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古船

绪论《古船》写于1983年,发表于1986年,是作家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领域内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它以山东半岛地区重镇“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对中国现实和历史展开全景式、多层次描写,时空跨越40年,反映了从中国大陆土地改革到饥饿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所经历的社会震荡与心理冲击,被誉为“具有深刻艺术魅力的鸿篇巨制”。
在海内外华文世界中引起热烈反响。
《古船》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并入选中国台湾“金石堂选票年度最受欢迎图书”、《亚洲洲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北京大学百年文学经典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确定为全法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读书目。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地改革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表达了作家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
《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作为张炜的代表作,《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古船》中以“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方式对苦难进行了深刻地叙述。
《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
本文通过对《古船》内容与形式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苦难意识。
一、人物形象分析——心灵的苦难挣扎1、隋抱朴——忏悔者隋抱朴是《古船》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家张炜将隋抱朴塑造成一个忏悔者的形象,通过隋抱朴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
隋抱朴是家国苦难的承受者。
他在《古船》中居于不可争辩的重要位置。
记忆中的火花——试论《古船》中几个意象的认识功能

中人们的惰性 。他坚持 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立场,以 民 间世 界 为根 据 地 , 矛头 直 指现 实浮 夸 的世 界 。 民 间世 界经 过 张炜 主体 性 观 念 的过 滤 和 改造 , 已上 升 为张 炜想 象 中的 文 学 审美 的理 想世 界 , 因为 与 现 实世 界 有 隔膜 ,所 以 它保 留 了 许多现 实 世 界 中所 不 能容 纳 的 审美 因素 ,例 如 一 些怪 诞 和 狰 狞 的意 象 , 使文 本 变得 含 蓄 晦 涩 ,而 这 却恰 恰 显 示 了 民间 世 界 的 另一 种 生存 方 式 。我 们 在 此 以意 象 为 突破 口,借 以窥 探 张 炜神 秘 而 又 饱 含生 命 力 的 民 间世 界 之 一 斑 。 《 古船 》是 张炜 的代 表作 ,这 部 写 中华 民族 厚 重 心灵 史 的 长篇 巨著 用 了大 量 的现 代 主 义 手法 ,突 出表 现 为 它 的象 征 和 意象 的扑 朔迷 离 。就题 目 “ 船 ”这 一 耐人 寻 味 的意 象 , 古 就 为 小 说增 添 了思想 厚度 。 出土 古船 的洼狸 镇 ,位 于芦 青 河 入海 口 ,在地 域 上应 该
的。
在 封 闭、保 守 封建 残 余势 力 相 当强 固 的这 个 中 国农 村社 会 里 ,四爷 爷 赵炳 掌 握着 生杀 予夺 的大权 ,人们 是 把他 当作
神人 、英雄来供奉 的。文章开始见素一句话: “ 四爷爷成神 了 ,管 天 管地 !”就 是对 这 最 好 的注 脚 。毋 庸 置疑 ,赵 炳 是 那个时代 洼狸镇人们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它是历史和 时代 的共 同选择 ,他无 法 拒 绝历 史 赋予 他 的 角色 。作者 在此 借 表 现一 个 人 为契 机 ,从 而推 衍 、升华 为 民族 的主 题 ,这 是一 个 很有 意 义 的尝 试 。 著名 评 论 家雷 达 说过 : “ 《 船 》 的思想 魄 力很 大 程度 古
摘录:张玮《古船》赏析

摘录:张玮《古船》赏析《古船》(载《当代》⼀九⼋六年第五期)的出现是⼀个奇迹,它⼏乎是在⼈们缺乏⼼理准备和预感的情势下骤然出世的。
就象从芦青河中捞出那条伤痕斑驳的古船⼀样,⼩说陡然撕开并不久远的历史幕布,挖掘着⼈们貌似熟悉其实陌⽣的沉埋的真实--⼈的真实;同时,⼜象那个神秘可怕的“铅桶”下落不明⼀样,⼩说揭⽰了隐伏在当代⽣活中的精神魔障;当然,⼩说也有⾃⼰的理想之光,它要骑上那匹象征⼈性和⼈道光辉的⼤红马,尝试寻求当代⼈和民族振兴的出路。
由于它是⼀部如此奇异的作品,读者和评论者在⽚刻的惶惑后⽆不为之轻轻战栗继⽽陷⼊绵长的深思。
时间冲刷着记忆,时间淡漠着噩梦,为了维持现实的平衡,健忘似乎已经变成⼈类抚慰⾃我的⼀种惰性。
在安定⽽⼜浮华,⾃信却⼜骚动的今天,我们民族的注意⼒正被另⼀些重⼤的东西吸摄⽽去,⼤多数⼈已很少深究往⽇的⾎痕,⽣命的苦难与今天的存在之间具有怎样内在的精神联结。
他们⽣活于“现在”,便也专注于“现在”。
然⽽,充满智慧和痛苦的青年作家张炜,决不是⼀个乐观的健忘者。
他超出⾃⼰的年龄所限,⽐平常⼈更敏锐地感受到:罪与恶的影⼦并未远遁以⾄根绝,它依然是困累现实⽣命的潜在因素,在⾁眼达不到的处所,他瞪视着并且发现⼏千年的精神对抗的历史并没有终结,捆缚着⼈性的枷锁也并未锈蚀。
他深深地懂得,今天每个活着的⼈及其各种⼼态,都是历史的得意之作,因⽽都是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中继点”。
既然我们的民族曾经穿越了如此严酷的⼤伤痛、⼤恐惧、⼤熬煎,那么重新踏进这苦难看个究竟,回过头来研诘苦难与现实与变⾰的连结,就是⼀个富于良知的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许,《古船》震撼⼒的全部秘密在于,张炜不但要帮助⼈们恢复“记忆”,⽽且是以⾃⼰的⾝与⼼、感觉与理性、反省与忏悔来重新铸造“记忆”,并且与当代⼈的困境联系起来。
这位作家性格执拗不⽢⼼于接受既有的现成结论,⼀切要⽤艺术家⽆畏的甚⾄有些偏执的眼光来审度;这位作家野⼼太⼤,在这部记载洼狸镇四⼗年风云的、近三⼗万⾔的长篇⾥,他不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聚合,⽽且把洼狸镇与世界衔接,让纵的“古船”与横的“星球⼤战”同呈并现;他直⾯历史,不惮纷繁,历叙⼟改、合作化、⼤跃进、“⽂化⾰命”、初期经济改⾰的种种史情,⽽真正的鹄的是撩起历史,镌刻⼀座民族⼼史的碑碣。
现代与传统的精神角力场——评张炜长篇小说《古船》

将“ 洼狸镇” 的当代现实与5 0 多 年来风云变 幻的历 史动 荡勾 以 独立个体身份思考历史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张 炜已 经不 连在一起, 光明 与黑暗、 生机与危机并生 并存。 是完全受制于意识形态下的经营叙事, 而且相比同 是“ 拨乱 再者是叙事手 法的 转变。 作品多维 度向 既往传统叙事发 反正” 时 期的 《 芙蓉 镇》 《 灵旗》 等, 多了 对生活本身、 人与 历史
思想触角探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处, 将现实与历史、 社会 契合 成长 这个主题, 小 说却突 然结束了。 在此, 如果 说是人物
与灵魂、 纪实与虚构相融合 , 形成一种历史的混沌性。 在文中 思想局限的 话, 倒不如 说是 作者张炜自 身价值之无所适 从, 十分典型地表现出两个“ 物化” 维度: 历史和现实。比如张炜 这也印证了 作品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精 神徘 徊。 但作家 开始
从而; 1 发了 社会变 革期的集 体性焦虑。 研究 无论是触 及人类性角 度的内 涵深 度, 对伦理文明的识形态 谱系 无不彰显着历史文学 叙事的 立论原点, 再 现一 种现代与 传统理念并置的精 神寄寓方式。 关键词: 张炜 ; 《 古船》 ; 现代; 传统 ; 意 识形态
意识 形态 与文 本产 生
一
、
首先是叙事焦点的转变。 张炜将文本视点从主流的政治 意识形态转移到了关注人物生存的视域中来, 展示了胶东小
意大 利学者克罗齐提出“ 一切历史都 是当代史” 的 命题, 镇独特的风土人情、 纠 结缠绕的人际关系及波诡云谲的多种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6 — 1 3
起挑战: 横向涉及社会现实的原态展露 , 纵向的进入历史底 以 及自 我思想的省 思, 这也是《 古船》 文本内 蕴深刻的原因。 蕴的开掘,同时设置主人公隋抱朴以历史真实的亲历者身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山东人。
读张炜的《古船》后感

读完张炜的《古船》,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震撼。
这部小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为背景,通过讲述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特别是隋抱朴这个角色,他因为历史原因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怯懦、沉默,不敢去改变和行动。
他的固执和倔强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局限和挣扎。
此外,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通过描写洼狸镇的变迁,小说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历史进程。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的和政治的,更是人性和心灵的。
张炜先生的语言优美、质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风格让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深入挖掘人性、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它让我思考人类在特殊时期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珍藏的文学经典之一。
循环与出逃——张炜《古船》象征意象新探

样一类人 : 看 到 了 也 经历 了 . 但 与他 们 无 关 他们 不 思 考 苦 难 的 根源 , 该承受就 承受 , 看 着 大 大 小 小 悲 悲 喜 喜的出现 , 没有表情 , 更 不 会 表 态 多 么 像 千 百 年来 的 中国 人 , 冷漠地围观着 . 面 无 表情 . 下 一个 被 围 观 的也 许 是 自己 。 老磨 是 古 老 民族 留 下来 的传 统 . 还代 表着 态. 它 往往 可 以触 发 读 者 的联 想 . 使 读 者 在 朦 胧 的 诗 历 史 的 某 种循 环 。它 不 思 进 取 . 甚 至 意 识 不 到 自己 的 意 中 有所 悟 。 因而 它 自然 成 为一 种 社 会 文 化 的 审美 载 落 后 @ 体. 一 种 人 文 精 神 的 现象 ① 然 而 代 表着 传 统 的老 磨 也 代表 着 洼 狸 镇 的 过 去 . 文 艺 理论 家 童 庆 炳 先 生认 为 . 意 象是 一 种 独 特 的 虽 然 它 轰 隆 隆 的惹 人 烦 . 但 它却 是 洼 狸 镇 人 的 心 灵依 审 美 复合 体 . 是 形 象性 的独 特 表 象 和 深层 内里 意 义 的 靠 。 就 像 封 建 的 旧社 会 , 封 建社 会 窒 息 着 人们 , 可 人们 结 合 它 们在 结 合 过 程 中融合 了诗 人 的思 考 . 交 汇 中 却 总 希 望 天 子 能 够保 护 自己 老 磨就 是 这 样 这 种 神 事实 上 它 就 是 无 数 的痛 苦 和反 复 的 使 之 成 为一 个 耐 人 寻 味 的生 命 体 . 影 响着 作 品 的整 体 秘 使 它 与世 隔绝 , 风 格 和 中 心思 想 . 这就 是 本 文 研 究 的 主要 对 象 — — 象 根 源 . 横 亘 在 抱 朴 等 改革 者 的面 前 。 它 这座 大 山 需 要 征 意 象 象 征 意 象 是 通 过形 象 的 象 征 或 暗示 达 到 的 . 充 满 勇 气 的知 识 分 子 以 新 的 精 神 觉 醒 来 进 行 价 值 观 是 以表 达 观 念 、 哲 理 为 目的 . 以 象 征 为 基 本 艺术 手 段 的重 塑 张 炜在 这 里 表 达 了“ 共时性” 的历 史 观 . 指出 的 具 有 荒诞 性 和 审 美 求 解性 的艺 术 形 象 . 其 基 本 特 征 了“ 老磨 ” 这样 的存 在 是 历 史停 滞 的根 源 ( 二) 历 史 的 清波 —— 芦 青 河 意 象新 探 是哲理性 、 象征性 、 荒诞性 、 求 解 性 《 古船》 中充 斥 着 大 量 的象 征 性 意 象 , 各 有 不 同 的 在 洼 狸 镇鼎 盛 时 期 .芦 青 河是 承载 着 经 济 效 益 、 内涵 本 文将 在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深人 研 生 活 富 足 的 一 条 河 : 究《 古船 》 中代表 “ 循 环 与 出逃 ” 内涵 的意 象 , 在“ 古 “ 当时这 里是 来 往航 船 必停 的地 方 .船 舶在 此 养 再 开 始新 远 航 ” 船” 、 “ 老磨 ” 等 常规 意象 基 础 上 . 开拓f “ 变速轮” 、 “ 地 精 蓄锐 . 下河 ” 等新型意象 . 勾画出“ 《 古船》 意象群” 中 的一 个 随 着 芦 青 河 的 衰亡 . 洼 狸 镇 也 走 向没 落 . 变 得 又 浅又 窄 , 直 到 干涸 片 片 白色 的 帆影 . 也 成 为一 个 遥 远 侧面 。 深 陷黑 洞— — “ 循环” 意 象 新 探 的梦 想 从 此 以 后 : “ 整 个 镇 子都 变得 懒 洋 洋 的 ” f 一) 圆 形 的世 界 — — 老 磨 意 象新 探 老磨 和磨 屋 .是 作 品 中反 复 出 现 的 一 个 意 象 组 本 来是 可 以“ 出逃 ” . 却 变 成 了“ 循环” 和封闭: “ 人 们 眼 瞅 着 一 个 大码 头在 慢慢 干废 ” 合 关 于 老 磨 和磨 屋 . 书 中有 这 样 的描 写 : “ 一 个 个 巨大的 石 磨 在 ‘ 古堡 ’ 中 间不 慌 不 忙 地 转 对 于 芦青 河 的 干 废 . 人 们无能为力 . 渐 渐 消 极 下 一 个 岔 路 口中 . 芦青 河 . 洼 狸 镇 动. 耐 心 地 磨 着 时光 两头 老 牛拉 着 巨磨 , 在没 有 开 端 去 在 历 史 的 长 河 中 , 的“ 母亲河” . 从 此 陷入 苦 难 的循 环 河 代 表 着 出走 . 代 也 没 有终 点的 路 上 缓缓 行 走 ” 文 中用 了“ 耐心” 和“ 缓缓” 这 样 的词 . 说 明 老 磨 没 表 着 与外 界 的 沟 通 自从 芦 青 河 干 废 后 . 洼 狸 镇 就 开 走不出黑暗 . 也走不进新生 。甚至可 以 有 意识 到 自己 的荒 诞 . 只 是 心 安 理得 并 且 心 甘 情 愿 地 始 禁 锢 自 己 . 转 下 去 全 书 中老 磨 没有 发 出过 一 句 呼 喊 它 始 终 沉 说 . 它原本 还想挣扎 . 长时间 的徒劳无 功 . 它 放 弃 反 心平 气 和 甚 至 心安 理 得 地 自甘 堕 落 它 兀 自地 旋 默 地 看着 洼 狸 镇 的 大 事 小情 那 阴 暗 潮 湿 的青 苔 . 曲 抗, 甚 至 是 自得 其 乐 。这 个 意象 同样 表 达 了张 炜 对 折 缠 绕 的藤 蔓 , 有 一 种 说 不 出 的 阴森 恐 怖 。它 就 像 黑 转 着 . 暗 处 的 眼 睛 老 师 傅 吊死 在 “ 倒缸 ” 中. “ 还 乡 团 活 埋 于 历 史共 时性 的无 奈 .也 象征 着 走 失 了 自己 的 中 国 浮夸风 、 三 年 自然 灾 害 和 文化 大 革 命 的 4 2人” 事件 . 它默 默 看 着 . 还 是 一 声 不 吭 。它代 表 了这 经 历 了土 改 、
张炜论——《古船》对中国社会的寓言

Zhangwei Discusssion --The allegory of the ancient
ship to Chinese society
作者: 任毅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41-244页
主题词: 国家隐喻;数字压迫;死亡;《古船》
摘要:《古船》,以前后40年的时间跨度,描写了胶东半岛上一个失落的古镇“洼狸
镇”的风土人情,以粉丝大厂为主要背景深入描绘了镇子上主要家族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当代文学作品,它不仅仅如同时期的寻根文学一样,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而且以对未来的希望与前瞻,使得它不同于其他寻根文学,而更像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反射镜,如同寓言一般。
在作者不懈的探索中,“洼狸镇”成为当代中国的缩影,关注了现代化的发展对人性的压迫,更借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来抒发自己对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政治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011062155毕业论文(设计)(2013届本科)论文题目: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作者姓名:张俊莉指导教师:张存孝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28 日目录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1)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2)中文摘要 (2)一、引言 (2)二、小说结构分析 (3)(一)、历史层面 (3)(二)、精神层面 (3)三、人物形象分析 (4)(一)、隋抱朴 (4)(二)、隋含章 (5)四、小说意象分析 (6)(一)、古船 (7)(二)、老磨屋 (8)五、结论 (9)参考文献 (9)英文摘要 (10)致谢 (11)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亲笔签名)二O一年月日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张俊莉(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古船》回溯四十年当代民族历史、深入探究民族的灵魂的去旧迎新、并达到巨大的历史深度和开阔的视野,成就突出,内涵深刻。
本文通过对《古船》思想与艺术的相互贯通,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作品《古船》。
关键词:艺术成就;《古船》;小说结构;人物形象;意象一、引言当代文学在1985年前后开始自觉地以文化视角对人的生存状态作理性的审视。
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民族(地域)意识。
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强化,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认识也较以往的阶级学、社会学的表现更贴近人的深层内容。
一个仅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一个有沉重的道德感,苦难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动为契机,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以三个家族为代表的三种社会力量的消长和变化。
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
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隋、赵、李三家人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
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
历史在这种较量中艰难行进,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
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
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胶东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日里夜里牵扯着一个胶东青年的心灵,基于深切的关注产生的思考不能不深刻,贯穿其中的故土情怀也不可能不强烈。
《古船》中所描写的粉丝大厂,在胶东半岛上的招远,作者的故乡龙口及莱阳几乎每个镇子上都有一两处。
它们每年为当地经济创造的效益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每一个粉丝厂都在一片白沙地上竖立着一排排的木桩,木桩之间的铁丝上晾晒的雪白粉丝在阳光下白得耀眼,晾粉女工穿梭在木桩间,愉快的歌声感染着过往的行人。
《古船》中的晒粉场位于海边,蓝天碧海白沙,一排排白亮亮的粉丝与蓝天上的白云有何不同?真正是作者记忆中美丽的故乡的写生画。
《古船》也因而成为作者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八十年代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与前期短篇小说相比,《古船》沉郁厚重,冷静的理性叙述与剖析代替了单纯的诗性发言,而又少有后来创作中的长篇心灵倾诉的说教嫌疑,所以,《古船》一直以来被许多评论认为是张炜最好的作品。
二、小说结构分析《古船》将国家、民族的苦难浓缩在洼狸镇这个小镇上,又将一个小镇的苦难浓缩在小镇的人民身上。
作者虽未直言国家的苦难,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一)、历史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作品深入地反思了当代历史上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使社会进步遭到抑制和阻碍,使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宗法势力和专制思想的余孽得到复苏。
作品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性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处,通过这座乡村小镇上众多人物的“典型性格”和由他们所构成的“典型环境”,揭示了在民族个体身上所潜存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意识的积淀对现实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这个层面上,作品不但写出了国民的种种封闭、落后和愚昧、保守所造成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和现实变革举步维艰,而且也写出了人们恶劣的贪欲和权势欲所带来的当代历史长期动荡不安、流血争斗和对现实变革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
(二)、精神层面与此同时,作品也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民族个体的思想自觉、精神解放和人格觉醒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
在作品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隋抱朴身上,作者不但让他承担了阶级的历史的沉重负担与巨大苦难,而且也让他通过痛苦的忏悔、自省和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性之光的引导与历史巨变的感召下,从阶级的历史的重负、个人的痛苦与不幸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蜗居中挣脱出来,走入一个更加光明也更为宏阔的人生境界。
作品之所以把文革这段荒诞、苦难的历史作为一个对象进行描写,正是为了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进行反思,只有对这种文化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才便于人们驾好驶向未来的船。
三、人物形象分析《古船》这部作品在再现历史岁月的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迷失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求。
张炜认为:“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
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要用心去写作。
这“心”便包涵了作家的情感意识和哲学审视。
继《秋天的思索》与《秋天的愤怒》之后,他慢慢收回了关于芦青河和葡萄园那种理想主义的恋歌,将炽热深沉的爱推广为对历史的责任感,把思考的对象由迫近现实的人与事转向更为久远而广阔的人生。
《古船》在洼狸镇近四十年的背景上,对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情状作了全景式多层次的描写。
对革命阵营内部的过激行为及因此而导致的血腥恶果的描写,更体现出了作品坚实的理性色彩。
从土地改革运动中血与火的较量,到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文化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复杂激烈斗争,以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峻的形势及历史趋向,展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当代文坛上,浸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作品虽绝非只有张炜和《古船》,但《古船》却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苦难意识。
这一苦难意识便通过隋抱朴、隋含章传达出来。
(一)、隋抱朴隋抱朴有着深重的苦难意识,他是一个历经人生苦难、饱经世道沧桑的人,他从小就目睹了亲人和乡亲们遭受的各种非人磨难,可以说,作家张炜把个人、家族、民族、国家的苦难都积聚到了隋抱朴的身上。
如此,隋抱朴有着充足的理由去与不公抗争、与命运反抗,将苦难还给施暴者,但隋抱朴以隐忍和忠恕的充满儒道智慧的思想是使自己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充分表达了张炜内心的道德理想: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自由人格的呼唤。
这也是儒家“仁”的体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他“有着农民的身份和体魄,却跳动着一颗知识分子的忧患和内省的心灵”。
隋抱朴的忧患和内省使他成为家族的忏悔者,一个“坐着的巨人”。
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抱朴的忏悔意识。
这和他父亲隋迎之的负罪感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他的忏悔具有更深广的“时空涵量”。
在他童年时代,世界便向他展示了残酷的现实景象。
他亲眼目睹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土改时血与火的斗争、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文革当中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戕害与残杀。
这惨痛的记忆笼罩了他一生,造就了他沉重苦难的人生观、世界观。
他没有泯灭真挚的爱心,而把自己视为洼狸镇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不单为自己、为老隋家,也为整个族类作着深刻的忏悔,表现出伦理学范畴的主体的自觉意识。
同时,他又不断地发问、探寻,为什么人类要如此互相残害,一代又一代演绎类似的悲剧?他把这归结为人类的“兽性”和“私欲”。
由此,他坚决阻拦弟弟去争夺粉丝厂。
但他又无法阻止。
他感到孤独,沉重。
长期的思索并不能使他摆脱“怯病”的怪圈。
在生活与爱情上,他都采取的是一种完全退避的方式。
相形之下,隋不召之所以在死后能那么深地震撼洼狸镇,在于他给全镇增添了难能的活力。
他的放荡不羁和对外围世界的如痴如醉的追求与向往,以及从生命本体中爆发出来的冲力,使他不安于洼狸镇的闭塞和落后,充满了创造热情和征服世界的雄心。
与他相似的李家父子,几乎抛开一切人世挫折,执着于创造和更新,仿佛一股永恒不变的力量推动历史向前进步。
这些外在因素融汇到抱朴的内在思索,使他顿悟了人并不因为过去的苦难而放弃今天的奋斗,意识到善良的愿望并不能减少人们的流血牺牲。
他必须行动,把理想付诸实践。
他最终从怪圈中走出来,自荐担任了粉丝总公司的总经理,靠自己与大家的力量改变洼狸镇,让她更美好。
作品在一种绯红的亮色中结尾,表明了作者的博爱胸怀和纯正善良的意愿。
隋抱朴从思考到付诸行动是他对人类、社会、民族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立在对自我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身价值的实现。
抱朴承受着各种苦难,家庭责任和精神的重担,但是他却没有被苦难击垮,正是由于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苦难,才懂得了摆脱苦难实现理想的必要性。
[3]作家张炜将自己沉重的苦难意识寄托在隋抱朴的身上,隋抱朴最后的站出来挑起拯救洼狸镇的大梁就是张炜苦难的出路,为自己树立起希冀的启明灯。
(二)、隋含章隋含章是老隋家的小女儿,也是全书中最让我们同情的女性。
如果说隋抱朴是苦难的忏悔者的话,那么隋含章就是苦难的忍受者。
抱朴一直在探索苦难的根源,并在最后找到了其根源并逐渐战胜苦难,战胜自己的“怯病”。
相比较而言,含章就是苦难中的苦难,她对于苦难一直在忍受,遭到苦难的严重折磨。
作家张炜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古船》中人物的命名。
《古船》中人物的姓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能最充分表达人物的某些特点,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并且还能最充分地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表现作者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