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及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句描绘出一幅秋末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都枯萎了。

“荷尽”表明夏日里荷叶的繁盛已经过去,如今只剩下残败的景象。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节,也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然菊花也已经凋零,但枝条却还在傲霜挺立。

菊花向来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即便花朵已经残败,但其枝干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里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话锋一转,提醒友人要记住这一年中的美好景色。

这里的“好景”并非仅仅指眼前的秋景,更是蕴含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和经历。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此时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果实累累,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这一景象象征着人生在经历了风雨和挫折之后,依然能够迎来成熟和收获的阶段。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苏轼以秋景为背景,却没有丝毫的悲秋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借景抒情,通过对残荷、傲菊、橙橘的描写,告诉刘景文,虽然人生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但只要保持坚韧和乐观,总会有收获和美好的时刻。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霜形成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韧;而秋末的萧瑟与橙橘的丰收又形成对比,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同时,诗人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

对于“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荷叶曾经在夏日里为荷花遮风挡雨,如今却已消逝,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变化。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生命的自然轮回,旧的事物离去,新的事物将会诞生。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宋】苏轼荷尽⑴已无擎雨盖⑵,菊残⑶犹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⑸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⑹。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题解】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译文】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

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

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朗诵指导】荷尽/已无//擎雨/盖,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

“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

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4、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分类标签: 小学惜时作品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赠刘景文的描写

赠刘景文的描写

赠刘景文的描写《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苏轼赠刘景文_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_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_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比照,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作。

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描绘荷花凋谢、荷叶枯萎,以及菊花残败但枝干依然傲立在寒霜中的景象,展现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氛围。

荷花在盛夏时是那么的娇艳和繁茂,荷叶就如同一把把撑开的雨伞,为荷花遮挡风雨。

然而,如今荷花已经凋零殆尽,荷叶也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和挺拔,再也无法为荷花提供庇护。

菊花虽然也已残败,但它的枝干却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在寒霜中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里的“荷尽”和“菊残”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更是在暗示人生中繁华易逝、美好难以长久的道理。

接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笔锋一转,从前面的萧瑟之景中跳脱出来,为好友刘景文带来了积极向上的鼓励和劝勉。

苏轼告诉刘景文,不要以为眼前的秋景只有衰败和凄凉,其实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正在此时。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果实累累,充满了生机和收获的喜悦。

这两句诗既是在描绘大自然中丰收的景象,也是在隐喻人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之后,依然会有美好的机遇和成就。

苏轼以这种方式鼓励刘景文,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渐长或者境遇不佳而感到沮丧,要相信人生的美好和价值不仅仅在于青春和繁荣时期,更在于能够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发现希望和机遇。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的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和劝勉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先展现秋景的萧瑟,更能突出后面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富有层次和张力。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秋末冬初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季节的变化和氛围。

同时,诗中的意象选取也非常巧妙,荷花、菊花、橙子、橘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在苏轼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情感。

【古诗词】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及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接下来分享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
思及赏析,供参考。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
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
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
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
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
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
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
这个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
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
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
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以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
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过为
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
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
很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
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
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