148、论婉约词的风格149、论豪放词的风格150、南渡词人的文化心理探析元明清文学151、论元杂剧悲剧剧目的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152. 论元杂剧对唐代文言小说题材的重写153. 窦娥冤》题材源流论154. 论《西厢》题材的流变及其意义155. 元杂剧与明清传奇题材选择比较谈156. 从元杂剧的经典结构看中国戏剧的叙事意识157. 从作品看元散曲作家的文化心态158. 论李杨爱情题材在元明清戏曲中的重写及其文化意义 159. 从《井底引银瓶》到《墙头马上》160. 《倩女离魂》题材源流论161. 论《琵琶记》悲剧性及其文化内涵162、论长篇小说在明中叶发展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163、凌蒙初与“二拍”研究164、冯梦龙与“三言”研究165、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166、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167、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168.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流变论169. 论关羽形象在历史社会文化中的积淀与变异170. 《水浒传》女性形象论171. 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描写及文化意义172. 《水浒传》与传统侠文化173. 《水浒传》小说与影视剧艺术得失比较论174. 论《西游记》的佛教文化内涵175. 《西游记》结构艺术论源176.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177. 论三言二拍婚恋题材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影响178、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179、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180、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181、论明清戏曲作品中的游侠形象182、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183、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184、《聊斋志异》婚恋问题新探185、历史、虚构与《镜花缘》186、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87、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188. 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看《牡丹亭》题材的张力189. 沈汤之争与中国戏曲观念的嬗变190、《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191、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192、“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193、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194、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195、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196、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197、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19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19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200、中国戏曲宗教意识的世俗化201、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202. 明清才子佳人形小说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203. 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题材的重写与创新 204. 从《聊斋志异》婚恋奇缘看作家的创作心态 205. 论《醒世姻缘》的醒世意义206.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论207. “桃花扇”的象征性及其艺术功能208. 《长生殿》题材的流变与创新209. 论梅村体的叙事艺术210. 论袁枚的性灵说与性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