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写作——跟着电影学写作(1)教学文稿
用电影来指导作文的电影

用电影来指导作文的电影
今天,语文老师重新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用电影来帮助作文!我得意极了,因为我可就是很喜欢看高清电影了!
电影里,有神奇无比的魔法,也有有趣的动物,有勇敢的英雄。
我常常觉得边吃东西边学,学着他们的勇气,学着他们的智慧,学着他们对世界的爱。
我最不喜欢看《小王子》,电影里的小王子,总是那么纯真善良,那样的话语天真纯洁。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爱,也让我十分珍惜这颗动人的星球。
我爱电影,它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每次观看高清电影,脑海里都会闪过一个个精彩的画面。
我仿佛也成为了电影中的角色,在空阔的宇宙中冒险,在神秘的森林里探险,在热闹的城市里疾速狂奔……
今天老师说,可以不需要看电影来写作文。
我决定要写一部关于我的宠物小兔子“小白”的电影!小白毛茸茸的,眼睛像两颗黑珍珠,尾巴短短的,总是喜欢窜来窜去,可爱极了!我会用电影的语言,将小白的日常生活展现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快乐和可爱。
我激动地拿起笔,开始构思我的电影剧本。
我完全相信,我的电影一定能让大家眼前一亮!它会像几部精彩的电影一样,让大家惊喜和感动!。
练写作——跟着电影学写作(1)

练写作——跟着电影学写作(1)一、希区柯克的启示对很多人来说,著名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名字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绝妙的电影手法,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他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吸引银幕下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参与到剧情中。
在电影界,希区柯克的电影堪称设置悬念的经典。
关于悬念,希区柯克曾给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所以,希区柯克一向都预先将答案告诉观众,最著名的是《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预先告知答案后,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
同样,《夺命狂凶》《西北偏北》也都是将真相预先透露,然后将焦点集中在无辜者的命运与选择上。
其实我们在写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时,可以在希区柯克这里得到启示,向他的悬念电影学习悬念的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原因的情景。
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二、学会在作文中设置悬念关于写作文,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摊波助澜,设置悬念,事件的记叙一定要有起有伏,不要让人一眼就看穿你所写的事情,切忌平铺直叙。
怎样设置悬念呢?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什么可以作为悬念?1.作文中悬念设置的位置在我们的作文中,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还有一种是在篇末设置悬念。
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
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篇末设置悬念:这种悬念设置形式主要是抓住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
小学语文写作辅导课《微电影下的创意写作》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微电影下的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电影海报,了解海报的特点、作用。
2、通过观看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学写微电影的故事梗概。
3、续编故事,学会微电影的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学写微电影的故事梗概。
教学难点:4、想象结局,续编故事,学会微电影的分享。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打铃前完成。
同学们,大家喜欢看电影吗?说说你最喜欢的电影或者是最近很想看的。
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看来咱们班有不少的小电影迷,不过你们知道吗?电影在上映之前往往会进行大力宣传,比如预告片、演员见面会还有就是最常见的电影海报,今天咱们就要通过学习电影海报,观看电影片段来学习写作文(板书:电影写作)。
一起读题。
(出示课题:微电影下的创意写作)一、海报导入,学习特点。
(2分钟)现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一张电影的海报,它是来自于电影《世界的另一端》,你从这个海报当中提取到了什么信息呢?短片,8分钟。
像这种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的电影,我们将它称为微电影。
二、观看《世界的另一端》,学写故事梗概。
17分钟1.猜想故事。
(1分钟)再来看看这幅图片,大胆猜想一下,这两条小蚯蚓可能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3—4个)看来光看一个海报图片就已经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所以好的电影海报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电影的信息,还能激发观众强烈的观影期待,现在大家想看看这部电影到底发生了什么吗?2.看微电影片段1。
(4分10秒)下面同学们就认真看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用心记住里面特别有意思的画面和情节。
3.将画面说简洁、有趣(4分钟)好,电影先放到这,老师截取了里面有意思的几幅图片,你能说说图片中发生了什么吗?(2—3个,要求说简洁)预设:蚯蚓征服了巨石大鸟吃了蚯蚓,拉出便便蚯蚓画出了图画两条蚯蚓相遇了蚯蚓来到了外面的世界现在大家已经学会了简洁地概括故事,但是如果作为电影海报,光是简洁的文字能吸引观众吗?看来还得将它说的更生动有趣一些,选择一副画面来试试?(2个)预设:两条蚯蚓动了脑筋齐心协力将巨石征服了大鸟一口吃了蚯蚓,拉出了一坨便便两条蚯蚓在泥土里画出了精美绝伦的图案挖着挖着突然遇到了自己的同伴他们各自来到了外面的世界,这里鸟语花香4.写海报内容(5分钟)大家可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有趣的地方,所以在写海报内容的时候首先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取最典型的画面来组织语言,(简洁)在简洁的同时还要设置一到两个有趣的点,让观众充满期待,(有趣)现在我们就来做做海报宣传员,将刚才看到的故事写到我们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5.生上台交流(表扬简洁和有趣,悬念设置)(2分钟)6.修改学习单(1分钟)三、续编故事,丰富想象(12分钟)1.微电影片段2(2分钟)真能干!靠这几副图片,就把故事简要写下来了。
小学作文@5跟着电影学写作

一、反向立意(一)什么是反向立意(不走寻常路)1、反向立意即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
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
2、例如:《起名》如果以“关心”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人都跳会写“关心”别人的人所做的事情,写关心人的人,抒发被“关心”者的感激之情等,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
《起名》别出心裁写篇作文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很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思考,新人耳目。
3、再如:影片《孤儿院》“保护儿童”的主题,大多数人都会选取这样的一些场面来表现:考试不理想,回到家便是父母的男女混合双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便恶狠狠地揍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都留下血淋淋的伤痕……。
但是,《孤儿院》这影片中选取了一个更为新颖别致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附:《起名》起名男孩儿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个名字。
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一想。
根据乡里的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名字?”大姨妈说:“我看就叫若草,这名字念起来有文气,又合你的要求——贱,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我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吗?”大姨妈是家族里惟一的高中生,她的话自然有点分量。
她说完还禁不住自我欣赏地点了点头。
“这可不行,人家鲁迅是大文学家,用他文章里的字来起名,这能贱么?”舅舅马上站起来反驳。
他摸了摸头,慢条斯理地说:“不如叫狗儿吧!我们骂人,不是常说‘狗一样的东西’‘狗崽子’‘狗腿子’么?我看,这名字才叫真正地贱!”这时有人附和,说这主意不错;也有人反对,说这名字太俗。
大家你说过来,我说过去,争得不可开交。
“微电影”走进写作教学

“微电影”走进写作教学作者:卢玉兰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微电影就是电影“小短片”,它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采用叙事的形式展现“小众的生活”,情节紧凑,主题鲜明。
作文是用文字写生活,而微电影是把文字再现生活。
这样它们的中间有了一座桥梁——剧本。
创作电影剧本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不可奢望的,但是对微电影的剧本呢?【关键词】微电影剧本写作教学一、微电影剧本与作文教学1.剧本创作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谁没有过青春?青春期的孩子有梦想,有追求,有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感。
年少的他们有过当明星的梦想,有过一把演员的“瘾”。
剧本搬上荧屏成了电影,里面的生活情景就会牵动万千人的心思。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谁都梦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有声有色的电影”,哪怕是一“小短片”。
既然有这一动力,我们老师为何不去调动起来呢?学生在明确了创作目标,写作就会如涓涓细流,流淌在他们的生活中;2.剧本创作遇到了写作教学。
剧本中有场景、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
它的这些训练岂不就是我们日常的“常态作文教学”?它与作文写作有着相通的地方,如果说作文写作就是单纯地写生活,而剧本就是把写的生活加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让生活变得更加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微电影剧本创作进写作课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个较为成型完整的作文教学训练过程。
整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期间针对一些问题,我们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改,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做到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要求,并且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作文课成了学生们的一种期待,尤其“微电影”的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首次创作:我们先给学生讲清楚本学期作文课的相关要求以及训练模式,学生的兴奋点被点燃,积极性很高。
1.第一个星期作文课——基本写作(一课时)。
电影模式作文教学

2011年南浔区第九届教科研论文评比参评论文电影模式作文教学【摘要】: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大戏。
而写作,也向来是语文教学的头疼之因。
如何改变作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我在这里运用电影作为教学媒介,简略而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创想。
以影片为情感诱因,激发写作兴趣,发挥教师的适度引导作用,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走出一条属于学生自己的写作之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电影,兴趣,作用正文:写作向来困扰了很多学生和教师。
对于学生,常常觉得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单调至极,无可写之材。
对于教师,批改作文是最头疼的事情,数篇下来,选材类似,千篇一律,语言匮乏,似流水帐。
写作,着实成了许多学生的心头之恨。
我们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指导学生写作,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真情写作。
只有内心有真实感受,笔下才会流淌出独特的韵味。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
可是,如果是命题式作文,学生的选材会很多,就算是类似的材料,每个人都感受大相径庭。
我们很难去还原当时的情景,在课堂上再让学生细腻的感受其中细腻而特殊的意味。
而只指导一个或几个学生也不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这一年来,我一直尝试走一条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作文指导之路。
我将其称之为“电影模式教学”。
一、电影激发学生强大的写作兴趣我们都知道“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很显然“心声”、“情动”就是作文的原点。
叶老说过:“要让我们的孩子诚实地说自己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业繁重,让其写作文往往是唉声大作,常常是能从作文书中大部头引用就大部头引用,还常自我安慰之,节约时间。
让其在作文中说真话,往往难于上青天。
好吧,学生说,我一定说真话。
于是乎,流水帐来了。
一个个小方块,缺乏情感,语言单板,毫无吸引力可言。
刨根问底,他们也表示出十二分的无奈,“我们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呀,换作谁都已麻木,何来独特?何来感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就是生活,就是真实。
我们总教育他们,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影视欣赏中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范本一份

在影视欣赏中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范本一份在影视欣赏中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11援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关注生活作文是多彩生活的反映。
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面往往局限于学校和家庭。
电影和电视则表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无疑成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最便捷的窗口。
“文章合为时而著”。
我们提倡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情感,但如果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岂不更好?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关注生活,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
2援指导学生从影视中提炼主题中学生的作文,固然不乏立意深刻之作。
但主题__,或人云亦云,或空话、套话之作,屡见不鲜。
那些经典的电影、电视剧,无不有其深刻、鲜明的主题。
孔繁森在风雪之夜为老人暖脚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它反映了孔繁森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这一重大主题。
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影视作品提炼主题的艺术,努力达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选材要小,开掘要深”的要求。
3援指导学生从影视中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囿于狭隘的实际生活,作文题材有限。
古人写作的秘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中学生又有几人做到?当今影视,往往能迅速而集中地反映现实,表现自然,回溯历史。
学生随看随记,日积月累,便会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4援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创新技巧好的文章除了主题深刻外大多具有创新的技巧,如《项链》、《药》等。
关于写作的技巧传授,语文教师无不煞费苦心,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空洞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影视作品则不同。
它们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爱。
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讲授影视艺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不仅欣赏扣人心弦的情节,也学习蒙太奇、长镜头等影视技法,学生作文的形式创新便又多了一条路子。
蒙太奇,原意是连接,装配,构成的意思,用在影视方面,指剪辑、组合,构成等技巧。
蒙太奇具有叙述和表现两大作用。
叙述性蒙太奇主要有连续式、复现式、颠倒式、平行交叉式,积累式五种。
看电影学写作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长江七号》电影片段,能够仔细观察人物的细微动作并口头概括;2.通过写作练习,能够抓住人物典型动作表现人物特点;3.能够用多种方法修改作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典型动作表现人物特点【教学方法】1.演示法2.讨论法3.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什么?(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电影)同学们看的电影真多,今天我们就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学习写作。
有一部科幻电影叫做《长江七号》,同学们看过吗?老师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其中有一个场景至今难忘,下面,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片段。
二、看电影,评价人物1.观看视频片段2.概括片段内容。
哪位同学可以概括你刚才看到的内容?明确:爸爸想教训儿子预设:此处学生可能概括得较为详细,可以指导学生简短概括,用“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进行概述。
3.评价人物形象:我看到的是一个______的爸爸。
视频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请你形容一下:我看到的是一个_____的爸爸。
明确:视频片段通过一连串动作,表现出一位对儿子又急又爱的父亲形象。
三、看细节·描写动作1.再次观看电影片段(看两遍),留心观察电影中爸爸的一系列动作(板书:留心观察)2.学生进行描写练习——屏幕展示3.修改:**动作除了使用“拿”,还可以使用哪些词语?学生谈Ppt: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爸爸拿起木棍,扔在地上,又拿起一个衣架,再扔掉,最后从地上拿起一张报纸卷了起来……4.大家的语言真是丰富,你看,同样一个动作,可用的词语那么多,你完全可以写出一位独特的爸爸。
学生修改自己的动词,让语言更加丰富。
修改后展示。
5.讨论:哪个词语最能表现爸爸对儿子的爱?6.再次观看视频,抓住被忽略的细节动作,(在爸爸拿木棍与扔木棍之间的细节动作:看)(板书:抓典型动作)PPT: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立起来。
7.学生在习作中添加细节动作四、看示例、修饰润色1.把人物动作写得完整、具体就可以了吗?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突出人物形象?2.学生畅谈方法3.展示例子老师的钢笔掉到地上,小迪看到掉落在地上的钢笔,走了几步,捡起它来,拿在手中检查钢笔是否摔坏,他的一只手捏着钢笔,另一只手拍打上面的灰尘,把笔捧到老师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写作——跟着电影学写作(1)对很多人来说,著名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名字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绝妙的电影手法,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他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吸引银幕下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参与到剧情中。
在电影界,希区柯克的电影堪称设置悬念的经典。
关于悬念,希区柯克曾给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所以,希区柯克一向都预先将答案告诉观众,最著名的是《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预先告知答案后,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
同样,《夺命狂凶》《西北偏北》也都是将真相预先透露,然后将焦点集中在无辜者的命运与选择上。
其实我们在写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时,可以在希区柯克这里得到启示,向他的悬念电影学习悬念的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原因的情景。
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关于写作文,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摊波助澜,设置悬念,事件的记叙一定要有起有伏,不要让人一眼就看穿你所写的事情,切忌平铺直叙。
怎样设置悬念呢?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什么可以作为悬念?1.作文中悬念设置的位置在我们的作文中,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还有一种是在篇末设置悬念。
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
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篇末设置悬念:这种悬念设置形式主要是抓住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
2.作文中巧设悬念的常见方法◆从内容上来说,常见有如下几种: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
如《渡船》开篇这样写道: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
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年轻的妈妈为什么会显现出如此神情呢?很显然年轻妈妈的神情让读者产生了疑问,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
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从悬念的设置方式来看,常见有如下几种:①运用设问构成悬念。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妈妈劈头就问:“那只羚羊到哪儿去了?”语气强硬,到底是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带动了故事。
②运用倒叙构成悬念。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开头就这样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当读者读到此处,不禁要问,作者的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了很强的悬念,吸引读者到下文的叙事中去找答案。
③逐步展开悬而未觉的冲突。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写店小二告诉林冲陆虞侯要害他,林冲边怒气冲冲的提着到上街去找,这个时候读者会认为一场血战会展开,但林冲找了两天没有找到,让读者悬着的心放下了。
接着又写到陆虞侯设计把林冲弄到草料场,又把观众的心悬了起来,在加上文中对火的描写,更增添了读者对林冲安全的担心。
直到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人,观众悬着的心才放下。
正是由于作者不断的“卖关子”,设置悬念,才激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担心。
3.悬念设置小贴士设置悬念一般有三个环节:第一是设置悬念,即提出悬而未觉的问题,吸引读者。
第二是发展悬念,即逐步激发读者求知心理。
第三是解决悬念,即解决矛盾,揭示谜底。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
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上学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
屋里坐着兄弟两人。
[开篇环境描写设置悬念,将兄弟两人放入一个凄清的环境中,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
父亲在三年前病逝。
家里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
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环境描写,烘托当时悲凉酸楚的气氛]“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
”弟弟对哥哥道。
哥哥没有应声。
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心里一阵心痛。
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
”“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
泪,无声地流淌着……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记叙一段情节设置悬念,相互谦让的兄弟俩究竟谁会抓到“上学”,抓阄过程会出现什么特殊的事情,勾起读者心绪往下读]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
”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
不行,应当让弟弟去念书。
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
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
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
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文章结尾再次设置悬念,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兄弟俩究竟谁去读书了呢?]《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设置悬念,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是父亲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者“望父买橘”是使他不能忘记父亲背影的原因——探因解疑;表现了作者思念父亲,父亲喜爱儿子的真挚的感情。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