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兴起共24页文档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近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一、报纸的引进与发展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挑战迫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与外界保持连接,并了解国际间的形势动态。
西方国家的报纸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早引进中国的报纸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传教士带来的报纸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介,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这些传教士努力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兴起。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开始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
这些报纸既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意见和评论时事的重要平台。
报纸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报纸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近代报纸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报纸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推动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报纸的出现使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申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刊物,以其批评社会现象和呼唤民主自由的立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报纸的兴起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近代报纸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报纸的读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独立并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报纸的发展与挑战然而,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给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一些人对于报纸的控制和限制,也使得报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干扰。
此外,在报纸发展的早期阶段,报纸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新闻史 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二、《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宣传 斗争
(一)创办与发展
•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 办 • 这是中国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 报 • 早期是中共长江局领导,1938年迁往重庆, 后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领导 • 1946年由中共四川省委领导,1947年2月 28日被迫停刊
(二)与国民党的斗争
(一)《时事简报》
• 是由红军和当地政府兴办的一种张贴在外 的大字报,约3天1期。 • 内容: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 斗争清醒;红军工作情形 • 宗旨: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 观念的重要武器,不做文章,只登消息, 严禁扯谎。
(二)红社与《红色中华》
•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建立, 是临时中央的机关通讯社。 •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是党 在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中央级的铅印报纸。
• 1936年1月,《红色中华》复刊,1937年1月改为 《新中华报》,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 1937年4月创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
• 1939年2月《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兼 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 • • • • • •
党内刊物《共产党人》 八路军总政治部《八路军军政杂志》 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 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中国工人》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中国文化》 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中国妇女》 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稿《今日新闻》
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建 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
一、党中央报刊
•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把出版杂志、日报、 周报等内容写入决议 • 旧的月刊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 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专门讨论了党的宣传 问题
(一)《向导》和蔡和森
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一、什么是新闻事业?☐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四、最早的新闻事业—报业产生的三个阶段一、什么是新闻事业?☐“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机构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性活动。
”——郑保卫新闻事业的特点☐新闻事业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要经常性的进行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面对的受众人数众多,构成复杂。
☐新闻事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⑴语言媒介(口头新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典型事例:“马拉松的故事”⑵信号媒介——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消息。
典型事例:“烽火戏诸侯”;鼓锣示警。
⑶文字媒介手写的书信、军报、官文书、唐朝的进奏院状、露布、牌报等。
⑷印刷媒介邸报、小报、《京报》、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专门机构。
☐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新闻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新闻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递新闻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传播活动,没有产生真正的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新闻事业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全部的物质条件。
社会条件☐过去那种规模小,速度慢,非专门化、非大众化的新闻传播活动不能适应社会的信息需求,社会需要更新更快的职业传播媒介。
物质条件☐社会人口城市化→为新闻事业产生创造了天然的场所。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
《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精选】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精编》目录Ⅰ序言Ⅱ考前必知一、学校简介二、学院概况三、专业介绍四、师资力量五、就业情况六、历年报录情况七、学费与奖学金八、住宿条件九、其他常见问题Ⅲ考试分析一、考试难度二、考试题型三、考点分布四、试题分析五、考试展望Ⅳ复习指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新闻学概论》Ⅴ核心考点解析《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第三章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第六章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八章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第十六章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第二章科学的方法第三章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第五章编码的问题第六章宣传分析:解码及效果的最初理论第七章易读性测量第八章认知一致与大众传播第九章说服理论第十章群体与传播第十一章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第十二章议程设置第十三章知识沟假说第十四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第十五章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第十六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媒介第十七章媒介连锁企业和媒介集团第十八章全面的图景《新闻学概论》绪论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二章新闻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十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第十一章传媒业经营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第十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第十四章新闻选择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第十六章中国的新闻改革Ⅵ历年真题试卷与答案解析历年考研真题试卷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Ⅶ备考方略一、高分备考方略(一)考研英语(二)考研政治(三)考研专业课二、辅导班推荐(一)公共课(二)专业课三、教材与辅导书推介(一)公共课(二)专业课四、考研必备网站推荐Ⅷ资料推介硕考网祝您2014复旦大学考研金榜题名,加油!Ⅳ复习指南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本章复习提示本章主要讲述了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