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一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隆盛时代,其主要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朝的统一1.区分隋朝建立与统一的时间:建立是在年;统一是在年。
2.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3.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开皇年间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增长。
(史称开皇之治)4.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入隋——马端临5.灭亡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6.秦朝与隋朝的相似之处:都是因暴政短命而亡;都有兴修大型工程例如长城、大运河;都完成过历史上的大统一;都制度创新例如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二.贯通南北的大动脉——隋朝大运河1.开凿者:隋炀帝2.开凿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概况:(1)大运河中心是,北抵,南至。
(2)自北向南四段为:(永通邗江)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4. 历史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
5. 作用:(1)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2)成为沟通“丝绸之路”的纽带。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6. 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事件: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把它完全归罪于大运河的开凿,是不正确的。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622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出现的原因1.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1)唐太宗亲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受到了震撼,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终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4、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纳谏。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①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②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③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
她的统治历史上被称为“贞观遗风”。
3、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提纲】【北师大版】 (1)(1)

初一下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581——907年)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定都▁▁▁。
(2)▁▁▁年,隋灭▁▁,南北重归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隋唐“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1目的:▁▁▁▁▁▁▁▁▁▁▁▁▁▁▁▁▁▁。
2.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3评价:(1)意义:是古代世界▁▁▁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发展;此后持续发挥着▁▁▁▁▁▁▁▁▁的作用。
(2)隋炀帝暴政的体现,造成百姓的困苦。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隋朝灭亡:隋与▁▁朝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第二位皇帝▁▁▁▁实行▁▁,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隋朝:581~618年)二.唐朝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李渊就是▁▁▁。
三.★“贞观之治”:(▁▁▁的年号是贞观)1.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注重吸取▁▁▁的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虚心纳谏和▁▁▁▁▁▁。
(▁▁▁被比喻为一面知得失的镜子)③减轻农民的▁▁▁▁▁▁,重视农业生产;④★完善▁▁▁▁▁▁。
(中书省负责▁▁▁,▁▁▁负责审议,▁▁▁负责执行;意义: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⑤制定▁▁▁▁▁▁(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2.作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被誉为▁▁▁▁▁▁。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唐朝的鼎盛时期)一.★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
1.统治措施:①重用▁▁▁,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旧贵族。
(目的: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及练习题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及练习题资料最新整理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年号。
杨坚就是隋帝。
2、589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局面。
继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京杭大运河(隋帝时修建)(1)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今,南至今,自北向南分为、、邗沟和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2)意义: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唐太宗贞观之治1、618年建立唐朝,定都。
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唐朝沿袭和完善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省替皇帝起草政令,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省执行。
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4、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贞观之治(1)原因:政治上:虚心,选贤用能,完善制度经济上:改革制度,轻徭薄赋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罚(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第3课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的统治(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将氏列为一等③大力发展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减轻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
2、开元盛世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北师大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繁盛一时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后,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第2“贞观之治”“贞观之治”627-649唐太宗统治期间,年号贞观。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当政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制,勤俭持国。
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第4科举制度的创立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出现: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完善:①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学员②武则天时期开始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度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第5“和同为一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
作用: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6对外友好往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作《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评价:密切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说明唐朝对外开放、开明评价唐太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第7辉煌的隋唐文化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兴亡一、隋的统一(一)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隋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隋朝建立的方式: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派兵灭掉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至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605年,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概况:三个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4.意义:成为南北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纽带;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大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5.评价:总的来说是好事。
首先,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隋朝对东北和东南的统治。
其次,当时为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隋的灭亡1.原因:隋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暴虐(罄竹难书)。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贞观之治1.出现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时期)2.出现原因: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3.贞观新政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②经济上: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③法律上: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④教育上:完善科举制度,分明经和进士两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班级下册历史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北师大版七班级下册历史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制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进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进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x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进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进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
第2课“贞观之治”2
第3课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3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4
第5课“和同为一家”4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5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6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7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7
第12课经济重心的南移8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9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10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11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12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13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14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6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17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18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历经六年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作用:是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是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大运河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7、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制度。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管具体政务。
5.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6.贞观之治(1)原因: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②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③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罚(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的统治-----(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⑤设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
(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
(4)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盛世----(1)措施: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繁荣的社会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业方面,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超过前代。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4)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5)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合同为一家”1、政策:民族平等,开明政策。
唐太宗借东突厥内乱,一举扫平,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2、天可汗: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3、唐与吐蕃:(1)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8世纪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3)唐玄宗时期,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4)唐穆宗时期。
吐蕃与唐相约盟誓互不侵犯。
6、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点苍山会盟。
第6课开放与交流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
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1.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
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4.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 唐初,人们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6. 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杜甫和李白。
(1)李白诗歌特点: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2)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3.唐代时期的乐舞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就很有名。
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2.澶渊之盟----(1)时间:1005年;(2)双方:辽与北宋;(3)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4)影响: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 宋夏和约----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作用: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4.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的意义: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民抗击是正义性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1.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批珍宝器物,标志着北宋灭亡。
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2.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作用: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3.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割让部分土地;③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4.金朝变革女真习俗:①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原因: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两宋鼓励对外贸易;劳动人民南迁,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3、①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生产技术改进(秧马),农田水利发展(翻车①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②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③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出现了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复习考核表:(2——3人成立一个背书小组,相互考核,每备好一课,则由考核人员签字为证)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原因: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城镇大量涌现,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