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诵读 论语十则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全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记录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

下面是论语六则原文及简要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强化。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华丽,但是缺乏真正的仁爱。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要关注内在的道德品质。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了解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重要性。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的开放心态。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不断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导的能力。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解释: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无法展现威严,如果不不断学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

重视忠诚和诚信,不和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

犯错误时不要害怕改正。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拓展知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每句话都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论语》分为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包括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供了思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四年级《论语》节选

四年级《论语》节选

四年级《论语》节选
四年级《论语》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十则》文言文及译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及译文

《论语十则》
一、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三、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四、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五、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六、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七、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八、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九、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十、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最新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最新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4年级上册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为政第二(一)◎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

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③。

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子贡问君子①。

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哀(①♓)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⑥♓)孝,友于兄弟。

’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全文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是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

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五(一)经典国学再现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我是小助手致,竭尽。

严:端庄严肃丑,同类。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恭敬之心地侍候;在奉养的时候,要尽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做;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带着忧虑的心态尽心尽力地照料;父母去世时,要竭尽悲痛的心情去料理后事;祭奠祖先的时候,要竭尽严肃地去对待。

这五方面都做到了,才能算作是尽到了侍奉父母的责任。

侍奉父母的时候,要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骄横傲慢,身居低位而不违法作乱,在同事之间,要和顺相处而不起纷争。

身居上位,如果骄横傲慢就会导致灭亡,身居低位违法作乱就会遭受刑罚,在同事间纷争不断就会引起互相残杀。

这三项恶事如果除去,让父母每日担心自己,就算每天都用猪牛羊肉去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啊。

”考考你的智慧1.选择加点字的合适意思。

A.送给,给予。

B.招引,使达到。

C.竭尽。

(1)大会开始,由主席首先致.辞。

()(2)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3)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天很容易致.病的。

()2.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有五致、三戒,都是什么呢?3.为什么说“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弘扬传统文化泰伯采药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两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

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红色的雀鸟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上,表示有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祥瑞的出现,又发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就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

泰伯知道了父亲的心意,就和大弟仲雍商量应该如何顺从父亲的意愿。

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了周国,远远地来到南方荆蛮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要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