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合集下载

90年沧桑看浙江:“温州模式”

90年沧桑看浙江:“温州模式”

90年沧桑看浙江:“温州模式”
余昕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指出: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余昕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营企业,新温州模式的载体——评《温州制造:透过民营企业看新温州模式》(书评) [J], 严峻
2.90年沧桑看浙江:“义乌经验” [J], 余昕
3.90年沧桑看浙江:永嘉县首创“包产到户” [J], 邢恒超
4.90年沧桑看浙江:步鑫生——城市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J], 邢恒超
5.从温州模式到浙江现象:过程与逻辑——兼论温州模式的历史地位 [J], 徐明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1

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1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教学单位 _____ 经济学院_______姓名 _____ 蔡际宾_______学号____ 200430202148____年级 _____ 2004级_ ______专业 ____国际经济与贸易___指导教师 ___ 安果职称 ___ 教授2008年 5 月 1 日目录文献综述…………………………………………………………………………………1 温州城市概况以及“温州模式〞的产生……………………………………1.1 温州城市概况…………………………………………………………………1.2 温州模式的开展史……………………………………………………………第一阶段:以社队工业及农村街办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孕育阶段……第二阶段:以家庭企业为根本形式的初始阶段………………………第三阶段: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试验阶段……………第四阶段:以公司制为代表形式的成熟壮大阶段…………………第五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为代表、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特点的飞跃式开展阶段…………………………………………………………………………………………2 温州模式的现状及特点…………………………………………………………2.1 温州模式的现状………………………………………………………………2.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市场机制的培育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块状经济〞的开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小城镇开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温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3 温州模式存在的问题……………………………………………………………3.1 企业技术水平低,产业升级难………………………………………………3.2 家族经营管理制度落后………………………………………………………3.3 外乡资金外流现象严重………………………………………………………3.4 人才引进困难,高级人才留不住……………………………………………3.5 投资环境比拟差,外资严重短腿……………………………………………3.6 上市企业少,企业缺乏向公众融资的意识…………………………………4 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如何建立“新温州模式〞……………………4.1 政府篇………………………………………………………………………….政府宏观调控引导民间资金正确运转………………………………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引进外资…………………………………积极引导企业上市,为企业上市导航开路…………………………4.2 企业篇…………………………………………………………………………提高企业层次,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走品牌国际化战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以优厚条件吸引高级人才……………5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Brief Analysis on the way of Reformation of 'WenZhou pattern'【摘要】:温州模式在1992年之后就开始在全国声名大噪,与“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模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

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

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

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

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

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2.1温州模式的特征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

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

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

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

温州四千精神的内容

温州四千精神的内容

温州四千精神的内容
“四千精神”集中体现勇于变革、善于拼搏的时代风貌与群体品格,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走遍千山万水”,才能有所开拓;“说尽千言万语”,才能推进合作;“想尽千方百计”,才能实现突破;“吃尽千辛万苦”,才能走向成功。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温州的启示》。

“温州模式”正式在全国见诸报端,著名的“四千精神”得到概括,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研究【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通常对应于中央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即称“联邦制府”)的称谓。

特点:现代社会,地方政府和这中央政府相比,具有有限的权力,如制定地方税收政策、实行有限的立法等等;很多国家民族自治地区较一般的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权利如立法权等;在中国还存在自治地方,香港和澳门在脱殖民统治以后,成为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和同行政地位的省和直辖市相比,中央政府给予更大的权力。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的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一、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第一,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面临着权力运行无序的挑战。

第二,在地方决策制度上,地方政府面临着制度短缺的压力。

第三,在公共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

“温州模式”的堕落

“温州模式”的堕落
几年 的荒废 ,他 们 已经基 本上全 部错
过 了 产业 升 级 的 最 佳 时 机 。 ▲
全 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 照, 全国第

批股份 合作企业 ,全 国第一个 实行
减到现在的不到 10 O 家。 而作为支柱产
尴尬 , 皮鞋等假 冒伪劣产 品过 多 , 被全
国 唾 弃 , 为温 州 模 式 的 第 一 场 危 机 。 成 之 后 ,温 卅1 烧 鞋 撕 衣 , 重 整 旗 人 鼓 ,不 仅 改 善 了产 品 质量 与温 州 形 象 ,
口总额也只有宁波 的1 4 杭 州的 1 3 /、 / 。
位 ,在 浙 江 省 居 倒 数 第 二 位 。
风暴 ,全球 房市、债市、股市 、黄金都
紧 跟 着 进 入 绿 色 通 道 ,温 州 人 看 中的 快钱机会迅速消失殆尽 。
的龙头生产地位 ,还创 出了正泰集 团、 红蜻蜓 、奥康等 系列知名 品牌。
同 时 ,温 州 还 创 造 了 许 多 全 国 第
温 州 模 式 的 失 败 与 苏 南 模 式 并 不
根 据 有 关 方 面 的 数 据 ,2 0 0 8年 上
完全相 同 。苏南模 式是 乡镇企业 的暴
发 与 暴 毙 ,是 集 体 所 有 制 的 辉 煌 与 衰
半年 , 温州有近2 %的中小企业处于停 0 工或半停工状 态 ,6万企业命悬一线 。 整个上半年 , 温州的生产总值增幅首次
质量 , 不全是 祸 。
位于温州永嘉的红蜻蜒集团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 , 董事长钱金波 曾经向媒体 表示 :“ 温州企业搞多元化 ,纯粹是想
挣快钱 。 ”房地 产 、百 货 、金 融 、教 育 、 服 装 领 域 ,什 么行 业 来 钱 快 干 什 么 。 自 2 0 年 开 始 ,温 州 企 业 已 经很 03 少 再 投 资 金 用 于 公 司扩 张 ,而 是 开 始

“温州模式”背后的传统手工业文化分析

“温州模式”背后的传统手工业文化分析

“温州模式”背后的传统手工业文化分析作者:鲁晓君王颖婷翟春塬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29期【摘要】在探求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所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温州民俗文化便是温州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共起作用,相辅相成的家庭工业、个体经济、专业市场等等要素,都与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温州模式背后的民俗文化中传统手工业文化对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针对温州模式如今出现的问题剖析其与传统手工业文化影响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相关弊病的建议。

【关键词】温州模式手工业文化家庭工业个体经济一、温州概况温州市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的丘陵地带,隶属于浙江省,是临海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

温州自古被称为“瓯地”,故简称“瓯”,又名“鹿城”。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早在新石器文化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生活的痕迹,秦汉时期开始设置县,建郡时间为东晋时期,唐代设立州府,沿用至今。

温州气候湿润,四季常绿,温州之名取于温暖湿润之意。

温州自古就是文化之乡,有着中国山水诗发源地和南戏的故乡等称号,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数不胜数。

①二、温州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今天的温州是一座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的城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温州模式也因此独树一帜,成为了标志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模式。

同时,温州商人也凭借着他们特有的经商文化享誉世界,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温州商人的身影。

取得成功的温州侨商不忘故土,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温州建设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

“温州模式”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刊登的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文章,和同时发表的题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性文章中。

此后,立志于探索“温州模式”的研究人员纷纷加入到调查研究访问温州的行列中来,而在全国、地方性的报刊上也刊登了大量的文章,其中不乏许多很有见解性的观点,出版社也刊登了大量的专著来研究探讨“温州模式”这一话题。

温州路

温州路

5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港口城市,位于浙江东南部,为浙南中心,1984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人民锐意改革、自力更生、勇于开拓,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开创了温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片繁华海上头温州古为瓯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置州,因其地处温岭桥南,“虽隆而恒燠”,故名温州。

历史上的温州以手工业著称于世,到明永乐初,温州平阳县就已开采矾矿,产品供应全国各地;纺织业发达。

清代以来,出产瓯绸、龙须席、皮革、大贡纸以及雨伞、花边等,以瓯绸最负盛名。

19世纪末,温州出现民族工业。

最早开办的是茶厂,继而有肥皂、毛巾、罐头、印刷、棉织、机械等工厂。

至抗战前夕,温州城内工厂达10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百好炼乳厂、光明火柴厂、毓蒙铁工厂和普华电灯公司。

温州的对外贸易开展的比较早,唐代,温州就与日本有民间贸易往来,宋代,温州与高丽、真腊(柬埔寨)、印度以至非洲亦有商船往返,呈现“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景象。

解放初期,温州经济处于百业凋敝境地,仅有小型私营工业企业、手工业作坊374家,职工5000余人,农业总产值2.53亿元,工业总产值642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港口吞吐量16.73万吨。

建国后,温州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获得解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五”期间,温州市区新建和扩建了化工、榨油、电力、炼乳等一批工厂,形成了杨府山、三板桥、西山、双屿等工业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温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温州人民从实际出发,在国家投资少、集体经济又极其薄弱的条件下,发扬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的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与制度创新的的社会环境中,温州国有企业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抵押承包,股份制改组、国有民营、租赁经营、兴办三产、兼并破产、外资嫁接等改革形式,转机建制,增强活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模式”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极受关注的地方经济模式,其发展历程也备受关注。

《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经过的媒体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解放日报》是如何报道“温州模式”的。

1984年,作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温州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一些具有创业精神的温州人开始在家庭小作坊里生产各种小商品,利用出口退税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生产领域。

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着一种观念,即“个体户没有发展前途”,但温州人并不想就此止步。

他们发掘身边的资源,创新性地开辟市场,建立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销售的网络,形成了以小作坊、三资企业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温州模式”。

1985年1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尝试一项新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报道,称“温州人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对温州模式进行了介绍。

报道指出,温州模式是个人与集体可以兼存的经济组织形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些小作坊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温州人善于创新,尝试各种经营模式,在家庭中,将生产与消费、技术与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985年2月2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性》的报道,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管理。

报道称,温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小作坊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家小作坊都有独特的经济特点和生产方式,有的生产建筑材料,有的生产鞋子,有的生产雨伞,有的生产电器等等。

温州人将小作坊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在市场上的一体化经营。

温州模式的管理方式也颇具特色。

相比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温州模式强调市场和竞争,讲求效率和灵活性。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上的购买和出售,温州企业管理采用“桥梁式”和“皮球式”,即一家企业可以像皮球般在多家银行之间打转,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

此外,温州企业倡导“用白银赚金子”的理念,即通过承接一些出口订单,借助退税等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也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和实践方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探索和贡献。

《解放日报》的报道也为全国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效仿的示范,他们可以向温州人一样,通过挖掘本地资源,拓展市场,实现自我发展和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