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

《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

浅论《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杨明摘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我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总结,代表着园林的最高成就,极具古典园林特色的大观园,兼具园林艺术之美与园林建筑的极佳意境,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美轮美奂的“文笔园林”,大观园寄寓着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红楼梦》大观园为背景,综合分析了大观园与清代园林的关系与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总结《红楼梦》中古典园林的园林要素和造园手法以及书中人物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对现代古典园林的营造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红楼梦;古典园林;大观园目录前言 (1)1.清代园林与大观园 (2)2.大观园的原型与寓意 (3)3.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5)3.1 相地与建造 (5)3.2 造园要素的精妙配置 (6)3.2.1 大观园的筑山 (6)3.2.2 大观园的理水 (6)3.2.3 大观园的植物配置 (7)3.2.4 大观园的建筑 (8)3.3 造园手法与巧妙布局 (9)3.3.1 大观园的精巧布局 (9)3.3.2 大观园匾额楹联 (10)3.3.3 大观园的笔下借景 (10)4.大观园园林的人格化 (12)4.1 潇湘馆与黛玉 (12)4.2 蘅芜院与宝钗 (13)4.3 秋爽斋与探春 (13)4.4 稻香村与李纨 (14)4.5 怡红院与宝玉 (15)5.大观园的当今意义 (17)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前言《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经典作品,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它对于当时的文史哲理、琴棋书画、工艺美术、服饰宴饮、保健医药、园林建筑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精确的描写。

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中曹雪芹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一个纸上园林——大观园。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平台。

虽然是作者在现实园林基础上想象的纸上园林,但是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中营造的可能性。

它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它是虚幻的,但更是现实的。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

它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人物形象生动,绘行绘神,情趣盎然;情节悲喜映照,冷热相生,张弛有度。

关键词浅谈《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每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艺术的眼睛或耳朵,是很难读出其中的意蕴与情味的。

一、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淡无饰,质朴自然。

然而,细细咀嚼,却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初看,觉得傻气;细嚼,发人深省。

在那个政权、神权、夫权四重压迫下,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宝玉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烈反抗,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热烈追求,全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正如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如焦大的“疯话”:“每日偷鸡戏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语道尽贾府的龌龊、荒淫、腐朽和罪恶,简单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满腔的愤怒和憎恶。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顿觉晴天霹雳,于是,呆呆的,傻傻的,愣愣的,怔怔的,继而时哭时闹,似傻如狂,把贾府上下闹得惊天动地,丧魂失魄。

粗看宝玉太呆、太傻,细想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妹妹的爱,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多么浓烈!质朴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曹雪芹正是怀着对人物的赞赏、同情、悲叹、憎恶等复杂感情,一边抹着“辛酸泪”,一边援笔成文的。

意境构建:《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巧妙构建

意境构建:《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巧妙构建

意境构建:《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巧妙构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在意境的构建方面具有独特的巧妙之处。

通过巧妙运用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等艺术手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红楼梦》中艺术意境的构建。

一、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非常独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成功地构建了小说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红楼、贾府和人物的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描写红楼时,作者通过描述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庭院景观等细节,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引发了对于华贵奢华的遐想。

这样的描写手法使得艺术意境得以巧妙构建。

其次,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意境的张力和表现力。

例如,他用“甲卯孟春,正是李鸿章经略考察京冈之际,忽报京兆尹曾公云:‘倪奎奸细之情尤为匪夷所思’”,并在后文细致描写了倪奎的形象和行为,这样的描写使得倪奎的恶劣形象得以刻画得更加鲜明,进一步营造了反腐败、正直勇敢等艺术意境。

再次,作者通过快笔与慢描的巧妙对比,给艺术意境增添了变化和层次感。

在书中,作者有时采用快速概括的手法,几句话即可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人物形象一览无余。

而在关键时刻,作者则采用慢描的手法,通过反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手法的使用,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变化和层次感,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意境。

二、语言表达的巧妙运用《红楼梦》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细,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以及对声音、色彩等感官元素的描绘,成功地构建了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运用了古典文言的语言,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

古典文言语言的庄重、典雅和华丽,使得小说的艺术意境更加浓郁。

例如,书中对人物身份、家庭背景等进行介绍时,使用了大量的典故、诗词和名句,如“遂集红楼诸公住京中者,同谢中之儿郎,立揖谢进来云……”这样的语言使得整个小说充溢着古典文人的气息,使艺术意境更加深远。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人力101‎张莎莎 16910‎116《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它塑造了高‎度个性化、复杂的艺术‎典型。

我们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小说是在一‎个钟鸣鼎食‎、爵禄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中,以大观园为‎背景,以闺阁内帏‎为内容,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穿插其‎中。

在宝黛爱情‎的纠葛之中‎,主要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进‎行。

宝黛的相爱‎,是两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相爱,在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考验;在无休止的‎猜疑、妒忌和无尽‎的哭泣泪水‎中,彼此心心相‎印。

在人物塑造‎上,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并以一种新‎的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恶则无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格局,关注人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性格的基‎质而言,也有美丑善‎恶之分,但就总体而‎言,没有“无一不美”的好人和“无一不恶”的坏人,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充满了有性‎格魅力的人‎物。

曹雪芹主要‎把人物分为‎肯定性人物‎和否定性人‎物两大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独到之处‎,看到艺术典‎型发散出的‎永久魅力。

我国早期的‎小说偏重于‎记述事件、构造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相对‎比较忽略。

《红楼梦》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鸳鸯、紫鹃、尤二姐、尤三姐乃至‎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薛蟠、刘姥姥……,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彻底‎的现实品格‎,而且作者在‎描写他们时‎完全采用了‎平实的写实‎手法,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和以前不同‎,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浅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浅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浅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超鲜活。

再看看王熙凤,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她管理着贾府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儿,说话又风趣又泼辣。

有一回,刘姥姥进贾府,王熙凤一出场,那笑声简直能把房子都震塌,她把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又把大家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特别能干。

故事情节很精彩。

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像一串冰糖葫芦,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黛玉葬花”这个故事,春天的时候,花儿都落了一地,林黛玉看着那些落花,心里特别难过。

她就拿着小锄头和小篮子,把落花都埋起来,还一边埋一边哭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不见了一样,特别让人感动。

还有“宝玉挨打”的故事,贾宝玉因为一些事儿,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顿。

打得他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好多人都围着他心疼得直掉眼泪。

这个故事让感受到了宝玉的委屈,也让看到了贾府里复杂的关系。

环境描写美如画。

再比如说大观园,那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

里面有清澈的湖水,湖面上还有小船在飘荡;有各种各样的花儿,五颜六色的,香气扑鼻;还有好多小亭子,供大家休息玩耍。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那里种满了竹子,一到下雨天,雨滴打在竹叶上,滴答滴答的,特别好听。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和瑰宝。

其中诗词艺术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和精彩的部分之一。

本篇文章旨在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深入解读和欣赏,探讨其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技巧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会介绍《红楼梦》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古典诗词对于小说创作风格和表达手法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深入剖析《红楼梦》中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诗词在剧情推动和人物心理描写上的作用,剖析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诗词来展现故事情节,以及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诗词的解读与欣赏,加深读者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红楼梦》中诗词艺术的美妙之处,并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和社会观察等方面。

同时,也可为读者提供一种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途径,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伟大的艺术瑰宝。

2. 红楼梦的诗词艺术解读与欣赏2.1 红楼梦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

作者曹雪芹结合了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将大量精美的古典诗词融入到小说之中。

这些古典诗词既是角色情感的宣泄,也是表达主题思想和展示作品意境的手段。

通过纵观《红楼梦》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古典诗词来突出表达人物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

他在小说中引用了许多唐宋时期的名篇佳作,如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并且根据情节需要进行修改和创新,使得原有古典诗意在小说中得以延伸和补充。

2.2 从形式到意境: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表现在《红楼梦》中,诗词通常以插句、刊首和脂批等形式出现,通过这些方式,作者将古典诗词巧妙地融入到小说情节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

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

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

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

”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

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

”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

因此,说话、做事拐弯抹角的,逗心计的,心里想的多,自然心理活动就多。

尤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男女主人公,恋爱的途程上,障碍多,曲折多,风波也多,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就是制造摩擦的最突出的一个“尤物”。

曹雪芹设计得很巧妙,“宝玉”、“金锁”不是在宝玉和黛玉手中,而是在宝玉和宝钗手中,于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就不断发生冲突,一提…金玉‟,黛玉就像刀戳心窝子一样不痛快。

其实,宝玉和黛玉始终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受封建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心里话是不可能随便说出口的,因此就引起了多层次的猜忌和误会,上面所引这段话,就是彼此猜忌所引起的。

二人心里所想是一样的,面对面反而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物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又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段心理描写“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曹公寥寥数语,
就把王善保家的重重地挨探春一耳光之前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她以为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就那么容易受欺侮;她看到荣府里的多数人不敢轻易招惹三姑娘,还以为是“没眼色”、“没胆量”;她不相信这称为“玫瑰花”的三姑娘“就这样厉害?”她还自我掂了掂分量,“王夫人尚另眼相待”,我还会怕什么“三姑娘?”这一段心理描写也让大家都不会忘记抄检大观园时轰动荣府的大波澜,正是王善保家的竭力煽风点火哄动起来的。

红楼梦中另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就是大量的诗词赋予到作品人物身上。

中国小说从唐宋传奇以来,多在回目之前或回目结尾,用诗词开头或用诗词作结,这种套路一直沿用到明清小说。

在《红楼梦》之前著名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延用了这种旧框架。

如三国演义当中就用“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而不是作品中人物应时应景慷慨而出的诗句,多数是前人的作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打破了这种俗套,创造性地代书中人物吟诗、填词。

看林黛玉和史湘云“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凹晶馆中秋节联诗:“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诗魂”。

史湘云借助一只野鹤飞过塘去,意外吟出“寒塘度鹤影”的佳句,被黛玉称之谓“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的上好诗句;黛玉不肯轻易输在别人手里,沉吟良久,突然联出下句:“冷月葬诗魂。

” 这一句五言诗,几乎写尽了林黛玉的悲凉身世和孤苦无告,寄人篱下的愁苦心灵。

它把黛玉的身世、性格、
心灵都概括进去了。

曹公又一个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即是现实主义为主导、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手法予以辅助。

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或者是现实主义,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极少浪漫主义;或者是浪漫主义,如《西游记》《聊斋》,就极少现实主义。

《红楼梦》打破了这种延续多年的小说框架,红楼梦就以现实主义主导,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手法予以辅助。

第一回中: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叹自愧,日夜悲哀。

曹雪芹不明说,自己写《红楼梦》是为“补天”,是向当今圣上的上疏进谏,他就借一块石头道出自己的心迹。

谁能相信他编造的“神话”是实有其事呢?既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实,只是借神话表达曹雪芹的“实情”,这还不是浪漫主义是什么?
再者,书中出现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空空道人,这跛足道人、瘌头和尚的作用就是把贾宝玉从神话中拉出来,把他幻化为人间的一个活人。

曹雪芹的特点就是用现实手法不便解决时就借用一下浪漫主义手法,这僧、道在《红楼梦》中也不是出现一次两次。

其实,魔幻现实主义并非始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曹雪芹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撰写《红楼梦》时已经开始实用了:那时秦钟早已
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正闹着,那秦钟魂魄忽听见“宝玉来了”四字,便忙又央求道:“列位神差,略发慈悲,让我回去,和这一个好朋友说一句话,就来的。

”众鬼道:“又是什么好朋友?”秦钟道:“不瞒列位,就是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儿叫宝玉的。

”都判官听了,先就唬的慌张起来,忙喝骂鬼使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断不依我的话,如今只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抱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火炮,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

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亦无益。

”那都判越发着急,吆喝起来。

这两段阳间与阴间、人与鬼的对话,写得如此生动,活灵活现。

然而,哪里有判官和鬼,人还能与鬼对话?判官还惧怕“运旺时盛”的宝玉?判官和小鬼还有一番口角?这真是天外奇谈,不是魔幻,又是什么?
曹公在作品中的种种创新创造了《红楼梦》经久不衰的传奇,亦奠定了曹雪芹在世界文坛中大师的地位。

即使中国人的骄傲,亦是所有华人华侨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