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1add3401cc17552707220823.png)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近代史: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
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资政新篇: 是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依法治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外交:独立自主。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是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没有提到人民关心的土地的问题,而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方案。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思想解放运动。
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全盘否定或肯定中方、西方文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https://img.taocdn.com/s3/m/ae7b94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1.png)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大规模转型。
它是由机器制造过程和工场生产方式的出现所推动的,并涉及到全面的交通改革、商业革命和社会政治变革。
2.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由共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宗教等因素所构成的一群人的政治实体。
在欧洲,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民族国家标志着由绝对君主制向民主制度的发展。
3. 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国家对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扩张和控制。
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遍布全球。
它意味着国家间发生了一场“新的竞争”,成为了先进和落后、强大和弱小之间的关系。
4.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发生在欧洲和其他大洋洲、非洲、亚洲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成为了现代战争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涉及到全球各个角落,参与国家和地区更大。
5. 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一种坚信各国人民应该团结在一起,以推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的原则。
这个概念在苏联革命和共产主义運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 冷战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竞争冲突。
这种紧张关系的影响范围是全球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
7.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实行的一项重大政策。
这个政策推动着中国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改革的领域包含了国有企业、市场开放、外交政策、教育和文化等。
8.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联系不断增强和加深。
这种联系的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球,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尚在争议中的一个话题。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baa4f12fdd36a32d7375812c.png)
解释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主要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
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1、三国干涉还辽1856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军事等等,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等。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黄祸论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是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的一种手段。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名词解释5、四行两局国民政府通过加入“官股”、改组有关机构等,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
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
(它们被赋予经理国库、铸发国币、经募内外公债等项特权。
)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两局,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
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
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
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小皇帝同治继位,慈安和慈禧两个皇太后要参于朝政,顾命(辅佐)大巨肃顺等八大臣不答应,于是两个皇太后就同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夺得了政权,因皇帝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在近代蓄意侵夺中国司法主权的特权制度,是它们通过鸦片战争,用不平等条约强行建立的,其后又获得进一步发展。
享有这一特权的各国,对它们的在华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相应设立、采行各种类型的审判机构和制度,除了极有限的民事范围,这一特权主要适用它们本国的法律。
列强还将这一属人的特权扩大为属地的特权,在某些地域对华人实行某种程度的司法管辖,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会审制度。
领事裁判权在近代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对其在这些国家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而清朝政府却宣布严守“中立”,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
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为了反对清政府出买铁路利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掀起保路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在四川发展为武装暴动。
保路运动:1911年5月,为反对清朝廷"铁路国有"政策,湖南最早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
到9月份全省已有60多个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晚,在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的组织下,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张勋复辟: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
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
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它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工会第三次向轮船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劳动待遇等3项要求,遭到拒绝,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的香港海员罢工。
3月8日,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宣告胜利结束。
罢工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安源路矿大罢工: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等领导下,1922年5月1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护工人权益。
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在党的派遣下,通过工人俱乐部,领导全路矿17000多名工人,于14日举行大罢工。
路矿当局被迫接受谈判,于9月18日签订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权利、改善待遇和增加工资的13款条约。
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0月16日,开滦五矿俱乐部向矿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六条要求,遭到矿局无理拒绝并扣压工人代表,10月23日,矿工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举行罢工。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一次重要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京汉铁路大罢工:1923年2月4日到9日由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领导的京汉铁路2万多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但也表现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不足。
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全路工人罢工遭到武力镇压。
其中,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被军阀杀害。
五卅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为中心口号,发动群众于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同时,为加强工会组织的力量,决定由共产党人李立三、刘华等主持,成立上海总工会。
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东北易帜: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迅速溃败,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于同年12月29 日通电宣布了“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这次罢工坚持到1926年10月,历时16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是沙面租界英、法军队开枪屠杀中国人民的事件。
为声援上海罢工者,香港、沙面工人实行罢工。
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23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早已布置好的英、法海军陆战队,从沙面突然向示威群众开机枪扫射,游行队伍猝不及防,四散躲避,酿成死52人、重伤170多人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