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属于直系吴佩孚的“倒戈将军”冯玉祥倒吴,乘夜班师回京,发动了著名的“首都革命”(其实是政变)。政变后的冯玉祥除了扣押贿选总统曹锟,又于十一月五日,驱逐前清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同时修改袁世凯时代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例》。

这在当时是轰动全国的一件事,此事的主谋当然是发动政变的冯玉祥。他日后在自传《我的生活》中谈到这个情节:

……在商得摄政内阁的同意后,便令鹿瑞伯去执行。他带了几个卫士进宫,问溥仪道:“你到底愿意做平民、愿意做皇帝?若愿做平民,我们有对待平民的办法;若是要做皇帝,我们也有对待皇帝的手段!”溥仪赶忙答道:“我自然应该做平民,无奈许多人跟着吃我,他们迫着我在这里,要不然,我早就走了。”瑞伯说:“既是如此,就请你立刻迁出宫去,从此做一个良善平民。”(冯玉祥.《我的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第四○八至四○九页)

冯玉祥虽是主使,但当时并不在现场。不妨再看看受事人溥仪是怎样说的,至少可以互参。溥仪对此事的记载是:

……我回到屋里,过了不大功夫,绍英回来了,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哆哆嗦嗦地说:“鹿钟麟催啦,说,说再限二十分钟,不然的话,不然的话……景山上就要开炮啦……”

其实鹿钟麟只带了二十名手枪队,可是他这句吓唬人的话非常生效。首先是我岳父荣源吓得跑到御花园,东钻西藏,找了个躲炮弹的地方,再也不肯出来。我看见王公大臣都吓成这副模样,只好赶快答应鹿的要求,决定先到我父亲的家里去。

溥义出宫后,和冯玉祥派来执行这次任务的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字瑞伯)有过如下的对话:

“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好!”鹿钟麟笑了,说:“那么我就保护你。”又说,现在既是中华民国,同时又有个皇帝称号是不合理的,今后应该以公民的身分好好为国效力。

张璧还说:“既是个公民,就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将来也可能被选做大总统呢!”

一听大总统三个字,我心里特别不自在。这时我早已懂得“韬光养晦”的意义了,便说:“我本来早就想不要那个优待条件,这回把它废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话。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得到自由了。”

这段话说完,周围的国民军士兵都鼓起掌来。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一九六四,第一六八至一六九页)

当皇帝还是当平民,这是一种胁迫,而不是一道选择题。溥仪被逼出宫,胡适当日便闻知,没有多想,几乎凭着一种本能的判断和冲动,当晚就给摄政内阁中的外交总长王正廷写信。这是封带有“抗议”性质的信:

儒堂先生:

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致王正廷·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七一页)

以下胡适提出了几条在他看来可以比较使人满意的办法,然后,此信便摘要登在九号的《晨报》上。

为清廷辩护是作为污点留在胡适历史上的,何况以前胡适应溥仪之邀曾进入清宫会见过他,而且当时就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跟前清扯在一起,总不外封建、落后、复辟、倒退,不会有什么好事。胡适居然不止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后来又进过一次宫)。像驱逐逊帝一事,是满京城叫好的买卖,胡适偏偏拂逆民心,独标言论,如果不是为了出风头,只能是找上门去触霉头。

胡适的信在《晨报》登出后,所谓捷如影响,立即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反应。九号当天就有两人致信胡适,一个叫好,一个叫不好。叫好的是一个洋人,即溥仪的师傅庄士敦:“亲爱的胡博士:今天《晨报》登载的那封信如果真是你的手笔,我要为此向你祝贺。你正是说出了这样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且用正确的方式说了出来。”(《庄士敦致胡适·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九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七二页)

叫不好的是周作人,他表达了和庄相反的意见:“适之兄:在报上看见你致王正廷君信的断片,知道你很反对这回政府对于清室的处置。我怕你不免有点受外国人的谬论所惑。在中国的外国人大抵多是谬人,不大能了解中国(当然是新的中国),至于报馆中人尤甚。”担心过后,周作人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次的事从我们秀才似的迂阔的头脑去判断,或者可以说是不甚合于‘仁义’,不是绅士的行为,但以经过二十年拖辫子的痛苦的生活,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经验的个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虽然说不上是历史上的荣誉,但也决不是污点……”既不是荣誉,也不是污点,那么是什么呢?周作人认为,驱逐溥仪不过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以直报怨”。(《周作人致胡适·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九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七二至二七三页)

在周作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新的中国”,新在何处?是否有了一个中华民国的徽号?他担心胡适受洋人所惑,但他不知道,胡适是在事发当天就写信的,因此,胡适回信告诉周作人,自己还不曾有机会受到洋人谬论的迷惑。那么,胡、周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胡适并非不满于除去帝号和改变清室优待的条约,而在于这种以暴力迫之的恃强凌弱的方式。在周的眼中,胡适的看法自然是出于“秀才似的迂阔的头脑”,不免冬烘。于是,我们看到,留日和留美这两个知识分子的不同。假如这件事是对的,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情本身将手段和方式给正当化了。这是周作人。胡适不然,即使是正当的事,也得用正当的方式,否则,不正当的方式亦可能将正当的事给非正当化。上面庄师傅称赞胡适:说出了一件正确的事,并且是用正当的方式。在胡适这里,正当的方式比正当的事更重要,何况这事在胡适看来还未必正当。

周作人过后,写信批评胡适的是李书华和李宗侗。这二李都是留法出身,李书华是北大物理学教授,李宗侗是北大法文系主任。他们致信胡适:“一个新文化的领袖,新思想的代表,竟然发表这种论调,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你对于清室问题的意见,我们以为你是根本错误了……我们根本上认为中华民国国土以内,绝对不应该有一个皇帝与中华民国同时存在,皇帝的名号不取消,就是中华民国没有完全成立,所以我们对于清帝废除名号,迁出皇宫,是根本上绝对赞同的。”这段话等于是二李兄弟的自己表态,因为胡适并不赞成保持皇帝的名号,他是反对当局的方式。就此,李氏兄弟针对胡适的“强暴以行之”,推论说:“然则欲使清室取消帝号,必先待复辟成功,清室复兴,再乘其复兴后之全盛时代,以温和、谦逊、恭敬或他种……方法行之,方为民国史上一件最名誉的事,你这种议论,似乎令人不解。”李氏兄弟最后的态度是“吾辈如果赞成中华民国这块招牌,即须承认‘清室帝号取消’为正当的、必须的一件事,无所谓‘丧’、‘弱’的问题”(《李书华、李宗侗致胡适·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七八至二八○页)。

这次冲突的双方都是留学西洋的,胡适接招了。由于致王正廷的信发表以来,胡适自己便如同孔明的草船,詈骂像箭一样纷然而至;因此他回信时难免不有点动容:

我并不主张王室的存在,也并不赞成复辟的活动,我只要求一点自由说话的权利。我说我良心上的话,我也不反对别人驳我。但十几日来,只见谩骂之声,污蔑之话,只见一片不容忍的狭陋空气而已。贤如两位先生,尚疑我“先等待复辟成功,清室复兴,再乘其复兴后之全盛时代,以温和、谦逊、恭敬或他种方法行之”!此语在两位先生或以为是逻辑推论,但我读了只觉得字里行间充满着苛刻不容忍的空气,使人难受。

难受的胡适认为:

人各有所见,不能强同。你们两位既屡以民国为前提,我要请你们认清一个民国的要素在于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你们只知道“皇帝的名号不取消,就是中华民国没有完全成立”,而不知道皇帝的名号取消了,中华民国也未必就可算完全成立。一个民国的条件多着呢!英国不废王室而不害其为民国,法国容忍王党而不害其为民国。

最后,胡适说:

你们既说我是“根本错误”,我也不愿申辩。我只要指出,在一个民国里,我偶然说两句不中听,也不时髦的话,并不算是替中华民国丢脸出丑。等到没有人敢说这种话时,你们的懊悔就太迟了。(《胡适致李书华、李宗侗·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八○至二八一页)

应该说,李氏兄弟谈不上什么容忍不容忍,不容忍的是当时的舆论。至于他们讥讽胡适要等到清室复兴再以温和之类的方法解决帝号,这不过表明,他们和周作人一样,不觉得以暴力迫之有什么不可,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国的国体问题。

前有周作人的“新中国”之说,这里又有李氏兄弟民国不容帝号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民国呢?胡适的看法无疑更深入。有帝号,不妨害它可以是真民国,比如英法。无容忍则肯定不是真民国,因为没有容忍就不会有民主与自由。

就当时的“中华民国”而言,如果说它还不是一个真民国,肯定不是帝号的存在,而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举国泛滥。至少,后者作为问题,要比前者严峻得多,而这又并非大多数能意识到,哪怕如李书华这样的留法者。至于李氏兄弟接到胡适信后,再度驳胡,则更能看出他们的识见:“英国是个运用议会政治的君主立宪国,终不能以民国名之,法国虽‘容忍王党’,但绝未保存王号。法国大革命时,国王路易十六曾上断头台……法国的学问家、历史家从未说道这是法国革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李书华、李宗侗致胡适·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五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二八四页)

从国体上来说,英国是君主立宪,法国是共和,的确不同。但在国家性质上,两者却一样,都是真民国(真正的民主国家)。就此言,胡适没有错,有问题的倒是李书华。按照他

的逻辑,取消帝号了的中国可以是民国,而至今依然保存王室的英国倒不能以民国视之,这符合实际吗?至于法国大革命先后把路易十六及其妻子送上断头台是不是一件最不名誉的事,事到如今,已经无需再置一辞。

胡适致信王正廷,使他付出了相当大的声望代价。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进入故宫,后来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当时主持事务的是有国民党背景的易培基,他和上面那位写信批胡适的李宗侗是姻亲。胡适晚年谈及此事,依然那么心气平和:“易培基他们组织‘故宫博物院’。他们一班人都是反对我的,要在故宫里找寻我的劣迹,说我私通宣统。他们搜查的结果,发现我给宣统的一张片子,上面写了‘我今天上午有课,不能进宫,乞恕’几个字,他们配起一个镜框,挂在故宫里作为展览品。我曾到故宫博物院去看过。我问可以照相吗?他们说不可以……”(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第二五五页)

当时国民党其实是反胡适的,他们如此示众,分明是要胡适难看。但胡适心地坦然,不仅去看,居然还要为自己的劣迹拍照留念。这样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很可见胡适行事的异秉之处。然而,他们搜查的结果,并不止这张片子。一九二五年七月,他们在养心殿清查文件,发现一批内务府大臣金梁等密谋溥仪复辟的文件。在金梁所上的条陈中,有一份是为溥仪举荐贤才,金梁认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可用其名,其中也提及胡适,谓“皇上以德服人,昔胡适既见后为皇上所化”。(吴瀛《故宫尘梦录》,第二部分:《成立故宫博物院·金梁五折(四)》.紫禁城出版社,二○○五年)

文件当然要公布,梁、蔡当然也无事,他们未就逼宫发言。胡适不同,不仅前科,而且再犯,于是舆论又被煽动。北京当时有一个组织,谓“反清大同盟”,激于义愤,于八月二十五日在报纸上公开呼吁,把胡适驱逐出京。(案:此事读来读去,觉得当时胡适写给王正廷的信的确过于匆忙,他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即驱逐溥仪的合法性。)

这不仅在于冯系军人乘人之危以暴力相迫,更在于他们这样做找不到任何合法性的根据。留驻宫内,是当时签订条约中的一个子项,按照程序,先双方修改条约,然后对方按约出宫,而不必这样恫吓相逼。再,清室待遇本来是一桩彼此妥协的交易,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愿意交出国家权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此停止国内战争并给予相应待遇。制定和签订这个条约的是中华民国的立法机构参议院,该条约受法律保护当属无疑。条约不是不可以修改,也可以废止,但它需要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不能由哪一派实力说了算(哪怕它是正当的,有民意基础)。

由之而来,我们必要问的是,该条约的修改者或废止者应当是谁,或,谁才有这个权力?冯玉祥指使一个傀儡性的内阁,用枪杆作后盾强行修改,其修改者本身不具合法性。

冯氏不过一无常又无信的倒戈军人,他的个人意志没有理由成为国家意志。此人并非不知这一点,因此,在修改条约的抬头,还自欺欺人地冠以“大总统指令”,以大总统的名义“派鹿钟麟、张璧交涉清室优待条件修正事宜”(见溥仪《我的前半生》)。这分明是“矫诏”,尚不及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的贿选总统分明已被冯自己扣押,他和张作霖推出主政的段祺瑞此时在天津还没到岗,即使后来就任也不是总统而是临时执政。不以总统名之,是因为没经过选举程序。可见,总统不在位,又如何能下令?

因此,这件让周作人和周作人们认为“极自然极正当”的事如果放到今天来评估,它的程序缺席和权力僭越,不仅是胡适所谓的不名誉,而且非法。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时间:2003年2月3日作者: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网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确有着某些显著变化。于是有人认为,这与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越来越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有关,甚至有积极作用。我不完全同意这种以偏概全的看法。我没有读过几本海外史学理论的书,可以说不懂海外的史学理论,因此,我只就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和论文而理解到的一些研究方法,简略地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纯,既有积极作用,也必然带有负面影响。有些当时看好,但过段时间也许发现其不足与弱点;有些一时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逐渐感到有足堪回味的内涵,例如对海外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八十年代国门初开时,对一切新鲜的东西,包括没有看到过的海外中国近代史著作都以羡慕仰望的态度来接受,而忽略了选择;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不同了,有了批判精神,对海外的东西不是一味接受,而是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善于取长补短,这就是一种进步。我对待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态度和出发点,就是如此。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学术交往日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海外学者和资料,看到过去不可能看到或很少看到的港台地区以及美、日、加和欧洲等国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论文,遂使中国近代史学者打开眼界。这是能够了解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必然前提,从而才有可能让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其方法,并逐渐能选择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值得吸取的地方。因为这个论题比较大,难以进行全面完整地论述,我只想举几个例证来说明我的粗浅看法。 史源是研究历史者必须随时注意发掘和开拓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史学传统是重视史源的。清代乾嘉史家在利用官书、正史之外,还用六经、诗文集、金石碑版和谱牒等作为新史源;近代的史学家梁启超、陈垣等都很注重新史源的探求与开发,梁启超在其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正续编中,都很看重扩大史源的问题。陈垣先生甚至明确标举“史源学”这一学科专称,并以之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历史的“金针”。但是,近几十年,这一优良传统被破坏,由于屡屡地批判“唯史料论”,随意乱贴正确理论的标签,好做放言高论,“出思想”成为某些人不亲自动手做学问的时髦流行语汇。于是奉行者照方抓药,随意抓几条现成的史料,填充成文,几已成为习惯性动作,致使史学研究领域飘荡着一股空疏学风,史源开拓很少有人问津。而海外若干学术机构却建立了有关中国学术的这样那样的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协会等等来搜集资料,开辟新史源。90年代前后,我在国外看到这一现象,颇多感触,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所搜集、收藏的“红卫兵”小报,比较丰富完备,应当说这是研究“文革”历史的重要史源库;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资料库,我曾去查阅过北洋人物的口述资料,虽然有些需要甄选考订,但终不失为研究近现代人物的重要史源,《顾维钧回忆录》就是根据其所藏顾氏口述资料翻译而来的,唐德刚教授撰写李宗仁、胡适的传记也曾以此为重要史源之一。纽约州有个规模不大的大学图书馆集中全力收藏了越战资料,成为研究越战的一大史源。有些海外学者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某一专题,不惜远涉重洋,到中国来寻求史源,美国宾州大学讲座教授林蔚为了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的直奉战争,几次来中国访求口碑与文字资料,与中国研究北洋军阀史的学者交谈商榷。另有一位一时想不起名字的美国学者,为了研

剑桥中华民国史.doc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读后感 --代应浪 我们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历史,总以为我们的历史或者是别人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当另一种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惊奇,原来历史还是这样子,接不接爱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你只要看你喜欢看的事情就行了。 五千年华夏历史,最混乱最复杂的当属民国时期,大小军阀混战,各国势力盘踞,内忧外患不绝,同时各种人物辈出,任谁都难以理清那些错综复杂大的关系。而近两三个周匆匆浏览完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感触很多,收获很多,也明朗了许多。 《剑桥中华民国史》是一部由西方学者费正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该著作对中国历史的观点不偏不倚,不带情绪,它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试图从无数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的串联中发现历史发展和变革的原因,规律,给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以饕餮大餐。该书从晚清袁世凯时期写起,到新中国成立结束。结合民国各个势力统治时期的背景,国际形式,国内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及思想主张分析其生存状况。与此同时还分析了当局出台的政策对民众的影响和对战局的影响。 该书详细阐述了1912年到1949年,尤其是1912到1924年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这段历史只突出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部分事件。而该书却完全把那一段烽烟四起的岁月串了起来,把断点的零星历史拼凑出来。同时该书也写了国民党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及斗争背后的真实原因。同时,该书也突出西方新思想对当时愚昧民众的觉醒做用,肯定了思想在战争中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说在西方大国入侵中国给中国国民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带来新思想,带动中国发展,正如“战争也带来文明的交流和融合”。该书也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 历史已然成为历史,真相亦不在,我们只以此为鉴,去粗取精,面对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 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些改变历史的人,无非也只是一颗沙砾。跳开我们的宣传工具,抛开我们的传统教育,你悄悄地拨开那些迷雾,你静静的还原那些历史。原来,那依然是一个追求民主、共和的中国;原来,那依然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中国;原来,那依然是一个追求独立、自强的中国;原来,那依然是一个追求完整、统一的中国;原来,那依然是一个......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339 (1)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3)战争过程: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1俄国在军事上失败,外交上孤立,处于战略守势。标志着俄在欧洲大陆上主宰地位的终结。2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神圣同盟与五国同盟瓦解,大国协调体制不复存在。 4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许多新战法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开罗宣言28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的岛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予以归同时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意义: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1肯定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的主权受到新的侵害。2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具有人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在法律上明确了日本占领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180 (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影响:(1)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4《洛加诺公约》361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 内容:1主要文件《莱茵公约》规定了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德与波兰,捷克签协议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 3同意德加入国联。 评价:被称为“绥靖主义的先驱 1德是最大受益者,是得在一战后首次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参加欧洲大国会议是德和平外交的胜利此条约还削弱了凡尔赛条约。 2英国外交的胜利,压制法国,对德宽容。 3英法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日后扩张埋下隐患。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

《中国历史上的大船》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 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民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与发展空间

民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与发展空间 历经几代学者30 余年的艰辛努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众多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为主体,并有其他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学者共同参与撰著的大型《中华民国史》,终于在2011 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全部出版了,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学术盛事。该著总计12卷,16 册,洋洋近800 万言,是迄今为止字数最多、分量最重的中华民国史著作,加上同时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全8 册) 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全12 册) ,合计字数多达2100 万,无疑是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学术成果。 皇皇12 卷本《中华民国史》从1981 年出版第1 卷,到2011 年12 卷全部一次性出齐,整整历时30 年。前后各卷的重点研究内容以及学术观点的演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30 年来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研究民国史的发展与深化历程。 上世纪80 年代初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值得充分肯定。但无庸讳言,当时的研究视野较为单一,主要是在“革命史”框架内展开的历史述事,档案史料的引用不够丰富,尤其是海外史料的运用较少,学术观点也存在某些偏颇之处。当时的民国史研究,同样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类似的缺陷,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历史结果,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大陆近30 年来的民国史研究,已在许多方面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不少内容透过《中华民国史》即可显而易见。例如国共关系史是民国史研究中不能不涉及的重要内容,以往虽然论著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不仅缺乏学术深度,而且评价不够全面客观,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响。近10 余年间民国史研究中的这种现象开始有所改变,对中共党史和国民党史的探讨均日益细化,评价也日趋公允。《中华民国史》对于国共关系的考察和评价,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广泛利用各种新资料,结合学界研究的新见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正如汪朝光先生所言: 该著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一方面充分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能够毅然抛弃前嫌而携手合作,由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尤其是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许多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并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抗日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又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类似的新认识,显然更加客观平实,也更符合历史实际。 对于蒋介石的研究和评价,近些年来大陆史学界也充分利用新史料进行了新探讨,提出了若干新见解。该著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新成果,对蒋介石做出的评价较诸以往也更为全面和客观,既肯定其当肯定之处,也否定其当否定之所为,从而改变了过往单一否定蒋介石复杂言行的片面趋向,显示了民国史研究日趋全面平实的新特点。 上述大陆民国史研究中的这些变化,已经引起了海外以及台湾学术界的关注。香港《星岛日报》发表的《百年辛亥革命两岸寻历史共识》一文中,援引了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黄克武研究员所说的如下一段话: 《中华民国史》不乏具有重大转变的历史解释,如对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比较肯定,特别是蒋介石在对日抗战时于国家建构上的成就,而非全盘否定。同时,开始肯定对日抗战的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军队打的,“这对两岸历史和解作了一个

中国美术简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24、“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25、《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作者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作者通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6、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 27、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浑厚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42、明四家(吴门四家):沈周与文征明同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他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 4、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 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 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 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 化 15、比较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在构图以及空间处理上的不同特点. 北宋山水画以雄壮、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秀丽、工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 3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 18、元四家”是指哪四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四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绘画都受赵孟尧的影响,以画水墨山水及竹石。元四家山水重视笔墨,讲风格,有一定生活依据,在山水中借以抒发胸怀,并用诗文图跋加以阐述,各自有独特面貌,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度。但是他们的题材较狭窄,作品情绪流于孤寂、伤感。反映了在社会动乱中力求超脱的情绪。 25、“青藤”是指哪位画家?他对我国花鸟画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徐渭。具革新精神,在绘画上建立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发扬了文人画中笔墨写意的传统,一改吴门画派秀之风,形成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融合题诗及苍劲的书法表达个性,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对清代及近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27、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绘画风格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 10、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 绘画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应该肯定董其昌 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第八节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第八节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第三位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1811年中进士。从1820年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通史与专史 民国史写法小议

“通史”与“专史”:民国史“写法”小议 章清 2012-10-12 12:20:17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编纂时间历时40 年之久的《中华民国史》,在辛亥百年之际全部出齐,自然值得特别祝贺。因为工作关系,近些年有机会了解主持此项工作的李新先生及众多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劳,深知这套大书得以全部出版,殊属不易。政治上触及“易代修史”的敏感性,以及学术上遭逢“史料丛出”的时代,都为该书的完成增添了重重困难。无论如何,在民国史研究上,这套书籍的出版无疑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在民国史实重建上取得的成绩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一步思考中华民国史的“写法”。私意以为,编纂《中华民国史》,最大的挑战是确立具操作性的编纂架构,即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这既是编纂者面临的问题,也是检讨该书得失的枢机所在。这其中,“通史”、“专史”的编纂架构如何更好配合,即构成问题的关键。所谓总结既往,开拓方来,正其时也。 民国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诸如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主题的设置、研究时段的划分等重大问题,乃至名词术语的定名、历史资料的考辨等具体问题,都需要认真面对。就“写法”来说,《中华民国史》大致确立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的编纂体例,并且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12 卷16 册。换言之,主要是按照“通史”的思路勾画民国的历史。配套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全12 册)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全8 册) ,则试图弥补可能的“遗漏”。《大事记》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1、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2、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3、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5、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6、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7、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 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河南石墓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9、“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10、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11、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ī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12、“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13、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14、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5、《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 16、《人物御龙图》;又称《御龙人物帛画》1973年5月湖南长沙子弹库楚相墓中发现 的;此画为绢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百米;帛画内容是乘龙升天;《御龙图》以章线勾描设色平涂兼施渲染;这幅画技巧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公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提示对象内存的精神气质。 17、《缯书》;四周的画像是1942年在长沙东部子弹楚墓发掘的,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 美术馆;四方形中间写着墨书;笔画匀整;四周画有图像,以细线描绘上涂彩色,四角画树木分青赤白黑四种以象征四方及四时;是一种巫术性东西也与天象有关可能是死者镇邪之用。 18、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 性质,线描垥劲力色彩绚烂和谐具有装饰风味代表有战国厉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

中国历史上的十位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十位民族英雄 第十位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第九位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第八位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辞,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第七位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几天后日军再犯,张自忠率部奋力拼杀,日军受到重创,其向台儿庄增援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此战成名后被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发起枣宜会战。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截断其后方补给线。在被日军重兵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以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拔剑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终年50岁。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5分) 1、画像石 2、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3、昭陵六骏 四、简答题(20分) 1、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2、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15分) 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给北洋军阀反三、名词解释(15分) 1、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2、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3、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四、简答题(20分) 1、(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2、(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 (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 (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 (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五、作品分析,任选一题(15分) 1、(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2、(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 (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七、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双栖勇士---章乃器 八、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改革斗士---商鞅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改革大师---王安石治国奇才---刘晏第一清官---于成龙扶棺谏君---海瑞千古完人---曾国藩千秋功罪---李鸿章 九、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亡国之君---胡亥傀儡皇帝---汉献帝白痴皇帝---司马衷名义皇帝---唐高宗苦难皇帝---明思宗儿皇帝----石敬瑭杀兄弑父---隋炀帝异国囚徒---宋徵宗淫君之首---明武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