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件夏商周 3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中国法制史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30页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中国法制史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30页
24
• 商:不孝、违命等罪名 。 • 新罪名: “乱政”、“疑众” 。 • 此外,据说商代还有职务犯罪的规定,并制订过“官刑”予以制裁。
25
三风十衍罪 商初的官刑,为永保王室之盛隆,以警戒公卿百官,严禁“三风十衍”。 三风:巫风,淫风,乱风。巫风是指沉湎歌舞;淫风:贪财好色、游猎无度、 怠惰政事;乱风是指狎侮违背圣人之言、拒逆不纳忠直规劝、疏远年长德高 之人;亲近凶。
22
• 夏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 即与其错杀无辜或轻罪的人,宁可违反常规或不用常法,甘冒漏杀有罪者的
失误 。 • 商 :“殷罚有伦”、“义刑义杀” ,确立了定罪量刑的某些规则。
23
• (三)主要罪名 • 夏: • 不孝、违命及昏、墨、贼等。 • 《孝经·五刑章》称:夏代“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 ❖ 威侮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泛指天象。引申为对上天不敬。 ❖ 怠弃三正:三正及三卿。引申为不重用臣。
26
《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 昏:“己恶而掠美为昏”。自己有了罪恶
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来掩饰。
❖ 墨:“贪以败官为墨”。贪婪败坏官纪为
墨(不洁)。
❖ 贼:“杀人不忌为贼”。肆无忌惮的故意
杀人为贼。
27
• 四、司法制度 • 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 一 是行政、军事、司法职能不分。 • 二 是天罚神判。
墨各千” 。
18
• 《荀子·正名》亦称:“刑名从商。” 刑名主要 有:
• 墨(脸上刻字,涂以黑墨) • 劓(割掉鼻子) • 刖(砍断脚踝) • 宫(割掉男女的生殖器) • 大辟 • 临时酷刑:醢、脯、剔刳、剖心、炮格(烙)等。
19


• [醢九侯] 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入之纣",但九侯的女

《中国法制史》课件

《中国法制史》课件
添加标题
清代的法律实践: 清代法律制度的发
展和特点,包括 《大清律例》的编 纂和司法制度的改 革。同时,可以介 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案例,如“海瑞
罢官案”等。
添加标题
第七章
近代法制的转型与变 革
近代法制的转型背景与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 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 济转型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启 蒙
《中国法制史》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 录



期三 的国
法至
制隋



法 制




的宋 法元
制明



目录

法夏 制商





制秦 汉





型近 与代
变法
革制



总 结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法制史概述
法制史的定义和意义
●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 ● 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法律制度 ● 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手段 法制史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将成为中国法制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尊重皇权: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均以维护皇权为核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

中国法制史课件(绪论—夏朝)

中国法制史课件(绪论—夏朝)
❖ 历史观:古代有崇古倾向(人心不古),现代 的历史观更朝向未来,认为未来才是好的,也就是 所谓进步。
❖ 几乎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求助于过去 的经验,而这就是历史。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 了解中国法制的现状(上访 调解) ❖ 传统法制对今天的影响: ❖ 权力大于法律:政策高于法律、 ❖ 特权法 ❖ 家族主义法(株连) ❖ 重刑轻民 ❖ 重实体轻程序
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民主法 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新中国法 制建立——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法制受到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
导言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制的起源, 古代各朝代和近代各政权的法律制度的基 本构成(包括法制思想、主要立法活动、 法律的内容、司法诉讼制度等),以及中 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规律的基础法学学科。
1.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2.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连续性和因革关系 3.在我国几千所的历史进程中,法律制度 本身也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篇章结构
❖ 一、夏朝法律制度 ❖ 二、商朝法律制度 ❖ 三、西周法律制度 ❖ 四、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 五、秦朝法律制度 ❖ 六、两汉法律制度 ❖ 七、三国西晋南北法律制度 ❖ 八、隋唐法律制度 ❖ 九、宋元朝法律制
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
❖ 人性既然不变,而且各地相同,那么历 史——对人类的以往活动记录——便能帮助 人们预测未来,对比现实 马基雅维利
❖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 建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
历史的功能与要性
❖ 以史为鉴:从过去中总结经验和规律,是人类 面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
氵廌 去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PPT课件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PPT课件
据《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 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 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为政》记载:“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
夏商两代的刑
• 《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 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 《左传》“昭公六年”条:“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 《周礼·王制》云:“山川神祗,有不举祭 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 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黜以爵;变礼易乐 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之;革制度衣服 者为畔,畔者,君讨之。”
第二章:夏商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夏商法律概述
• 一、天讨、天罚、神判的法制指导思想
• 1、敬天 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禹 母梦接“流星”;“吞神珠薏苡”;
《左传》引《夏书》对昏、墨、贼的解释
•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 忌为贼。
乱政疑众罪
• 《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 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 器以疑众,杀;性伪而坚,学非而博,顺 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 筮以疑众,杀。”
《尚书·伊训》篇和《墨子·非乐》记载了商 代伊尹制定了“官刑”,即三风十愆:商汤死后, “伊尹制官刑,儆于王位,曰:敢有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 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辱圣言,逆忠直, 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处罚的办法: 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
第三节:夏商时期的司法制度
• 1、夏、商两代的君主拥有最高审判权,手下的 各级主要官吏,兼掌行政、军事和司法大权。司 法体制与司法职能尚未从行政、军事体制中完全 分离出来。出现的司法官员如士、士师、大理、 司寇等,说明与军事有关。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中国法制史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30页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中国法制史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30页

11
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 以天罚神判的法律思想为指导 ▪ 基本形成了以身体刑为代表的刑罚体系
,初步建立起军事、行政、司法不分的审 判体制。
h
12
▪ 一、天罚神判的法律思想
▪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 认知能力基本仍处于野蛮蒙昧状态。 ▪ 其法律思想充分反映神权意志,具有浓
重的“天讨”、“天罚”的“神判”特色 。
十衍:指的是三风所包含的十种罪名。
h
26
《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 之刑也。”
❖ 昏:“己恶而掠美为昏”。自己有了罪

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来掩饰。
❖ 墨:“贪以败官为墨”。贪婪败坏官纪

墨(不洁)。
❖ 贼:“杀人不忌为贼”。肆无忌惮的故

杀人为贼。
h
27
▪ 四、司法制度
▪ 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 一 是行政、军事、司法职能不分。 ▪ 二 是天罚神判。
h
15
▪ 三、法律内容
▪ 《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为追念其 先祖而命名为“禹刑”。“夏有乱政而作 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 《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
h
16
▪ (一)刑罚体系
▪ 夏禹将“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 道” ,并任用“九牧” 进行管理。随着个 人权力的迅速强化,也开始用刑罚制裁违 命的宗族方国首领。
❖ 怠弃三正:三正及三卿。引申为不重用 臣。
h
24
▪ 商:不孝、违命等罪名 。
▪ 新罪名: “乱政”、“疑众” 。
▪ 此外,据说商代还有职务犯罪的规定, 并制订过“官刑”予以制裁。
h
25
三风十衍罪
商初的官刑,为永保王室之盛隆,以警戒 公卿百官,严禁“三风十衍”。

3 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3 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一、中国古代法的起源


“灋”
“灋” —刑
: 水、廌、去
獬廌(豸)(xiè zhì )
1. 刑法产生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夏朝
二、五帝时代——原始社会末期

2. 产生途径,不同主张:
·


1)刑起于兵 战争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 2)刑法源于天 “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尚书· 大禹谟》

(三)监狱制度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所谓“圜土”,即用土构筑的圆形的围墙,夏代即以此
为监狱,拘押囚犯。
监狱的名称。

有人认为“夏台”为夏朝中央
商承夏,仍称监狱为“圜土”。商代还把监狱称之
为“囹圄”,周文王曾被囚“羑里” 。

西周时期,监狱仍称“圜土”或“囹圄”。


本章主要知识点:
1.指导思想的转变:神权法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2.礼、礼与刑的关系
3.立法:《禹刑》《汤刑》《九刑》 4.定罪量刑原则:眚、非眚、惟终、非终、八辟 5.刑罚:五刑 6.民法:质剂、傅别、六礼、七去三不去 7.司法:狱讼、五听、五过、圜土、囹圄、羑里

(三)刑罚制度 1. 五刑(旧五刑) 肉刑为主
肉刑:断其肢体,刻其肌肤
区分肉刑、死刑、身体刑


(1)墨刑
刻其面,以墨窒之,以永留罪恶的烙印。墨刑
各朝对施刑部位有不同的规定。

(2)劓刑

劓刑是截鼻之刑。战国至秦时期,劓刑被广泛
适用,汉文帝时刑)
剕刑是断足之刑。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西周法律制度的发展PPT(53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西周法律制度的发展PPT(53张)
1.刑起于兵 《尚书·吕刑》:“苗民弗用灵, 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2.“礼源于祭祀”
四、中国法律起源方式的影响
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 ▲古代法的刑事性。 ▲人民对法律的敬畏与远离。 ▲古代法的等级性(注重区分身份 与特权)。 ▲强调首领的权威性。
第二节 夏朝法律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四、西周的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原则
(1)区分眚(sheng,过失)与非眚 (故意),惟终(惯犯)与非终(偶犯) (2)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壹赦曰幼弱, 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 )
(3)罪疑从轻从赦(附从轻,赦从重 ) (4)宽严适中 (5)同罪异罚
(八辟之法,即亲、故、贤、能、功、 贵、勤、宾八种特权人物犯罪)
四、司法制度
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 中央最高司法机构称“大理”。 地方司法官称“士” 《竹书纪年》:“夏帝芬三十六年
作圜土”。圜土可能是夏朝的监狱。 《史记·夏本纪》称夏桀曾将商汤
“囚之夏台”,夏台可能是夏朝中
皋陶
第三节 商代法律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神权法思想更加发展。
王权神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 商西周法律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观点介绍 1.起源时间 起源于黄帝 起源于尧舜 起源于原始社会 起源于夏代
2.如何起源?
▲法起源于天道与神意。 ▲法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法起源于“理”即宇宙绝对精 神。 ▲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法起源于定分止争的需要。 ▲法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有关。
不同身份等级的人适用不同的礼。 刑罚主要为了防范和制裁普通平民,贵族 犯罪予以宽宥和减轻。
三、西周的行政法律制度

《夏商的法制》PPT课件

《夏商的法制》PPT课件

甘 誓 》 : 大 战 于 甘 , 乃 召 六 卿 。
三、罪名
夏 不孝

罪 名
不用命
昏、墨、贼
孝莫三“章 《
。大千五》 孝
”于,刑载 经
·

而 罪
之 属

五 刑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 书》收录:“昏、墨、贼, 杀,皋陶之刑也。”
春秋时期晋国叔向的解释:“已恶而掠 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 贼。”
•二、法律形式
夏商两代的法律形式以习惯法为主, 其中包 括礼与刑两部分内容。
《左传·昭公六年》有“夏有乱政,而作‘禹 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的记载。
《汤之官刑》
《尚书·伊训》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 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 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 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第一章 夏商的法制
• •
• • • • •

二 说( ( 代( 代( 几一
、 ;四 三 说二 说一 种、

) ) ;) ;) 观中

“ 起 起 起 点国

兵源 源 源 法

刑于 于 于 律

合夏 尧 黄 起
一代 舜 帝 源
”说 时 时 的

中第 国一 法节 的 起 源
炎帝——神农氏——姜姓—偏西之姜水——在南方、长 于耕种
黄帝——姬姓、轩辕氏、有熊氏、公孙——偏东之姬 水——游牧
有熊国少典氏 附宝
二十四月生黄帝; “河目、隆颡、日角、龙 颜”。 长大身高九尺

伐蚩尤

逐荤粥(xūn
yù)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 登丸山。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 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 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 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史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案原则
• 1、邮罚丽于事。 • 2.附从轻,赦从重。
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西周的“礼治”和“明德慎罚” 思想 一、西周的“礼治”思想 二、“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 周公:姓姬名旦,周 文王之子,武王的弟 弟,武王死后辅佐武 王之子成王执政,是 我国奴隶社会著名的 政治家。因其封在周 (今陕西岐山北)故 称周公或周公旦(姬 旦)。
夏商的法律制度
• 第一节 • 第二节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夏商法律制度概况
• 尚书:“有夏服(受)天命,有殷受天 命”
• 尚书:夏禹的儿子启在讨伐有扈氏时: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 成汤在攻打夏桀时:有夏多罪,天命殛 之。
• 卜辞 把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称为卜辞。
•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庻人”。礼不下庻人 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贵族内部关系 的,各级贵族根据礼的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 一律不准给予百姓,老百姓只有服从贵族统治 的义务,而不享有权利。所谓刑不上大夫是说, 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平民和百姓,而不是指向奴 隶主贵族,不过,奴隶主贵族犯了罪在必要时 还是要用刑的,但通常能够享受各种特权。
• 亲亲是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
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 辈),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小宗必 须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必须 “任人唯亲”,使亲者贵,疏者贱, 并且按嫡长子制相袭下去。

• 尊尊指下级必须服从尊重上级,
特别是作为天下大宗的天子,严 格上下等级秩序,不得僭越,不 得犯上作乱。
• 还有长长-----指小辈必须敬重长 辈 • 男女有别-----指男尊女卑和男女 授受不亲。
特别强调亲亲
•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 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与此相适应 ,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 法律规范。由于周礼出自宗法,西 周统治者主要依靠宗法来维系其内 部,所以最重宗法。在亲亲与尊尊 二者中,也特别强调亲亲。
孝乃德之本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重尊尊,而是因为亲亲 中的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已含有尊尊 。 • 正由于西周最重宗法,所以,不孝被看成 是“元恶大憝”,罪大恶极,要“刑兹无赦” 。 • 后来,儒家在《孝经》中开宗明义第一章便 提出“孝乃德之本”。不孝是大乱之道,“五 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 炮烙之法、醢(九侯) 、脯 (鄂侯)、剖心 、族刑 刳(剖)、剔(分解骨肉)
• 商代死刑的种类很多,处刑很随意。 • 史书上记商纣王“重刑辟”,有
• 炮烙之法,就是用油脂涂在铜柱上,下 燃炭火,令罪人在上面走,走不到一半 就掉在炭火中烧死;
• 醢:(hǎi)把人剁成肉酱; • 脯:(fǚ)把人做成肉干; • 剖心:《史记。殷本记》记,比干强谏纣,纣 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 心。 • 族刑:死刑中最重的刑,商汤在伐夏时怕部下 不服从命令,威胁说,如果不从命,不仅本人 处死,子女也不放过:“尔不从誓言,予则孥 戮汝,罔有攸赦。”盘庚说过:“我乃劓殄灭 之无遗育”。也就是斩尽杀绝。
• 《礼记· 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 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 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 解释并分析。

在周礼所确立的全部制度规范 礼仪中,始终贯穿着两个根本原则, 即“亲亲”和“尊尊”。
• 2.颠越不恭:这是盘庚向臣民宣布的, 颠是狂,越是逾,指狂妄放肆不尊礼法。 • 3.暂遇奸宄:暂读为渐(jian)——诈 欺也,遇读为(yú),奸邪也。奸宄, 犯法作乱。 • 盘庚说过:“我乃劓、殄灭之无遗 育”。也就是斩尽杀绝。
• (二)刑名 • 商代正式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 (奴隶制五刑) • 汉书。董仲舒传: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 •
行政法
• 夏朝《政典》中有一条“先时 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时是天时,计算四时节气时, 早于天时或晚于天时都要杀无 赦。
经济法
• 夏时已有了较完备的经济法规,史记记,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 (以五十亩为计量单位缴税)
商朝法律概况
• 商朝是我国奴隶制发展较为充分和典型 的时期。 • 《荀子》:“刑名从商” • 《论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 也’

• 但最根本的是亲亲、尊尊。 • 亲亲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 。亲亲父为首,旨在维护家长制。 尊尊君为首,旨在维护君主制。二 者都是为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服 务的。 •
孝和忠
• 正是从这两个原则出发,周礼在伦 理道德上特别强调孝和忠。在当时 宗法等级制度下,亲和尊往往二位 一体,因此,孝和忠往往结合在一 起,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 ,也就是下级忠于上级。
商朝立法概况
• 法律形式和主要法律
• 商王的命令(诰、训、誓) :“听予一 人之作猷,惟予一人有佚罚” • 习惯 • 占卜的结果 卜辞 把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 为卜辞。
成文法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汤刑
官刑
• 《汤刑》是商代的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 泛称。 • 《左传》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 史书记,商代后期祖甲二十四年又重作汤刑。 对原法进行修订。
• 《官刑》是商代惩治官吏犯罪、违法与失职行 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规性质:“制官刑 以儆于有位。”
商朝法律
• 商朝的刑法 • (一)罪名 • 盘庚在迁都时宣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 , 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 • 1.不吉不迪: 2.颠越不恭 3.暂遇奸宄 • 1.不吉不迪:这是商王盘庚在准备往殷迁都 时宣布的。“乃有不吉不迪”,吉是善,迪是 道。意思是说如果你们的行为不善,不按我指 出的正道办事,我就要惩罚你们。
• 《礼记· 大传》:一曰亲亲;二曰尊尊。 《礼记· 大传》: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 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 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 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 礼俗刑然后乐。 • 解释并分析。
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
• 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刑不 上大夫”,“礼不下庻人”。

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在政治 法律思想上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 “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 礼在商时已有,甲骨文上记载了商 祭祀祖先上帝的仪式, 象征豆盘盛玉, 用以祭祀祖先和上帝以示诚敬。殷人认 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 保佑。

到了西周,随着宗法思想不断发展, 宗法制度更加系统化,礼发展成为以维 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礼的 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教育、 司法、行政、宗教、祭祀、婚姻家庭、 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规范具 有法的性质,以它为根据在司法实践中 进行断案,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把这套 统治方法概括为“礼治”。

• 礼不下庻人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 整奴隶主贵族内部关系的,各级贵 族根据礼的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 一律不准给予百姓,老百姓只有服 从贵族统治的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 所谓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 向平民和百姓,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不过,奴隶主贵族犯了罪在必要时还 是要用刑的,但通常能够享受各种特权 。如:“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有 赐死而无戮辱”,“公族无宫刑”等。 在诉讼上,有“命夫命妇不躬作狱讼” 。不但如此,很多贵族还享有减免刑罚 的特权。
• 关于夏朝法律,古文献称为《禹刑》。 • 夏代虽然以习惯法为主,因为他们 去原始社会不远。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 中也积累了不少案例,汇成所谓“夏刑 三千条”。
• 夏代由于争战较多,统治者比较重视军 法,不服军命是严重的犯罪。
• 据研究,我国古代兵刑不分,有“大刑 用甲兵”之说。东汉末年班固作《汉书》 时,把兵事放在刑志中,士是司法官, 但在最初时士是军事长官,不服军命是 严重的犯罪。
• (一)强调用常刑正典。反对滥用 刑法,滥杀无辜,认为应当小心谨 慎的治理国家,不要使人们产生怨 恨。
肉刑
• 为受刑人的标志。 • 《尚书》:臣下不匡,其刑墨。 •
墨刑有称黥刑,是在罪人的面上或额头刺字,再染上墨,作
与人的人格、尊严密切相关,因此劓刑较墨刑为重。
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而且
• 剕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足的重刑。 • 《水经注》:纣乃于此斮胫而视其髓。 • • 次于死刑的酷刑,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人,宫刑在中国历史上 流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军法
• 《尚书 · 甘誓》中记载了一条我国最早的 一条军法 • 夏禹的儿子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天用 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 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 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 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 在左边的不好好向左打,在右边的不好 好向右打,驾车的人不能使马走正道, 服从命令的要在祭祀时予以奖赏,不服 从命令的不但本人丧命,还要把你们的 儿子杀掉。
二、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 罚”思想
• 西周的统治者仍然利用神权为王权 服务,但他们必需重新解释王权与神权 的关系。 • 神为祖先的理论讲不通了,殷人说 上帝是他们的祖先神,为什么上帝不保 护他们的子孙,为什么要推翻商朝让周 朝进行统治? •
• 为继续讲天命他们修改了商朝的 神权法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 ”的新的君权神授说。
•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的 弟弟,武王死后辅佐武王之子成王执政, 是我国奴隶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 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周公或 周公旦(姬旦)。
• 周公早年曾参与武王灭商,亲眼目睹了 殷人对纣王的怨恨,所以,在周初建立 政权过程中头脑一直很冷静。
一、西周的“礼治”思想
• • 西周的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 在西周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 的统治,传说周公曾“制礼作乐”, •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宗法传统习 惯进行整理,制定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 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 制度和礼节仪式。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礼 或周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