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小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doc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doc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正文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下面,我就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自身的实践性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课上讨论交流的方式将有关知识信息迅速传递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走近绿色食品》这一活动主题中,我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的调查了解了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的食品。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岀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和营养,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学生还通过上课讨论交流的方式了解到绿色食品标志由哪三部分构成、它的象征意义,鉴别绿色食品的方法等。

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知识交流使学生对绿色食品认识的更多,每个学生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学生去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快乐, 从而获得巨大的无法遏制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缝沙包》是一节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学生学习了手工针缝的平针、回针(倒针)、锁边缝、包边缝几种针法,并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沙包,增强动手能力。

在展示时,有的同学的沙包不够结实,在试踢时有漏的现象,针对于这种现象,他们进行了改进,使得沙包既美观又结实。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家务事,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家务事,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家务事,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内容摘要】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会劳动,究其原因,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劳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其次,家长应在生活中言传身教,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再者,平时需注意合理引导,授予孩子正确的劳动方法;最后通过耐心鼓励、合理帮助,使孩子通过做家务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习惯培养树立意识营造氛围授予方法促成习惯近几年,常听周围老师发出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糟糕?鞋带散了不会系;衣服脱下来随便一团,直接往书桌下塞;书包里乱七八糟……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不会劳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请看:镜头一:上放学路上,孩子们一身轻松地走着,爷爷奶奶跟在旁边背着书包提着小水壶……镜头二:下午放学后,当天的值日生留下来打扫教室。

一位父亲来接孩子,看到孩子正东一下西一下地在扫地,不耐烦地抢过他手中的扫把开始打扫:“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镜头三: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吃过晚饭后,孩子要求洗碗:“老师说了,今天是妇女节,要帮妈妈做家务事的。

”“你能这样想,妈妈很开心,可是你还有好多作业没做啊,还是先去做作业吧。

”孩子只好怏怏地走了。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有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家长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家人没有授予正确的方法、父母无法持之以恒地合理培养等,这些方面倘若缺失,便使孩子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古人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共则)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共则)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共5则)正文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

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的目标设置和知识传授有所不同,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

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

教师只是一个相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帮助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教师必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选择丰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但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直观地理解“活动”或“实践”,应该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帮助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只有让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才会使课堂与生活和谐统一,才会让学生喜爱学习。

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

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目标设置和知识传授有所不同,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

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

教师只是一个相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教师必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将学生“关”在教室里,而是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主线,即“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开展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教育价值的发挥。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质量提供借鉴。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与意义1. 定义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2. 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可有可无的附加课程,导致活动开展不力。

2.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4. 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1.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

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对策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为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师队伍素质提高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3. 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学校和社会各界纷纷投入资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4. 学生参与度较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放羊式”教学,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

3.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其与学科教学无关,不支持学生参与。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1.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论文(3篇)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及现状,以期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1. 定义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开放性:教学资源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1)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

(2)校外资源: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2. 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1)主题式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2)探究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践课程的评价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还能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认知结构。

此外,实践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了有效地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学科目标和实践目标:在设计实践课程时,要明确课程的学科目标和实践目标,确保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能够真正达到课程目标。

2.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确保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体验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

3.组织实践活动: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场地,并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实践反思与总结: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他们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实践课程的评价与展望为了评价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科知识的应用效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活动的创新性:评价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探索精神,看学生能否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看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学综合实践主题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主题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开展方式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的活动。

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1. 活动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2)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活动形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课堂教学: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3)研学旅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4)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1. 制定合理规划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

2. 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包括活动场地、设备、师资等。

3. 注重师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4. 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家校共育。

5.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小论文————————————————————————————————作者:————————————————————————————————日期:综合实践学科探究性学习成果论文题目:对于胶州刘姓渊源的探究学校: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姓名: 刘岩指导老师: 匡振军对于胶州刘姓渊源的探究胶州第二大姓――胶州刘姓家族胶州刘姓来源及分布刘姓在胶州历史悠久,据考证,最晚在秦汉之际,胶州境内便有刘姓人居住生活。

西汉初,刘邦采纳肖何的建议,铲除异姓王,同时分封同姓王,胶州东部为胶东国,西部为胶西国,均为刘姓王国属地,可见西汉时刘姓王族子孙便在胶州大地上生活繁衍。

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封刘肥为齐王,其封地包括琅琊、胶东等六郡;吕后当政时封刘泽为琅琊王,其封地包括胶州南乡。

东汉时胶州境内有刘姓封地祓国(即今牧马城遗址)。

明帝泰始三年(467 ),辅国将军刘怀珍在洋水(今洋河)驻扎,派部将王广之领兵袭击不其城(今城阳区),由于是偷袭,不其城随之陷落,刘宋前废帝所派长广郡(治掖县)太守刘桃根败逃,不其县归明帝统辖。

南北朝时,宋有高密郡太守刘乘民(时胶州地属高密郡)。

据《增修胶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四年,农人孙廷化从牧马城犁地发现一块晋永宁砖,上面有“君,汉故海常刘侯之苗胄,家于(下两字不可辨识)大村”,落款有“大晋永宁二年(302)岁次壬午”字样。

据此可以推断,早在西汉初年,因分封刘姓王,刘姓族人便大批定居胶州;至东汉时,刘姓王族后人在胶州繁衍成村。

魏晋南北朝时,刘姓王族衰微,刘姓子孙为生计,加速了在胶州境内的迁播。

宋元之际,刘君(佚其名讳)仕元,因伐宋有功,封武略将军(碑在今胶东镇小麻湾村西),这是胶州刘姓最早的知名人物。

刘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排第四位,约有人口699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38%。

刘姓是胶州第二大姓,截止2003年12月,刘姓有63953 人,其中男姓32350 人,女姓31603人。

元明清以来,刘姓来源众多,支派复杂,分布广泛,虽然没形成世家巨族,却不乏书香门第,尤其在晚清时出现了很有影响的家族。

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刘姓家族考中进士 1 人,考中举人 3 人,贡生 5 人,通过援例、议叙、世袭、考授、从伍等方式,授九品以上官职者13 人。

其中,职位最高的是明朝刘早,官至南京刑科给事中(正五品)。

现代胶州刘姓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云南、山西、河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云南据刘家店《刘氏族谱》(光绪年间刻本)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刘达偕贾、叶两姓表兄弟从云南移民山东,乘船至崂山西岸登陆,步行百里到达胶东大沽河西岸,遂定居于此,以“务农开店为业”,起名叫刘家店。

刘达墓原在刘家店村东,清光绪年间被大水冲坟,又起骨移于村南茔地,葬于茔地南边乾山巽向。

刘达妻王氏,生子刘世龙,是为二世祖。

刘世龙妻王氏,生二子,分别是长支刘大宾、次支刘大朋,今刘家店刘姓家族子孙,分两大支繁衍,均为刘大宾、刘大朋的后裔。

刘姓两大支派传至六世七世时,子孙陆续迁居大沽河两岸各处谋生,使刘家店刘姓家族迅速分布许多村庄。

长支派刘大宾的后裔,九世刘惠携四子于清顺治年间迁居圈子村(欲了解本族更多详细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这支从云南而来的刘家庄刘姓家族后裔,世代务农为生,虽然没有形成望族,但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成为胶州东乡刘姓的主要来源。

刘家店刘姓纂修族谱始于清光绪年间。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十二世刘文思创修合族全谱,惜未完稿而去世。

民国十五年( 1926 ),十三世刘珍泰受父亲刘文梓之命,继承伯父刘文思之志,对光绪谱稿加以考证补充,合谱初具规模。

至民国十六年,刘珍泰在族人刘珍鸾、刘鸿仪等人协助下,对旧谱详加考订,终于完成了刘家店刘姓家族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全谱。

是书于民国十六年清爱堂板石印数十部,分散各支收藏,经“文革”浩劫,今已很难见到。

光绪族谱拟定了从一世至二十八世的辈字定式,要求合族遵依,不致名冒讳犯。

长支从一世至二十八世为“始世大一,注春弘子,业存立复,正希恩(克)学(敬),修全敦睦,义忠厚思,保继述长”,其中“修、厚、述”三字用在底;二支一世至二十八世为“始世大一,注玉礼火,秉成永文,振鸿志守,芳德光明,亮传儒学,祧接宗功”,其中“芳、宗、功”三字用在底。

明永乐年间,刘姓人从云南迁徙胶州北乡,在今胶莱镇境内胶莱河边立村,因胶莱河南北通漕运,设有河闸,又是当地重要集市,故称闸子集村。

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刘锡筹从闸子集迁居徐家闸子河东立村,因地处胶莱河闸旁而叫刘家闸子村;清初,刘姓人从刘家闸子迁居胶莱镇东北,开荒立村,故叫刘家荒。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一户刘姓从云南迁徙胶州,在今营海镇境内一处岭地落户,后繁衍成刘家岭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刘姓人从云南狮子口红旗街(贵州有狮溪口)迁徙胶州北乡,落户于大高村以北,故称西北庄。

来自山西和小云南据谭家村刘衍庆(90岁)和刘奎声(88岁)等老人讲,明朝洪武二年(1369),刘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山东,在胶州、昌邑和掖县(今莱州)分别立了三个沙河村,胶州西南乡沙河刘姓便是其中之一。

刘衍郡(人大农工委主任)讲,1986年他到莱州,见过当地一个花名册,上面刘姓人姓名也有“邦”、“作”、“衍”等辈字,正好与胶州沙河姓吻合,证明此说不谬。

另据松园《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刘姓始祖兄弟两人(刘子祢、刘子琛)从云南洪洞县沙河村迁徙胶州,为怀念故乡,也在胶州立沙河村。

刘子祢有子四人,刘子琛有子五人,即刘增、刘福禄、刘泽、刘全、刘能、刘乾、刘冈、刘通、刘复,今沙河刘姓均为这兄弟九人的后裔(欲了解更多本族详细分布迁徙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刘衍庆老人讲,他记得沙河刘姓的辈字是:“清胜(圣)邦作(祚)衍,中(忠)正书(堂)常开,阅余思闲竹(至若思善助),远方客(克)贤(咸)来”,一共20世,一世用一个字,用完再续。

因无族谱佐证,因凭民间传抄,相互同音不同字处颇多,今并列存疑。

目前,辈字最大者为“清”,最小者为“开”。

据西门《刘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刘盘山兄弟从小云南槐村底移民胶州,在今胶西镇境内墨水河东侧一处荒芜人烟的地方落户,因当时看见移民饿殍遍野,感到透不过气来,遂立心闷村,现改称西门村。

十几年前,村里挖坟出土的墓砖有“心闷庄”字样,证明此说不谬。

来自河南明洪武初年,南直隶乐亭县人刘大洪因从军授百户,后由于渡江功升江阴副千户,调义勇卫,传子刘源,刘源又传子刘信。

明正统三年,刘信调任胶州守御所副千户,世袭守胶州。

刘信传子刘兴,刘兴传子刘洁,刘洁传子刘希尧,刘希尧传子刘廷仁,刘廷仁传子刘景,刘景无子传弟刘环。

刘环后裔因明亡失传。

这支刘姓也在胶州境内繁衍。

来自山东据前小河崖《刘氏家谱》(手抄本)记载,明洪武二年(一说永乐四年),刘志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迁居胶州西南乡张应村,是为张应刘姓始祖, 死后葬张应报恩寺前河南崖。

刘志有两个儿子刘邦畿、刘邦民(后裔迷失),三世失讳,四世刘振有八个儿子:刘建、刘显、刘清、刘庄、刘广、刘悦、刘庆和刘荣,兄弟八人(一说叔伯兄弟)及后裔四处迁播繁衍(欲了解更多详细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清末民初时,前官庄有位刘姓秀才担忧刘氏族人日繁,重名者和辈份混淆,便依据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制定了张应刘姓辈字,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一字一世,每世辈字都要带有相应该五行的偏旁,并亲自制定了20 个辈字,即“锡汝材炳基,钧济栋燿(耀)城,钟洪桓焇域,镇海梁燎增”,规定自张应刘第十六世起,一世用一个字,用完再续,自民国以来逐渐被张应刘姓族人普遍接受。

明朝末年,刘乙惯和刘乙统兄弟因逃荒从高密城律(今李家营镇境内)迁居胶州,刘乙惯定居大河流村,是为大河流刘姓始祖;刘乙统迁居西朱郭村(建国后改称朱郭刘),是为朱郭刘姓始祖(另一种说法,是刘从龙和刘从虎兄弟从高密城律迁来,是否字号不同,待考)。

这支刘姓也是西南乡刘姓三大来源之一,人称河流刘和朱郭刘(欲了解更多本家族详细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传说,刘从虎后人每年要到高密城律刘家祠堂“上影”,去早了人家不开门,晚了又要挨骂,于是就把刘姓族谱偷走了,城律刘姓发现后骑马追赶,偷谱人见骑马人赶上来了,情急之下便把族谱藏在桥洞里,事后发现刘姓前三世祖名讳被水浸泡无法辨清了。

朱郭刘和河流刘姓族谱在“文革”期间遭毁,故从其“轴子”上看,朱郭刘姓是从四世祖刘士俊开始记载的。

从大河流和朱郭两村刘姓看,目前均传至17世,可见兄弟两人分别立村的传说是可信的。

据刘山吉( 70岁)等老人讲,河流刘姓和朱郭刘姓先是从诸城逄戈庄迁居高密城律,然后又从城律迁居胶州,与刘统勋及刘墉父子同族。

此说不知确否?如果此说成立,据逄戈庄《刘氏族谱》记载,这支刘姓先世于明弘治年间从今安徽砀山县大刘家庄迁居逄戈庄。

朱郭刘姓辈字是“正吉修文德,名理选善良,忠诚传世宝,福瑞庆乾祥”。

明朝正德年间,刘姓从即墨迁居今胶西镇大刘家疃村,此支即墨刘姓人虽来的比较早,但人丁不旺,现大刘家疃村已无原刘姓人居住。

据小刘家疃刘文会( 87岁,曾参修家谱)等老人讲,清朝初年,即墨山东头村人刘泰昌因生活贫困迁居胶州,在今胶西镇境内墨河西岸王家庄沟西落户,后来刘姓人旺,遂改称小刘家疃村,现已传至12世。

后来,小刘家疃刘姓分支迁居佛乐村和高密李家营镇台雒村。

小刘家疃和西门两支刘姓成为西乡刘姓的主要来源。

清乾隆年间,诸城刘统勋(据《刘氏族谱》明中叶从安徽砀山县迁来)族人从高密张鲁迁居胶州马店镇大杜戈庄村和胶城,此后不久,张鲁刘姓有三户分别迁居胶北镇的肖家屯、南疃和北梁,经过200多年繁衍,张鲁刘姓成为胶州北乡刘姓的主要来源。

清朝中期,一户刘姓从泗水县迁居胶州,在今南关街道办事处落户形成了刘家村。

据刘家花园村出土的土地庙碑记载及老人口碑,明朝天启年间,刁员外在今胶莱镇境内建花园,高密张鲁刘姓人(此刘姓于宋代迁居张鲁,为明朝高密进士刘清源族人)为刁员外看守花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刘姓为主的刘家花园村。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南乡(今胶南境内)大张八村刘姓人迁居今里岔镇境内立村,名刘家村,后改名陡前岭。

传说清初,刘积官在李自成军中任练长,后起义军失败,刘积官从平度小官寨移居崔家庄,后崔姓绝嗣,刘姓成为村中主姓。

清光绪年间,黄县(今龙口市)人刘子善生活所迫到胶州谋生,初以贩卖小铁器为生,后在山货市东首开设周兴玉布店,成为胶城最大的布业商号,刘子善后裔主要在胶城和青岛繁衍。

来自卫所明初,刘姓人世袭灵山卫左所千户,因谱牒失传,只知明成化年间,其后裔刘真世袭正千户,明嘉靖年间刘琦世袭正千户。

这支刘姓人主要在胶南境内繁衍。

明中叶,另有一刘姓人世袭灵山卫左所百户,因无史料可据,有无后裔待考。

另据《胶南地名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于姓和刘、马姓人从胶州市迁居宝山乡东北处立村,因邻七宝山故称七宝山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