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合集下载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现实主义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评析《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小贵和北京城的穷高中生小坚因一辆自行车而发生的一系列的青春琐事。

一、创作主题故事以2000年的北京为背景,当时的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口增加,城市和农村的矛盾突出,如何让城市更好的接纳像小贵一样的外来务工者,以及如何改善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是影片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影片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镜头语言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没有太多的人物语言。

简单的画面,纪录片式的风格,让整部影片的叙事缓慢而沉重,影片极富现实主义色彩。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外来务工者的缩影影片开始,从农村来的小贵找到了一份快递的工作,镜头下的小贵时而满头大汗,时而在人群中、车流中奋力的骑着车,小贵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城拼搏奋斗的缩影,他们极力融入这个城市,不怕苦不怕累。

当店主夸小贵能干,小贵只是默默一笑,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

公司主管对小贵和其他务工者的轻视和鄙夷,会计对小贵百般刁难,前台小姐对小贵不依不饶,小贵自行车被偷以及因自行车多次被暴打,这些事让小贵在这个城市饱受折磨,展现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和不易。

(二)城市底层人民小坚生活在城市里一个贫困的重组家庭,父亲答应买自行车却一再失信,导致家人关系疏离。

影片中高楼大厦和小坚家的四合院形成对比,显示出小坚的家庭处在这个城市的底层。

当小坚在诸事不顺的时候,萧萧又选择了有权势的大欢。

对于像小坚这样处于城市的底层的人,爱情和亲情也因此而变得艰难。

(三)女性角色分析保姆和萧萧是影片中两位重要女性角色。

保姆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对于金钱权势充满了羡慕,偷穿主人的衣服,假装城里人,对小店里的小贵和小贵的叔叔不屑一顾的,虽然同处社会底层,但是在底层的人们彼此冷漠、不团结。

萧萧,她是一个对于权力和地位的依附者,离开小坚而选择有权势的大欢作男友。

2024年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2024年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2024年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2024年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1(约1258字)今天要推荐的一部电影是由王小帅导演所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影片主要围绕农村进城打工的少年小贵和城里的孩子小坚以及一辆单车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片被禁止在国内上映,但这并不能将这部优秀的影片否定。

故事的开始即进入正题,农村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在快递公司送快递的工作,依靠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每单10元,攒够600元时就可以买下这辆公司借给他的自行车,故事本来是很平静的,,小贵马上就可以攒够钱买下自行车了,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小贵被派去找一位张先生取件,但找错了人,耽误了时间,出来之后发现车子不见了,到处都找不到,于是便坐在路边哭,没有给顾客送快递,经理知道后把他开除了,他苦苦哀求,经理答应他如果找到自己的车子就能回到公司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在这个过程中还被当成小偷,直到有一天秋生告诉他好像看到了他的车。

小贵自行车的新主人叫小坚,是城里的一个孩子,很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因为周围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车,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他有一个漂亮并且家境很好的女朋友,他一直很自卑,于是他把爸爸要给同继母的女儿上学的钱偷走,在二手市场买了一辆车,就是小贵的车,他很喜欢这辆车。

在一次和女朋友约会时,车子被小贵骑走了,小坚追上去并和同学一起打了小贵,抢回了车子,之后小贵就一直跟着小坚,发现他藏自行车的地方,便拿走了车子,经理见这样便让他回到快递公司。

但是一天小坚和同学找到他又抢回车子,小贵无奈找到了小坚的父亲,父亲知道真相之后打了小坚,让小贵把车子带走了。

小坚不甘心,又和同学们找到小贵,但这次无论怎样小贵就是不松开车子,同学们纷纷出主意,小贵都不答应,最后双方无奈达成协议,一人一天使用车子。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事,小坚发现女友潇和另一个车技好的小混混在一起,于是便偷袭了小混混。

于是小坚被追打,由于这一天要把车交给小贵,导致小贵也被打,车子也坏了,二人既无助又无奈,只能暗自神伤。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

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

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

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

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

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

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

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

“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10篇)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10篇)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10篇)观看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篇一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电影作品,而且是完全凭借叙述性和阐述当代青年成长的故事而被禁播,仔细想想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了。

片中小贵和小坚都没有错,即使有错也是错在了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美好青春的向往。

同为一件事物而坚持,但却用途完全不一样,这辆普通的单车在他们各自的青春年华中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但我认为导演在影片中更加着重刻画的并不是青春本身,而是当代中国青年人青春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巨大的,是残酷的,是很表面化但却很少有人注意的。

之所以巨大,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差距,小贵想拥有单车,因为那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是他要摆脱贫困的必需品。

更准确的说单车并不是他的追求,因为在他的命运中谈不上什么是追求,谈不上什么是青春的追求。

而单车对小坚来说则是他的追求,虽然他在应试教育下不应该存在这种追求,不应该用车技在同学中炫耀,不应该用车技去吸引女生的注意,但这一切他都做了,而且他很固执,无视身边的所有人。

之所以残酷,体现在他们命运的差距,体现在社会的无情,当在伟大首都北京的小巷中进行血腥的打斗时,那些旁观者是那么的熟视无睹,镇定自若。

就象自己家的牲畜在那追逐打闹,且导演在这段镜头中着重的去刻画了场面和旁人,以及恰当的音乐,让这种残酷体现的是那么的强烈,使你看过很久也不会忘记。

之所以表面化,体现在这种事不经意间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但却很少会引起注意,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影片开头那段打工者的自白,诙谐幽默下让每个观众都是那么的熟悉,因为对于这些打工者大家应该都习以为常了。

导演这是选择到了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现象和场面让观众和社会有一次自省的机会。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字篇二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电影作品,而且是完全凭借叙述性和阐述当代青年成长的故事而被禁播,仔细想想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了。

片中小贵和小坚都没有错,即使有错也是错在了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美好青春的向往。

同为一件事物而坚持,但却用途完全不一样,这辆普通的单车在他们各自的青春年华中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篇一: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在90年代的中国城市弱势群族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悲惨生活, 这部片子的风格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点相似, 但格调相当阴暗, 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让人悲观地发现在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生活是多么地无望。

影片的中心都围绕着一辆单车发展, 而单车似乎也是一种隐喻, 指的也许是对个人来说非常珍贵却很容易被别人夺走的东西, 比如自由, 人权, 当一个人最珍视的自由被这个社会无情地夺走, 而脆弱的个体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又无能为力的时候,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悲哀, 所有我们当初以为美好的东西, 或者是初恋或者是爱情, 或者我们为之付出的一切, 都象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碎了, 得到的都只是永远的欺骗和压榨。

当我们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而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 我们就会被这个社会无情地抛弃, 因为我们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人, 我们是社会变革中天经地义的牺牲品。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影片的结尾, 主角拿起砖头掷向强者, 最后被强者追杀, 即使无关的人也难以幸免, 心爱的单车被砸烂。

似乎预示着:在这个森严的充满暴力的等级社会中, 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也没有人能逃脱地出去--要么同心协力, 拿起武器, 要么就只有死路一条。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影片的主角抬着破碎的单车走在城市中的情景, 似乎预示着一种无奈, 我们所曾经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最终会被这个肮脏的等级社会砸得粉碎。

【篇二: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 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

虽然电影的情节很简单, 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 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 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 恨的是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 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 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 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 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 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 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十七岁的单车》是导演王小帅“故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故事讲述了小贵从一个乡下小孩逐渐融入北京这样一座大城市中的种种变化,从一个乡下小孩到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经历。

小贵是一个十七岁的小青年,在一家工厂打工,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在一家自行车修理铺当学徒,尽管他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工作,但仍然只能从清理自行零件、搬动笨重的自行车开始。

小贵在工厂里认识了一个外国人,外国人愿意出高价租给小贵一辆全新的捷安特自行车,但是车锁不能锁在工厂的铁栏杆上,于是小贵就用自己的单车换来了外国人的单车,并把它锁在了自己的车库里。

小贵在车库里发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这辆车的主人是一个中年男人,他曾经是工厂里的工人,后来因为偷窃被开除,他偷了这辆车并把它改成了山地车。

小贵觉得这辆车很酷,于是就把自己的单车卖了出去,换来了钱和一辆新的捷安特自行车。

小贵在城市里骑着捷安特自行车穿梭着,他感到很兴奋和自由自在。

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单车被别人骑走的时候,他感到很失落和无助。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对单车的控制权,他开始感到自己在这个城市中变得无依无靠。

小贵在城市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外国人、工厂里的工人、老板等等。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

小贵也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他想要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

首先是小贵的成长过程,从一名乡下小孩到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小贵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其次是小贵的单车经历,从一开始的辛苦工作到后来的卖车换钱、换车、换锁等等,这些经历都反映了小贵的成长和变化。

最后是影片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影片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和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

总之,《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它通过小贵的成长经历和单车经历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和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电影,主人公小南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友情、爱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电影从小南和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开始,小南和好友贾鹏相约骑车环游中国,而这次旅行并不是单纯旅游,而是为了寻找小南的外婆。

他们不断地穿越城市乡村,迎着大风、雨水、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对着打击与困难的磨砺,经历了许多磨练,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小南和贾鹏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两人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一次次地相互帮助,支持对方,不离不弃。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爱和友情,这种感情在动荡的现代社会中十分珍贵。

电影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小南在旅途中遇到的许多人物和事情,令人感到这世界是多么辽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微不足道。

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旅行带来的快乐,让我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需要快乐生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和色彩的电影,它不仅讲述了关于友情、爱情和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对于年轻的人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值得一看。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是探寻人生意义。

故事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公共自行车和乡村留守儿童,通过小南和贾鹏的旅行,展现了两个男孩在寻找自我意义和生命意义之旅中的人生历程。

影片通过小南的旅行,深入探索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们对友情、升学、初恋等事物的成长。

这个历程给小南和贾鹏带来的是挑战,是困难,是成长,是解脱,一路走来,他们从青涩到成熟、从天真到豁达,由曲折到成长。

在旅程的途中,有一个人物值得关注,就是小南的外婆。

她是一个传统的农村老人,沉寂着思考,专注于细节,往往言语很少,但她的态度和行为让人们心中生悸。

她的意义在于她对小南和贾鹏进行指导,并引导他们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不向命运屈服。

电影的剪辑手法也值得赞赏。

尤其是铁轨合成成整张中国地图,让我们似乎亲临现场;以及在贾鹏车轮缝合后,表达了知识和技能的初学者艰难地探索学习的过程。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两个17岁的年轻人——外来打工仔阿贵和出生贫穷的城里人小坚,因为一辆单车而引起冲突,在反反复复的互相追逐和抢夺后,两人最终都受到权利的压迫,以悲剧告终的悲惨故事。

整部电影情节非常简单,但剧情却引人入胜,从单车出现,单车对阿贵的重要意义,到单车被偷,小坚对单车的热爱,再到两人平分使用单车,直到最后单车被破坏,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单车慢慢展开,导演利用这一两普通的单车就巧妙地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在权力的压迫下,痛苦和绝望的心境。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看下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电影没有太多的台词,而是通过最自然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没有任何雕琢和夸大的痕迹,让人看了有真切实感。

阿贵是一个从乡下来城里打工的17青年,他怀揣着对生活的梦想,好不容易在城里找到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为了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单车,他每天忙碌奔波于街头,拼命的跑单子,好让钱早点扣完,得到属于自己的单车。

可是,在工作的同时,他总是显得与大“城市”格格不入,首先他看到了整天换衣服的漂亮女人,让他见识了什么是城里人,在真正面对“城里人”时,却始终不敢正眼看人家。

接着在跑单时,他又误入大酒店“被迫”洗了一次澡,让他感受了大城市的生活,不料的是,这澡却错了,不仅自己要找的张先生没找到,还要被迫交洗澡费。

当时阿贵带着无助和茫然的表情喊着“我没钱!”“是你们让我洗的!”,体现了一个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钱”法则的乡下人与城市生活的不协调。

小坚是来自重组家庭,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城里人。

他一直梦想着自己有一辆山地车,在他看来拥有山地车,就是有了能融入同学的资本,有了山地车他才能拥有自己心仪的女朋友。

只是,小坚的父亲却宠着自己继母的女儿,把本身为他买自行车的钱,给妹妹付学费,这激起了小坚内心深处的叛逆,他毅然偷了家里的500元钱,从二手市场买了一辆山地车。

小坚的举动,充分揭示了现代年轻人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

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

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

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

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

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

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
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

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

“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

也许小贵对这样的仰视和偷窥,最初并没有自主的卑下意识,可小烟纸店店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强调他们(城里人)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对他们存有非份的念想,也最好不要让他们看出你是乡下人。

在小贵刚刚领到山地车回到小店吃饭时,店主带他一边吃一边从墙缝里偷窥大楼落地窗里化了浓妆,不停地换衣服的女人。

他告诉小贵,这个女人就是城里人,“住这么大的房子还不知足,一天到晚的也没个笑脸”。

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被他认为因为不知足而不快乐的城里女人,恰恰不过是同他和小贵一样,在城里艰难地谋着生计的小保姆。

周迅扮演的这个小保姆红琴,总是趁主人不在偷用主人的化妆品,
偷穿主人的衣服和鞋子。

虽然真正的城里人,的确经常因为不知足,而总是无法快乐起来,但红琴一直不笑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城里人,这些缤纷的化妆品、漂亮的衣服鞋子都不真正属于她而己。

小烟纸店店主自己沉溺在对红琴这一欲望对象的偷窥和幻想中,而每当他发现小贵也和自己一样着迷于红琴这个“城里女人”时,他却总是反复规劝小贵“你可别瞎想啊!咱儿没那个命!”,然后一把把小贵从墙缝边拉回。

不过是一层漂亮的外包装,就骗倒了他们,让他们把自己设定在了一个更卑下的层次,自觉地把和红琴交往发展的一切可能性扼杀于萌芽的幻念。

直到有一天红琴偷穿主人衣鞋、偷卖主人衣服的事情,被当着店主和小贵的面揭穿后,店主才用家乡方言愤愤地说了一句:“我要早知道她也是个农村来的,我……”。

华丽包装的泡沫幻灭后,店主才意识到自己与红琴这个漂亮的假城里女人本来相同,没有差异。

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店主才`能意识到红琴和真正的城里女人,其实也是平等无异的呢?也许他永远不会这么认为。

二、人为强化不同阶层间的隔阂
在王小帅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发现当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们纷纷自觉地低头的同时,那些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人群往往能从对方的言行中获得某种接近“自我实现”的快感,这种充满优越的快感则驱使着他们更加刻意地去强化不同阶层的差别观念,更加刻意地去营造不同阶层间的隔阂感。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本来不同。

《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因为丢了自行车而没有把快递按时送到,被公司经理开除,可看在小贵执着坚持的份上,经理同意如果他能找回自行车,就让他回来上班,于是镜头中小贵孤寂的身影整日整夜地徘徊在停车场边,想要找回自己的车子,可下一个镜头接的却是工地上,几个年轻人在用各自的山地自行车,玩着极限运动的场景,而其中有一辆车格外显眼,因为它看上去跟小贵的车一模一样,可这辆车上的年轻人,却好像生活在一个与小贵完全不同的、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嘴里不停发出又成功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后的兴奋叫声……他的生活看起来的确不错,漂亮的山地车,回家路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女生在等他,女生还对他的车表示了赞赏,骑在回家的河滨路上,这个年轻人意气风发地双手脱把,外套搭在肩上,伸出手,接着风……此时的配乐也仿佛是他的心情一般,轻快、明亮……蒙太奇的力量,让观众在此刻又想起了小贵孤寂徘徊的身影,小贵对于红琴,如果那也是爱情,他只能通过偷窥这种半饥渴的状态来慰籍自己心灵的孤单,而现在他丢了车,也丢了工作……可这个得意的年轻人,他有车、有爱情……的确,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得意或失意却不应成为判断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

因此,小贵从来不会因为这个名叫坚子的年轻人是生
活幸福的城里人,就放弃了对本应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的执着。

趁着坚子在享受着爱情的香气,小贵推着自行车骑上就跑,坚子发现后,丢下了他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在后面追赶,终于,小贵被一辆运面粉的卡车挡住了去路,从自行车上摔到了堆满面粉的卡车上……坚子的一帮同学恰在卡车边玩,一见到是小贵偷了坚子的车,他们立马叫坚子推车走人,一个看上去最结实的哥们儿把小贵媳在墙上,掐着他的脖子说道:“我们的车你都敢偷?胆不小啊!”,面对小贵执着的表情,还踢了他一脚道:“不服啊?!”……这些同学完全不知道偷车事件的原委,也不知道小贵究竟是何许人也,但这些土生土长的城里孩子,早己下意识地默认城里偷自行车的都是外地来的乡下人、民工,默认他们只是为了不劳而获就肆意窃取别人的私有财产,因而不必多问原委就可以对他们拳脚相向,“他们”与“我们”是属于有着云泥之别的不同世界的人,“我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连“我们”的车也敢偷,实在是一件罪大恶极之事。

小贵从来不是一个愿意承认自己与城里人不同的孩子,尽管小烟纸店店主一再向他灌输他们不如城里人,但不能让城里人看出他们是乡下人;尽管小贵在城里摸爬滚打的日子,也总是被城里人当作外地人而肆意欺侮,他却从来不会刻意隐藏自己外来者的身份,从来不曾觉得自己应该为这身份低头,为这身份放弃些什么。

那一次小贵去一家浴场找一位张先生取快递,却误打误撞之下被领进去洗了个澡,还是没有找到张先生,临走前台小姐让他付钱,小贵因为没钱一直僵持在那里,直到那位要发快递的张经理出现,才给小贵免了单,但他给小贵免单绝不是出于慈祥的善心,正如他自己反问前台小姐的:“你看他像有钱人吗?!”,他替小贵免单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充满了对小贵不屑的歧视,他作为一个堂堂大浴场的经理完全不在乎一个民工身上的这点小钱,他向小贵,向前台小姐,也向他自己不断强化着这种不屑的歧视,不断强化着高低贵贱间的差异与隔阂。

对于王小帅电影中,所有那些处于社会边缘人地位的弱势群体主人公们,卑微的社会地位导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不过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踏入成人社会之前所必经的洗礼。

纵然充满困惑,都只是给冲动而迷惘的青春期设下的重重迷障般的表象,而在这层困惑的表象背后,他们将要经历的是痛苦而充满挣扎的艰辛成长,一条始自挣扎与抗争,却逐渐学会接受现实的道路。

当他们到达了生活的彼岸后暮然回首,会发现,青春期伊始所有因差异的表象而引发的困惑、迷惘、冲动与抗争,最后都会渐渐暴露出相同的本质,从相异回归到相同,无论是执着、艰难的小贵,还是看似意气风发的坚子,所有人都走在那条殊途同归的成长道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