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与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与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与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设计理念,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谐、平衡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师善于观察和利用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使其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借景”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氛围。

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和谐。

这种思想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追求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

这种对称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中国人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中国人善于利用当地的材料,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南方的建筑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而北方的建筑则多使用砖石和土坯。

这种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实用考虑,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例如,屋顶上的飞檐和琉璃瓦,象征着中国人对神灵的崇拜和保护。

宫殿和庙宇中的龙、凤等图案,则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

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理念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建筑与宇宙相连接,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古建筑展示古人的智慧的例子

古建筑展示古人的智慧的例子

古建筑展示古人的智慧的例子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0个例子,每个例子都展示了古人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方面的智慧。

1.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长城展示了古人在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方面的智慧。

长城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山脉和河流的自然屏障,同时结合了城墙、烽火台和关隘等防御设施,以保护边疆安全。

2.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故宫展示了古人在宫殿设计和规划方面的智慧。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采用了对称和轴线对称的设计原则,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宫廷文化和风水理念。

3.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一,泰山展示了古人在山岳规划和登山工程方面的智慧。

泰山的登山道路蜿蜒而上,沿途设置了石阶、栈道和亭台等设施,使得登山过程既安全又舒适,同时又能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

4. 雁栖湖畔的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展示了古人在园林设计和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水系规划和景观布局,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5. 乐山大佛: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乐山大佛展示了古人在雕刻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智慧。

乐山大佛高达71米,整体雕刻精细,同时采用了空腹式石雕的技术,使得大佛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稳定地屹立数百年。

6. 雁荡山的悬空寺:作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奇迹,悬空寺展示了古人在建筑结构和工程施工方面的智慧。

悬空寺位于陡峭的山崖上,通过巧妙的悬挂和支撑结构,使得寺庙能够稳定地悬挂在崖壁上,给人以惊险和神秘的感觉。

7. 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莫高窟展示了古人在壁画绘制和洞窟工程方面的智慧。

莫高窟内有数千尊佛像和壁画,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在洞窟结构和壁画保护方面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8.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平遥古城展示了古人在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方面的智慧。

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二)

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二)

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些科技和智慧。

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个主题,进一步了解古代建筑师们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科技奇迹。

一、木构建筑和榫卯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而木构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一种将不同的木料通过雕刻和组合相互连接的结构方式,它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者其他金属连接件,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结构的关键在于榫和卯的制作。

榫是指在木料的末端雕刻出的凸形零件,而卯则是在木料的中间雕刻出的凹形零件。

通过将榫和卯精确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了牢固的连接。

榫卯结构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发明。

这种结构不只在木构建筑中使用,在木质的家具、传统工艺品等方面也都运用广泛。

榫卯结构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稳固性,还简化了施工过程,减少了使用金属连接件的成本,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

二、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建筑中另一项独特的科技创新。

它是指在建筑物的底层搭建一种类似柱廊的结构,并使用支撑柱将其悬挑在地面之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地面空间,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

吊脚楼的设计与施工相对复杂,需要精确计算悬挑的长度和角度,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这种设计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水乡地区尤为常见,因为当地经常发生洪水,吊脚楼可以有效地避免建筑被水淹。

吊脚楼的设计和构造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师在防水技术方面的造诣,还体现了他们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深刻理解。

这种建筑科技的创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有更好的保护和适应能力。

三、漏雨式屋檐瓦片漏雨式屋檐瓦片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又一项独特科技。

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屋檐瓦片,可以使雨水沿着瓦片表面流动,不会渗透到屋檐下方的建筑结构中。

漏雨式屋檐瓦片的形状与普通的瓦片不同。

它的一端稍微翘起,形成了一个凸起的脊状结构。

这种形状使得雨水无法直接滴落到屋檐下方,而是被引导到瓦片的侧面,再通过瓦片上的凹槽流走。

历史建筑感受古代智慧

历史建筑感受古代智慧

历史建筑感受古代智慧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或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更是展现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建筑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代智慧的瑰宝。

本文将通过对历史建筑的观察和研究,一窥其中蕴含的古代智慧。

一、建筑布局体现人文关怀历史建筑的布局往往凸显了人文关怀的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常见的“画龙点睛”设计,通过在大门或主建筑物入口处设置精心雕刻的石雕、石柱或文化寓意的标语,以突出整个建筑群的气势和主题。

这种设计不仅使人心生敬意,还以精巧的艺术工艺和形式,展示了古人对于环境美化和人情味道的独到见解。

另外,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常常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独特利用。

比如,在中国的紫禁城中,宫殿建筑的布局严谨而独特,既兼顾到了建筑美学,又考虑到了空气流通和太阳光照射的合理性。

这种布局不仅使整个建筑群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于人居环境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二、建筑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历史建筑的魅力也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融合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成就。

在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尖塔和复杂精美的雕刻,这些都是当时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

而在中国的古代庙宇中,色彩斑斓的琉璃瓦、精巧的彩绘和雕塑,更是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此外,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智慧的工作。

在修复古代建筑时,必须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保存和现代建筑安全的需求,以及技术的可行性。

修复工程师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持历史建筑原貌的同时,进行合理的修复与保护。

三、历史建筑传承文化记忆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它们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法老王的陵墓,它们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形式,展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壮丽思想和建筑技能。

古代建筑的艺术与智慧

古代建筑的艺术与智慧

古代建筑的艺术与智慧古代建筑是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它们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审美观念,又承载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宏伟宫殿、古希腊的雅典卫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都代表了当时人类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巅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智慧与艺术。

一、建筑结构的智慧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经验丰富且多样。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斗拱”结构,通过砖石的互相压力来分担重量,同时形成稳固的支撑体系。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减轻重力对建筑物的负担,还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在古埃及,建筑师们利用金字塔形状来承受重力,通过金字塔的底部支撑结构,使得整个建筑物稳定而坚固。

这些古代智慧的结构设计,展示了人们对建筑力学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二、建筑的美学价值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细节。

中国的古代建筑注重体现自然美和哲学思想,尤以庭院建筑最为典型。

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山水园林,以独特的山石摆放和水景构造,营造出宛如仙境的景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古希腊的建筑强调比例与对称,雅典卫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其立面平衡、柱子比例匀称,充满了和谐与美感。

这些古代建筑通过雕刻、彩绘、雕塑等艺术手法,让建筑展示出丰富的艺术审美。

三、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

建筑往往是宗教仪式和宗教礼拜的场所,因而需要反映宗教信仰和修行观念。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祭祀和永恒灵魂的象征。

金字塔的庞大和庄严体现了他们对来世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而古代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常通过布局、装饰等手法以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信仰。

这些宗教性质的建筑既是思想信仰的载体,也是展示人类艺术与智慧的杰作。

四、灾害防治与古代建筑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扰,而古代建筑师们在面对灾害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常常利用水槽、水沟等工程手段来引导水流,减轻洪水对建筑物的冲击。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天人合一的艺术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感触很多。

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用环境,而不是破坏这个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

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

独乐寺观音阁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一千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

历史上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候没有讲级别,估计也有七级以上。

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移位,但整个房子没有塌。

所以说中国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对我们有重要的影响,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仿生态的形式来创造自己的建筑,就是绿色的。

我们现在的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是西方来的,这种框架结构形式,是筒中筒结果,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面再把建筑物包起来,中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钢性的连接。

这种结构形式跟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式不同,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国传统结构的理念不一样。

中国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来顺受”,还有“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是“以刚克刚”。

现在我们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这种理念。

天井与天人合一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

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

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

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技艺的智慧、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

一、建筑技艺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集大成者。

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工艺等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智慧。

1. 建筑材料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到施工过程中都蕴含了智慧和技艺。

如运用石材、青砖、青石、木材、泥土等材料,经过薪火烧制、磨制、雕刻、拼接等工序,终成绝妙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构造方面,通过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木混合、砖瓦木结构等多种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不断突破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注重艺术表现,塑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如石刻、木雕、铜铁铸造、彩绘、壁画等,都是表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二、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古代的崇拜自然、祖先、神灵,到儒教、道教、佛教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1. 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建筑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信仰影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如汉代的陵墓、唐代的佛塔、民间的祠堂等,都体现了对祖先、神灵信仰的表达,建筑形式与宗教思想紧密结合。

2. 儒教、道教建筑儒教、道教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要,也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孔庙、城隍庙、道观等建筑,都是在儒教、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兴建的。

3. 佛教建筑佛教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佛塔、佛寺、石窟等建筑,建筑形式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三、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建筑也有着重要联系。

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

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

69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文 周 乾故宫又名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粹。

故宫古建筑在布局、造型、色彩、装饰等各方面都有其匠心独运之处。

布局故宫建筑平面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功能协调”等。

“背山面水”是指,紫禁城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

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朝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开修护城河挖掘出100多万方泥土,再加上拆毁元朝宫殿后产生的大量渣土也需要处理,于是当时的建筑者来了一次有效的“废物利用”,他们把这些泥土堆积成山,并在其上广植树木,这就是紫禁城北面的“镇山”。

镇山在明代又被称为“煤山”,清代改名为“景山”,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景山是当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

另一方面,明代修建紫禁城时,从西北角楼下挖涵洞把护城河水引入城内,这就是专门挖出的金水河。

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

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故宫古建筑群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美学意境。

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地带,在审美意义上实现了古人推崇的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

“负阴抱阳”指的是,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而立。

老子《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意为世间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易经·说卦传》则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紫禁城中,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

这种建筑布局形式,除了符合古人“负阴抱阳”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的致雨季风使温度上升、暑气逼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城中的“大”智慧
与当今特大城市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面积相比,像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等鼎盛一时的古代城市只能用迷你来形容,但是这些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理论、技术发展程度远不及现代的“小”城,却在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古人们高深莫测的“大”智慧,从三国开始,古城建设就已有了整体综合的观念、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甚至古人在处理污水等细节方面的技巧上也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

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笔者收集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筑城方面的资料,经整理和总结后,今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古人那些高深的筑城思维。

中国古代“小”城中的“大”智慧作者:丁楠
一筑城缘由——政治统治,巩固秩序
古代各朝,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城市的建设一般都主要受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是当权统治者的思想、理念、制度乃至行政管辖欲望的体现,反过来,古代城市的建设,又会巩固、强化其制度、理念和思想。

1.政治因素——府邸为先,维系统治
古代各级政治中心城市无论规模如何,但都是官府、衙门、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占据主要地位,为维护统治阶级及被统治民众的安全,一般每边都设若干城门,并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

2.边防因素——筑城建郭,以利防御
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

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

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3.经济因素——江河交汇,适于贸易
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

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

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
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二选址——依山傍水,顺其自然
古城建设一般都非常重视选址,《管子》一书中就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古人在城市规划中的优秀思想就体现在此:顺其自然,根据地形和地势建设城市,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

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三筑城原则——古城建设,严循规则
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一言以辟之,便是营国制度,“营国”的含义实质上便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而城邦又以城为组织核心,因此,城就是城邦的控制中心。

而营国制度,就是是营建城市的制度,
而在中国古代,营国制度从《管子•乘马》及《周礼•考工记》开始逐渐为人们熟知,《管子•乘马》中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都是有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为经典的思想。

二者均出自百家争鸣的战国诸侯争霸时代,正是这种大环境下,才使其内容既有同出一辙的、又有迥然不同的思想。

下面对二者的筑城营国思想的相同和不同点进行简单介绍:
1.相同点
国都居于全国中心,诸侯国散布其周,完成了由点到面的延伸,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辐射作用;
完备的行政、军事编制及生产组织,有领导、组织化、制度化是其特征,相应产物里坊制直到南宋前仍被执行,体现了对国民管理的严格;
实行政、军、经合一的制度,民众平时可耕田,战时则从戎,生产与国防两不误;社会组织为“国”、“野”二分的乡遂制度;
完善的水利设施,加上周密的管理制度,可保障城市用水及预防水患;
土地制度采用均地政策,如“可以正政者,地也。

故不可不正也。

正地者,其实必正。

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和“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都说明了正(均)地对国政的重要性。

地宜论,“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2.不同点
《管子》营国力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有利于扩充、完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
适于有山有水等复杂自然条件下的营城活动;
适合都城及其他大、中、小城市的营建,具有指导思想;
城市规模排除以单纯的等级制度为准则,而是由实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来框定;
确定发展经济与发展城市的辩证关系,提出发展城市必需以经济为基础;
从各个方面提出营城的细节,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城中除了统治阶级的宫城、官邸及居所,按身分、职业在城市用地上分区安排其他的国民,实现城市内的小区规划;
高度重视水害,除成套的水利设施及措施外,主要以“防患于未然”为防涝原则。

《周礼》营国则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
较注重的是礼法上的完美布局,事无巨细,都以等级规定,城市建设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着重选择平原或平坦的基址——“地中”进行营城,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
按宗法等级界定城市规模;
相对针对国都的营建,邦国处于最高等级,诸侯的都与卿大夫的邑则逐级下调,有擅自扩大或新建者,便属违制,因而城市面貌相对缺少个性;
从王畿的居于“地中”、王城的居于“畿中”,到宫城的居于“国中”,都具象地突出了天子之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及宗庙、社稷等具有国、君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概括一下两种营国制度特点:
代表统治阶层的意志、具有官方意味的《周礼》营国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思想自汉代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是有着较高地位的;
而那些蕴含着《管子》营国思想的城市,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虽然《管子》并不被历朝历代视为正统书籍,但其具体营国思想的适用性更强,其空间上、职能上
重视经济发展的务实方针,无论城市大小及地形优劣,几乎适用于所有城市的建设。

四道路布局——纵横交错,便于交通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

汉长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

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

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汉长安城中就有作为居住区单位的里;唐长安的里坊有坊墙坊门,严格管制。

宋以后的城市虽有里坊名称,但已无坊墙坊门。

五平面布局——遵从礼制,经纬相交
如用几点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平面布局特点进行总结,那大体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1、城市的主体结构表现为中轴线突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建筑布局形式遵从礼制要求的等级秩序。

3、经纬相交的棋盘式干道系统。

4、以派生于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作为规划城市用地的方式。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

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
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
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六对自然的利用——因地制宜,依水绿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北方城市如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不少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还在城中因势开辟一套与街道相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

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和私人所独占,但对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都有一定的作用。

七结语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智慧结晶,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组词汇进行概括:追求秩序、礼制思想、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功能分区。

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所著历史典籍中反映营国智慧的文卷远不止以上所述,还尚须我们进一步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