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1-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01民间文学绪论1

01民间文学绪论1

网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henyc/index.php 中国民俗网:/mainpage.htm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界官方网站之一) / 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chinese/s16_sws/index.html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隶属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俗学官方网站 之二): /
一、民间文学概念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的语言艺术,是人民 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 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产 、日常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 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 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 (一)体裁 • 1.民间散文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 笑话) • 2.民间韵文作品: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 • 3.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书 、快板、相声、快书) • (二)创作者: • 1.原始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口头文学); • 2.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主要是农民、手工业工人、近代产业工人 ,以及出生于社会中下层、活动中农村和城市的民间艺人; • 3.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大众。 • (三)民间: • 民间文学出现的空间,其创作、传播者的生活环境。
• 例:华北农谚 • 正月怕暖,二月怕冷,三月怕霜,四月怕风 • 春雨没牛蹄,夫妻两分离。
四、学习目的
• • • • • • • • (一)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二)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1.思想内容 2.吸取营养 (三)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科学的重要资料 1.政治意义 2.历史价值 3.其他学科如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可以从 中摄取资料
五、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定义(重点掌握)我国第一本关于民间文学的概论方面的书是1927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民间文学》,作者徐蔚南认为:“民间文学是民族全体所合作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从民间来的、口述的、经万人修正而为最大多数人民所传诵爱护的文学。

”钟敬文的定义被认为是较为权威的表达,他认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的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①当代学者陈建宪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②教材这三个基本内涵包括:民间文学的主体(民间文学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族集体的文学创作,是一个民族的共同遗产。

)、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以口头形式存在并作为流传形式)、民间文学的传统与趋时特性等。

③三方面进行区别: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1)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的。

(2)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

与民族文学的界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应该是在不同运用域发挥作用的术语,它们既交叉又有区别。

4、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学”的英文名称源于“Folklore”,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rns,1803-1885)于1846年首先提出,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具有在创作、流传上相对稳定的几个特征,这几个特征分别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文化同质化
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地区的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失去了 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民间文学的保护措施
立法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民间文学的权益,防止其被滥
用或盗用。
记录与整理
对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系 统的记录、整理和出版,确保 其不因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
教育普及
在教育体系中加入民间文学的 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 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05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谚语的定义与分类
民间谚语定义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 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民间谚语分类
按内容可以分为时政谚、事理谚和格言谚,按风格可以分为 俗谚和雅谚。
民间谚语的创作与传播
创作源泉
民间谚语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 产生活实践,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观察、理解和总结。
传播方式
民间谚语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通过 口口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演等方 式进行传播。
谜语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追溯
谜语起源于古代的隐喻和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特点概括
谜语通常具有趣味性、智力性和文化性,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方式表现出来,需要人们运用智慧和想象力来解答。
06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 代相传,不断创新和发展
民间歌谣的文化价值
01
02
03
04
历史价值
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民生活,是历史的见证
和传承。
艺术价值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 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民俗价值
反映了各种民俗风情和民间文 化,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民间文学概论1

民间文学概论1

民间文学概论1民间文学第一绪论一、定义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其创作成果(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2、民间文学主要样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诗史、抒情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戏曲)、谜语、歇后语。

3、民间文学定义的核心--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4、民间文学的国际统称--Folk-lore(【英】威廉.汤姆斯语)二、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作者-劳动人民为主的某个若干个群体。

民间文学创作方式-口头创作(后加文字记录)。

民间文学流传方式-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内容上最大特点-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直接人民性)。

三、为什么开设和学习《民间文学》课程?1、从历史上的地位看,民间文学是历史事象的记录2、从文学创作起源看,民间文学起了源头和标杆作用3、从作家成长状况看,民间文学是古今中外作家的摇篮和乳娘4、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看,民间文学是学员实践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民间文学的特征(内容、创作流传、艺术和生态方面)艺术方面(了解):真情。

朴素。

富有音乐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一)内容直接地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描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劳动与社会斗争),并且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1)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话、历史的全面而生动的形象反映。

(2) 文学是交流感情的工具,感情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参加人民起义斗争,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描写它们。

(3)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史诗、歌谣,都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

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灵魂。

(4)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属于先进文化与民主思想的范畴。

(5) 民间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心灵美和人情美。

(二)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方面特征(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传统性、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口头性,由此又形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等特性。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群体性 (一)定义 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 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 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 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传承性 (一)定义: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 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 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 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 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 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 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 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 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先驱者 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开创与探索所借鉴的 资源主要有三个: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外国文学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二)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的不 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在作为作家名著 的长篇小说问世以前,同一种素材的民间文艺已 经流传了几百年,经过民间传说、说书、戏剧等 几种文艺形式的积累,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 创作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三、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二) 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作家、文人在记录、整理民间文学时,除了现在 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进行的以外,常对民间文学 进行程度不同的变动 对民间文学的改作,有些是成功的,使民间文学 的艺术性或思想性得以提高,但也有一些改作是 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第一析方法有以下方面
1 认为民间叙事是一种表演事件,表演是一种 艺术性的展示与交流; 2 注重民间叙事发生的情境; 3 考察叙事交流的具体情形和文本的动态而复 杂的形成过程; 4 从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考 察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5 强调对社区的民族志考察和对个人表演特色 的关注

民间文学概论1-推荐下载

民间文学概论1-推荐下载

民间文学概论1-推荐下载民间文学第一绪论一、定义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其创作成果(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2、民间文学主要样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诗史、抒情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戏曲)、谜语、歇后语。

3、民间文学定义的核心——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4、民间文学的国际统称——Folk-lore (【英】威廉.汤姆斯语)二、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作者—劳动人民为主的某个若干个群体。

民间文学创作方式—口头创作(后加文字记录)。

民间文学流传方式—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内容上最大特点—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直接人民性)。

三、为什么开设和学习《民间文学》课程?1、从历史上的地位看,民间文学是历史事象的记录2、从文学创作起源看,民间文学起了源头和标杆作用3、从作家成长状况看,民间文学是古今中外作家的摇篮和乳娘4、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看,民间文学是学员实践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民间文学的特征(内容、创作流传、艺术和生态方面)艺术方面(了解):真情。

朴素。

富有音乐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一)内容直接地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描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劳动与社会斗争),并且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1)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话、历史的全面而生动的形象反映。

(2) 文学是交流感情的工具,感情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参加人民起义斗争,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描写它们。

(3)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史诗、歌谣,都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

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灵魂。

(4)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属于先进文化与民主思想的范畴。

(5) 民间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心灵美和人情美。

(二)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方面特征(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传统性、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口头性,由此又形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等特性。

民间文学概论习题集打印版

民间文学概论习题集打印版

名词解释题1."三翻四抖"是相声艺人概括"包袱"的组织过程的传统术语."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常用的手法是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过去艺人通常这样组织"包袱",后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两翻""一翻"即抖甚至随翻随抖的包袱增多.2.采茶戏主要流传于X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汲取地方戏曲成份,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3.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奇妙变化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在民间故事诸类型中,魔法故事传承历史最为悠久,艺术价值最高,会聚着许多声名卓著的经典类型.4.袍打书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侮的金戈铁马类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列国志》等.5.全面搜集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在内容上优劣兼收,新旧兼收,不能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糟粕而放弃它们;在形式上,要注意搜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兼顾口头和书面的两种形式的作品;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作品都应搜集;不仅记录文本形式,而且注意采集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等.6.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它将民间故事划分为动物故事、一般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和未分类的故事五大类,共有2500个类型。

7.地方风物传闻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闻.这类传闻是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艺术性的解释,而不是讲述科学知识.故事收尾处归结到开头提出的事物上.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种:山川名胜传闻,物产传闻,动植物传闻.8.时政歌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时政歌实际就是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议论时政的民谣.9.《歌谣》周刊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X大学歌谣学运动的中心刊物和舆论阵地,也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第一本刊物.1922年12月创刊,1925年6月停刊,共出97期,其内容有作品选录,学术研究,译述等,前期注重歌谣,后期扩大范围,民间文学的其他体裁如故事,传闻,唱本,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也多有涉及.10."三套集成"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发出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工作,并编辑,出版上述三套丛书.随后这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盛大展开,现已取得显著成绩,"三套集成"正陆续出版.11.花儿花儿是流传在X,X,X局部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唱歌,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可分两大流派: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12.山歌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主要流传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北方的信天游,花儿,爬山歌等也属于山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先秦古籍中的歌谣资料很丰富,从古朴的《弹歌》《周易》"卦爻辞",到《诗经国风》和《楚辞》,有宝贵的上古民间谣谚和民歌;《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著作里有较多的神话资料;诸子散文里则运用,载录了大量的民间寓言.(2)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最丰富和最有成绩的民间文学品种是乐府民歌,并有了乐府这种特意搜集民间歌谣俗曲并创制新歌乐的机构.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大量志怪小说,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并有了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笑林》,魏国X淳所作.其次是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400多首,多清丽柔婉;北朝民歌存70多首,多刚健质朴.(4)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民间词.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品种是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话本等.段成式《酉阳杂俎》等笔记体集子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另有唐代参军戏,宋代的民间杂剧和南戏.(5)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最有成绩的文学形式是元杂剧.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的集子,以冯梦龙《山歌》《桂枝儿》为代表.笑话广泛流传,有很多集子.2.简述相声的"包袱"的含义,制作要领和组织艺术."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地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包袱"可分为两类:"肉里噱"和"外插花"."肉里噱"指构成相声根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外插花"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根底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根本规律.不管怎样夸张,滑稽,荒谬,都要符合肯定的情理逻辑,不能不着边际地胡侃;但如平淡无奇也没有幽默效果,所以还要出人意料."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包袱"开始后都有一个稍长的铺垫过程,这个过程叫"铺平垫稳".铺垫好以后还要临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视线,叫做"支"或"描包袱口".最后突然抖落"包袱",要干脆,利落,明确.整个组织过程常为"三翻四抖",即有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过去艺人通常这样组织"包袱",后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两翻""一翻"即抖甚至随翻随抖的包袱增多.6.简述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指它的文艺属性和民俗文化属性.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言语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式样.文艺学包含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局部.民间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民间创作的特征,性质,流传,发生,开展的规律,研究口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与社会功能等.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局部.民俗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言语民俗四大局部.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研究民间文学,不能脱离民众的活动与民间文学产生的环境,要把民间文学作品放到民俗文化情境中,联系民众的生活进行立体性的考察.论述题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法与运作机制.歇后语最显著的语体风格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方法主要有四种:岔断型幽默,乖讹型幽默,感情释放型幽默,干预型幽默.第一,岔断型幽默.指歇后语的前后两局部之间有一个间歇或停顿,造成语意的岔断,并在后一局部出语奇巧而构成幽默.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想和期待,其目的语越是出人意外,越是新奇巧妙,就越引人发笑.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转而发笑,这是幽默构成的根本原理之一.歇后语的岔断型幽默就是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造成的.歇后语两局部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都有肯定的奇巧性,含蓄性. 第二,乖讹型幽默.指歇后语引语局部的奇异设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型幽默.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由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幽默,是幽默构成的重要原理之一.乖讹型幽默就是这种原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当人们突然发觉,他所联想到或听到的一件事情与某种观念之间缺少一致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乖讹感,这种乖讹感出乎意料,令人惊异,这种感受瞬间无以化解,就转化为笑.第三,干预型幽默.所谓干预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的方法,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预,造成违背人们一般经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系方法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以上是语义双关造成的干预型幽默,另一种干预型幽默是谐音双关造成的.谐音歇后语因多了一层谐音双关性干预关系,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第四,感情释放型幽默.指很多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常压抑的感情巧妙释放,从而使人发笑.通过压抑的感情巧妙释放形成幽默,这是一个重要的幽默构成原理.感情郁积的释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贬低,嘲笑别人,突然发觉自己的优越而发笑.二是通过解放某种禁忌,突然获得解禁的快感而发笑.这种风格粗俗的歇后语也有较大的数量.2,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异,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一,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二者差异形成的根底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根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言语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直接表达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有肯定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有用性,往往产生于和作用于生产,婚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的绝大局部作品不能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完成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其次,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再次,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影响.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相当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这些资料大局部是经过文人的采录,整理才得以流传的.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文人为配合总揽阶级的舆论教化的需要,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篡改和歪曲,"文革时期"一些文人在极左思潮,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也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不适当的修改和删削.1.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2024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2024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口头传播中形成的文学作品,是人们通过口头传统方式传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民间文学的复习资料,主要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民间文学的定义和起源。

接着,我们将探讨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和它们在各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将讨论民间诗歌和歌谣,包括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民间诗歌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民间谚语和俗语,揭示这些语言表达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将介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包括戏曲、杂技和舞蹈等,以展示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和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正文: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和起源1.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范畴2. 民间文学的起源和特点3. 消失和保存的民间文学作品4. 科学记录和研究民间文学二、民间故事和传说1. 民间故事的分类和特征2. 动物寓言和民间故事的道德教育功能3. 民间英雄和传说人物的形象与故事4. 民间故事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和传承5. 现代化对民间故事的影响和传播方式三、民间诗歌和歌谣1. 民间诗歌的分类和特点2.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间诗歌表现风格的比较3. 民间诗歌的流行与传承4. 民间歌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记载5. 现代社会中民间诗歌的传承和创新四、民间谚语和俗语1. 民间谚语和俗语的意义和作用2. 传统文化和价值在民间谚语和俗语中的体现3. 民间谚语和俗语的形式和语言特点4. 民间谚语和俗语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5. 现代社会中民间谚语和俗语的保护和传承五、民间艺术表演形式1. 戏曲在民间文学中的地位和发展2. 民间杂技和马戏的历史和传统3. 民间舞蹈的形式和特点4. 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结合5. 现代社会中民间艺术表演的传承与创新总结:本文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的复习,从民间文学的定义和起源入手,分别阐述了民间故事和传说、民间诗歌和歌谣、民间谚语和俗语、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等五个大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第一绪论一、定义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其创作成果(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2、民间文学主要样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诗史、抒情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戏曲)、谜语、歇后语。

3、民间文学定义的核心——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4、民间文学的国际统称——Folk-lore(【英】威廉.汤姆斯语)二、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作者—劳动人民为主的某个若干个群体。

民间文学创作方式—口头创作(后加文字记录)。

民间文学流传方式—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内容上最大特点—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直接人民性)。

三、为什么开设和学习《民间文学》课程?1、从历史上的地位看,民间文学是历史事象的记录2、从文学创作起源看,民间文学起了源头和标杆作用3、从作家成长状况看,民间文学是古今中外作家的摇篮和乳娘4、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看,民间文学是学员实践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民间文学的特征(内容、创作流传、艺术和生态方面)艺术方面(了解):真情。

朴素。

富有音乐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一)内容直接地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描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劳动与社会斗争),并且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1)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话、历史的全面而生动的形象反映。

(2) 文学是交流感情的工具,感情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参加人民起义斗争,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描写它们。

(3)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史诗、歌谣,都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

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灵魂。

(4)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属于先进文化与民主思想的范畴。

(5) 民间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心灵美和人情美。

(二)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方面特征(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传统性、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口头性,由此又形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等特性。

所以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文学”等等。

(20世纪80年代有过些争论,即民间文学本质特征是口头性还是集体性问题)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同时又是口头流传。

社会主义新时期民间文学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艺术,过去时代它是人民生活、斗争的武器,而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以至将来相当漫长的时期,口头性仍然不失其本色。

这是因为:1、口头创作最能及时广泛反映人民生活;2、口头创作最容易表达人民心声,可以免遭一些”麻烦“;3、口头艺术决定了口头创作永不消失。

2. 集体性作家创作是个人署名的,民间文学是无名氏的集体创作。

集体性表现形式一般合作式和分工式两种。

合作式是同一时间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或你一段我一段)地凑成一个作品,在劳动或娱乐时,常常有这种集体创作。

分工式是先由一人创作出来,别人觉得很好,跟他学着说或唱,在说唱的过程中加以改动,也就是参加了创作。

3、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它的口头性和流传性决定的。

变异的范围:内容、情节、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

五、社会主义新时期还有没有民间文学创作?为什么?答:1、口头的创作流传比文字的创作轻便、方便得多2、识字的人能创作文学作品占少数,所以还要靠口头创作,口头创作只要语言还存在,那么民间文学创作就一直存在。

第三章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定义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笑话等。

即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所有虚构、假想的散文形式作品。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故事(亦称民间写实故事)、民间幻想故事(童话)、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二、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民间故事成熟的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故事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

三、民间寓言寓言定义:是民众集体传承的带有明显教训意义,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与民间笑话比,篇幅短小,富含哲理,不在于搞笑(1)按讲述的目的来说,民间寓言主要有讽刺寓言、劝诫寓言、恢谐寓言几类。

(2)从寓言内容的角度来说,寓言则可大略分为道德寓言、生活寓言和自然哲理寓言三大类。

道德寓言是民间流传的、反映集体道德观,对违反道德的现象进行劝诫的小故事。

(3)寓言的艺术持征—个寓言必须具备两条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有故事情节,一是有比喻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

另外,民间寓言篇幅短小,易记易用,特别容易流传。

四、民间故事总的艺术特点1.背景模糊化(时间和空间的混沌化)2.人物典型化(体现同类人物的共性)3.情节程式化(逻辑审美的一致性)4.风格理想化(完美,带有预见性)5.语言白描化(“铺陈其事”、“直抒胸臆”)第四章神话--------(民间文学散文之祖)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为征服和支配自然力,借助想象而创作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有关神的故事。

二、神话的性质♦在神话流传的历史上,它往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从文学角度看,神话的各种叙述要素(人物、情节)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如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半人半神、半人半兽,现实中是没有的;又如神话的情节讲到天上、海底……是人不可能做到的。

三、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区别: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四、神话的思维——野性思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和《图腾制度》认为人类思维就处于一种野性的状态,古代宗教、神话和现代的艺术创作都是野性思维的产物。

人类思维在驯化与野性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徘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

五、神话的分类图(一)世界神话的三大分支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分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中的所谓“原始神话”。

第二是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

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

(二)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内容♦ 1.宇宙起源神话♦ 2.人类起源神话♦ 3.“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4.族群起源神话♦ 5.文化发明神话♦ 6.战争神话※钟敬文先生的两类分法——自然神话与英雄神话六、神话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万物有灵论/有神论思想基础1.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复杂造成了神化思想的复杂2.许多神话是人类最初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3.人类为了生存和幸福,渴望战胜大自然,控制大自然。

限于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她们幻想了大量的神灵和半人神的英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社会基础一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生活和劳动促成勇敢刚强和技艺超群人物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集体性)二是劳动所得有限及产品的平均分配促使人们有诸多的幻想和渴望。

(产品的分类和平均)三是部落战争指挥者的神化。

(战争)七、神话的艺术魅力1.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神和半人半神)是超自然的他们或身躯伟岸、或神通广人,以整个世界甚至宇宙为舞台来建立自己的勋业。

这在其他文学体栽中是难以见到的。

2. 神话的艺术想象是奇特、瑰丽的3. 神话代表了原始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八、神话理论简介(一)自然神话学派代表人:奥维德、马克斯.缪勒主要观点:该学派把神话中的人物、情节解释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或者象征性描述。

(二)仪式学派代表人:罗伯森.史密斯主要观点:神化是伴随着宗教仪式而叙述的故事(三)心理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神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

是一种受到压抑的无意识。

九、神话的审美价值(钟本182)1、神话展示了人类童年的英雄气概和美好品德。

2、神话中积极的想象成为后世人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

第五章民间传说一、什么是传说传说(民间传说)是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某一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传奇性故事。

换言之,传说总是与某样真实的东西有某点关联,不是直接的关联就是间接的关联:不是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就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不是与某个风物存在有关就是与某种社会习俗有关。

若某个故事与上述四类真实的东西均无丝毫的关系,这个故事就只能叫“生活故事”,而不能叫“传说”。

(分别举例说明)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民间故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即有某些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1.民间传说与神话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2、民间传说与生活故事相同点:作者(歌颂劳动人民)、创作流传方式(口头相传)、人物形象、感情色彩有共同点……不同点:题材有别——传说多反映某中历史事件或人物、风物、习俗;故事反映的是一般的生活现象……三、民间传说的特征1.叙述方式的可信性2.情节的传奇性和模式性3.传说的区域性与传说圈4.解释的虚拟性与多样性第六章歌谣一、歌谣的含义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词和吟诵的韵语。

歌谣是民众唱诵的诗。

二、我国歌谣发展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

三、歌谣的分类1.劳动歌2时政歌 3仪式歌 4 生活歌四、歌谣的总特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三味,三度,三变,三法,三语,三式)三味:生活气息味,清新情调味。

手法语言韵味三度:思想高度,生活深度,技巧精度三变:变意,变形,变韵三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三语:密语,复语,关语三式:叙事方式,抒情方式,叙事与抒情结合方式五、几种较特殊形式的歌谣及其特点(一)汉族的信天游和爬山歌信天游:流行于我国陕北地区。

两句为一首:用字自由;地方性强;惯用叠音字。

爬山歌: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形式上与信天游相近都是两句为一首,用字也比较自由,但句子比信天游更长,衬字比较多。

(二)壮族勒脚歌勒脚,即复沓,回环。

勒脚歌的句式,一般有五言句、七言句、五三五言句、七三七言句等;按行数可分为六行、八行、十二行、十八行、三十六行、七十二行。

常见的勒脚歌为八行和十二行。

(三)彝族五柱歌和羊情带(四)畲族的字歌和字谜歌(五)瑶族的九九歌六、歌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李白韦其麟、屈原曹操。

李季第七章谚语、歇后语(语言与文学性质兼备)一、谚语♦谚语是口头讲说的具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谚语与民谣两点区别:两点区别:(1)篇幅上,谚语比民谣的篇幅更为短小;(2)内容上,谚语属经验性哲理性,因而流传时间更长;民谣带有时代性、背景性,流传时代有限。

二、谚语的特点意味深长(道理深刻丰富耐人寻味)表述巧妙(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形式精练(用词精当,语句简短)三、谚语的类型、内容与立体性1.讽颂谚:(1)歌颂、赞扬的;(2)暴露、批判的。

2.规诫谚(教热敢于斗争等九个方面)3.事理谚(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12个方面)4.生产谚(5小类)5.天气谚(3小类)6.风土谚(4小类)7.常识谚(8小类)8.修辞谚(若干小类)四、歇后语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使用场合:生动活泼和日常生活,不适合在悲哀伤感情况下五、歇后语的特色1.广泛的内容2.诙谐的风格第八章对联一、对联含义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以对偶双句结构为特点的实用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