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山居秋暝》教案

合集下载

教案《山居秋暝》

教案《山居秋暝》

教案《山居秋暝》教案概述:《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秋日黄昏图景。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他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山居秋暝》的全文,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维能创作出如此美丽的诗歌?他的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二章:诗歌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描绘。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描绘。

2.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关注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3. 让学生通过描绘意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三章:诗歌意境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诗歌中的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组合,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如“山空无人,水落石出”所表达的孤独和寂静。

第四章:诗歌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意境深远等。

2.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空山新雨后”的简洁之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歌。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3.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中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与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与延伸:(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山居秋暝》主题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

《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

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

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三、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二)上课过程1、由一小组成员展示其课件,导入课题同学们,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唐代刘禹锡想到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唱响了秋天的赞歌。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五、诗中有画1.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2.后人评价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

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3.诗中有画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A.两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B.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明确】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C.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⑤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明确】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明确】山居秋暝。

(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明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还缺什么?【明确】作者。

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六、画外之意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

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

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1.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

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

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

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七、板书山居秋暝王维—诗人、画家、隐士诗中画画外意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语言风格:清新淡雅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八、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

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

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九、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