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香炉文化

合集下载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序】本篇主要讲述各种香炉的材质、款式及用途,在传统香文化中,属不可划缺的基础要素。

自商周时期始,经历了多次高峰之升华,炉具已成地位、底蕴、艺术、文化、收藏之象征。

由此可见,人们对炉之爱戴颇深。

且甚有各处圣贤为其爱炉吟诗作对,名扬世界,实为炉、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述】自远古起,一切能用以熏燃香物的器皿,均可称作“香炉”。

而炉之用途甚广,其遥至巫术、祭祀于各仪,再演焚香、装潢于各殿,后作气控、取暖于各居,妙更风水、气场于各局。

终为文豪、学者所颂,在诗歌横溢的年代,常被以炉喻志。

此外,还是宗教里盛存贤灰、福报之容体,无量也。

知音,因律明心;知茗,茶会良朋;知香,贤为芳聚。

自古以来,宫中有赐御香之例,证相位身份;民间有赠香合之俗,证相知情谊。

无论自方妙享,还是材料予友,均属香之情怀。

故,赋、论、品、斗香等美事,是传统香席中极高雅之举。

日本奈良始,就有香会,且逢节香赠亲友是为惯俗。

无异于其他民族,日本早于绳文时代已有熏祭用陶炉,可落后的工艺一直未得改善。

直至古坟时代末,陶器分两派,“土师”属古代遗留的工艺;“须惠”则是朝鲜引进之新制技术,虽短暂流行,但终迎低谷。

唯“唐物”传入后,又随着香与禅之日益兴盛,才酝酿出日本最早专于熏香的炉具。

大不列颠泰特美术馆内,藏有古代香貌的复刻。

油画“魔法环”所遗存之事,须溯至巫术时代。

见女巫围炉划界烹煮香药,是作仪式净化一切。

世上最早的香炉应用,该属此类。

后来,罗马帝国日渐壮大,更利于天主教会传播上帝福音,从而派生出多种礼仪用炉,因此形成了早期的欧陆香学。

【材】红木类木质炉具属近代常物,民间多见如漆、杉、柚木等品。

而清宫虽少闻材炉,但甚有上乘木座香托,十分精美。

如今,市商逐颖,款多且新意。

高档至红木仿古炉,其面无需雕琢,足有山水诗画般秀景供赏,并相当耐用。

但为木质,终惧高温,以防其油性流失等破坏木质之情况,尽勿焚烤事。

竹根类唐句“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说的是竹贵之情。

香炉发展历程简述

香炉发展历程简述

香炉发展历程简述
香炉是用来燃烧香品的器具,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香炉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这些古代文明中,香炉被用来进行宗教祭祀仪式。

那时,人们将香炉作为聚会场所的焦点,并燃烧香草和木材来祭祀神灵。

在古代中国,香炉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文明时期。

最初,香炉是青铜或陶瓷制成的。

这些香炉由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使用,用于祭祀、宗教仪式和重要的场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炉在中国文化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香炉的形状和材质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宋代,香炉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品。

当时的香炉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动物和人形的形状,有的是仿佛宫殿和花园的建筑物。

宋代的陶瓷香炉也非常著名,制作精美。

在日本,香炉的使用从中国传入,并逐渐发展成独特的日本风格。

日本的茶道中,香炉被广泛使用,以提供茶室内的清香,并增加仪式的庄严感。

日本的香炉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香炉的形状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

现代香炉多采用不锈钢、玻璃等材料制作,具有电子加热功能,方便使用和携带。

另外,一些新型香炉也具有空气净化的功能,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

总的来说,香炉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并在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用途。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香炉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宗教信仰的渴望。

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陶瓷不仅被用来作为生活工具和装饰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愿望的追求。

本文将以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为话题,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一、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国情怀:陶瓷作为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人们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意。

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或普通百姓,他们通过陶瓷的造型、图案或文字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

2. 宗教信仰:在古代,宗教信仰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陶瓷常常以佛陀形象或佛教故事为题材,传递着虔诚信仰和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3. 社会风气:古代陶瓷制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例如,宫廷陶瓷常以贵族生活和宴会场景为题材,体现了尊贵和奢华的社会阶层差异。

4. 自然至美:陶瓷艺术中常以自然景物和动植物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这种以自然至美为主题的陶瓷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欣慰。

二、古代陶瓷的象征意义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媒介,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象征意义:1. 福寿安康:陶瓷制品中常常出现如福、寿、康等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饰,代表着人们对幸福、长寿和健康的美好愿望。

2. 春夏秋冬:陶瓷作品往往以四季变化为主题,通过描绘四季景色的变幻和农事生活的进行,象征着岁月的轮回和生命的变迁。

3. 阴阳平衡:中国古代哲学对阴阳概念的重视也在陶瓷中得到了体现。

通过黑白相间、阴阳对比的装饰手法,表达了生命的平衡和和谐之道。

4. 道德品质:陶瓷制品中经常出现以孝、仁、义、智等为主题的图案或文字,传达了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要求。

三、古代陶瓷的重要地位古代陶瓷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十分独特。

浅析一件白釉八角透雕熏炉

浅析一件白釉八角透雕熏炉

浅析一件白釉八角透雕熏炉作者:潘汀兰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8期摘要:何为熏炉,它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原本仅有实用价值的一件生活器物,发展增加了其艺术价值,被众人,尤其是文人所热衷的艺术欣赏品。

本文通过分析一件德化的八角熏炉,从材质、造型、功能的发展,及产生与名称的界定,来阐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德化白瓷;熏炉;清代如图片一所展示的,该熏炉是清代的“白釉八角透雕熏炉”,其尺寸为15cm×15cm×11.2cm。

白釉八角透雕熏炉又称马可波罗香炉,由炉盖、炉身、炉座三部分组成,是一个组合器物,其整体呈八角结构,造型匀称,端庄古朴。

通体施象白牙釉,釉色白里泛青,瓷胎细腻通透。

炉盖镂空,为出烟所用,刻有卷草纹、几何形纹样,顶部中心和边上还有捏塑的花型小球。

炉身雕刻植物纹浮雕,且在炉身外壁饰有四个精细的“S”形耳,炉身有八个“S”形足跟与其相应。

炉座由八个低足支撑,简洁大方。

从该熏炉的贴花、印花、镂空,都可以断定为贵族使用的器具。

其在欧洲非常出名,因为传说是马可波罗从德化考察而带回欧洲的,并且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一、熏炉的产生《辞海》对“熏炉”的解释为:“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熏炉”又称熏笼,是中国古代用以熏香的器具,它随着熏香习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至汉代以后,熏香炉的材质逐渐开始多样化了。

例如西汉时期,除了青铜质的熏炉,还有陶质、铁质、银质熏炉;至东汉时,铜熏炉的数量急剧减少,这与汉代青铜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联,从而高级釉陶器、瓷器取代了其位置;到了两晋时期,则还有青花熏炉等。

据《周礼》记载“庶氏掌除毒盛,以攻说槍之嘉草攻之”,“剪氏掌除蠹物,以攻禁攻之。

以莽草熏之,凡庶盛之事”。

《诗经》中也写道“穹窒熏鼠”。

所以可见,西周就有用香草熏杀虫害的风俗,但熏炉真正的产生时间并没有确切的定论。

战国晚期出现了盖面镂孔的豆形陶熏炉(如图一),与西汉前期流行的圈足型陶熏炉形制一样。

元代钧窑香炉

元代钧窑香炉

元代钧窑⾹炉 1970年12⽉的⼀天,内蒙古⼤学历史系的学⽣们来到呼和浩特市⽩塔东南约500⽶处与当地农民⼀起参加⽣产劳动,⽆意中挖掘出了2个⿊釉⼤瓮,2个瓮上都盖着⼀件圆形铁器,搬开锈蚀不堪的铁器,⼏件精美的瓷器顿时呈现在⼈们的眼前,⼈们惊喜地发现,2个⼤瓮内共藏有6件瓷器。

当地⼲部群众⽴即把这批⽂物交到了内蒙古博物馆。

这批出⼟的珍贵⽂物中,⼀件⾹炉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

⾹炉呈天青⾊,由于施釉较厚,烧制时⾊釉倾斜流于器表,形成“蚯蚓纹”。

它造形美观,古朴典雅,浑厚凝重。

炉⾼42.7厘⽶,炉⼝直径22.5厘⽶。

⾹炉直⼝,腹部⿎圆,底部接3个兽⾜。

⼝部两侧各有⼀长⽅形直⽿,⽿下部另有兽形⽿直接颈腹部之间,⾹炉颈部刻有3个麒麟,在正⾯两个麒麟之间有⼀⽅形题记,其上阴刻“已⾣年九⽉⼗五⼩宋⾃造⾹炉⼀个”15字楷书铭⽂,⾹炉的腹部还雕贴有兽⾯衔环铺⾸纹饰。

据史学家考证,这批出⼟的瓷器属于元代窑藏,⽽这件⾹炉出⾃钧窑。

⾹炉使⽤釉⾊以青、蓝、⽩为主,⽽且釉⾯上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已⾣”是古代⽐较常见的⼲⽀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存在60年⼀周期的问题,元代有2个“已⾣年”,⾹炉出⾃哪个“已⾣年”成为了值得史学家考证的问题。

史料记载,元代的2个已⾣年,⼀个是元定宗皇后海迷失称制时期,即公元1249年;另⼀个是元武宗⾄⼤⼆年,即公元1309年。

史学家普遍认为⾹炉产⾃1309年,原因是,公元1249年元朝尚未统⼀,战乱不断;⽽公元1309年,元朝统⼀全国已达3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包括瓷器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史学家可推断这件⾹炉应该是元代中期钧窑的产品。

公元10世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呼市东郊⽩塔附近建⽴丰州城,⽽钧窑⾹炉的出⼟地点恰巧在⽩塔西北⾓,由此可推断⾹炉很可能是当时寺庙使⽤的佛前供器。

由于元代晚期战乱重起,钧窑⾹炉等⼀批器物被埋藏地下。

内蒙古博物院历史部的苏冬说:“元代寺庙使⽤的多为⼩⾹炉,⽽这件钧窑⾹炉体积较⼤,极为罕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雷国强杨盛侃从艺术与工艺角度考察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风格,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在造型艺术上具备精致端巧、简练大方的特点;在釉色呈现上具备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的特点;在装饰艺术上具有摒弃繁缛、精致明朗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上具备精耕细作、不惜工本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件古代陶瓷作品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它的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的分析以及制作年代的考定、经济价值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放在与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坐标体系中去解读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去品鉴其所代表的时代审美旨趣,去感受它所传达的时代社会精神风貌乃至世风人情。

即在艺术品鉴与审美鉴赏方面,还要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有着什么样的艺术审美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关于器物制作的哲学指导理念层面上,一直遵循着“道器”的传统概念与准则。

何为“道”与“器”?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宇宙间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存在着两种情势,一是无形的气场运动,即为“道”;二是有形的形象变化,即为“器”。

《易经·系辞》对此归纳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的《道德经》亦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意谓先有道后有术,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生命之源。

在中华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中,人们的行为处世以及造物作具,均遵循着“道”与“器”相统一的传统。

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源头上来看,中国陶瓷艺术一开始就遵从和倡导“道”与“器”并重的传统观念。

所谓“道”就是理,即理念与思想;而“器”则指尚用,即为用具、形状。

作为形而上之“道”和作为形而下之“器”,都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所以每个时代的陶瓷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

正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和规律,南宋龙泉青瓷香炉从设计到制作成形、修坯上釉,再到遴选出售的整个过程,虽然由许多人根据不同的分工来完成,但他们都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道”的影响与约束,因此他们能够统一行动,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共同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用他们特有的心智与行为模式来完美复制和投射到他们所创造的作品——青瓷香炉之上。

古代香炉 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香炉 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香炉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香炉是中国文化中一件重要的文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香炉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

香炉制作精美,形态各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心灵追求的向往。

在古代,香炉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青铜香炉、陶瓷香炉、玉石香炉等等。

每一种香炉都有其特定的工艺特征和象征意义。

青铜香炉是古代的主要类型,其制作工艺复杂精湛,常常以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为题材,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陶瓷香炉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绘画技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常常被用于寺庙或宫廷的祭祀和礼仪场合。

玉石香炉则被视为稀世珍宝,其材质纯净,制作精致,常被用作贵族收藏或皇室赏玩之物。

古代香炉的使用方法也非常丰富多样,人们常常将香炉作为一种崇拜神灵或祖先的方式,通过燃烧香火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此外,香炉还被广泛用于宴会、婚礼、葬礼等各种场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燃香的过程中,香烟袅袅,弥漫着一种淡雅的香气,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总而言之,古代香炉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意义的艺术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它的种类繁多、使用方法多样,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装饰和仪式的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古代香炉的意义和影响还延伸至今,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代香炉的冷知识。

首先,我们将探讨古代香炉的起源,了解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最早的使用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香炉的种类,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不同款式和材质。

然后,我们将深入了解古代香炉的使用方法,包括点香的技巧、香炉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分析古代香炉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它在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古代香炉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看看它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上)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上)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上)雷国强李震 / 文中国的香文化是华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其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作为焚香工具的香炉,其最早的出现时间,据目前的考古实物资料可追溯到西汉及战国时期的熏炉。

当时的熏炉以制作材料分之,主要有青铜和陶质两大类。

自东汉后期至南北朝,中国制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瓷香炉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易生锈方便使用的特点渐成主流。

隋统一南北割据,入唐之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文化勃兴,用香制度已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生活用香也已成为文人及士大夫阶层追求素雅和有灵性生活的一种方式。

此时的香炉之造型与前期博山炉等炉具相比较已趋于轻便简易,更适合于日常生活的使用。

但就其形制而言,瓷质香炉之造型仍以模仿金、银材质熏炉为主。

宋代崇文抑武,科技领先,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继唐以来的又一座高峰。

此时中国的香文化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香已成为日用生活的重要消费品,用香也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香具的生产与制作的发展角度来考察宋代香炉的制作工艺,可概括出以下四大特点:其一,瓷质香炉已取代金银材质熏炉成为主流;其二,就宋代香炉之造型而论,特别是南宋时期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所生产的香炉已基本摆脱单纯模仿金、银、铜香具之造型,而进入立足仿古同时结合瓷器制作工艺特点与适合于当时的用香制度,有利于方便实用的工艺发展追求阶段;其三,宋元香炉已出现了很多无盖、方便使用的简易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南宋多于北宋,元代又多于南宋;其四,宋代瓷器工艺发达,品质与产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纹饰也更丰富,香炉形成了朴实、大雅、简约、洗练的艺术风格。

南宋是中国瓷质香炉生产与制作进入鼎盛发展的时期,其中最具特色和最有艺术品质的香炉还是当时由官窑和龙泉窑所生产的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

本文主要以历年来考古发掘、各地窑场所发现出土,由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南宋龙泉青瓷香炉为标准件,以及从龙泉窑址所采集的南宋龙泉青瓷香炉标本为考察研究样本,从其款式造型分类点评鉴赏入手,再就其艺术成就、文化积淀展开讨论,以飨读者诸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瓷香炉文化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把最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

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

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如精美而薄如纸的蛋壳陶。

“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

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香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豆”和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鼎”。

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为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我们的祖先不惜倾其所有,用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

“鼎”虽然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

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

一个香炉一尊神,从敬佛礼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地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瑟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音相伴,又有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

在漫长岁月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上香敬神祭祖,于是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黑陶文化为标志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自夏、商、周至秦、汉时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大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出土的青铜礼器为代表,最早的属于夏代。

中国的原始青瓷几乎与青铜器同时产生,商代的原始瓷器,在中原和江浙等地均有发现,常见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双耳簋等,造型与今之香炉器型大同小异。

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渐融入,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

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禅宗由此肇始。

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时期,陶瓷器香熏炉上精美的莲花图案广为流行,而莲花代表了佛教文化。

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普遍使用。

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

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邢窑琴炉唐代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

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唐代邢窑琴炉是唐代王室贵族使用的器物。

我曾走访考察各地古窑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从未见如此精美的琴炉,让人爱不释手。

琴炉高5.2厘米,直径5厘米,炉口径为3.3厘米,造型如此规矩,工艺如此精致,邢窑的不同凡响身价可见一斑。

炉内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纯净均匀,釉质肥厚,雪白莹润,足底露出胎骨,可见瓷土淘洗极其仔细。

炉为束颈卷沿,广肩鼓腹,三只兽足鼎立,向外撇开,十分强健有力,颇具盛唐遗韵。

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

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陆羽所着《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出一辙。

古代文人颇有雅趣,他们喜好琴棋书画。

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宴乐场上、文人雅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

弹琴人在弹琴前很注重礼仪,一般会对月、沐浴、净手、焚香。

在书斋里点一炷香,弹一会琴,香气氤氲,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飘来的幽香,犹如身入仙界,到达物我两忘之意境。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

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精。

青釉鬲式炉,为龙泉青瓷中的精品,仿青铜炉,系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

宋代有焚香和祭祀的习俗。

当时,宋代的窑场大量生产焚香炉具,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名气最大。

尊龙泉鬲式炉大气而高贵,它高12.5厘米,口径14.5厘米,炉内施釉,平唇微外斜,炉沿呈淡色紫口,短直颈,腹部挺拔圆鼓,肩部有一圈凸棱,自腹部至足背凸起三条棱筋,微露白痕,俗称之为“出筋”。

下承三足,每足内侧各有一小孔。

三足底部无釉处露胎,有火石红斑为“朱砂底”。

三足内应为空心,我在龙泉大窑遗址考察时,见过残器。

炉通体施青釉,光泽温润,有冰裂纹。

整个炉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曲直结合,釉色青翠碧绿,釉面莹润如玉,为龙泉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龙泉鬲式炉产生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

进入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经济空前发展,宫廷用瓷增加,外贸出口扩大等,使得龙泉青瓷蓬勃发展,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白胎厚釉、釉色明澈温润,苍翠如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最具魅力。

明成化仿哥窑竹节炉哥窑以其产品周身冰裂、变化万千而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尊哥窑竹节香炉,系明成化年间的官仿书房香炉,清丽雅致,难得一见。

这尊明代成化香炉,高6.5厘米,直径9.5厘米,胎骨厚重,内外壁均施有浅青釉色,通体满布黑色开片,纹片大小相同,自然生动。

造型古朴,制作精巧,形状为竹节,节节向上,腹空心虚,令人遐思。

炉内底留出深灰色的胎骨,炉底足部无釉处为铁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炉下装三个蹄形足,给人以稳重、典雅之感。

哥窑相传龙泉章氏兄弟中兄长主事之窑,称哥窑,但未见宋人记载。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

哥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

哥窑美丽精致的开片,令世人为之惊叹,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代不乏人。

其实开片的形成本是烧制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因胎骨和釉面在高温下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膨胀系数一致,釉面就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会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

哥窑自然的冰裂纹,人们称之“金丝铁线”,其实是“无意插柳柳成荫”,这给哥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古人为何要钟情竹节香炉呢?这恐怕与竹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所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早在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竹”字,及同“竹”有关的字。

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人们还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来比喻纯真的爱情。

竹,又谐音“祝”,“祝福”给人幸福和吉祥的颂词。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

竹的自然生长形态,具有经风霜而不凋残的坚强生命力,它使人联想到中国君子的正直、高洁、虚心、廉洁和不屈的高尚品德。

明嘉靖瓜楞青花炉明代瓜楞青花香炉,属于典型的文房香炉,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由景德镇窑烧制的,造型轻巧玲珑,惹人喜欢。

这尊瓜楞青花三足香炉,开光图案,菊花纹饰,画意生动,典雅精美。

香炉制作的工艺比较讲究,能拉出这般造型的坯,是很不容易的,定是一位高手。

炉内胎和炉底均施满青白釉。

两耳之间宽度为9.5厘米,高度为8.5厘米。

腰间有青花如意纹图案,两只高高耸起的耳朵,同明朝官员的帽子颇有点相似之处。

明代嘉靖朱厚熜是一个道教皇帝,而这尊香炉双耳图案上留有八卦的内容,恰好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他称帝之后不重朝政,宦官和严嵩及其党徒把持朝政,穷奢极侈,他仍旧一心追求长生不死。

朱厚熜一方面广征道士方士之流,另一方面又是好色之徒,令礼部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女子数千人进宫。

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做“红铅”,炼丹制药:将处女月经和药粉经过搅拌、焙炼,形如辰砂。

据说这些药物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和增强性欲的作用。

嘉靖每日不是与道士混在一起炼丹求仙,就是与后宫的美女游龙戏凤。

香炉所用的图案为菊花,线条流畅,色彩层次分明。

菊与兰、梅、竹一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花、姿、色、韵,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嘉靖崇信道教方术,纹饰多具道教色彩。

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一书东汉越窑褐釉香熏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

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

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

南北朝洪州窑香炉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

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用11年时间撰写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这是他继《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古瓷的学术专着,也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中华香炉文化为主题的着作,作者结合长年累月田野考古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器型窑口的介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填补了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

[1] 新华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