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的启示

合集下载

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改版社论《致读者》

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改版社论《致读者》

成为德 国最著名 的报纸 , “ 首先是马克
思 的洞察力 和鉴 定立 场 ” 。此 时 的 德 国, 没有 一家 报纸像 《 新莱 茵报 》 这 样
马 克思采 取 的坚定立 场 , 其 目的 在 于
“ 鼓 励 处 于 反 社 会 党 人 非 常 法 之 下 的
解 放 运 动 组织 以及 个 人 的有 限 的 资助 。 回顾 《 新莱茵报》 的一年 , 恩格斯在文 中
气 .恩 格 斯还 说 明 了一 家 报 纸 编 辑 部 的力 量 。 他写道 : “ 在整个德 国 , 人 们 感
友。 还具有 现实 指导意 义 。1 8 7 8年 俾
斯 麦 政 府 实 施 镇 压 德 国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反 社会 党人 非常 法 ” , 德 国社 会 主 义 工 人 党 由 于 对 此 缺 乏 充 分 的 准 备, 在 斗 争 环 境 急 剧 变 化 的情 况 下 , 一
到惊 讶 的 是 ,我 们 敢 于 在 普 鲁 士 的 头 等 堡 垒里 面对着 8 0 0 0驻 军 和 岗 哨 做 出这 一 切 事情 : 但 编 辑 室 内 的 8支 步 枪
和2 5 0发 子 弹 . 以及 排 字 工人 头 上 戴 着
纸。” 《 新莱茵报》 的发 行 量 为 6 0 0 0份 , 居 当 时 德 国各 报 发 行 量 的第 三位 . 这 对

家 对 当权 者 持 批 判 态 度 、 无 资 金来 源 的 日报 来 说 , 是 一 个很 大 的成 就 。 恩 格 斯 还 在 这 篇 文 章 里 谈 到 马 克
的红 色 雅 各宾 帽 . 使 得 我们 的报 馆 在 军 官 们 眼 中也 成 了一 个 不 能 用 简 单 的奇

《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报品质的形成

《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报品质的形成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由于长期受共产国际领导,加之,早期党的高级领导人大都有留苏经历,因此,党的报刊长期受苏联的办报风格影响,具体到《解放日报》,报刊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工运关注较多,对国内革命活动相对关注度不足。

在排版上突出国际新闻,内容上也与群众脱离,对根据地革命斗争活动反映不多。

被毛泽东批评为“为别人当宣传员”。

同时,抗战时期,在外有日本侵略,内有国内反动派破坏统一战线的形势下,党也需要在新闻宣传领域进行突破,全方位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凝聚民族抗战共识。

《解放日报》结合需要及时进行了改版等新闻创新实践,实现了更好为党服务,为抗战大局服务的目的。

一、《解放日报》改版的新闻具体实践作为机关报纸的《解放日报》,通过改版开展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党报实践,开创了一条党刊的中国化之路。

(一)突出报道党的中心工作在《解放日报》改版之前,报纸的报道重心集中在国际新闻方面,这种看似“高大上”的报道方向却严重脱离了根据地的实际,也不能为党的工作服务,甚至出现了毛泽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两篇文章仅以300字的短消息进行报道的情况。

1941年4月1日改版当日,中宣部在报纸上发文鲜明地指出党报与党的工作任务关系问题。

[1]1942年9月9日,《解放日报》再次刊登文章《党与党报》又一次说明了:“在党报工作的同志……一切要按党的意志办事……密切地注意领导和培养党的机关报。

”此后《解放日报》开始转变方向,加强了对党的政策主张宣传,真正充当了党的“宣传员”。

据统计,仅1942年10月,《解放日报》有关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思想的报道有37篇,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第一是通过社论的方式进行“讲话式”宣传,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式结合当时的热点事件,宣传党的观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时效性很强;第二是通过专栏《党的生活》进行理论解读,通过专栏写作的方式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理论性很强;第三是通过来信解答等其他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在当时占据比例较少,但相对于前两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营造出一种“讨论室”的氛围,拉近了受众与报纸的距离,实现了群众的共鸣。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的批评报道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的批评报道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的批评报道作者:张帆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12期摘要: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拉开了改版的序幕。

此后,该报更加注重批评报道,对边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不良作风、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大生产运动中的假英雄等负面现象进行了揭露和纠正,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和边区社会的发展。

这些批评报道所体现的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典型等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解放日报》;批评报道;历史动因;内容;特点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125-04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致读者》,正式拉开了改版的序幕。

以出版一张“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为宗旨,党在全力办好《解放日报》的探索过程中,推动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上的全面进步。

其中,《解放日报》在新闻活动中积极有效地运用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促进了批评报道的开展。

一、延安《解放日报》开展批评报道的历史动因全面抗战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全国新闻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朝气蓬勃、团结战斗的局面。

广大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报道和评论呈现战况、动员舆论,为全国抗战鼓劲呐喊,激励民心。

因应于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引领全民族抗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党报党刊的批评指正功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强调。

(一)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为开展批评报道创造了可能毛泽东在1939年10月4日发布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分析了当时党所面临的战时复杂形势以及党已经“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党报所能胜任的,必须有专门的党报”[1]。

这一论断为党报宣传定下了基调——“为了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2]。

浅谈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现代党报的启示

浅谈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现代党报的启示

浅谈延安《解放⽇报》改版及其对现代党报的启⽰2019-08-09中图分类号:G212 ⽂献标识码:A⼀、《解放⽇报》的创刊及渊源简述延安《解放⽇报》创刊于1941年5⽉16⽇,由原来的中央机关报《新华⽇报》和新华社编发的《今⽇新闻》合并⽽成。

《解放⽇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根据地出版的第⼀份⼤型的中央机关报,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影响最⼤的报纸,是党报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份报纸。

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作品,《解放⽇报》从1941年5⽉16⽇创刊,到1947年3⽉27⽇停刊,历时近六年时间,先后出版2130期,对宣传党的⽅针、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其丰富的办报经验和宣传技巧也对中国今后的党报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解放⽇报》的改版及其历史意义(⼀)、强调“党性、群众性、战⽃性和组织性”原则在社论《致读者》中,《解放⽇报》社长博古根据和党中央的指⽰,从党性、群众性、战⽃性和组织性四个⽅⾯检讨了报纸的错误,并指出改版的⽬的是使得报纸成为“真正战⽃的党的机关报,报纸的整个篇幅要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争,帮助全党⼯作改进”。

从事⽆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员,要具备⾼素质的政治素养,要认识到⾃⼰⾸先是⼀名共产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要与党保持⾼度的⼀致。

(⼆)、从以新闻价值为上到以宣传价值为主《解放⽇报》的创刊,⼀⽅⾯是为了节约资源、集中优势⼒量;⼀⽅⾯也是⾰命根据地集中、统⼀宣传的需要。

⽽对于如何办⼀张⼤报,全党在当时是缺乏经验的。

所以在《解放⽇报》运⾏初期,只能借鉴和学习苏联、国统区报纸的经验。

当时苏联的《真理报》、国内的《⼤公报》、甚⾄是商业性⼤报《申报》、《新闻报》都成为《解放⽇报》的借鉴源泉。

以全世界作为报纸新闻资源的发掘对象,导致整个报纸报道格局呆板。

例如从创刊到1941年11⽉16⽇半年,⼀般的国际新闻与国内新闻条数之⽐为181:4,⽽且⼤部分新闻价值不⼤,如“墨索⾥尼发表演说”(6⽉12⽇)、“德军被阻各线⽆变化”(7⽉21⽇)等。

论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

论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

论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郑炜[摘要]《解放日报》在改版前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蚀,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

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的改版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使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放日报》改版党报理论发展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及反对党八股为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

它是一场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伴随着思想路线的纠偏与解放, 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这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一、改版前《解放日报》的状况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每日发行的大型中央机关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蚀,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1、内容上以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有关国内、根据地的实际报道少而且浅,报纸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存在脱离解放区斗争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实际的严重倾向,“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1]。

2、版面安排上几乎形成一个公式: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即延安),国际新闻占绝对优势,而有关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被放在次要位置;未能对于整风运动加以应有重视,重要的党的消息,放在极不显著的地位,如1942年2月8日,对于毛泽东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说的重要新闻也只在第三版的左下角登了一条三栏题的消息。

论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

论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

论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理论的发展作者:郑炜来源:《党史文苑》2008年第16期[摘要]《解放日报》在改版前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蚀,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

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的改版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使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放日报》改版党报理论发展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及反对党八股为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

它是一场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伴随着思想路线的纠偏与解放,1942年,《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正式改版,党报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发展,这是一次成功且意义重大的探索,开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改革的先河,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一、改版前《解放日报》的状况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每日发行的大型中央机关报。

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由于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尚未从思想上彻底肃清,加上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腐蝕,在宣传报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1、内容上以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有关国内、根据地的实际报道少而且浅,报纸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存在脱离解放区斗争实际和党的中心工作实际的严重倾向,“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1]。

2、版面安排上几乎形成一个公式: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即延安),国际新闻占绝对优势,而有关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被放在次要位置;未能对于整风运动加以应有重视,重要的党的消息,放在极不显著的地位,如1942年2月8日,对于毛泽东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说的重要新闻也只在第三版的左下角登了一条三栏题的消息。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研究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研究

M 96文史纵横丨W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研究白 璞(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摘 要】 文章概述了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探析了《解放日报》典型宣传的特点,即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对反面典型的批判;《解放日报》大众化的特点,即作品形式、作品内容的大众化。

概括出《解放日报》对当代宣传战线的启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办报理念;要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

【关键词】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特点;启示一、《解放日报》概述《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期间共创办2130期,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同时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报纸。

《解放日报》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办报经验,整合了党内优秀的报业人员,在党内地位之高亦是其他报纸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

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以广宣传,是为至要。

”[1]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解放日报》办报的目的和方针有过明确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

”[2]这就为《解放日报》的工作重点做了清晰的规划,同时也更加强调了《解放日报》的原则性和党性。

因此,在这种办报理念的指导下,《解放日报》稿件来源丰富,版面充实,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同时也加强了报纸同实际的结合,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解放日报》最初受到了苏联《真理报》的影响,片面的投身国际事务,将大片的版面用来发布国际新闻。

但是,苏联的这种办报方式运用到中国,尤其是陕甘宁边区那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处在萌芽时期的地方时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

《解放日报》在办报的初期虽然担负起了党报的任务,但却没有百分之百的尽到其应有的责任,为此党中央、毛泽东和许多读者都进行过批评。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摘要:创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报》在创刊之初,以新闻为本,把全世界作为新闻选择的取景框。

1942年进行了改版。

改版后《解放日报》的指导思想、报道方式、内容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对《解放日报》改版的反思和现实思考,各级党报应依据目前的新形势,探究党报新闻选择和衡量标准、党报的新闻源、党报的定位,搞好党报的改革,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解放日报;延安时期;改版;历史反思延安《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是我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创办之初,该报参照上海的商业报纸《申报》、《新闻报》和莫斯科的联共(布)机关报《真理报》的办报模式,以全世界作为新闻选择的取景框,以新闻为本位。

但是,这种办报思想和办报方式在实际效果上却经常表现为游离于党的中心工作,难以满足党和群众对党报的要求和期望。

针对这种情况,1942年,党中央掀起了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

《解放日报》的指导思想、报道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初步奠定了我党的党报工作传统。

这里,本文试就延安《解放日报》改版进行一些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以期为党报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一、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1.价值取向:从“以新闻为本”到宣传价值为王《解放日报》创办之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报对新闻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国际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关注上。

在《解放日报》创刊号上,头版头条新闻是《苏联援华政策坚定不变》,第二条是一则来自德国纳粹的消息《国社党副总裁出奔英国》。

强调中共与联共(布)的特殊关系,这是当时《解放日报》国际上党性的表现;突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又表现了报纸注重世界范围内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这样,毛泽东起草的报纸《发刊词》就只能安排在报纸头版左下方不大显著的位置了。

同样,在整张报纸的版面编排上,头版是国际新闻,二版是国内新闻,三版才是边区新闻,这样的版面编排使得党中央做出的决定,哪怕再重要,也只能安排在三版头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史话
● 梁 艳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启示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

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这不仅是一次形式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办报理念的转变。

这是党报生存发展适应传播规律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认识的逐步深化。

由此确立的办报传统和党报的基本理念,对我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面对日益紧缩的传媒市场,党报面临的挑战大过机遇,笔者认为,审视整风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我国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无借鉴意义。

改版前《解放日报》的偏位
从创刊至改版前10个月的《解放日报》,虽然积极地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成就,但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具体体现在内容安排上有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

国际宣传占了主要版面,国内的社论和消息少,特别是对抗日根据地的报道不充分。

作为党的“喉舌”,本应以报道抗日战争、宣传党的思想为重点,却在实践中偏离了轨道;其次,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意识薄弱。

③宣传明显不足,自由化倾向严重;另外还有报纸的自采稿件质量差、内容不新、编排技术亟需改进等问题。

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脱离了抗日根据地居民斗争的实际。

“纠偏”——改版势在必行
1942年全国开展的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密切相关的。

陆定一曾说过,“《解放日报》的改版,是1942
年党的整风运动的一部分”。


党内对报纸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了
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认为问题之所以存
在,一是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人
们在思想上还受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和“党八股”的束缚;另一个原因就是
报社的编辑、记者受到国外办报和资产
阶级办报思想的影响严重;此外,当时
全党对党报的认识还严重不足,对如何
发挥党报的作用还没有全面考虑,不善
于利用报纸指导、推动各项工作。

毛泽东及党内各界人士对此给予很
大的关注,新闻界的整风和《解放日报》
的改版势在必行。

1942年4月1日,《解
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从
即日起,报纸的版面加以彻底改革。


篇社论从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
性四个方面检查了报纸的错误,提出要
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
机关报”, 把增强党性放在首位。

《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现代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党
报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如何改变党报
边缘化的现状、振兴党报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提高党报竞争力最根本的问
题莫过于改变观念。

1.变革观念,明确认识
(1)找准党报定位
整风运动让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办好党报的前
提是找准党报的定位。

1942年3月16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
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宣传要作为党报
的主要任务,9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
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
又进一步指出:“《解放日报》要成为西
北中央局的喉舌,成为它的宣传鼓动工
作与组织工作的锐利武器”。

9月22日,
报纸再次发表社论《党与党报》,指出“报
纸是党的喉舌,是一个巨大集体的喉
舌”。

④从此,《解放日报》及各地党报
的面貌大变,增强了党性和组织性,集
中力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报
的“权威性”定位逐渐形成。

只有自身定位明确了,党报的各种
努力才会有明显的效应。

现代党报定位
理应向“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
一体”发展,这既是新时期对党报做出
的合理定位,也是党报生存发展的迫切
需要。

(2)明确读者需要
《解放日报》改版在增强党性的同
时也强调群众性,“耳目喉舌论”揭示
的不仅是党的,同时也是人民新闻事业
的基本性质,改版当日的社论就从党性、
群众性等方面检查了报纸的错位,并将
老百姓关注的抗日战争和整风运动作为
重点报道内容。

党报在加强党性、联系
群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现代报业的多元化,令读者有了更
大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

党报只有放
下架子,凭借丰富的内容吸引读者,在
新闻性信息、舆论性信息、宣传性信息、
知识性信息和服务性信息上充分满足读
者的需求;在贴近读者上下工夫,在深
入生活反映热点问题上下工夫。

(3)认识党报优势
丁柏铨教授总结出党报至少有三大
优势依然存在:无可置疑的政治优势(党
报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具有党和政府
所具有的立足点和宽广视野)、相当可
观的资源优势(党报就是党的工作部门)
和公认的人才优势。

⑤这些优势构成了
党报发展的潜在竞争力要素。

2.注重内容,增强价值含量
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中76
传媒史话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确定了新闻选择和衡量的标准以宣传价值为主的路线, 这是顺应特殊时期传播要求的一次调整。

那么,审视新形势下党报的新闻选择和衡量标准,到底是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呢?
(1)新闻立报, 在双重属性中张扬核心竞争力
党报借助无可置疑的优势可以在政治与新闻双重属性中张扬核心竞争力。

作为主流媒体,其优于其他报纸的一张王牌就是它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 党报理应强化“新闻立报”的思想意识,用利益的高关联度赢得读者的高关注度,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使老百姓更愿意从党报中获取权威信息。

(2)扩大报道范围,增强报纸广度
党报是综合性大报,其核心竞争力是拥有强大的信息容量,要形成多个卖点的复合型支撑。

为此,党报要扩展版面,丰富内容。

要有以重要性见长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深度报道,也有以贴近性为主的地方性新闻的报道;有经济、政治、体育、文化等专业性强的新闻,也有服务性为本的旅游、房地产、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资讯,更有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

(3)在深度上挖掘文章,引领思想
做好深度报道,是彰显党报品位和
力量的有效路径。

深度意味着党报要在
强化言论、思想引领上下工夫。

党报既
要有描述性的新闻事实,更要有高屋建
瓴的观点性的思想引领,这一特殊优势
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

因此党报要变
空洞的政治说教为有的放矢的思想性言
论,要深入浅出地分析新闻事件,讲道
理,鼓斗志,努力成为一个权威的载体,
在意识形态方面树立风向标。

(4)关注民生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遵循“全党
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强化机关
报意识的同时,在报纸的大众化发展方
向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例如:
注意报道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强调群众
参与、用群众语言写作等。

受都市类报纸崛起的影响与启发,
现代党报也开始尝试做贴近普通百姓的
新闻及版面,民生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和
概念,其出发点是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多用群众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
的报道形式等。

《解放日报》的成功改版,其创新
意义在新闻史上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既
不能否定和抛弃延安《解放日报》丰富
而宝贵的传播经验,也不能用教条主义
的方法不顾媒介环境的现实与改变,把
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技巧和方法都
奉若神明,而是要历史地、辩证地继承
和发扬延安《解放日报》的新闻传播理
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 锐意革新。

参考文献:
①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日
②方汉奇 张之华: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刘明钢:《〈解放日报〉改版:毛泽东
点将陆定一》,《党史博览》,2006年第5期
④李文:《走向高度集中的陕甘宁边区新
闻事业》,《新闻与传播》,2007年第1期
⑤樊昌志:《党报核心竞争力:从权威性
到三位一体》,《新闻记者》,2004年第2期
⑥《整风运动中的<解放日报>改版
对新闻改革的启示》,http://media.people.
/GB/22114/63480/82668/82670/56
80299.htMl
⑦许建军:《打造党报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选择》,《新闻战线》,2007年第4期
⑧赵晨杼:《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党报
影响力》,人民网,2007年11月27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
77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