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这份《山居秋暝》课案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唐代诗人王维的经典作品而设计的。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选7篇)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选7篇)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

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

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

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

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

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相关推荐《山居秋暝》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

《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

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

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二)上课过程
1、由一小组成员展示其课件,导入课题
同学们,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唐代刘禹锡想到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唱响了秋天的赞歌。

而更多的古人,没有他那么达观,他们在秋天,体会到的更多的是伤感,毕竟,落叶时节嘛。

于是,《西厢记》里有了“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苦的离别场面。

而更为我们熟知的,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道尽了古今羁旅之客的思乡哀愁。

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也是写于秋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进他的《山居秋暝》。

2、由另一小组成员展示课件,范读全诗,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1)王维:
字摩诘,原籍太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州别业。

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

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

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2)诗歌欣赏: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使诗人感到陶醉。

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诗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交融在一起的。

而诗人描绘这优美的画面,用意很明显:远离尘俗,继续隐居,不愿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

(3)学生各自朗读诗歌,感悟,要求想象诗中所绘之景
(4)学生跟随多媒体配乐朗诵,一起诵读
(5)学生就诗歌提问
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①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面?
【明确】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点出了环境的幽静。

③全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明确】抒发了作者想要归隐山林的愿望。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感叹,表达了他愿意为这美景而停留的思想,诗人是用自然美来
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3、另一小组总结《山居秋暝》的艺术特点,并结合此诗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
(1)艺术特点:
他的山水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词秀调雅,别树一帜。

与孟浩然同时齐名,世称“王孟”。

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作过中肯的评价。

其中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一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2)提问:说说下面两首诗和《山居秋暝》的共同之处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欣赏诗歌的方法:
①要了解作者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比如王维的诗,就必须注意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同时要关注其隐居的生活现实,这样对了解他的思想感情会有帮助。

②要学会鉴赏语言,注意动词、形容词、语序等,如《山居秋暝》:“空”字,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清、静”。

“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

“流”字却化出了声音。

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第三联诗人先写“竹喧”、“莲动”,语序颠倒,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③要学会鉴赏艺术手法,如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如“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细微的流水声,女孩的笑声,正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4、教师拓展:
(1)带领学生朗读《山居秋暝》,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背诵后,闭眼听名家配乐朗诵,体会感悟。

(3)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跟读,体会诗人心境。

(3)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