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
[关于鲁迅的故事]鲁迅故事
![[关于鲁迅的故事]鲁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e3f0d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8.png)
[关于鲁迅的故事]鲁迅故事第一篇鲁迅故事:鲁迅的故事鲁迅小故事七则鲁迅的故事1.理发店理发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鲁迅的故事2.演讲轶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鲁迅的故事3.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鲁迅的故事4.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三则

关于鲁迅的⼩故事三则 关于鲁迅的⼩故事有很多。
下⾯的三则故事就是关于鲁迅的。
让我们⼀起来看鲁迅的故事了解⼀下鲁迅吧! 喝茶吃辣椒读书 有⼀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下雪,天⽓异常寒冷,可鲁迅还想继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办法。
这时,他想到了古⼈头悬梁锥刺⾻的故事。
第⼆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起了煤⽕,烧了热⽔,泡上茶。
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直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终于以第⼀名的成绩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学⽣资格。
这⼀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后的伟⼤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鲁迅对业师 鲁迅少时,就读于绍兴东昌场⼝的“三味书屋”。
有⼀天,寿镜吾先⽣出了个三字对: 独⾓兽; 有的学⽣对“两头蛇”,有的学⽣对“九头鸟”,还有的对“⼋脚⾍”、“四眼狗”,等等。
寿先⽣问鲁迅,鲁迅在《尔雅》中记起了“⽐⽬鱼”,便站起来对道: ⽐⽬鱼。
寿先⽣连连点头赞好。
独⾓兽的“独”字不是数量词,但有单、⼀的意思;⽐⽬鱼的“⽐”也不是数量词,但有双的意思。
这两个字对得很准。
同时,独⾓兽是麒麟,乃天上之祥物;⽽⽐⽬鱼是海中之品,意义相对应。
况且词性平仄都很⼯整,是副好对。
弃医从⽂ ⼀天,在上课时,教室⾥放映的⽚⼦⾥⼀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即将被⼿持钢到⼑⽇本⼠兵砍头⽰众,⽽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个个⽆动于衷,脸上是⿇⽊的神情。
这时⾝边⼀名⽇本学⽣说:“看这些中国⼈⿇⽊的样⼦,就知道中国⼀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本⼈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光。
昂⾸挺胸地⾛出了教室。
他的⼼⾥像⼤海⼀样汹涌澎湃。
⼀个被五花⼤绑的中国⼈,⼀群⿇⽊不仁的看客⼀⼀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意义的⽰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们的精神⾯貌。
他终于下定决⼼,弃医从⽂,⽤笔写⽂唤醒中国⽼百姓。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1):名人故事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鲁迅原名周树人,诞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可仍旧特别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特别寒冷,可鲁迅还想连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方法。
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其次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
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始终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最终以第一名的成果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同学资格。
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宏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2):鲁迅故里在骄阳似火的一天里,我和妈妈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
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
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是鲁迅家产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设着桥和檐。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亮,多么凉爽。
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非常凉快,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
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
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
这里原种着两株茂密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
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常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房兼书房。
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里两楼两底。
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伴侣、同学。
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设着一张皮躺椅,听闻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时用来休息的原物。
除了会客厅,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房、夫人的卧房……突然,我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好像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我闲逛来到百草园。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烟罐驱猫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
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戏弄特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
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
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厦门大学教书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演讲轶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与鲁迅有关的故事

与鲁迅有关的故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与鲁迅有关的一些故事:1.鲁迅与闰土鲁迅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他的故乡——绍兴。
在他的故事中,有一个名叫闰土的角色,这个角色以鲁迅为原型。
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他教给鲁迅许多关于农村生活的知识。
这个角色也反映了鲁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民的同情。
2.鲁迅与辣椒据说,鲁迅小时候为了读书,常常放一盘辣椒在书桌上。
每当他读到困倦时,就会吃一口辣椒,以此提神。
这个故事反映了鲁迅对学习的执着和刻苦精神。
3.鲁迅的弃医从文鲁迅原本在日本学医,但他发现医学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不能治愈心灵上的痛苦。
于是,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文学创作,以此来唤醒国人的意识和思想。
这个故事表明了鲁迅对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关注和追求。
4.鲁迅与萧红鲁迅与萧红是文学史上的著名师生恋。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她对鲁迅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感敬佩。
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这段恋情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两人也因此遭受了许多压力和困难。
这个故事展现了鲁迅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
5.鲁迅的幽默鲁迅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有一次,他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问他要不要刮胡子,鲁迅回答说:“我可不是为了刮胡子才来的。
”这个简单的回答既表现了鲁迅的幽默感,也反映了他对理发的重视和自我形象的要求。
6.鲁迅与北大校长蔡元培鲁迅和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好友。
蔡元培非常欣赏鲁迅的才华和思想,邀请他到北大任教。
然而,两人的观念逐渐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表明了鲁迅对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7.鲁迅与瞿秋白鲁迅和瞿秋白也是好友。
瞿秋白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鲁迅的赞赏。
两人互相交流学术思想和文化观点,共同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个故事展现了鲁迅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促进和支持。
鲁迅的名人故事

鲁迅的名人故事
鲁迅是著名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搜集的鲁迅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1.厦门大学教书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3.爱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关于鲁迅小故事

鲁迅小故事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小故事1、理发店理发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鲁迅的经典故事

鲁迅的经典故事1、鲁迅理发的故事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2、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
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
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
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
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
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
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3、鲁迅童年故事——金牌换书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
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
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故事龚如君搜集整理1.鲁迅先生的轶闻趣事鲁迅对对联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私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
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
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
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
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
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
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鲁迅理发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2.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
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
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
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
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
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
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
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
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
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
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
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
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
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
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
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
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
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
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
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
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
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
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
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
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
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
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
“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
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
”(李盛仙)3.鲁迅的教子经海婴出世的第二天,鲁迅手里捧着一盆小巧玲珑的松树,非常高兴地来到医院的房间里,轻轻地放在了许广平床边的一张桌子上。
这是他送给妻子许广平的。
这松树翠绿、苍劲、孤傲、沉郁,有似鲁迅的性格。
他希望儿子也像这松树。
从寓所到医院有百数十步远。
在海婴生下来之后,鲁迅每天至少有两三次到医院里去,有时还领着一批批的朋友去慰问,手里特意拿些食用物品给许广平。
每当静静坐下来之后,他便欢喜慈祥地看着孩子的面孔,承认很像他自己,却又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他漂亮!"怕用烟熏了孩子,每天工作时他就搬到楼下去,把客堂的会客室改为书房。
但一到夜里12时,他必然上楼,自动地担任到凌晨2时的值班,留心海婴的服食眠息。
他时常抱着海婴坐在床头,手里搬弄一些香烟盒之类,弄出锵锵的响声,引得小孩高兴。
小身子在他大腿上乱跳;倦了,他有别的方法,把海婴横卧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走着,唱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诗歌调子:"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有时又改口唱仄仄平平平仄仄调:“吱咕,吱咕,吱咕咕呀!吱咕,吱咕,吱吱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小摇篮里安静地入睡。
有时,他很累,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弃它的责任似的。
鲁迅原来是不大喜欢看电影的,后来听朋友们说,和孩子一块看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
于是他也看起电影来。
不论写作多忙,凡是有适合儿童看的电影,鲁迅总要专门陪海婴去看。
什么《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之梦》、《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风光之类的纪录片,都带海婴看过。
除了电影之外,一些较大的文化活动场合,只要有重大文化活动,鲁迅也总是约许广平携儿子光顾。
不过,有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是要考虑一番的。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节票,他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
他一直等到很晚,迟迟不肯上楼睡觉。
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并且是在深夜临睡之前,怕海婴受到惊恐,所以没叫他去。
第二天,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便耐心地向海婴解释,告诉他以上的考虑,并答应白天找机会陪海婴再去观看。
意外的是,第二天他们去看表演时,没有猛兽类的表演(那些猛兽关在大笼子里),只看了些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
不过,这对海婴来说,感到更有趣。
由此可见,鲁迅为了海婴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费苦心。
如今,每当提到这些事,海婴还是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地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4.鲁迅争分夺秒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
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5.鲁迅的遗嘱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
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
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1.不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
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
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6.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鲁迅婉言谢绝了。
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