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管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单位

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单位

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单位1、螺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例:螺纹钢Φ20mm(直径)×12m(长度)计算:20×20×0.00617×12=29.616kg2、钢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壁厚mm×0.02466×长度m例:钢管114mm(外径)×4mm(壁厚)×6m(长度)计算:(114-4)×4×0.02466×6=65.102kg3、圆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圆钢Φ20mm(直径)×6m(长度)计算:20×20×0.00617×6=14.808kg4、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边宽(mm)×长度(m)×0.00785 例:方钢50mm(边宽)×6m(长度)计算:50×50×6×0.00785=117.75(kg)5、扁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0.00785 例:扁钢50mm(边宽)×5.0mm(厚)×6m(长度) 计算:50×5×6×0.00785=11.7.75(kg)6、六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对边直径×对边直径×长度(m)×0.00068 例:六角钢50mm(直径)×6m(长度)计算:50×50×6×0.0068=102(kg)7、钢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7.85×长度(m)×宽度(m)×厚度(mm) 例:钢板6m(长)×1.51m(宽)×9.75mm(厚) 计算:7.85×6×1.51×9.75=693.43kg8、扁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长+边宽)×2×厚×0.00785×长m 例:扁通100mm×50mm×5mm厚×6m(长) 计算:(100+50)×2×5×0.00785×6=70.65kg9、方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4×厚×0.00785×长m 例:方通50mm×5mm厚×6m(长)计算:50×4×5×0.00785×6=47.1kg10、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边宽)×厚×0.0076×长m(粗算)例:角钢100mm×80mm×8厚×6m(长)计算:(100+80)×8×0.0076×6=65.67kg(表65.676)11、不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0.015×长m(粗算) 例:角钢50mm×50mm×5厚×6m(长)计算:50×5×0.015×6=22.5kg(表为22.62)【其他有色金属】黄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厚×0.0267×长m 例:黄铜管20mm×1.5mm厚×6m(长) 计算:(20-1.5)×1.5×0.0267×6=4.446kg紫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厚×0.02796×长m 例:紫铜管20mm×1.5mm厚×6m(长) 计算:(20-1.5)×1.5×0.02796×6=4.655kg铝花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长m×宽m×厚mm×2.96 例:铝花板1m宽×3m长×2.5mm厚计算:1×3×2.5×2.96=22.2kg黄铜板:比重8.5紫铜板:比重8.9锌板:比重7.2铅板:比重11.37计算方式:比重×厚度=每平方的重量。

铜管壁厚的确定

铜管壁厚的确定

承压铜管壁厚计算举例如下,其强度计算公式(即壁厚计算)为:S≥P*(C+Dn)/2[σ]式中:S为壁厚计算值,mm;P为工作压力,MPa;Dn为圆管内径,mm;(其他管型时另有计算规定)[σ]为铜材许用应力,按软态紫铜管取为41.2MPa,(已考虑焊接后铜管变软);C为附加余量,主要是腐蚀余量。

(钢管一般取0.3~0.5mm,铸铁取1.0mm,铜可取≥0.2mm)。

可以看出,承压所必需的壁厚只是上式中的第一项数值。

对于φ20紫铜管、工作压力1.0MPa时承压所需的壁厚数值,按上式计算为0.246mm。

在此基础上,加上铜管的壁厚偏差≤0.04mm(铜管标准规定)、机械胀管时壁厚减薄量约为0.03mm(实测值为壁厚的5%上下),该项值总和为0.316mm。

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这一壁厚,就可保证散热器在压力1.0MPa的条件下可以安全使用。

我国现在推广生产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其立柱铜管的最小壁厚定为0.6mm,减去上述的承压所需壁厚0.316mm,尚余0.284mm,这就是计算公式中的附加余量数值。

根据北科大试验所得数据,PH=12时的年腐蚀率为0.0178mm/a,两者相除,约等于15年。

这就说明,现有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在高碱度水质,且未除氧的条件下仍可有15年的安全使用寿命。

参照图2,在PH7.5~9.5的中碱度水质条件下,如果年腐蚀率按0.005mm/a分析,可有50年的耐蚀年限,在此条件下留有充分的余地,也可保证散热器的使用寿命30年以上。

在液压书本里找到的公式:(压力Mpa×管径mm)÷50经验常数=壁厚mm。

注意:压力指高压安全压力(常规空调应该为2.5Mpa,汽车空调应该为3.0Mpa),空调在停止使用时的蒸发器部分压力=冷凝压力,所以也应该选 2.5Mpa,如果蒸发器铜管选10mm直径,铜管壁厚应该不小于0.5mm,现在厂家使用0.35甚至0.3壁厚的铜管,是在吃安全系数。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如下:
1. 外保温面积
外保温面积 = 被保护的外墙表面积之和
2. 内保温面积
内保温面积 = 被保护的系统内部净面积之和
3. 外保温阻热损失
外保温阻热损失 = 外保温面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系统导热系数×热导率损失率
4. 内保温阻热损失
内保温阻热损失 = 内保温面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系统导热系数×热导率损失率
5. 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系数 = (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单位热量传导率
6. 热导率损失率
热导率损失率 = 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单位热量传导率÷单位长度×单位横截面积
7. 热桥损失
热桥损失 = 内保温面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热桥面积×热桥系数
8. 效率
效率 = 热桥损失 + 热传导系数×内保温面积×热导率损
失率
铜管保温的计算公式应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铜管,但需要注
意的是,具体的计算公式可能会因为铜管保温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铜管米克重计算公式

铜管米克重计算公式

铜管米克重计算公式
铜管的米克重计算公式有多种,具体如下:
对于紫铜管和纯铜管,每米重量(kg)=0.02796×壁厚×(外径-壁厚)。

对于图纸有要求重量的铜管,使用精度为0.1g的天平称进行称重。

另一种方法,取200mm±10mm长度的铜管将两端口磨平后,要求端口与轴线垂直且无缩口现象。

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用1mg 精度的天平称重,计算单位长度的重量,即为米克重。

还有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米克重=长度/重量×1000。

铜管每米重量的计算公式为:PI x (外径² - 内径²) x 密度/ 4,其中PI为圆周率(约等于3.14),外径与内径的单位均需一致,密度为铜的密度,约为8.96克/立方厘米。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管道中流体流量的一个重要公式。

在工程学和流体力学领域中,流量计算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流体流量的准确测量对于很多工程设计和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利用管道的几何参数和流体特性来计算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量。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Q = C * A * VQ表示流体的流量,单位为m³/s;C为流量系数;A为管道的截面积,单位为m²;V为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单位为m/s。

在这个公式中,流量系数C是一个经验常数,它取决于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壁面摩擦系数等因素。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管道都有相应的流量系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全绝缘铜管来说,其流量系数一般为0.61。

这个数值是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是一个经过验证的常数。

针对全绝缘铜管的流量计算公式可以写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计算管道的截面积A和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V。

对于圆形管道来说,其截面积A可根据管道的直径D计算得出:A = π * (D/2)²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159。

根据截面积A和流速V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流量,通常还需要考虑流体的密度ρ和粘度μ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流体在管道中的运动状态,进而影响流量计算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精确的流量计算。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估算管道中流体的流量。

在工程设计和运行中,准确的流量计算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选择流量系数和准确计算管道的截面积和流速,我们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流量数值,为工程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全绝缘铜管流量计算公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为工程师和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计算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流量计算工作。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节能与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对管道的保温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铜管保温是一种常见的保温方式,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但是,如何计算铜管保温的厚度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铜管保温需要考虑的因素1. 温度差:保温后铜管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

2. 环境温度:铜管所在环境的温度。

3. 热导率:保温材料的热导率。

4. 铜管直径:铜管的直径会影响保温层的厚度。

5. 管道走向:管道走向会影响保温层的厚度。

铜管保温计算公式铜管的保温厚度的计算公式是:δ =(K(t1-t2))/2πkqw,其中:1. δ:保温层的厚度(mm)。

2. K:安全系数,通常取1.05。

3. t1:管内介质的设计温度(℃)。

4. t2:环境温度(℃)。

5. k:保温材料的热导率(W/mk)。

6. q:放热量(W/m)。

7. w:管道周长(m)。

8. π:圆周率,取3.14。

该公式计算出的保温层厚度为最小值,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计算结果添加一定厚度的冗余量,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注意事项在进行铜管保温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保温层的材料要选择优质的、导热系数低、不吸潮、不发霉、不易老化的材料。

2. 保温层的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和使用要求。

若保温过厚会增加成本,并且会增加管道的体积和重量,不利于运输和维护,而保温过薄则会降低保温效果。

3. 在安装保温层前应确保铜管表面干净、无油污及其它杂质,避免影响保温效果。

4. 在保温层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密封性,保证保温层能够完全包裹住铜管,避免保温层出现裂缝、孔洞或空洞。

总之,铜管保温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计算。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保温层的材料、厚度、施工质量等方面,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