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10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件(最齐全)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体操运动员做十字支撑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选择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的步骤
取分离体
画受力图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注意点
分析约束的类型和性质,确定相应的约束力。 既不要漏力,也不要多画力。
不同的力,应当用不同的字母标注,不能用相同的字母
固定铰支座 (物A固定) 圆柱铰链 (物A不固定)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3.6 固定铰支座 A A
A
计算简图
A
受力图
A
A
FA
FAx A FAy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3.6 固定铰支座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3.7 可动铰支座
在固定铰支座的底部安装几个辊轴(圆柱形滚轮), 支承于支承面上,这种约束称为可动铰支座,又称为活动 铰支座。
平面汇交力系
在平面力系中,各力的 作用线都互相平行,称 为平面平行力系。 在平面力系中,各力的作用 线既不完全平行,也不完全 相交,称为平面一般力系。
平面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
平面一般力系
1 建筑力学预备知识
1.5 力的合成与分解
1.5.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从力F的始点A和终点B分别 向x轴作垂线,得垂足a和b,则 线段ab称为力F在x轴上的投影, 用Fx表示。
1.3.8 固定端支座 如果物体与支座固定在一起,使物体既不能沿任何方 向移动,也不能转动,这类约束称为固定端支座或固定支 座。
限制物体在任何方 向的移动和转动 约束力:限制物体移动的约束力 FAX、FAy,限制转动的约束力偶 mA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件——第十章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2) 建立力法方程
11X 1 12X 2 1F 0 21X 1 22X 2 2F 0
建筑力学与结构
(3) 计算系数和自由项
δ11 4a3 / 3EI
1F 5qa4 / 8EI
2024/11/13
δ22 a3 / 3EI δ12 δ21 a3 / 2EI 2F qa4 / 4EI
M AB
M1X1
MF
l 3 ql 8
1 ql 2 2
1 ql 2 8
取多余未知力作为基本未知量,通过基本结构,利用
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达到求解超静定结构的方法,称为力
法。
2024/11/13
13
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2.力法的典型方程
建筑力学与结构
1 11 X1 12 X 2 1F 0 2 21 X1 22 X 2 2F 0
2024/11/13
14
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建筑力学与结构 n次超静定结构
δ11 X 1 δ12 X 2 δ1i X i δ1n X n 1F 0 δ21 X1 δ22 X 2 δ2i X i δ2n X n 2F 0
…………………………………………..……
δn1 X1 δn2 X 2 δni X i δnn X n nF 0
2024/11/13
7超静定次数的确定来自建筑力学与结构 3.去掉一个固定支座或切断一根梁式杆,相当于去掉三个约束,用 三个约束反力代替该约束作用。
2024/11/13
8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建筑力学与结构 4.将一刚结点改为单铰联结或将一个固定支座改为固定铰支座,相 当于去掉一个约束,用一个约束反力代替该约束作用。
各杆的杆端弯矩表达式
《建筑力学》第十章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案例二:复杂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总结词
通过分析复杂结构的几何组成,理解超静定 结构和静定结构的区别。
详细描述
复杂结构通常由多个简单结构组合而成,通 过分析这些结构的连接方式和力的传递路径, 可以判断复杂结构是超静定结构还是静定结 构。超静定结构有多余的约束,使得结构在 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静定结构则没有多 余的约束,不会发生变形。
02
根据地震的烈度和频率,设计合理的抗震支撑和减震措施。
通过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优化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
03
抗倒塌能力。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简单框架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总结词
通过分析简单框架结构的几何组成,理解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的概念。
详细描述
简单框架结构由若干直线段组成,通过分析这些直线段的连接方式,可以判断 整个结构是几何不变体系还是几何可变体系。几何不变体系在力的作用下不会 发生变形,而几何可变体系则会发生变形。
规则二:多余约束
总结词
多余约束是指结构中存在某些约束,这些约束在限制某些自由度的同时,并没有提供稳定性或平衡性的贡献。
详细描述
多余约束规则指出,一个稳定的结构中不应该有多余的约束存在。多余的约束不仅浪费材料和资源,而且可能导 致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出现失稳或破坏。因此,在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中,需要找出并消除多余的约束,以确 保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分析结构的支撑体系 是否合理,如支撑杆 件的布局、连接方式 等。
结构优化设计
通过分析结构的几何组成,找出 结构中的冗余杆件和不必要的约
束。
优化结构的支撑布局和连接方式, 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调整结构的几何形状,以改善结 构的受力分布和减少应力集中现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

成书过程
该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编写,在王仁田、林宏 剑主编的《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2021年9月28日,《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力学和结构两大部分,共12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力和受力图,平面力系的平衡,直杆轴向拉伸 和压缩,直梁弯曲,建筑结构概述,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构造与计算,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和楼 梯的构造与计算,受压构件——钢筋混凝土柱的构造与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知识。
林宏剑,1973年10月出生,浙江省温岭市人,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科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 筑结构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谢谢观看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学资源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的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配有动画、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多种数字化资源。
作者简介
吴承霞,女,1964年生,河南潢川县人,博士,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三级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 构工程师。
编者对原教材进行了大幅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该次修订依据现行(截至2020年10月)标准《建筑结 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标准》等,增加了建筑结构基础知识的内容,删 除了原教材中平法识图内容。
该书由吴承霞、林宏剑任主编,王仁田、李霞任副主编。其中项目一、二、三、四由台州市建筑工程学校王 仁田编写,项目五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蒋玉燕编写,项目六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李纯刚及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 公司黄鉴平编写,项目七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李红远编写,项目八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李霞编写,项目九由广州 城建职业学院吴承霞及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林宏剑、蒋敏编写,项目十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吴承霞、孙崇惠及河南 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丘兴凯编写,项目十一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王小艳编写,项目十二由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 院韩梅编写。全书由吴承霞、林宏剑统稿。书中结构部分二维码视频资源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 术学院提供,郑李奎和柴伟杰整理。
建筑力学,第十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武汉理工

W
k
k
FPk=1
k
位移状态
力状态
结构位移计算
W 内力虚功: (i ) l FN du l M d Fdv l FQ Q d
du、d、dv
ds
k
FN、M 、FQ
ds FPk=1 k
k
位移状态
力状态
结构位移计算
外力虚功:
W FPK K F R1c1 F R 2c2 F R3c3 K F R c
q
A
ql2/2
ω
l
B
(1)绘制MP图。
( 2)建立相应的虚拟 状态,绘制 M图 。
MP图
( 3)图乘求位移。
1 2 ql
2
l
yC
2
3 4
l
l
FP=1
yC
2
M
B
1 EI
4
1 3
ql 2
l
3 4
ql
8 EI
图乘法
例 求图示简支梁A端截面的转角 A 及跨中竖向位移 CV 。
MM EI
P
ds
F
N
F NP
ds
EA
结构位移计算
荷载法计算结构位移的步骤:
(1) 在拟求位移方向虚设的相应的单位荷载。 (2) 求两种状态下的内力。 (3) 代入各种结构的位移计算公式计算。
结构位移计算
例 求图示桁架(各杆EA相同)C点竖向位移。
FP 1
2 2 2 2
l
F
图乘法
KP
MM P EI
ds
建筑力学与结构电子教案

课程教学档案Academic Archivesfor Curriculums部门教研室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周学时/总学时教学班级教学时间20~20学年第学期江西科技学院教务处精心备课,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抓备课这一环节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力争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
1.备教材。
备教材即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备教材是备课的前期基本工作。
通过钻研教材要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要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掌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思维逻辑关系;同时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从优取舍教学要点、方法和案例、例题等。
另外,还要注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专业课),及时纠正删除过时或有错的内容,增补最新的信息。
2.备学生。
备学生是尽量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要“随机应变”,精心设计、调整、修正,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
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3.备教法。
备教法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型、模拟式、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还包括课堂讲授的组织和设计等方法。
10-1-1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精)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所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对梁的内部变形情况进行推断, 作出如下假设:
① 梁的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为一平面,并且与变形后梁的轴 线正交,只是绕横截面内某一轴旋转了一个角度。这个假设称 为平面假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3. 惯性矩和弯曲截面系数的计算
几种常见简单截面如矩形、圆形及圆环形等的惯性矩Iz和 弯曲截面系数Wz列于表10中,以备查用。由简单截面组合 而成的截面的惯性矩计算,见附录Ⅰ。 型钢截面的惯性矩和弯曲截面系数可由型钢规格表查得。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4. 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0-1 梁弯曲时的应力
10-1 -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剪力和弯矩是横截面上分布内力 的合力。在横截面上只有切向分 布内力才能合成为剪力,只有法 向分布内力才能合成为弯矩 (图)。因此,梁的横截面上一
般存在着切应力和正应力,它 们分别由剪力FS和弯矩M所引起
的。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27.2 106 Pa 27.2MPa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cB
M
B
y 2
Iz
4 103 N m 8.8 10-2m 7.6410-6 m4
46.1106 Pa 46.1MPa
综合以上可知,梁的最大拉、压应力分别为
tmax=tC=28.8MPa cmax=cB=46.1MPa
国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结构力学-10-矩阵位移法1-83

i e u je
F yie M
e i
v je
je
F yje M
e j
F xje
T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力学教学部
(25/190)10:42
结构力学‐2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力学教学部
(a)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力学教学部
(27/190)10:42
§10-2 单元刚度矩阵
杆端横向位移△ij正负 号规定:使杆的j 端绕 i 端 作顺时针转时为正值。 Δij (vje vie ) 由两端固定等截面 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有
结构力学‐2
6 EI e 4 EI e 6 EI e 2 EI e M 4i i 2i 6i i 2 v j j 2 vi l l l l l e e (v j vi ) 6 EI e 2 EI e 6 EI e 4 EI e e e e M j 2i i 4i j 6i i 2 v j j 2 vi l l l l l e 12 EI 6 EI 12 EI 6 EI F yi 3 vie 2 i e 3 v je 2 je l l l l e 12 EI e 6 EI e 12 EI e 6 EI e F yj 3 vi 2 i 3 v j 2 j (b) l l l l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力学教学部 (23/190)10:42
§10-1 概述
重点:矩阵位移法基本思想 •化整为零 ------ 结构离散化
将结构拆成杆件,杆件称作单元。 单元的连接点称作结点。 对单元和结点编码. 基本未知量:结点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按其发生的原因不同, 地震主要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其中,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构 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 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面震动称为构造地震。
10.1.4 建筑抗震设防
1.抗震设防依据 1)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指50年),在一般场地条 件下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2)设防烈度 作为一个地区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的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 2.抗震设防分类 1)甲类建筑; 2)乙类建筑;3)丙类建筑;4)丁类建筑。 3.抗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各类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如教材表10-1所示。 4.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规范》规定以“三个水准”来表达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 修,大震不倒”。
10.1.5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和构造设计。由于地 震及地震效应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因此 “单靠数值”设计很难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取 决于良好的“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 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底部框架结构砖房
底部框架砖房上部纵横墙 较密,它们不仅重量大而且侧 向刚度比下部框架大得多,形 成下柔上刚的结构体系。这种 刚度的突变,使得房屋侧向变 形集中于薄弱的底层,超过了 底层的极限变形值,从而导致 房屋的破坏。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2 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及底部框架结
构房屋的抗震规定
10.1.1 概述
地震是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惨 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及教训, 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 灾害,掌握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减灾措施。本章主要介 绍地震及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的基本知识。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1.震害特点
框架梁、柱及 节点的震害 抗震墙的震害
填充墙的震害
框架梁 框架柱 框架节点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确定结构和构件抗震计算与采用抗震措施的标准,《抗震规范》在 综合考虑了设防烈度、建筑物高度、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类别及构件在结构 的重要性程度等因素后,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 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四个等级,它体现了不同的抗震要求。 2)房屋的高度及高宽比限值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工程实际经验,为了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抗震 规范》中规定,较规则的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不超过教材表 10-4的规定。 3)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4)防震缝 用防震缝进行结构平面分段,把平面上不规则的结构分割成若干个规则结构。 5)钢筋的锚固和接头
10.2.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规定
3.多层砌块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芯柱的设置 多层砌块房屋应按教材表10-16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对医院、教学 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中的要求设置芯柱。 2)圈梁的设置 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教材表10-17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 应小于190 mm,配筋不应小于4Φ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 mm。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3.抗震构造措施 3)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 (1)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的布置 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布置在竖向载荷较大处、平面形状变化 处、楼梯间和电梯间。考虑到施工时支模的困难,一般不在抗震缝两侧同时设置抗震 墙。 纵横向抗震墙应合并布置为L形、T形、口字形,使纵墙可以作为横墙的翼缘, 或横墙作为纵墙的翼缘,从而提高其强度和刚度。 抗震墙比框架的刚度大的多,可作为楼板在水平面内的支座,因此它们的间距 不应过大,以防止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变形过大。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应符 合要求。 (2)抗震墙的构造 抗震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要求。 抗震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至少双排布置。 各排分布钢筋之间设置拉筋,拉筋直径不应小于6 mm,间距不应大于600 mm。 其他构造要求同抗震墙结构。
10.2.3 底部框架结构砖房
1.震害特点 底部框架结构砖房是指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架-抗震墙结构, 上部为多层砖砌体结构的房屋,如图所示。这种结构形式多用于底层 为商店上部为住宅的建筑。 历次地震都证明,底层框架砖房的破坏相当严重,破坏部位都发 生在底部框架部分。在唐山地震中,有一栋底层框架砖房,由于底层 框架柱的破坏,导致上面几层直接坠落,造成房屋全部倒塌。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3.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 (2)框架柱 ① 截面尺寸。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300 mm,高层房屋柱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50 mm。 柱净高与柱截面长边的比值不应小于4,否则将形成短柱,地震时易发生脆性的剪切破 坏。为保证强柱弱梁和增加柱的延性,在确定柱的截面尺寸时应首先保证柱的轴压比限 值。 ② 柱的纵向钢筋。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为了保证柱有足够的延性,框架柱 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教材表10-8中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 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③ 柱子的箍筋。柱内常用箍筋形式如图所示。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3.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 (1)框架梁 ① 截面尺寸。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 mm,否则在地震作用时,因塑性铰的 出现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而造成梁截面过于薄弱,影响梁的抗剪承载能力。为了保 证节点核新区的约束能力,梁的宽度不应小于柱宽的1/2,也不应小于梁高的1/4。 ② 梁的纵向钢筋。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 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小于 0.5,二、三级不小于0.3。 ③ 梁的箍筋。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区纵向钢筋屈服的范围一般可达1.5倍 梁高左右。在梁端纵向钢筋屈服范围内,加密封闭式箍筋,可以加强对节点核心区混 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塑性铰区内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防止在塑性铰区内发生斜裂 缝破坏,从而保证框架梁有足够的延性。同时还为纵向受压钢筋提供侧向支撑,防止 纵筋压曲。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10.1.2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地表的破坏 现象
地裂缝 滑坡、坍方
喷砂冒水 地面下沉
建筑物破坏
结构丧失整体性
承重结构承载力不 足而引起的破坏地基失效Fra bibliotek次生灾害
10.1.3 震级与烈度
1.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 表示。 M <2的地震称 为微震,人们感觉不到;M =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 >5的地震称为破坏性 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M =7~8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M >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用符号I表示。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 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远,受到的影响就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10.2.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规定
3.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 (3)框架节点 为保证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使框架梁、柱纵向钢筋有可靠的锚固条件, 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应进行有效地约束。对于一、二、三级框架,节点区内配箍特征 值λV分别不小于0.12、0.10、0.08,其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 0.4%。 (4)填充墙 填充墙一般采用轻质材料的板材或砌块组砌。与抗震砌体墙的区别在于前者不 考虑其抗侧力的作用,后者则被用来抵抗水平地震作用。 砌体填充墙应与柱脱离或采用柔性连接,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上要均匀对称, 避免填充墙不到顶而造成短柱。为防止填充墙的破坏,砌体的砂浆等级不低于M5, 并沿框架全高每隔500 mm设2Φ6拉筋,在设防烈度为6、7度时,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 不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 mm,;在设防烈度为8、9度时,一般沿墙全长贯通。 当墙长大于5 m时,墙顶与梁应有拉接;当墙长超过层高的2倍时,应在墙的中部设置 构造柱。当墙高超过4 m时,在墙的半高处应设置与柱连接并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 凝土现浇带。
10.2.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规定
1.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特点
10.2.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规定
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要求 (1)一般情况;(2)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和横 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 2)多层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宽比限制 3)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墙的间距 4)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制 为了保证在地震时,不因局部墙段的首先破坏,而造成整片墙体连续破 坏,导致整体结构倒塌,必须对墙体的局部尺寸加以限制。, 5)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 (1)在平面布置时,纵横墙应均匀对称,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应 避免墙体的高度不一致而造成错层; (2)楼梯间不应布置在房屋尽端和转角处; (3)烟道、风道、垃圾道的设置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 墙体采取加强措施,不应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的烟囱; (4)当房屋立面高差大于6 m、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或房屋的 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规则均匀对称的抗 震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