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撰写实例(生物技术)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例子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例子1.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一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生物制剂。
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固定剂组成,其中天然植物提取物包括一种或多种植物生长激素,微生物固定剂包括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
通过将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到植物上,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2.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生物降解塑料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生物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降解塑料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筛选和培养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然后将可降解的废弃有机物作为原料进行发酵合成。
最后,通过提取、纯化和加工等步骤,制备出具有一定强度和可降解性能的生物降解塑料。
该方法具有制备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3.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特别是一种通过共生植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筛选具有特定功能微生物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收集不同共生植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然后通过分离、培养和筛选等步骤,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种。
通过该方法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可以用于提高植物生长、促进养分吸收、抑制植物病原菌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生物药物的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生物药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合成特定蛋白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构建包含目标基因的转基因载体,并将其导入到宿主细胞中。
然后,通过培养和表达等步骤,合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并通过提取、纯化等步骤,制备出生物药物。
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物药物的产量和纯度,具有重要的医药应用价值。
5. 生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生物感应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生物感应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通过利用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制备生物感应材料的方法。
生物材料专利案例

生物材料专利案例(一) Chakrabarty案--首次授予的微生物专利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科学家Ananda M.Chakrabarty,在他所进行的石油残留物降解的研究中,通过细胞的接合作用,使几个质粒转移到同一细胞,获得了两株含有同时能降解不同石油成分的几个质粒的"超级细菌"。
然而,这两株假单胞菌,并非是典型的遗传工程菌,仅因细菌的接合作用涉及质粒的转移,所以从广义上看,将它们作为遗传工程菌。
Chakrabarty考虑到一旦使用这样的细菌,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们并进行繁殖。
因此,1972年6月7日由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递交了发明名称为含有多个可相容的产能降解性质粒的微生物及其制备的专利申请。
说明书中写道: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创造出独特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至少含有两种稳定的(相容的)产能质粒。
这些质粒各具特有的降解途径。
制备这种多质粒的菌株来自假单胞菌。
这两株细菌已提交美国NRRL予以保藏,保藏号为NRRL B-5472和B5473。
这两株新微生物的多种降解能力已通过对船用C级锅炉燃料油这样复杂烃类的降解而得到证实。
而且石油一旦被清除这两种细菌亦自行消亡。
专利申请中列出的18项专利保护权利要求中的前5项是:1.一类来自假单胞菌属至少含有两种稳定产能质粒,每种质粒均有各自的降解途径。
2.权利1中所指的假单胞菌一株系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3.权利2中新指的铜绿假单胞菌含有CAM,OCT,SAL和NPL 质粒。
4.权利1中新指的另一株假单胞菌系恶臭假单胞菌。
5.权利5中的恶臭假单胞菌含有CAM,SAL,NRL和RP-1质粒。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在审议Chakrabarty申请案时,表示对创建新的细菌的方法和这种细菌若能与载体(如麦杆)结合方授予专利,而对细菌本身拒不实行专利保护。
因为当时的专利法对非植物的生物不能授予专利。
由此,引起专利局、法院、申请人等长时期的激烈争议。
反对授予Chakrabarty专利的鲍德温(Baldwin)法官指出?quot;修饰自然产物不能成为专利保护范围的主要物质对象,除非它的主要特性得以改变。
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下)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专利申请是否能够获得专利保护以及获得保护的效率。
在作者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专利申请由于申请文件撰写不合格,而使得很有价值的发明失去了取得专利保护的机会。
以下介绍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方法。
1 DNA在组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中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申请发明或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
根据该条款,申请文件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摘要。
摘要的撰写相对比较简单,具体可参见《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24条规定,即"摘要"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技术特征和用途。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较复杂,技巧性较强。
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与其他领域的申请文件一样,其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撰写应该按照《实施细则》第18~23条的规定,而且还要特别考虑《实施细则》第25条的要求。
说明书的撰写在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8条中规定了撰写说明书的方法。
该条款的内容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该名称应当与请求书中的名称一致"。
说明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技术领域:写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属的技术领域。
(2)背景技术: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尽可能的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
(3)发明内容: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对照现有技术,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4)附图说明:说明书若有附图的,应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
(5)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写明申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优选方式;必要时举例说明;有附图的,对照附图。
生物技术专利文件撰写

11 提供者联系 ○
年
月
⑦ 直 接 来 源
非 采 集 方 式
方式
12 采集地(国 ○
采 集 方 式
家、省(市) ) 13 采集者名称 ○ (姓名) 14 采集者联系 ○ 方式
16 ○
采集者名 采集者 联 年 月
称(姓名) 17 ○
15 原始来源 ○
系方式 18 获取时间 ○ 19 获 取 地 点 ○ (国家、省 (市) )
1,序列表要求
• 出版公开信息:数字标识符<300>-<312>, 作者:其数字标识符为<301>,在数字标识 符<301>之后,是该文献作者的姓名,数字 标识符<302>为文献的题目,等。 •
说明书的组成
• 说明书包括五部分,按下列顺序:
•
•
技术领域: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属 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对发明的理解、检索、审查 有用的背景技术, 以及引证反映这些背 景技术的文件;
二,不授权专利三
•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获取或利用遗传资源, 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 •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 遗传资源,是指遗传资源的获取或利用未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事先 获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或者相关权 利人的许可。
二,不授权专利四
• 科学发现:1,定义:是指对自然界中客观 存在的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和 规律的揭示—不授权(不是技术方案)。 • 2,科学发现的保护—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 3,科学发现与发明创造的关系实例: • 卤化银的感光特性 • 发现在光照下有感光特性—不授权;但利 用这一特性制造的感光胶片和制造方法— 授权。
菌种专利申请书范文模板(3篇)

第1篇一、封面(一)申请名称:XXXX菌种(二)申请人:XXXX公司(三)地址:XXXX省XXXX市XXXX区XXXX路XXXX号(四)联系电话:XXXX-XXXXXXX(五)申请日期:XXXX年XX月XX日二、摘要(一)背景技术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需求的不断提高,菌种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现有的菌种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菌种产量低、稳定性差、抗逆性弱等。
因此,开发具有高产、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的菌种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产、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的菌种,其特征在于:该菌种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1.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从土壤、水体、植物等环境中分离得到目标菌种;2. 对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培养、筛选,筛选出具有高产、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的菌种;3. 对筛选得到的菌种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产量、稳定性和抗逆性;4. 对改良后的菌种进行培养、鉴定,确认其性能符合要求。
(三)发明效果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 产量高:该菌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比现有菌种产量提高20%以上;2. 稳定性好:该菌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环境下稳定生长;3. 抗逆性强:该菌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在高温、低温、高盐、低氧等恶劣环境下生长;4. 应用广泛:该菌种可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产、稳定、抗逆性强等特点的菌种及其制备方法。
四、背景技术(一)现有菌种存在的问题1. 产量低:现有菌种产量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 稳定性差:现有菌种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3. 抗逆性弱:现有菌种抗逆性较弱,无法适应恶劣环境;4. 应用范围窄:现有菌种应用范围较窄,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现有技术方案针对现有菌种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采用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对现有菌种进行改良。
发明专利模板

发明专利模板一株发酵产黑色素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产黑色素的提取方法属于生物工程发酵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液体发酵生产黑色素并提取,以解决现有黑色素合成工艺的不足。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类天然色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例如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提供机械力、防止降解等。
本发明采用的菌株为保存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枯草芽孢杆菌,其液体发酵生产黑色素的过程包括菌种的斜面培养、种子液培养、摇床发酵培养、深层液体发酵培养和黑色素的提取。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天然黑色素安全性高、成分确定可操作性强。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如下:将蛋白胨1g、葡萄糖0.1g、NaCl0.5g、CaCl20.01g、L-酪氨酸0.1g、琼脂粉1.5g加入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为7.0,定容至100ml。
将混合液在121℃高压蒸汽下灭菌15~20min,然后冷却制得固体平板。
种子液发酵培养的配制方法如下:将蛋白胨1g、牛肉膏0.5g、NaCl1g加入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为7.0,定容至100ml。
将混合液分装到若干个250ml摇瓶中,在121℃高压蒸汽下灭菌15~20min,然后冷却得到种子液。
将种子液进行放大培养的方法如下:取种子液按接种量6%(V/V)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在36℃~38℃、转速181r/min培养22~26h,然后加入L-酪氨酸0.1g/100ml,再继续培养20~30h。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为:将氮源1.5%~2.5%、碳源1.5%~2.5%、NaCl0.4g、KH2PO4、MgSO4.7H2O0.02g、KNO31g、(NH4)2SO41g、玉米粉1g加入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为7.0,定容至100ml。
将混合液在121℃高压蒸汽下灭菌20min制得发酵液。
其中,氮源可为酵母膏、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碳源可为麸皮、蔗糖、乳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深层通风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案例分析--以生物技术专利为例

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案例分析--以生物技术专利为例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技术带动生产,带动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特点。
专利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可以实行专利质押,抵押,转让等各种金融活动。
对专利技术价值进行评估,无论选择收益法、市场法还是成本法,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怎样能够科学有效的对生物专利技术进行价值评估,成为生物领域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论文对我国生物行业创新发展的状况进行探究,从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生物专利的发明人情况,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市场发展前景,所面临的困境等多方面分析专利技术价值的影响。
最后,就收集的相关数据对案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究出生物技术当前的发展势态,存在的不足,面临的风险,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专利价值评估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利;价值评估;YingwenbiaotiAbstractIn.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current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drives production, 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intangible asset, patents can be pledged, mortgaged, transferred and other financial activities.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atented technology whether to choose benefit method, market method or cost method. How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biological patent technology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biological fiel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atus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biological industry, analyzes the technological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legal value,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value of the pat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ventor of the biological pat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marke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dilemma. Finally, the case i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to explo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shortcomings and risks of bio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patent value evaluation is established.Key words: Biotechnology; patents; value assessment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二)研究方法、思路 (1)1、研究方法 (1)2、研究思路 (2)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介绍 (2)三、生物技术发展概述 (3)(一)国内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3)(二)国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3)(三)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四)推进生物专利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4)四、专利技术价值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 (4)(一)影响因素 (4)1、法律因素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 (4)2、技术因素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 (4)3、经济因素对技术资产价值的影响 (4)4、风险因素对专利资产价值的影响 (4)(二)评估方法 (4)1、成本法 (5)2、市场法 (5)3、收益法 (5)五、案例分析--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无形资产评估 (5)(一)、案例选择依据及评估背景 (5)(二)、公司简介 (5)(三)、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股份公司股权结构 (5)(四)、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股份公司近年收支情况 (6)(五)、评估对象 (7)(六)、评估计算 (7)1、评估模型 (7)2、技术的寿命判断 (8)3、未来预期收益 (8)4.分成率的计算 (15)5. 序列年期 (17)6. 折现率 (17)7、分析计算 (18)(七)、对案例评估的分析和评价 (19)1、评估方法分析 (19)2、评估过程及经济参数分析 (19)3、评价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成绩显赫,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在我国近三年排在前十。
菌剂专利申请书

发明名称:新型高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高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可用于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环境。
背景技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影响了作物的健康生长。
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原菌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现有的生物菌剂存在以下问题:1. 菌种单一,抗病能力有限;2. 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3. 应用效果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发明内容:1.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生物菌剂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高效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剂包括以下组分(重量比):(1)乳酸菌 10-30%;(2)放线菌 5-15%;(3)根瘤菌 5-10%;(4)其他有益微生物 5-20%;(5)载体 40-60%。
2. 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如下:(1)选取合适的乳酸菌、放线菌、根瘤菌和其他有益微生物,进行纯化培养;(2)将纯化后的菌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扩大培养;(3)将扩大培养后的菌液与载体(如玉米粉、小麦粉等)混合均匀,搅拌均匀;(4)将混合物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使其充分吸附;(5)将吸附后的混合物进行干燥、粉碎,得到新型高效生物菌剂。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的生物菌剂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具有广谱抗病能力,能有效抑制病原菌,提高作物抗病性;(2)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3)应用效果稳定,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环境。
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新型高效生物菌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甘蔗宿根矮化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繁殖、生产和推广脱毒种苗是防止种苗带病传播,是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的一项重要举措,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原物方法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古巴、南非、菲律宾及中国省等地应用多年。
现有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生产甘蔗健康种苗多采用温水浸泡种茎或温水浸泡结合茎尖组培技术脱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病原。
然而,温水浸泡的温度通常为50—52℃,该温度极为接近甘蔗芽的临界致死温度,另外老芽和嫩芽能承受的温度也不一样,温度过低脱毒效果差,温度过高,又容易导致甘蔗芽死亡。
而茎尖脱毒培养技术需要取的茎尖大小为0.1—0.2mm,此法需要精密的仪器以及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这与市场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不相符合。
发明容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达到优化甘蔗病原物脱除流程,提高效率的目的,为甘蔗去除宿根矮化病技术提供新的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如下:1、大田选材在大田选择正常生长的甘蔗植株。
2、腋芽培养采用常规腋芽培养技术诱导甘蔗腋芽的丛生芽,且腋芽苗是在透光的耐热塑料袋中进行培养,以备后续脱毒使用,以下简称“袋培腋芽苗”。
3、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生产流程:将水浴锅的温度调到50-52℃→通电加热至设定温度→将袋培腋芽苗整体直接浸没于水浴锅中60-120min→经抽检合格的袋培腋芽苗→按生产数量需求进行后续的继代增殖、生根及假植移栽等常规生产程序→获得计划数量的合格健康种苗。
上述的无菌操作步骤、继代增殖、病原物检测及生根培养等甘蔗健康种苗培育程序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即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培养的条件和配方也与常规的甘蔗健康种苗相同。
传统的甘蔗宿根矮化病去除程序为:1、甘蔗种茎→温水脱毒处理→病原物检测→无病种苗扩繁。
2、甘蔗种茎→温水脱毒处理→在38℃下催芽→茎尖培养→病原物检测→无病种苗扩繁。
本发明的甘蔗健康种苗生产程序为:甘蔗种茎→腋芽培养→袋装腋芽苗温水脱毒处理→病原物检测→无病种苗扩繁从上述流程可见,与传统的甘蔗健康种苗生产程序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直接用袋装的甘蔗腋芽苗进行温水脱毒处理,克服了因甘蔗老芽和嫩芽能承受的温度不一样,无法准确控制温度及茎尖培养技术需要取的茎尖大小为0.1—0.2mm,需要精密的仪器和高素质的操作人员的缺点,因此本发明的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方法可以达到优化生产程序、降低技术操作门槛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为了便于理解,在描述具体的实施例之前,先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下面描述一个依据上述原理并采用袋培腋芽苗直接温汤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实施例,其包括如下步骤:1、大田选材在甘蔗生产大田选取正常生长的甘蔗植株,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选取经检测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
2、腋芽培养切取上述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的蔗稍部位,在接种室中经过无菌操作步骤,逐层剥开包裹的叶鞘,每剥开一片叶鞘,即露出一个带腋芽的节位,用无菌手术刀切取该带腋芽的节,置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
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液体。
大约培养30-45天即可诱导出丛生腋芽苗,在接种室中将丛生腋芽苗转接至透光的聚丙烯塑料袋中进行继代培养。
继代培养基为液体。
3、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生产流程:首先将水添加至水浴锅体积的大约3/4处→将水浴锅的温度调到50.5℃→通电加热至50.5℃→将袋培腋芽苗整体直接浸没于水浴锅中120min→经抽检合格的袋培腋芽苗→按生产数量需求进行后续的继代增殖、生根及假植移栽常规生产程序→获得计划数量的合格健康种苗。
上述的无菌操作步骤、继代增殖、病原物检测及生根培养等甘蔗健康种苗培育程序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培养的条件和配方也与常规的甘蔗健康种苗相同。
(请补充两个实施例的实验数据,包括样本中阳性的比例,经过处理之后阳性的比例,加热对于腋芽苗的成活率等是否有影响,以实验数据说明)表1 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影响处理温度(℃)抽检数量(袋)60分钟阳性(袋)90分钟阳性(袋)120分钟阳性(袋)50.0 50 32 25 2150.5 50 13 5 051.0 50 6 3 051.5 50 5 2 052.0 50 0 0 0 ck 50 50注:本试验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为斑点酶标免疫试验法(DB-EIA)检测RSD病菌表2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袋培腋芽苗成活率的影响处理温度(℃)处理数量(袋)60分钟成活率(℅)90分钟成活率(℅)120分钟成活率(℅)50.0 50 100.0 100.0 95.850.5 50 100.0 95.3 90.651.0 50 71.2 51.4 42.8 51.5 50 65.1 45.5 20.152.0 50 0 0 0ck 50 100.0 100.0 100.0 注:成活率数据为每袋成活率的平均数。
实施例2:该实施例中,步骤1和步骤3及后续育苗程序均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步骤2,现具体介绍如下:2、腋芽培养⑴浸种催芽将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剥掉蔗叶后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切成单芽段,用浓度1‰的甲基多布菌溶液进行浸种消毒30min后置于温度38℃的人工气候箱中催芽7-10天。
⑵温室培养切取上述催芽了7-10天的腋芽,在接种室中经过无菌操作步骤,逐层去除包裹的心叶,取出腋芽的顶端生长点组织1-2㎜进行离体培养,该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培养30-45天即可诱导出丛生芽,将丛生芽转接至聚丙烯塑料袋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围之。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围为准。
表3 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影响处理温度(℃)抽检数量(袋)60分钟阳性(袋)90分钟阳性(袋)120分钟阳性(袋)50.0 50 25 15 1050.5 50 9 3 051.0 50 4 2 051.5 50 3 1 052.0 50 0 0 0 ck 50 50注:本试验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为斑点酶标免疫试验法(DB-EIA)检测RSD病菌表4 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袋培腋芽苗成活率的影响处理温度(℃)处理数量(袋)60分钟成活率(℅)90分钟成活率(℅)120分钟成活率(℅)50.0 50 100.0 100.0 91.550.5 50 100.0 92.4 88.651.0 50 70.3 48.3 40.351.5 50 63.2 43.5 18.452.0 50 0 0 0 ck 50 100.0 100.0 100.0 注:成活率数据为每袋成活率的平均数。
权利要求书1、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甘蔗主栽品种或新品种生长正常植株,其中包括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取蔗稍腋芽或全茎腋芽→诱导腋芽苗丛生芽→腋芽苗丛生芽转接至塑料袋进行继代增殖→甘蔗腋芽苗温水脱毒处理→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物检测→无病种苗增殖扩繁,进行常规后续生产流程→获得预期规格数量的健康种苗,其特征在于:直接用温水脱毒处理诱导出的甘蔗腋芽苗,所述的温水温度为50-5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蔗腋芽苗温水脱毒处理,处理时间60min-120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浴锅的温度设置为50.5℃,处理时间为12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袋为透光的聚丙烯材料制作。
5、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大田选材:在甘蔗生产大田选取正常生长的甘蔗植株,包括经检测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2)腋芽培养:切取上述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的蔗稍部位,在接种室中经过无菌操作步骤,逐层剥开包裹的叶鞘,每剥开一片叶鞘,即露出一个带腋芽的节位,用无菌手术刀切取该带腋芽的节,置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所述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液体;培养30-45天即可诱导出丛生腋芽苗,在接种室中将丛生腋芽苗转接至透光的聚丙烯塑料袋中进行继代培养,继代培养基为液体;(3)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生产流程:首先将将水浴锅的温度设定50.5℃→通电加热至50.5℃→将袋培腋芽苗整体直接浸没于水浴锅中120min→经抽检合格的袋培腋芽苗→按生产数量需求进行后续的继代增殖、生根及假植移栽常规生产程序→获得计划数量的合格健康种苗。
6、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大田选材:在甘蔗生产大田选取正常生长的甘蔗植株,包括经检测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2)腋芽培养:将已感染宿根矮化病的甘蔗植株剥掉蔗叶后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切成单芽段,用浓度1‰的甲基多布菌溶液进行浸种消毒30min后置于温度38℃的人工气候箱中催芽7-10天;切取上述催芽了7-10天的腋芽,在接种室中经过无菌操作步骤,逐层去除包裹的心叶,取出腋芽的顶端生长点组织1-2㎜进行离体培养,该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培养30-45天诱导出丛生芽,将丛生芽转接至聚丙烯塑料袋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3)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袋培腋芽苗温水脱毒生产流程:首先将水浴锅的温度设定50.5℃→通电加热至50.5℃→将袋培腋芽苗整体直接浸没于水浴锅中120min→经抽检合格的袋培腋芽苗→按生产数量需求进行后续的继代增殖、生根及假植移栽常规生产程序→获得计划数量的合格健康种苗。
说明书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利用甘蔗袋培腋芽苗直接进行温汤脱毒处理,从而达到去除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物目的。
相较于甘蔗种茎温汤脱毒和甘蔗种茎温汤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等甘蔗脱毒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降低技术操作门坎,对技术、设备和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点。
说明书附图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