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
第一阶段( 2 0世纪50年代中期~6 0年代初期)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美国敌视中国,遏制中国;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6 0年代初,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
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
第二阶段(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洲大肆扩张,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挑起边界武装冲突,造成中苏关系紧张。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尼克松总统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
第三阶段( 2 0世纪80年代) ,美国凭借高新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美关系则忽冷忽热,时好时坏;苏联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不...。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590f75f524ccbff0218411.png)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知识整合】新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征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年):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①1949年,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④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⑥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时间成就1971年①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乒乓外交”;③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尼克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2年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度,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
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
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1.中俄关系古代史中俄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于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
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
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1728年和1792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市约》。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叶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促成了早起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2.中俄关系近代史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众多波澜。
在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俄国通过各种手段,割据了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时间条约侵占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1864年《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在内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方向。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
在这个时期,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9)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越南对抗中国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正常化开启阶段(1969-1982)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两国领导人开始进行高层互访和会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此外,两国还恢复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科技等领域。
四、成熟稳定阶段(1982-2001)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和接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此外,两国还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更好地推进中苏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Hale Waihona Puke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50年代末):友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一、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1949-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联对新中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帮助中国重建国家经济和基础设施。
此时期,中苏两国关系可谓友好融洽,密切合作。
二、中苏友好关系的巩固与深化(1956-1969年)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分歧。
苏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有所不同。
中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也开始分歧加大。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仍然保持着合作的关系,继续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1969-1989年)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对中国的支持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支持中国的敌对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的立场越来越对立。
198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所不同,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最终,在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四、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991年至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国,中俄关系逐渐开始改善。
199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邻国友好与合作的条约》。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双方还建立了定期高级别会晤机制,加强了战略协作。
总结:中国苏联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友好合作、巩固深化、恶化破裂和友好发展等阶段。
尽管中苏关系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但两国在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以及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平等、互利、协调、稳定。
中俄两国是邻国,拥有共同的边界线,历史上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国力的增强,中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两国建交的阶段。
中俄建交于1949年,当时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
建交初期,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但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中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的共同利益增多,中俄关系逐渐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的签署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推动了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得到了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
两国领导人定期进行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种高层互访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为双边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经贸领域,中俄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双方加强了能源、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特别是能源合作方面,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方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俄方也通过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需求。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也越来越密切。
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双方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等方面的立场相近,相互支持。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责任和使命。
两国加强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苏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 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援助;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在国际事务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在建设 中采用了“苏联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巩固起了巨大作用。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3.第三阶段(20C80年代末以来):恢复正常化。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