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9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21第41卷第3期(总167期)Journal of Xi z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1(Sum No.167)DOI:10.15896/j.xjtuskxb.2021030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爛鞠标识码(OSID)I 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沈悦,李逸飞,郭一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由于中国应对新的措施得力,经济恢复迅速,不仅树立了新的国际形象,也为人民币国际化顺利推进提供了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新挑战。
为了能够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文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措施:以恢复经济健康发展为基袖;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坚持本币优先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力度,完善人民币国际循环机制;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等。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后疫情时代;全球化;金融市场;本币优先;数字货币[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21)03-0074-07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近年币国步伐,呈现速态势"%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疫情”或“疫情”)的暴发犹如一只巨大的黑天鹅,重影响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破球产业链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币国际化的顺利一系列新挑[1\令人欣慰的是,疫情暴发后中国的措施效率高、见效快,经济恢复迅速,充分展示了对疫情方面的独有经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顺利推进提供了历史新机遇和推进新空间。
由于此次疫情历史罕见,影响广泛远,刁成为一球性流行病,成为 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新筹码,引起全球格局岀现一系列新变化#%那么,后疫情时代币国现哪些新机遇?面新?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应如?本文旨在提岀后疫情时代有助于币国稳慎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机遇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新一轮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收稿日期]2020-11-19%[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6JHQOO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74157)%[作者简介]沈悦(1961—),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系列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009年底RII仅为0.02,2012年底仅为0.87,2013年上升为1.69,2014年为2.47,2015年为3.6,2016年为有所下降,为2.26%但2017年底已升至3.13%稍后虽有下降,但随即趋于上升,2018年底为2.95,2019年底已达到3.03%②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斯蒂芬•沃尔特教授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创造出一个不再那么开放、繁荣与自由的世界%英国皇家国际十五研究所罗宾•尼布莱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压垮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沈悦,李逸飞,郭一平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快2%新冠疫情暴发确实给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公 共管理、心理预期等方面带来了剧烈冲击,但是,由于 我国抗击疫情措施得力,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下降后从第二个季度开始已恢复增长,在国际社会的信 誉快速提升,树立了新的国际形象,从而为人民币国际 化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一) 高效率应对疫情树立了新的国际形象,有利 于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定价权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政府果断采取强有力的防 控措施,在全国“快刀斩乱麻”阻隔疫情扩散,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 国家治理能力,赢得了控制疫情的先机和话语权⑶%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疫情冲击了经济秩序,许多行业 按下了暂停键,西方国家对中国所采取的防控措施要么指手画脚,要么嗤之以鼻。
人民币国际化_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_沙文兵

能够基本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
鉴于此, 下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选择 2004 年第一季度
至 2012 年第四季度数据, 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 模型来研究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 汇率及汇
率预期等三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包含上述 3 个内生变量的 p 阶 S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由下式给出
期是吸引非居民持有人民币 或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重要原
!" #$%
因之一。 由此可见, 人民币 汇率变动或人民币升 (贬) 值预期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 化的进展。
图 1 对上述关于人民币 国际化、 汇率变动与汇率预 期的互动机理进行了总结。
,,,,,,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 为提升人民币的国 际地位、 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中国政府适时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 入, 中国经济受人民币资产海外持有者影响的风险也将逐渐加大。 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偏好 变化会导致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调整和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供给或需求变化, 由此对人民币汇率或 汇率预期产生影响; 反过来, 人民币汇率或汇率预期的变化将会改变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收益 或风险, 引发外国投资者对其所持有的、 以不同国际货币计价的资产组合的调整和境外人民币资 产存量的相应变动, 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拟对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之 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动态影响研究” (11CJL035)、 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2012M52079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民币国际化调研报告

人民币国际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报告将以调研的方式,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1. 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使用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与中国贸易伙伴国家之间,人民币在结算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还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声誉。
2.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相较较弱。
虽然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但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相对较小。
这限制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尚需进一步努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1. 法规与政策限制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目前依然存在一些法规与政策的限制。
例如,人民币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有限,人民币在境外投资和融资仍面临一定的限制。
同时,相关监管制度和跨国合作机制仍需完善。
2. 需要更多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多的市场化改革。
这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以及增加境外机构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等。
这些改革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1. 改善法规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当进一步放松对人民币的监管限制,加大人民币改革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2. 增强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币的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加强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交易便利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3. 加强金融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与交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五、结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共同努力。
2019年11月境外人民币市场综述

一、境外人民币存款2019年10月末,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合计9057.59亿元,环比增加0.93%。
其中,香港人民币存款6364.05亿元,环比增加129.62亿元,增幅为2.08%。
台湾人民币存款规模2597.62亿元,环比减少1.96%。
韩国人民币存款余额95.92亿元,环比增加6.79%。
根据最新公布数据,2019年9月末,新加坡人民币存款余额1220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6.09%;2019年6月末,英国人民币存款余额614.15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6.48%。
2019年11月境外人民币市场综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Financial Market Management Department, People’s Bank of China Shanghai Head OfficeOverview of Offshore RMB Markets in November 20192019年10月末,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合计9057.59亿元,环比增加0.93%。
11月份,香港人民币隔夜拆息波动上行,月末报收2.696%,比10月末升16个基点;香港人民币即期汇率月末报收7.0295,比10月末升147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21%;境内外人民币即期汇率CNY 与CNH 月均汇差为60个基点,与10月份基本持平;境内外可交割人民币远期汇差为195个基点,较上月末收窄164个基点;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为435.34亿元,是上月发行量的6.9倍;新加坡交易所人民币外汇期货成交量止跌回升。
At end-October 2019, the aggregate CNH deposits in Hong Kong, T aiwan and South Korea totaled 905.759 billion yuan, up 0.93% month-on-month. In November , CNH Hibor O/N rose with fluctuations and closed at 2.696%, up 16 bps from end-October; the CNH HK spot rate closed at 7.0295, up 147 bps or 0.21% from end-October; the monthly average spread between the CNY and CNH spot rates was 60 bps, basically levelled with that of October; the spread between the CNY and CNH deliverable forward rates stood at 195 bps, down 164 bps from end-October; the CNH bond issuance reached 43.534 billion yuan, 6.9 times that of the previous month; the trading volume of CNH FX futures in SGX began to rally.Offshore RMB depositsAt end-October 2019, the balance of CNH depositsin Hong Kong, T aiwan and South Korea totaled 905.759 billion yuan, up 0.93% month-on-month. Among them, the CNH deposits in Hong Kong stood at 636.405billion yuan, up 12.962 billion yuan or 2.08% month-on-month. The CNH deposits in T aiwan was 259.762 billion yuan, down 1.96% month-on-month. The CNH deposits in Korea was 9.592 billion yuan, up 6.79% month-on-month.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data, the CNH deposits in Singapore stood at 122 billion10月末,香港所有货币存款余额137292.45亿港元,环比增加1.01%;其中,外币存款余额68143.15亿港元,环比增加1.59%;人民币存款占香港总存款和香港所有外币存款的比重均有上升,分别为5.13%和10.33%,比上月分别上升1.51和0.93个百分点。
人民币国际化内涵

顾名思义,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就是该国的主权货币可以在国际上流通和使用,即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履行其作为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等货币的一般职能,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工具货币。
迄今为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多半是以上述概念为基础的,也取得了不少弥足珍贵的成果。
笔者认为,从管理科学的视角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应当包括目标、手段和过程。
即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手段,还是一个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与美元及欧元并驾齐驱的地位。
一是人民币应当可以在境内和境外自由兑换成外币,可以在境外银行中开设人民币账户,在境外使用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小规模地直接使用人民币现金。
二是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可以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而且不仅可用于我国进口和出口的贸易,还可以在不涉及我国的国际贸易中作为买卖双方都同意使用的计价货币。
三是在国际贸易结算时可以采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甚至在一些未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国际贸易中,也可以经买卖双方同意采用人民币支付。
四是人民币可以作为国际投资和融资的货币。
这不仅包括人民币可以在用于实体经济的绿地投资、并购等活动中,还包括人民币可以用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各种金融资产及其衍生产品中,例如股票、债券、票据、保单、保函、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等。
五是人民币可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不仅可以作为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而且还应当在特别提款权(SDR)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应当看到,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政治体制独树一帜,难以与多数发达国家建立较深的互信,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达程度还不够高,金融的国际竞争力较差,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等原因,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
从“不可能三角”理论浅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Financial View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95从“不可能三角”理论浅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邵琪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应用“不可能三角”理论,从其三个顶点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现状,认为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处于不稳定的“可能三角”状态。
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会遇到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浮动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并提出加强货币政策协调性、建立汇率管理长效机制、增强人民币的信用基础等措施,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三角;美元霸权当前,无论是贸易领域还是投资领域,中国都是毋庸置疑的大国。
同时,中国以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日本贡献率总和。
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与此不相匹配。
以2016年为例,中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的15%,但人民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全球份额还不到2%,这使得中国有着“经济大国、货币小国 ”的特点。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日益增长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需求使人民币越来越受推崇,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量日渐增加,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近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人民币走向世界显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007年6月,首支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2008年12月,中俄磋商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中韩签署180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9月,尼日利亚计划将10%的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智利,泰国,巴西和委内瑞拉将人民币纳入央行储备;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计划相关规则发布;2012年10月开启日元/人民币直接报价;2013年6月,中英签署200亿英镑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不断提高。
人民币国际化调研报告

人民币国际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背景2.1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及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在贸易、投资和储备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金融实力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以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提升。
2.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逐步发展清算、结算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深化阶段:自2013年人民币进入国际清算行列开始,中国推出一系列政策和合作机制,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的影响力,加强与外国货币的双边合作。
高级阶段: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行量、使用范围和国际支付中的份额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带动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变革。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3.1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截至目前,已有一大批国家和地区同中国签署了人民币合作协议,在双边贸易中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
同时,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纷纷发行人民币债券。
3.2 人民币国际化在金融领域的进展人民币国际化在金融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境外投资。
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政府已经逐步放开限制,允许外国投资者自由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并允许国内居民购买境外资产。
目前,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外汇市场等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境外投资:中国企业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便利,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境内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
3.3 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的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渐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中国货币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的进程。
以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和影响:
1. 人民币国际支付和交易: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逐渐增加。
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际贸易结算更加便利,提高了贸易效率和成本效益。
2. 人民币境外离岸市场:中国设立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如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CNH市场),为海外机构和个人提供离岸人民币交易和投资渠道。
离岸市场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3. 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国积极推进上海和深圳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提供支持。
4. 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中,意味着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增加。
这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5. 人民币跨境投资和融资便利性: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和融资提供了更多便利。
中国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国际投资者进行投资,同时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有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促进了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多极化和稳定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9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必然要求。
高质量经济发展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而高水平金融开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和金融效率,也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强化国内外经济金融联系,提高国内企业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实现中国经济惠及更多国内和国际民众的目标。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国际货币论坛”日前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在论坛上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课题组认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而高水平金融开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为高水平金融开放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强势反弹未来发展面临四重转变课题组认为,2018年,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增长动能趋缓的不利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表现相对出色,GDP同比增长6.6%,经济运行总体向好,稳中有进。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双向浮动特征明显,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宏观审慎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贸易计价结算、金融计价交易、国际储备等领域,人民币使用止跌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历经一轮波动周期,人民币国际化企稳提速,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自2017年三季度末的1.90开始走出低谷,2018年末,RII为2.95,较2017年初回升了95.8%,实现强势反弹,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官方数据显示,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过去十年,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从贸易项下向资本金融项下发展,从小币种晋升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2019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十周年,也是下一轮SDR货币篮子评估的关键一年。
站在新起点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面临转变,在平衡中走向成熟。
展望未来,课题组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面临四重转变:第一,环境转变。
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迈入转型调整期,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结构从双顺差转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甚至下降;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敏感,各类价格波动加剧,汇率由前期的单边升值转换为双向波动,短期资本流动从前期的持续净流入转换为流出入快速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扩张放缓,保护主义上升,对贸易与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主要货币竞争更加激烈,从十年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高涨到当前各经济体强化各自主权货币地位;随着人民币国际使用与影响力增强,其收到的关注度上升,面临的责任和阻碍也进一步增多。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影响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规模、结构、路径等。
第二,动力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政策推动为主到市场驱动力为主的动能转换阶段。
在近三年的发展中,这一动力转变已初露端倪,未来将进一步巩固深化;市场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源动力,政策大态势人民币国际化的辅助力量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已基本到位,各类渠道已基本打通,市场供求将成为决定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主体部分。
在市场驱动为主的模式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然会呈现市场形态,非直线攀升,而是波动前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然会紧扣市场需求,在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第三,结构转变。
人民币国际使用结构由贸易为主体向资本金融为主体转变。
十年来,跨境人民币使用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
尽管贸易仍然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项目,但其份额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资本金融项下,特别是非直接投资的资本金融项目快速攀升,占比超过六成,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体部分。
2019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开放,这一结构将持续并得以巩固,人民币投融资将更加活跃。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民币投融资成为跨境人民币收支的主体部分,人民币跨境使用及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波动性也会由此上升。
第四,政策转变。
2009年以来,我国以跨境贸易结算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建立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配套设施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基于实际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未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将逐步完善,走向成熟:一是注重实效,低调推进。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博弈中以低调合作的姿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二是协调规划,市场调节。
统筹各部门,加强协调规划和顶层设计,保障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连贯性,避免左右摇摆和反复逆转,管理方式由行政干预转向市场化调节为主、行政干预为辅。
三是对接国际,明确可期。
打造明确、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着力疏通或化解境内外机制冲突,明确细化相关政策,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政策沟通,保障市场信心,支持人民币走向国际。
在进一步改革中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必然要求。
课题组认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而高水平金融开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富有效率、稳健有序和包容共享等三个方面。
高质量经济发展决定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中国经济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可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具体而言,富有效率的经济发展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有助于非居民提高对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购买力的信心,强化配置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
稳健有序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吸收外部冲击,保证经济整体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巨大经济震荡;不发生破坏性极强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保持市场流动性,有助于人民币资产持有者和潜在投资者形成稳定预期,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完整地行使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价值贮藏等国际货币职能。
包容共享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寻求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将中国与世界融合在一起,提供庞大的中国市场和宝贵的发展机会。
其次,高质量经济发展赋予人民币国际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属性,并推动这些新元素更好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人民币国际化是富有效率的,是稳健有序的,是包容共享的。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实体经济国际化为基础的“本币优先”原则自然演变的过程。
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企业来主导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融资活动,在同等便利条件下优先选择本币计价结算,那么,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将“效率元素”输出到全球范围。
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本国居民免受汇率风险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非居民实现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和对冲风险等多重目标。
不仅如此,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可为“一超多元”国际货币格局注入“稳健元素”,有望缓解全球经济失衡和系统性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体现了中国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良好意愿和历史担当,包容性经济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题中之意,人民币国际化是将“包容要素”传递给世界的货币载体。
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
第一,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和金融效率,也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消除国际资本流动障碍,有利于增加国内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提高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增强了国内外经济联系和金融联系,通过金融政策外溢性以及资本和机构“走出去”等渠道产生双向、互惠影响。
第二,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强化国内外经济金融联系,提高国内企业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面向全球的金融开放有助于实现多元化投资组合、改善融资结构、促进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完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只要应对好开放过程中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即可提高投资者、企业、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随着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健性元素也将通过外溢效应输送到其他国家。
第三,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实现中国经济惠及更多国内和国际民众的目标。
金融开放有利于增加多元金融供给,促进金融科技进步,解决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
“一带一路”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向世界提供公共物品,也是中国倡导包容性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具有鲜明普惠特征的新型全球化。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开放策略对本国经济发展及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巨大,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开放,不仅可能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后果。
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必须在进一步改革中逐步实现,这同时也是提高金融体系对于高质量经济发展适配程度的必然要求。
当前工作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要以稳健发展的实体经济为根基,要夯实以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核心的微观基础。
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良好互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要有效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合规意识,积极应对开放过程中的风险挑战。
第二,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要以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要进一步改革国内金融市场,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程度。
发展金融市场,既强化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强市场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
在金融市场扩大开放进程中,应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作为重中之重。
第三,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要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之匹配,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制度支持。
要加强以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为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注重金融制度、金融标准等软性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要以完善的金融管理作为安全保障,不断强化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金融管理能力建设,保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产业优势。
积极推动负面清单优化、依法管理、安全保障以及其他配套协调等外商投资管理工作。
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