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肺主治节(精)

合集下载

浅析“肺主治节”

浅析“肺主治节”

浅析“肺主治节”摘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起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概念。

脏腑之间分工合作在心的主导下肺的治节下进行着有条不紊,而规律不息的生命活动。

“肺主治节”是指肺脏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各家先贤论述较多,在此发愚见以供同道共讨。

关键词:肺主治节;相傅之官;素问1 对“肺主治节”的认识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五行属性,相生相克,肺金肃降,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其以官职与脏腑功能相喻言简意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以封建国家行政官职来比喻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明确各脏腑间分工合作及功能的主次关系。

是对肺功能活动的概括,治节就是助心运行气血。

主呼吸之气全身之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

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宣发肃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的治节”是肺本脏的主要功能;亦与它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关联与;主要在心的主导下行使其治节作用。

合皮毛助传导;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灵枢·本输篇》也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这就说明外邪犯肺,大肠传导失司皆是肺之治节失权所致。

2 “治节”机理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治”治理,”节”调节,节治;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说明肺功能之重,具有宰相之职,在心这个君主之下发挥治理调节作用;先贤把十二官喻脏腑这就说明脏腑功能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有主次之分。

要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各脏腑间需要分工合作,肺的治节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为其所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肺朝百脉:“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二个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

肺朝百脉出处:“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中医肺朝百脉的论述,历代医家多曾注解,如:张景岳注:“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

”张志聪注:“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

”唐·王冰注:“言脉气流经,乃为大经,经气归宗,上朝于脉,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也。

由此故肺朝百脉,然乃布化精气,输于皮毛矣。

”明·张介宾注:“精淫于脉,脉流于经,经脉流通,由必于气,气主于肺,而为五脏之华盖,故为百脉之朝会。

”古文的解释:上述医家所作的注解,是在达去的时代所注,离我们现在的理解还是有些距离的,要准确理解“肺朝百脉”的含义,就必须从肺的生理、功能、特点等多方面,用现代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方法来加以解释。

肺在十二官中属相傅之官,主气、主治节。

肺的丞相职位决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职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和体现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气,它还可以在心的受权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脉。

肺如何管理全身?管理的主要方法就在一个“朝”字。

在古代,朝廷的指令要下达并贯彻落实,这个指令,最先是在朝廷中的朝会上通报的。

皇帝一升早朝,文武百官皆到,人齐了,文官宣读君主旨意,宣读之后文武百官都听明白了,听明白了,回去再将此指令一级一级往下通报,传至各自管辖的领域。

朝廷的指令要贯彻下去必须通过这个朝会,而朝廷要了解全国的情况,也是通过这个朝会。

中医基础---肺

中医基础---肺

• “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 原》)。 • “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 以肺为主” • “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 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 《太平圣惠方· 卷第六》 • 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 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 《源于先天精气、自然界清气和水谷 精微三个方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 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 •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 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 易致横逆而犯上。” • “肺藏气,气舍魄。”魄是与生俱来的、本 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心理活动,包括新生儿 啼哭、吮吸、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 痒等非条件反射和感觉等。
行。”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
“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 脉之朝会”(《类经》)。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
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 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 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就是此意。
• 2.肺主气与人体宗气生成有关: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由肺吸入的清气
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它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散布全身,
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素问· 五藏生成篇》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就是指此而言。 • 3.肺主气与肺朝百脉有关: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 聚会于肺。肺气能协助心脏调节人体气血的循行,故有“肺主治节”之说。

中医五脏之肺

中医五脏之肺

主宣发
主肃降

排出体内浊气
吸入自然界清气

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精气和津液 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和津液向下、向内

向上、向外布散,起充养与濡润作用 通降,起充养与濡润作用,并将代谢后的水


液降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用 通过肺气的向外运动,将汇聚于肺的血 通过肺气的向内运动,使一身之血流经于肺


行使正常嗅觉和行气地功能

➢ 常态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 肺寒、肺虚,气不摄津-清涕

➢ 肺热-黄浊涕
➢ 肺燥-鼻腔干燥

在志为悲(忧)

悲:悲痛、伤心。与“喜”是相对立的。

忧:忧愁,忧虑

➢ 莫名悲忧-肺虚,功能减退,机体对外界不良

刺激地受性下降

➢ 过度悲伤,又易耗伤肺气,使人情绪消沉,系Biblioteka 则少气懒言、呼吸气短、体倦乏力
通于秋气

肺为阳中之少阴

秋令,暑去燥生,凉意渐袭
同气相求,故与秋应


➢ 肺应秋令而旺,但秋季干燥,肺喜润恶燥


➢ 逢秋易发生肺燥之症,当治以润
➢ 养生当顺应秋气而渐收
液经清浊之气交换后布散全身
以去浊更清

宣发卫气,布散全身,外达肌表,以护 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以保持其清洁的环境
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和控制腠
理开阖、汗液排泄
主气、司呼吸

➢ 主呼吸之气-肺为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 ➢ 主一身之气

肺主呼吸的功能表现
生 通调水道 理 功

肺部名解

肺部名解

肺部名解中医基础理论讲:肺,其华在发;肺藏魄;肺恶寒;肺和大肠;肺开窍于鼻;肺肾相生;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就肺脏的中一些名词说法给予解释“ ①、肺主气,司呼吸;②、调水道;③、宣散卫炁;④、朝百脉,主治节。

⑤、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⑥、肺藏魄,肺和大肠,肺肾相生”。

等说法,这些说法都很正确。

(请看我写的《论肺脏》一些论文)中医理论就是这样“云山雾罩”的,不理解的人,把中医称为玄学,破乱货。

其实:1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不假,但是,肺司呼吸就很难说了。

呼吸不但是肺还有脏腑和大脑,在《皇帝外经》第八章《呼吸篇》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气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歧伯曰:天地人同之。

注:天地人是指上焦、中焦和下焦。

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肾也。

何有時呼出不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歧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歧伯曰:呼出者,陽炁之出也。

吸入者,阴炁之入也。

故呼应天,而吸应地。

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

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也。

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而言之也。

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長,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

天之炁不降,則地之炁不升;地之炁不升,則天之炁不降。

天之炁下降者,即天之炁呼出也;地之炁上升者,即地之炁吸入也。

故呼吸出心肺,阳炁也,而肾肝阴炁,即随阳炁而吸入;肾肝阴炁也,而心肺阳炁,即随阴而俱入矣。

所以阴阳之炁,雖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岐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这里讲的是:呼吸不单是肺脏的事,还有肾、肝、大脑等。

大脑是我说的,我认为大脑是参与呼吸的主要器管,呼吸,没有大脑的参与是不行的,尤其是鼻腔,特别重要。

上海翻译公司中医术语名词英文翻译2

上海翻译公司中医术语名词英文翻译2

• 心气 heart qi 心之精气,表现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 • 心血 heart blood 心所主之血,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 心气的推动下,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亦是神志活 动的物质基础。 • 心阴 heart yin 心之阴气,与心阳相对而言,心之宁静、内守、 濡润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 心阳 heart yang 心之阳气,与心阴相对而言,心之兴奋、推动、 温煦的一面。 • 君火 sovereign fire 与相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上焦心,主人之后 天,有温煦、推动的功能,与相火相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 生理活动。 • 心藏神 heart storing spirit 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的功能。
• 肺阳 lung yang 肺之阳气,与肺阴相对而言,肺之温煦、 运动、升散的一面。 • 肺主气 lung governing qi 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 功能。 • 肺藏魄 lung storing inferior spirit “魄”为五脏精气所化 生。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摄取自然之清气,宣发五 脏之精气,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功能。 • 肺朝百脉 lung connecting all vessels 肺具有助心行血于 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 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 • 肺主治节 lung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治 节,指治理、调节。即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 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
• 脾阳 spleen yang 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 升清的一面。 • 脾主运化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脾具 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 脾为后天之本 spleen being acquired foundation 人出生以后,生 长发育等正常生命活动所 • 必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 脾主升清 spleen governing ascending clear 升,指上升;清,即 水谷精微。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 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 全身。 • 脾统血 spleen controlling blood 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 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