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合集下载

06第六章 《考古学》 马工程

06第六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后者是从器物的 古代的社会关系问题,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四、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 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是指聚落按照社会和文化需要,在特定区域内和 区域之间的分布状态,也称为聚落形态 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旧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一般是以季节 性聚落群的形式而存在 张光直认为季节性聚落群可分为两种:游动性的季节性聚落群;固定 性的季节性聚落群 季节性聚落群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种:共生区域,自给自足的村落, 在较高水平上的大范围联结(或称高级聚落群),城乡连续体,考古 学上的“文化”
原始群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前期,大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少地区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起步,私有制产生 军事民主制阶段约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也大致相当于古史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发明文字和青铜器并进入国家阶段初期的夏商周三代
G.R.威利:《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 视野不仅触及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注意到 区域内聚落功能类型的界定问题
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以及决定或制约社会发展的 技术和环境。这一方法最早产生于北美 20世纪60年代,北美出现的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聚落考古是新考 古学的基础之一 G.R.威利所开创的聚落形态研究和新考古学对“过程”的强调,对此 后半个世纪的北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区域 聚落形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近东地区 爱琴海地区
大体同时,苏联考古学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批年轻学者提出 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考古学研究。他们批评器物形态研究是先 入为主的偏见,是单纯的器物观,类型学也是以生物学观点来解释历 史的资产阶级进化论,强调要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在乌克兰境内大面积发掘和重新研究的特里波列文化聚落遗址,就在 一定程度地采用了聚落考古学方法,是苏联考古学研究的代表性重要 成果

绪论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ppt课件

绪论博物馆学概论马工程ppt课件
• 2.博物馆实务: • (5)博物馆的实现方法; • (6)博物馆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 博物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 一、哲学方法
• 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 义方法
• 研究对象
• 1.微观的博物馆系统: • 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
与人类文化遗存, • 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 2.宏观的博物馆事业: • 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
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 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
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 研究内容
• 1.基础理论: • (1)博物馆的性质; • (2)博物馆的特征; • (3)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 (4)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
博物馆学是研究具有遗产、见证物、信息价值的 有形和无形资料的机构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科学。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学 第二节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博物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博物馆学的学科体系
• 二、博物馆学的学科分支

00导论 《考古学》 马工程

00导论 《考古学》 马工程

4. 为了学好考古学,你打算如何扩充自己的人文社
会科期的青铜礼乐器
二、实验室提供的信息
显微镜下显示的水稻植硅体图像(日照两城镇遗址)
三、遗迹
仰韶文化的房址 1.临潼姜寨F46 2.秦安大地湾F901
四、遗址和区域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一、考古学的学科分支
(一) 史前考古学
(二) 历史考古学 (三) 田野考古学 (四) 环境考古学 (五) 动物考古学 (六) 植物考古学 (七)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第二节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一词最早见于梁启超1901年《中国史叙论》 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 考古学具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但从学科的终极目 标来看,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
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 地质学 (二) 生物学 (三) 体质人类学 (四) 文化人类学 (五)地理信息系统
(八) 美术考古学
(九) 宗教考古学
思考题:
1. 如何从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角度来看待当前社会
上的“考古”热?
2. 试分析考古学研究对象的遗物、遗迹和遗址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3. 如何理解和认识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二、考古学的作用、意义和局限性

基本的信息来源

考古学获取的资料只是
研究国家起源和早期 极少一部分 国家发展

考古资料实物承载的信

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 息都是隐性的 和历史研究

关乎人类生存的研究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完整版)第三章《世界古代史》马工程

(完整版)第三章《世界古代史》马工程

卡纳克神庙中图特摩斯三世的战争 年鉴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新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统治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 王权的神化加剧。在维护和确立
王权的神性上,国王的王衔具有 重大意义。国王成为活着的神。 国王开始采用“法老”的尊称以 此神化王权。 • 中央政府管理权限的削减。从图 特摩斯三世开始,维吉尔职务被 一分为二,分管上下埃及,分别 向国王负责。新设“库什总督” 与“阿蒙神第一先知”两个重要 职务。
• 古王国的衰落和赫拉克里奥坡里王朝的统治。
(一)中王国时期(前2009—前1650年)
• 第十一王朝末期的内战和第十二王朝初期的统治。 • 第十二王朝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贵族势力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 • 社会经济生活: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青铜
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建筑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出现 了大型神庙建筑群。埃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更加频繁,加强了对努 比亚的控制。新的社会阶层—涅捷斯逐渐形成。 • 中王国的衰落和希克索斯王朝的统治。
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加上两河 流域苏美尔文字的影响,在涅伽大 文化二期时期埃及文字发展出来, 进而形成了埃及象形文字体系。
王权与国家紧密相连。 城市的产生。 两河文明在埃及国家形成过程中 的影响。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涅伽大 文化二期,国家首先在上埃及形 成。
埃及统一国家产生于公元前 3000年左右,由第一王朝的第一 位国王完成。关于埃及国家的统 一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美尼斯 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主要依据 为纳尔迈调色板。目前,“和平 渐进轮”比较流行,并得到大多 数学者的认可。该理论认为,同 一国家的出现是小规模的渐进的 文化融合的结果,即涅伽达文化 向北扩展是同一国家出现的前 提,而绝非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 对另一个政治势力的征服。

01第一章 《考古学》 马工程

01第一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并不断有新的突破
四、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新迹象: 1. 以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为代表的古代社会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 2. 考古学是中外学术交流中开展较早且受国外影响较大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转型的阶段 转型:研究的重心由以年代学为主的文化史研究转向全面研究古代社会
的方面
思考题: 1. 试述“三期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述新考古学的形成与影响。 3. 试比较当代西方的主要考古学流派。 4. 比较和总结宋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金石学的成就。 5. 梳理和评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20世纪20-40年代
的考古工作及其成就。 6. 概述1950年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现状。
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假说-验证法” 类比 计算机运用
新考古学的影响 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 倡导实证研究方法 局限性:过高估计考古资料的信息
含量和考古学家的释读能力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
“后过程考古学”对新考古学进行反思,理论界形成多种声音并存局面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河南、辽宁、甘肃、青海、山西、北京周口店、大连、新疆、安阳
李济
梁思永
1935年安阳殷墟发掘队成员
安阳后冈遗址“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具体时间,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把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仰韶文化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二是把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第一次正式发掘安阳殷墟
(四)田野发掘活动的出现与进展
赫库拉尼姆和庞贝遗址的发掘,利用发掘成果研究古代建筑相关文献
“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美国总统T.杰弗逊 弗吉尼尼亚州土墩墓

07第七章 《考古学》 马工程

07第七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墓葬等级原则:就是通过墓葬规格、葬具和随葬品等来体现死者 的身份和等级
等级随葬原则:就是通过随葬品的多寡优劣来体现被葬者的身份 等级差异 。 在等级随葬原则中,礼器即礼仪用品更能凸显死者的 身份和等级地位,用以“名贵贱,辨等列”
三、信仰和宗教 (一)信仰和宗教观念 信仰和宗教都是人类思维和社会意识形态日渐发达的产物 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统摄 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 对其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刻画符号和文字的起源密切相关 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刻画符号,既不能实现和语言的有机结合,还会 因符号含义的模糊性而无法使各种信息及思想得到长期传承
(四)文字的功能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采用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等传承历史信息 的记忆方式 文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记录语言,二是帮助记忆,三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
帮助记忆和远距离信息传递,均包含着跨越时空的功能需求
从时间上来说,帮助记忆就是人们希望或要求能够准确地记住业 已发生的事情,避免混淆和误解
从空间上来说,信息传递就是要把特定的信息传递到视距和听觉 距离以外的地点,但信息的传递过程未必是由信息发出者直接完 成的
结绳和文字是前后相继的不同记录方式,两者效率差别较大,但 功能基本一致
按照社会功能及意义,可以把风俗习惯分为住居、饮食、服饰、 丧葬、婚庆、节日、祭祀、仪礼等类别
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会拥有特定的物质载体
民族志资料一般是通过直接调查近现代不同民族而形成的,其中 所记录的风俗习惯理应最为系统、全面
古代尤其史前时期的风俗习惯,必须通过实物资料去探索 物质载体并不能充分揭示当时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仪式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载体明显存在物理化学方面的特性差异,其中有机质往往不易保存 在实物资料中保存最为系统的还是丧葬习俗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夏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遗存, 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它与依靠文 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的狭义历史学的最 重要的不同点。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 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 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但是,两 者的关系虽很密切,却是各自独立的。
(1910—1985)
夏鼐,原名作铭,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 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撰有《碳-14测定 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 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
二重证据法有几个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它是20世纪初中西学 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
2.对传统学术的继承性。乾嘉考史名家 钱大昕利用碑刻史料与历史文献互相比勘 解释对考证元史问题等项得到创获,可视 为“二重证据法”的萌发。
3.对西方新理念、新方法的融合性。
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王国维提供 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 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 考古材料的运用,和“审查史料”(即强 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 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 方法),给他以深刻的启发。
陈寅恪将王国维的学术方法总结为:一曰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 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第一种 即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 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学术巨擘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 巨子,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古史新证》、 《殷周制度论》、 《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流沙坠简》等60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型和考古学文化的分期 遗址的分期是类型或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而类型或考古学文 化的分期又是对同一文化不同遗址分期结论的归纳和概括 从单个典型遗址入手,将若干个典型遗址的分期成果用类型学方 法比较后串联起来,并加以归纳和概括,就得出一个类型的分期
鲁中南、苏北地区大汶口早期阶段陶器分期图
三、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分组的方法来全面分析一个文化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区分出 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进而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 (一)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划分类型的方法分两种: 一是每一个区域即为一个地方类型 二是纵向分期后按期划分横向地方类型
考古学文化的界定和研究——第一个层次 考古学文化内部的地方类型——第二个层次
每一个类型内部的划分——第三个层次
(二) 关于文化区的问题 考古学文化之上是文化区或文化圈 文化区在不同时期数量不相同,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有所变化 文化区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 张光直:一个是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代表是中国
第一,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
第二,不同类别的堆积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
突然废弃的作坊遗址 废弃的房屋和墓葬
灰坑和窖藏
文化层堆积
第三,类型学分析应从层位关系入手,并需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
二、类型学和考古分期 (一)器物和器物组合的分期 1. 确定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
O.蒙特柳斯:物品的共存次数应该重复出现30次以上 俞伟超:没有见到相反的例子,重复出现四五次以上 2. 地层单位的分组和排序 考古发掘中划分的文化层或确定的各种遗迹
14C断代法测年结果也存在误差: 第一,取样前、取样中或取样后的标本污染; 第二,实验室处理样品过程的可能污染、统计误差、系统 误差等因素导致结果有变数; 第三,有机物沉积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所测物品的沉 积背景或者其本身的使用过程进行分析 14C测年法是考古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绝对年代测定方法
首先,分析对象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其次,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构成 再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最后,文化因素分析应与文化分期结合起来
(二)文化因素分析的条件 首先,资料应相对丰富,对文化内涵和特征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其次,对周围地区同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再次,对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前身文化以及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 外围地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三)文化因素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1. 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 2. 梳理考古学文化的源流 3. 划分地方类型和探讨文化的中心区问题 4. 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和人口迁徙 5. 探讨考古学文化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认识成组物质文化遗存与特定人群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 一、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一)考古学文化的提出
20世纪40年代,吴金鼎、李济、斐文中和苏秉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各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系统
(二)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1.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质地、用途、外在形态上的相同或相似 2.同一类别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序列
桥联法 横联法
3.类型学分析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
区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 系是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 类型是分支,所以整体又可以称为“条块”说
(二) 区系类型的内容 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文化发展的 源流关系,而产生不同文化特征的基本原因则是地理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苏秉琦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划分为六大区系:
(一) 14C断代法及AMS技术 又称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就是利用放射性碳素不断衰变原理进行 测年的技术方法 1949年由美国的W.F.利比创立 14C是宇宙射线中子在高空中与氮反应而生成,它具有按一定速 率放射性衰变的特征 通过对比样品14C现存含量和原始含量的差别,就能算出生物死 亡或停止14C交换的年代,即样品的年龄
不同特征和组合的考古遗存实际上是共存的 具有文化类型含义的阶段观念开始被用于考古学研究
德国考古学家G.科西纳 V.G.柴尔德《欧洲文明的曙光》《史前的多瑙河》 英国考古史学家G.E.丹尼尔 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和考古遗存群体特征的三位一 体的基本单位
(二)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
考古遗存的具体年代关系以及更广时空范围内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 建立没有文字记载时期文化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 在文字产生之后,类型学也在分期断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发展 集大成者:瑞典考古学家O.蒙特柳斯,把北欧新石器时代划分为 四期,青铜时代划分为五期,建立了年代序列 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安特生、李济和梁思永
(二)树轮年代学 通过研究树木木质部年生长层以及利用年生长层来定年 根据树木每年年轮的计数,然后确定年轮的年代 一个气候区的树轮纪年主系列表可以用于考古断代,即将古代木质 遗物上的树轮与主系列表中的特征年轮相比较,定出其准确年代
树轮计数、匹配和重叠以建立特定地区的年代序列示意图
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建立了延续时间很久的树轮序列,这是进行14C 年代校正的基础 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树木年轮来测年 局限性: 只能适用于四季分明,树木年轮明显的气候区; 必须相同树种间进行对比,并且要求已建立该树种的年代主系 列
第三章 分期与考古学文化
“三期说”理论被视为近代考古学“从古物学中脱胎而出的唯一 指路明灯” 空间是导致考古遗存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 “文化”概念涵盖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三种基本因素,进一步 促进了考古学研究乃至学科的发展
第一节 年代学分析
运用方法和技术手段,确认或求证实物遗存在历史上的发生或存 续时间 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相 对 年 代 : 实 物 遗 存 或 考 古 学 文 化 在 存 续 时 间 上 的 先 后 顺 序 “分期” 绝对年代:实物遗存或考古学文化存续的具体时间 公元纪年
日照两城镇遗址T2400东壁剖面图
2. 共时关系 考古遗存中的遗迹之间(也包括文化堆积)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并存 时间角度:
绝对共时:不同的遗迹同时形成和同时废弃 相对共时:遗迹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具有并存关系 属于不同时期: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由于年代互不衔接分 属于不同的文化或文化期别,不属于同时并存的聚落遗存
(四)热释光测年法 通过测量样品释光强度来获取其被加热的年代,可以测量具 有晶体结构并且被烧制过的样品
三、考古遗存的年代分析 (一)绝对年代的分析
历史文献法 内证和外证 14C测年数据
高精度14C-树轮年代校正曲线 高精度系列样品法
(二)相对年代的分析 考古地层学主要是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情况判断不同堆积 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包括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 1. 先后关系: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
二、考古学文化的层次结构 (一)关于类型的问题 在考古学文化内划分地方类型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内涵上的地域性差异; 2.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 自然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各自成为小的地理单元; 4.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因素; 5. 古史传说中古国或古国群的分布
3. 选择典型器物或装饰纹样
4. 典型器物的型式划分 并列关系 先后关系
5. 期、段的划分
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花瓣 纹和回旋勾连纹演变图
海岱龙山文化袋足鬶演变示意图
(二)居址和墓葬的分期 1. 居址的分期
选择典型遗迹单位 典型遗迹单位的出土器物进行排队 进行居址的分期 2. 墓葬的分期 地层关系分组法:分组;比较归类;分期 典型器物法:选择;分析轨道;检验核对;段期划分
除此之外,以川渝为主的西南地区,以甘青为主的西北地区也应 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3. 年代分析的几个问题 (1)文化层的厚度和形成时间长短 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日积月累形成;某些特殊原因短时间形成
对土质、土色、结构和包含物等情况做详细分析,也可以结合土 壤微形态等分析方法来确定
考察一个遗址考古遗存的发展序列,主要任务是利用层位关系对 各堆积单位进行连接,究明其相对年代关系
(2)遗迹本身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 遗迹的形成年代指的是从建造到开始使用为止 遗迹的使用年代指的是从开始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 遗迹的废弃年代指的是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过程可长可短 废弃堆积在年代上是晚于遗迹的建成和使用年代的,这之间的年代差 是大是小,与遗迹的性质、功能密切相关
(3)层位关系和年代序列 考察一个遗址中的层位关系,除了文化层和遗迹之外,遗迹内的 更小堆积单位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利用层位关系可以确定文化层之间、文化层与遗迹之间、遗迹之 间、遗迹内部各堆积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第二节 考古类型学
通过分门别类地对遗迹和遗物的形态进行排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纵向 演变和横向联系,以探求其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的方法 一、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内容
14C产生、分布和衰变示意图
14C半衰期示意图
任何含有碳的有机质遗物都可以进行放射性碳测年 以一年生植物等为代表的短期遗物是测年的理想标本 20世纪70—80年代引入特殊的气体计数器,可测量非常少的样品 AMS(加速器质谱)开始发展起来,原理是直接计测样品中的14C 原子数,不必测量放射性衰变 最小样品量有几毫克甚至几百微克即可,测量时间也大为缩短 AMS成为考古学和晚第四纪地质学获得较精确年代的重要测年方法
从内涵和意义来看,两者在年代学的构建上具有互补性,相辅相 成,不可或缺
二、测年方法及其应用 绝对年代的测年方法 多表述为一个时间段或时间范围 “第一次有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年代学方法,考古学的表述既 有了绝对的年代长度,也有了相对年代序列”
相对年代
地层学 类型学 地质年 代学 骨骼断 代法 动物群 测年
一个是西方式的,其特征是突破式的 严文明:南方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文化区;
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的文化区; 东北、西部以狩猎和采集为特征的文化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